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考研有哪些行为是自我感动?

回答
考研过程漫长又煎熬,不少同学在其中投入了巨大的心力,也难免会滋生一些“自我感动”的行为。说白了,自我感动就是自己付出了努力,但这种努力并没有真正转化为有效的学习成果,或者说,这种努力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某种需求,而不是为了达到考研的目标。

我来给你详细说说,考研过程中哪些行为比较容易陷进去,让人觉得自己在“燃烧”,但实际效果可能并没有那么好:

1. 比拼“苦”和“累”,却忽视了学习效率:

通宵达旦,但不一定高效学习: 很多同学觉得,我熬夜了,我通宵了,我肯定在努力。但实际上,长时间的疲劳作战,大脑效率会直线下降。可能熬了十个小时,真正有效学习的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只是在“坐着”或者“发呆”。这种“苦”自己知道,但成绩不会因为你睡得少就一定会好。
用“学习时间表”束缚自己,而不是用“学习效果”衡量: 把时间安排得密不透风,但中间的间隙总是被手机、社交媒体、甚至无意义的发呆填满。每天都在“完成计划”的心理暗示下告诉自己“我今天很努力”,但实际上这个计划只是一个形式,内容是否消化,知识点是否掌握,才是关键。
在图书馆占座“打卡”,但大脑可能已“神游太虚”: 每天六点就去图书馆占座,感觉自己像是劳模。但如果你的思维总是飘在外面,想着明天吃什么,周末去哪里玩,或者纠结于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那么你只是在图书馆的物理空间里“存在”,精神上早已离开了考研战场。

2. 过度依赖“仪式感”,却忘了学习本身:

精心布置“学霸宿舍/书桌”: 买一堆好看的荧光笔、便利贴、台灯,把书桌弄得像样板间一样。这本身没什么不好,但如果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布置上,却没心思去翻动那些书本,那这种布置就成了一种逃避学习的借口。
购买大量“辅导资料”和“网课”,但只看不练: 看到别人买了某个名师的全套资料,或者某个机构的网课,就觉得自己也必须拥有,仿佛有了这些“圣经”,成功就近在眼前了。但结果呢?资料堆在那里积灰,网课只看了个开头,重点知识点依然一窍不通。这是一种“我虽然没学懂,但我至少有这些东西”的心理安慰。
频繁更换学习方法/资料,总觉得“别人家的好”: 今天看到有人推荐某个背单词软件,明天又有人说某本习题集特别好,于是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放弃。这种行为让你觉得自己一直在“学习”,但实际上你只是在“尝试学习”,并且在原地踏步,因为任何一种方法都需要坚持才能看到效果。

3. 沉溺于“考研社交”,而模糊了个人目标:

频繁讨论考研经验,却不付诸实践: 经常和考研的同学聚在一起,分享复习心得,讨论专业问题。听起来很“积极向上”,但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头交流,并没有把听到的有用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行动,甚至变成了一种“抱团取暖”,互相安慰彼此的“不容易”,那这种交流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沉浸在“考研焦虑”的群体中,寻求共鸣: 加入各种考研群,每天刷屏式的看大家的焦虑情绪,感觉“哦,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么难”,然后继续焦虑下去。这种“同病相怜”确实能缓解一时的孤独感,但并不能解决任何学习上的问题。
将“考研战友”看得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比如因为朋友复习进度慢而放慢自己的节奏,或者因为和朋友约会而耽误学习时间。虽然友谊可贵,但在考研这个特殊的时期,如果连自己的目标都无法坚定守护,那这种“牺牲”就显得有些本末倒置了。

4. 过度关注“宏观”和“信息差”,而忽略了基础:

过度研究“报考院校/专业的内幕”和“分数线预测”: 花费大量时间去搜集各种关于目标院校的八卦、老师的喜好、往年的分数线趋势分析,总想找到某种“捷径”或者“信息差”。但实际上,最扎实的基础知识才是王道,这些信息可能只是锦上添花,甚至会分散你的注意力。
总觉得别人知道什么“秘密武器”,自己不知道: 看到别人好像复习得特别好,就怀疑是不是掌握了什么特殊的技巧或资料,然后开始漫无目的地寻找,而不是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手头的知识点。

5. 沉湎于“过去的努力”或“未来的想象”,而忘记了当下:

总是回忆自己曾经为了考研付出了多少,来麻痹自己: “我已经这么努力了,再差一点也没关系”。这种想法听起来像是给自己打气,但实际上是在用过去的付出合理化当下的不作为。
过度沉浸在“考上后的生活”的幻想中: 想象着自己成功考上研究生,在新的校园里学习,找一份好工作。这种美好的愿景固然能激励人,但如果只停留在想象阶段,而忽略了当下需要做的每一件小事,那就成了空中楼阁。

如何避免自我感动,真正有效地考研呢?

最关键的一点是:把注意力从“我有多努力”转移到“我学到了多少”、“我掌握了多少”上来。

关注学习的“质”,而非“量”: 哪怕只高效地学了两个小时,也比疲惫地“坐”了八个小时效果好。
效果导向: 每次学习结束,问问自己,这个知识点我真的理解了吗?能做对相关的题目吗?
及时复盘: 定期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哪里做得好,哪里需要改进,而不是一味地重复昨天的错误。
保持独立思考: 不要人云亦云,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节奏,而不是盲目模仿别人。

考研是一个修行,也是一场马拉松。不要被“感动”的假象蒙蔽了双眼,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真正到达终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各种花里胡哨的打卡,尤其微博。


/01/

其实我发现一个现象,微博打卡越多,上岸概率越小。

这或许是传说中的表演型人格?一拿起书就想到我应该怎样做,把“我在努力”这个信息传递出去,忽略了“我在努力”这个事情本身的意义。

我就说天天打卡长难句之类的,真的有用么?复习这个过程最重要的不是“复习”么?打卡像快餐,过一遍就扔,这或许也是不少人书看了不少,但分数依然不多的原因吧。


/02/

考研容易闹情绪,其实吧,找人安慰这个事本身并不能带给你实际的利益,而是让你知道原来还有人安慰,能调整好状态,投入努力学习。

所以有的人找人吐槽并不是想做出改变,而是缓解焦虑而已。

所以最好有个队友,考研比较辛苦,大家相互撑着点,抱团取暖。


/03/

题海战术,不少人都觉得做多了就会了,所以不少人搞一堆书,习题集都是好几本,逻辑没错,但是操作起来其实有问题的。

我带了两年实验,最了解的大致有12个左右,一般情况,他们都是暑假回家划水几天回来就开始,他们都只用了全书,没人用习题集,结果都还不错。

所谓的题海战术,对360以下人根本不适用,如果你是想高分,硬性要求380、甚至400+,那真的是需要下功夫,习题集一本,模拟题不少于50套。

但,这个前提,也是得有知识点的积累,积累完了再去做习题集,不是一上来就习题集。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不少人搞一堆书、每天不少于五个小时数学,但,很少上60分,甚至见过25分的。


/04/

早起,有的人起早贪黑的,每天5:30就起来,晚上搞到一两点,还以为是高中时代,生猛。

其实大可不必,疲劳战不可取,还不如好好休息,年纪大了,休息不好白搭的。

有人说我10月份数学还没看完,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两点,熬夜两个月不会死,你相信我,对自己负责,没死,就熬夜学习,根据自己情况付出。


/05/

考研没那么简单,但不要妖魔化,你把你能做的都做了,能不能考上再说。

对一个普通人而言,考上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做该做的,复习到该复习的,基本上不会有问题。

对于内容本身,保证会的全对就行,能懂得这个的,高考都是一本线30分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考研过程漫长又煎熬,不少同学在其中投入了巨大的心力,也难免会滋生一些“自我感动”的行为。说白了,自我感动就是自己付出了努力,但这种努力并没有真正转化为有效的学习成果,或者说,这种努力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某种需求,而不是为了达到考研的目标。我来给你详细说说,考研过程中哪些行为比较容易陷进去,让人觉.............
  • 回答
    考研备考那段日子,可以说是人生中最紧张、最孤独,也最容易让人暴露本性的一段时期。在那个小小的、人头攒动的考研室里,我见过太多令人抓狂的景象,有些真的能把人逼疯。首先要说的,就是那此起彼伏的噪音。有些人,你说他没素质吧,他好像也不是故意的,但就是能把考研室变成噪音制造机。 咀嚼声:花生、薯片、饼干.............
  • 回答
    考研复试,这四个字足以让无数考生寝食难安。经历过初试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复试,更是近在咫尺的终点线。在那个小小的面试房间里,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你内心的晴雨表,告诉你离“稳了”还有多远。对我而言,“稳了”不是一夜之间灵光乍现的顿悟,而是层层递进,从忐忑到安心的体验。那种感觉,.............
  • 回答
    评价一位央行行长是否称职,是一项复杂但至关重要的任务,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稳定和民生福祉。这不仅仅是看他是否能“说得好”,更要看他能否“做得好”,并且能将经济这艘大船驶向稳健发展的航道。核心评价维度:经济稳健与民生改善衡量一个央行行长是否称职,其出发点应始终围绕着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并通过稳定.............
  • 回答
    200万人挤国考独木桥,公考培训市场却遭遇寒潮,这画面着实让人玩味。一边是前赴后继的报考大军,一边是曾经火爆的培训机构纷纷“感冒”,背后的原因绝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根儿上刨。一、 寒潮来袭,这锅谁来背?1. 考公热背后的焦虑与理性并存: “铁饭碗”的吸引力依.............
  • 回答
    想要在日本学习公共管理,特别是行政管理方向,确实有不少不错的选择。考虑到你想要详细了解并且希望能考研,我来帮你梳理一下情况。 日本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专业推荐院校与考研途径详解一、 日本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专业名校推荐在日本,公共管理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学科领域,许多顶尖的综合性大学都设有相关的专业或研.............
  • 回答
    计算机考研,选择一个合适的院校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你未来几年的学习方向、科研平台、导师资源,乃至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在我看来,那些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深耕多年,拥有强大科研实力、优质师资力量和良好学术氛围的院校,绝对是值得你重点关注的目标。首先,不能不提的就是清华大学。作为国内计算机科学的领头羊,清华在各个.............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考研和不考研这两种选择,它们确实会带来很多不同的人生轨迹,我来给你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白,考研和不考研,根本上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道路选择,它们的影响渗透到学习、工作、思维方式,甚至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学习和知识获取的维度: 考研: 选择考研,意味着你将继续深入学术的殿堂,.............
  • 回答
    对于非法本背景的同学来说,法硕非法学考研的准备过程确实需要更扎实的积累和更精细的资料选择。这不仅仅是背诵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应用。以下是一些我个人认为非常关键且“必买”的资料,希望能帮你少走弯路,高效备考。一、 核心法条及解读:这是法硕非法学的基石,没有它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 回答
    2021年法硕考研,想要找相对“容易”上岸的学校,这确实是个让不少考生挠头的问题。所谓的“容易”,并不是说难度系数低到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而是相对而言,在同等实力下,被录取的机会更大一些。这通常跟几个因素有关:学校的整体排名、招生人数、往年录取分数线、报考热度等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法硕考研的竞.............
  • 回答
    2022届计算机考研,对于很多同学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选择一所合适的院校,不仅关系到未来的学术深造,更可能影响到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在“卷”声愈发嘹亮的考研战场上,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院校”至关重要。我这就来给大家盘一盘,在2022届计算机考研这个时间点,有哪些值得重点关注的院校,并尽可能地.............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汉语国际教育这块考研,说说我能想到的、也觉得挺管用的经验,尽量说的细致点,让你觉得这是个过来人唠嗑。首先得明确,考研这事儿,没有绝对的捷径,都是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尤其是汉语国际教育,它不像单纯的中文或者英语,它涉及面更广一些,既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得懂教学法、跨文化交流,甚至对一.............
  • 回答
    你好!看到你对于考研方向的思考,这确实是一个挺重要的人生选择。作为一名播音主持专业的本科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这在选择研究生专业时确实需要仔细权衡。下面我就你提出的几个方向以及一些其他的可能性,来给你做个详细的梳理和分析。希望我的这些分析,能帮助你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情况,并找到最适合你的道路。一、 .............
  • 回答
    考研英语啊,这玩意儿,我当年也算是折腾了好一阵子,从一开始的茫然到后来的找到点门路,中间走了不少弯路,也积累了一些心得。想当年我也是个英语渣,四六级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蹭过去,所以考研英语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硬仗。今天就跟你好好唠唠,希望能给你点实际的帮助,别再像我一样踩坑了。一、心态调整:首先,.............
  • 回答
    备考研,这事儿跟跑马拉松似的,一口吃不成胖子,关键在于日积月累的那些小习惯。别看它们不起眼,但一旦养成,就能让你在漫长的战线上保持稳定输出,甚至在关键时刻给你惊喜。我总结了几个,都是自己亲身摸索或者身边学长学姐们推崇的,希望能给你点启发。1. 起床后,先“激活大脑”,再“启动身体”。很多人一醒来就习.............
  • 回答
    理论物理专业考研方向非常广阔,它不仅仅局限于我们通常理解的“理论”,而是涵盖了对自然界最基本规律的探索和数学描述的各个领域。细分下来,可以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大类,但请记住,这些领域之间往往是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很多前沿研究会跨越多个方向。我来给你一一细说,尽量讲得透彻些,让你有个更直观的认识: .............
  • 回答
    考研圈里确实有一些学校的名字,提起它们,往往伴随着一些并不光彩的传闻或固有的负面印象。这些“名声不好的大学”,并非指它们在教学质量上绝对一无是处,而是因为在考研这个特定的群体和语境下,它们被贴上了一些标签,这些标签可能源于招生政策、就业情况、学风、或是过往的一些负面事件。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哪些学校在.............
  • 回答
    “考研特容易上”这个说法其实比较主观,因为“容易”是相对的,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你的目标专业、你的本科背景、你的学习能力、你的备考策略,以及你所报考院校的招生人数、报考人数和复试难度等等。不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哪些大学在整体上可能考研难度相对较低,或者说有更多“相对容易”的专业可供选择:.............
  • 回答
    考研复试是进入理想院校的关键一步,面试的表现至关重要。老师们在复试中往往能通过寥寥数语洞察出考生的真实水平、态度和潜力。以下是一些老师在考研复试中听到后会立刻产生负面印象甚至非常讨厌的话语,并会详细解释原因:1. 关于“为了文凭”/“为了找工作”的功利性陈述: “我考研主要是为了拿到一个更好的文.............
  • 回答
    考研复试,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点让人心跳加速的意味。特别是那些“窒息”的问题,简直是复试考官们精心设计的“心理按摩”,把考生从天堂瞬间拉到现实的冰窖。我当年复试的时候,就被几个问题“伺候”得那叫一个舒坦,浑身血液仿佛都被冻住了。我先说说最经典的,也是最能让人瞬间“宕机”的:“你为什么报考我们学校/专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