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要把赵构踩得那么低?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些人会“把赵构踩得那么低”,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民族情感的投射,以及一些约定俗成的叙事模式。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

首先,得说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而是随着时代、评价者的立场、甚至当时的主流价值观而不断变化的。对于赵构来说,他所处的南宋初年,正是北宋灭亡、民族危机最深重的时期。这种背景下,一个君王的表现,往往会被放在一个极高的道德和国家责任的标杆上去衡量。

一、作为“偏安政权的开创者”的负面解读:

“偏安”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贬义,它暗示了一种苟且偷安、放弃国土、背离民族大义的态度。赵构在南宋建立之初,虽然逃亡艰辛,最终稳定了江南地区,但相比于那些誓死抵抗、力图光复故土的形象,他的行为就被许多人解读为“怯懦”和“自私”。

“绍兴和议”的争议核心: 最被诟病的一点就是与金朝签订的“绍兴和议”。虽然从现实角度看,当时的南宋军事实力不足以与金对抗,和议在一定程度上换来了和平,但其条件——比如接受金朝的“为父为君”的册封、每年进贡、割让江北土地等——在很多人看来是极大的屈辱,是对北宋残余力量以及北方沦陷百姓的背叛。
秦桧的“受重用”与“臭名远扬”: 很多时候,人们对赵构的批评也连带着秦桧。秦桧作为主和派的代表,因为力主和议,并最终促成了岳飞的冤案,成为了民族罪人的代名词。而赵构作为皇帝,他虽然不一定是主张秦桧那些极端做法的始作俑者,但他是最终下达命令、允许秦桧擅权的人。在“岳飞之死”这个充满悲情和民族主义色彩的事件里,赵构的“纵容”甚至“默许”的形象就被放大,成为其历史污点。

二、个人性格与行为上的质疑:

除了政治上的决策,赵构的个人行为也被一些史家和评论者挑剔。

“绝育之说”与子嗣问题: 赵构一生没有子嗣,这在古代皇权传承上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虽然关于他绝育的原因有多种说法,包括宫刑、疾病等,但此事总是被拿来与他最终选择废太子、以及之后宋孝宗的继位联系起来,似乎暗示了他在皇位继承上的某种不作为或者“无能”。这种解读虽然不一定完全符合史实,但在民间传说和一些历史叙述中,这种“无后”的悲情或失责感,也为他添上了一层负面色彩。
“贪图享乐”的刻板印象: 与北方汉族政权“保家卫国”的英雄式叙事相比,南宋初期被描绘成“偏安江南,歌舞升平”,甚至有“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感叹。在这种叙事框架下,作为开国皇帝的赵构,不可避免地会被贴上“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标签,尽管这可能过于简化了他作为一位在乱世中维系政权生存的君主所面临的复杂处境。

三、历史叙事的惯性与民族主义情结:

中国历史上,对开国之君的要求往往非常高。尤其是在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那种力挽狂澜、重整山河的英雄形象最为受到推崇。

与“明君”的对比: 相较于那些能够光复故土、统一天下的帝王(比如汉武帝、唐太宗等),赵构的“偏安”无疑是其最大的“短板”。这种对比使得他的功绩在很多人看来相形见绌,甚至被认为是“不作为”的典范。
民族情感的投射: 北宋的灭亡本身就是一场巨大的民族悲剧。在这种悲剧中,人们往往需要找到一个能够承担责任、甚至成为“替罪羊”的角色。赵构作为幸存下来的最高统治者,自然容易成为这种情绪的发泄对象。将他“踩得低”,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对国家不幸、民族耻辱的反思和宣泄。
简化与脸谱化: 历史叙事,尤其是面向大众的普及性叙述,往往倾向于简化和脸谱化人物。赵构被“刻画”成一个懦弱、自私、甚至昏庸的皇帝,符合了大众对于“导致国家衰败的君王”的某种想象,也更容易形成一种易于传播的“故事”。

四、对赵构的辩护与更客观的评价:

当然,也有许多史学家和评论者对赵构的评价持更客观的态度,甚至认为他是一位被低估的皇帝。

乱世中的生存者: 从他出生就被卷入战乱,经历九死一生,最终在南方站稳脚跟,建立起一个延续百年的王朝,这本身就不是易事。他懂得审时度势,在实力不济的情况下采取退让策略,避免了全盘覆灭的危险。
稳定南方经济与文化: 在相对稳定的南方,赵构时期也为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涌现了许多文学艺术上的成就。
宋高宗与宋孝宗的接班机制: 赵构虽然无子,但他能够主动让位给养子赵眘(宋孝宗),并确保了皇位的顺利交接,这在历史上也是难能可贵的。宋孝宗继位后,确实有过一番中兴的努力,虽然最终未能收复北方,但也并非完全是赵构“留下的烂摊子”。

总结来说,把赵构“踩得那么低”,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在中国历史那个特殊的节点上的决策和行为,被赋予了极大的道德和民族责任感去审视。 “偏安”的地理位置、屈辱的和议条件、岳飞案的阴影,以及其个人的一些行为习惯,都成为被放大和批判的焦点。这种评价很大程度上受到民族主义情绪、历史叙事惯性以及评价者自身立场的深刻影响。同时,也有必要认识到,对赵构的评价不应是单方面的脸谱化,而应更全面地理解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和他所做出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杀飞之害,等同焚书。而败坏人伦,有甚于神州陆沉。

user avatar

牝鸡司晨,家之穷也,况夫阉鸡欤!

【奉狗吃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些人会“把赵构踩得那么低”,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民族情感的投射,以及一些约定俗成的叙事模式。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得说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而是随着时代、评价者的立场、甚至当时的主流价值观而不断变化的。对于赵构来说,他所处的南宋初年,正是北.............
  • 回答
    关于“江晓原被‘打成民科’”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一些学术圈和网络舆论中存在过的讨论点。要理解这一点,需要先明确“民科”在特定语境下的含义,以及江晓原教授的学术背景和他在公众视野中的一些行为。“民科”的语境与含义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民科”这个词在中国的学术语境下,往往带有一种贬义色彩。它通常指的.............
  • 回答
    将汉服与阶级捆绑在一起,这个现象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并非简单的“有人”这么做,而是历史、文化、以及当下一些思潮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一、历史根源: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咱们中国古代本身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在那个时代,服饰从来就不是简单的“穿衣.............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把资本家比作吸血鬼”这种说法,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自一种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模式及其社会影响的深刻批判。这种比喻,虽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和象征意味,却能抓住一些核心的观点,解释为何有人会产生这样的联想。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比喻的核心要素: 吸血鬼的特性:吸血鬼最鲜明的特征是什么?是他们依附.............
  • 回答
    这个问题,在中国,但凡留心观察的,都不会陌生。说起来,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不是单一原因就能简单概括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聊聊。首先,最直观也最容易被大家想到的,就是教育质量和资源上的差异。你说,咱们国内的教育,尤其是好的大学,竞争有多激烈?分数线是多少?想进那些顶尖的学府,光.............
  • 回答
    说起自主品牌将设计中心设在国外,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不少车企都这么干。这背后啊,其实是有不少门道和考量的,不光是为了“洋气”,更多的是一种现实的战略选择。我给你掰扯掰扯,听听这里面的逻辑。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离“设计高地”更近。你得承认,在汽车设计这个领域,欧洲(尤其是意大利、德国)和日本.............
  • 回答
    胡锡进先生作为一个长期活跃在公众视野中的媒体人物,其观点和言论自然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中也包括批评和指责的声音。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骂胡锡进,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1. 观点和立场引发争议: 强硬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言论: 胡锡进的言论风格往往被认为是强硬和激进的。他常常在国际.............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挺上火的。自己辛辛苦苦在网上挑东西,花钱买了,然后每天眼巴巴地等着快递小哥的消息,好不容易收到通知说到了,结果过去一看,人去楼空,箱子没了。那滋味,真是比吃了苍蝇还难受。为什么就有人会干这种偷人家快递的勾当呢?这背后,说实话,原因还挺杂的。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为了图钱。你想啊,.............
  • 回答
    这事儿啊,挺有意思的。咱们中国人买车,尤其像宝马这种豪华品牌,那可不是小钱,对吧?所以当看到一些华晨宝马的车主,把车尾的“华晨宝马”四个字抠掉,心里就会犯嘀咕:这人怎么回事?既然看不上“华晨宝马”,为啥又要买呢?这里面学问可大着呢,我给你掰扯掰扯。抠字的原因:情结与面子之争首先得说,抠字这事儿,大多.............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有人就得钻进图书馆,家里那么多舒适的地方不待?其实,这背后藏着不少门道,不是说在家不行,而是图书馆能提供一些家里很难复制的“场域”和“氛围”。首先,我们得聊聊环境的魔力。1. 物理空间的区分感: 在我们大脑里,家通常意味着放松、娱乐,甚至是琐碎的家务。沙发、电视、电脑.............
  • 回答
    “女德”这个词在当下语境中常常带有负面色彩,引发争议,甚至被一些人视为压迫女性的工具。与之相对的,“性自由”则被一些人视为解放和个体选择的权利。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要“黑”女德而提倡性自由,需要深入剖析这两者的内涵、历史背景以及它们所触及的社会文化议题。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女德”究竟是什么。传统意义上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又深感无奈。看着那些字字句句都透着戾气、充满了攻击性的言论,你真的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宁愿躲在屏幕后面,用最恶毒的语言去攻击另一个人,甚至是以一种近乎“享乐”的姿态。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在驱动着他们?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有着巨大的区别。在现实生活中,我.............
  • 回答
    “穷死都要生儿子”这种现象背后,根源在于 深刻的社会文化、历史传统、经济压力以及个人情感需求等多重复杂因素的交织作用。 简单地说,这并非仅仅是关于“生孩子”这个行为本身,而是承载了太多社会赋予男性的期望和责任。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传统的父权制社会文化和宗族观念的深远影响: .............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社会现象,背后原因很复杂,绝不是一概而论的简单回答。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越是经济困难,越不应该增加养育孩子的负担。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在一些群体中,贫困与生育似乎形成了一种让人担忧的循环。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里面的门道,尽量说说人话,别搞得像教科书一样生硬。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最.............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拆解开来,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为什么网上一些人会表现出如此激进的言论,而到了现实生活中,情况却大相径庭?这背后牵扯到的心理机制、社会因素以及传播方式,都值得我们仔细聊聊。首先,咱们得认识到网络和现实世界是两码事,虽然它们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但本质上还是存在差异的。网络世界的.............
  • 回答
    这事儿,我琢磨了好久了。就是有时候,你跟人聊点啥,哪怕是件挺小的事儿,或者表达个挺个人的感受,总有那么几个人,蹦出来,一句话给你按上个“正常”。这“正常”二字,说起来轻飘飘的,可它里面藏着的能量,有时候真的挺让人无语的。就好比我昨天跟朋友抱怨说,最近工作压力大,晚上睡不好觉,老是胡思乱想。本来就是想.............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人性中一些非常普遍的矛盾和渴望,也触及到了我们对于“生存”和“生活”的理解。有些人即使生活拮据,依然会挤出时间、省吃俭用,甚至借钱去旅行,这背后绝非简单的“挥霍”或“不明智”,而是有着非常深刻的动因。旅行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种:1. 对现实的短暂逃离与喘息:生活在贫困或艰苦条件下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惑,甚至内心充满矛盾的问题。一方面对“资本家”这个词可能带有的剥削、贪婪等负面印象感到不满,另一方面却又身处一个以资本主义为主要经济模式的社会,不得不依靠资本家提供的就业机会和薪资来维持生计。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复杂的社会经济现实,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清楚。1. 现实的无奈:社会.............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不少用户,热衷于“吊打”盗版用户。这背后不是简单的道德谴责,而是多种心态和原因的综合体现,而且这种行为在不同人那里表现出来的侧重点也不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1. 价值认同与版权保护的朴素认知: 对原创者辛勤付出的尊重: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