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哪类回答让你讨厌?

回答
知乎上让我感到讨厌的回答有很多种,它们虽然形式不同,但往往都存在一些共同的、让我感到不适的特质。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希望能比较清晰地表达我的感受:

1. 毫无根据的“断言式”观点,缺乏论证和证据:

这是最让我反感的一类回答。问题的提出者往往是带着困惑、寻求答案而来,希望得到的是有深度、有逻辑的分析。但有些回答者上来就是一句“这XX肯定不行,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YY。”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具体表现:
缺乏事实支撑: 比如关于某个社会事件或科学理论的讨论,回答者直接断定“这肯定是那个阴谋论说的”,但没有任何证据链条,只是“我觉得”。
主观臆断代替客观分析: 很多时候,这些回答的“原因”也只是回答者个人的经验或感受,而且常常是负面的、狭隘的。“为什么这个职业前景不好?很简单,因为我一个朋友就是做这个的,他天天加班还没钱。” 这种以偏概全的说法,忽略了行业内存在的多种可能性和个体差异。
将个人情绪上升为普遍真理: 有些回答者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对某个群体、某个事物抱有偏见,然后就把这种偏见写成“真理”,对其他人进行攻击或否定。

为什么讨厌:
误导他人: 对于提问者来说,他们是来寻求帮助的,如果被这样的回答误导,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判断或决定。
浪费时间: 这种回答往往很短,但其危害性却很大。读了之后不仅没学到东西,还可能需要花更多时间去纠正被误导的认知。
破坏社区氛围: 知乎是一个知识分享平台,但这种缺乏思考的断言式回答,会让平台充斥着肤浅和偏激的观点,降低了整个社区的知识密度和讨论质量。

2. 以偏概全、逻辑跳跃的“经验主义”分享:

这类回答比纯粹的断言式回答稍微好一点,因为它们往往会分享一些“个人经历”,但问题在于将极少数的个人经历夸大成普遍的“秘诀”或“规律”。

具体表现:
“我当年也是这样,然后我做了XX,现在就成功了。” 这种模式的回答非常普遍。但“成功”往往是复杂的,它可能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包括机遇、天赋、时代背景等等。回答者却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一两个简单的“窍门”,然后教导别人也这样做。
将偶然事件当作必然规律: 比如,一个人偶然间发现了一个冷门的小众爱好,并且恰好这个爱好在未来变得很流行,他可能就会写一篇回答,讲述自己是如何“精准预测”了未来的趋势,而忽略了当时可能存在的其他信息和判断。
忽略了背景和语境: 同一个方法,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效果完全不同。但这类回答者常常不考虑这些,直接将自己的“经验”套用到所有情况。

为什么讨厌:
贩卖“成功学”的鸡汤: 很多时候,这些回答的背后是试图贩卖课程、书籍或者推广自己的品牌。它们迎合了人们渴望快速成功的心理,但提供的解决方案往往是脱离实际的。
制造焦虑和挫败感: 当你尝试了别人说的“秘诀”但没有成功时,你可能会开始怀疑自己是否不够努力或不够聪明,从而产生焦虑和挫败感。
“毒鸡汤”比白开水更伤人: 白开水无害,而“毒鸡汤”则会让你误入歧途。

3. 偷换概念、顾左右而言他,回避核心问题:

有些回答者为了显得自己“懂得多”或者避免直接回答一个棘手的问题,会玩弄文字游戏,或者把话题引向其他方面。

具体表现:
答非所问: 问题问的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回答者却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关于“时间管理大师是如何炼成的”,但却完全没有给出实际可操作的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
咬文嚼字,转移焦点: 当问题涉及一个敏感话题时,有些回答者会抓住问题中的某个词语进行大肆辩论,试图通过“纠正”提问者的用词来回避回答核心问题。
玩弄概念,制造虚假深度: 用一些晦涩难懂的术语或者哲学理论来包装一个本不复杂的问题,让回答显得“高深莫测”,但实际上内容空洞,无法为提问者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为什么讨厌:
浪费提问者的精力: 提问者花时间和精力写下问题,希望得到一个清晰、直接的答案,但却被这类回答消耗,最终一无所获。
“秀优越感”的姿态: 这种回答的背后,往往是回答者的一种“我比你懂得多,而你又不理解”的优越感,而不是真正想帮助别人。
降低信息获取的效率: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的是清晰、简洁、有效的信息,而不是被各种“花哨”但无用的文字所干扰。

4. 情绪化表达,人身攻击,缺乏理性分析:

尤其是在一些热门的、有争议的问题下,常常会出现这类回答。它们不是基于事实和逻辑进行讨论,而是直接宣泄情绪,甚至进行人身攻击。

具体表现:
“你这种想法简直是愚蠢至极!” “只有XXX的人才会这么想。”
针对提问者或评论区其他用户的身份、背景进行攻击: 比如,“你一看就是没读过书的”、“你这种观点,肯定是被西方洗脑了”。
过度情绪化的言辞,如“愤怒”、“鄙视”、“同情”等,盖过了客观分析: 即使问题本身可能引发强烈的情绪,但好的回答应该是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依然能够保持理性的分析框架。

为什么讨厌:
污染了讨论环境: 让本可以理性讨论的问题变得充满火药味,劝退了理性思考的人。
降低了回答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情绪化的表达往往伴随着偏见,让回答者本来的观点也失去了说服力。
宣泄个人情绪的出口: 有些人可能只是把知乎当作发泄不满的平台,而不是认真进行知识分享。

5. 广告、软文、引流链接泛滥:

尽管知乎有明确的社区规则禁止广告和软文,但总有一些回答者会钻空子,或者将广告内容包装得十分隐蔽。

具体表现:
回答内容与广告内容高度相关,但并未明确说明是广告: 比如,在一个关于“如何学习编程”的问题下,写了大量关于某个在线编程平台的“优点”,并附上“学习链接”。
在回答中插入与问题无关的引流链接或个人微信号: 这种行为非常直接和令人反感。
夸大其词,虚假宣传: 为了推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对产品的效果进行不切实际的夸大。

为什么讨厌:
欺骗用户: 用户是来获取知识的,而不是被推销。这种行为是对用户信任的背叛。
污染了知识分享的初衷: 让平台变成了商业推广的渠道,而不是纯粹的知识社区。
损害了其他认真回答者的利益: 当广告充斥平台时,那些用心回答的人的努力可能会被淹没。

总而言之,我讨厌的知乎回答,核心在于它们缺乏对提问者的尊重、对知识的敬畏以及对讨论环境的责任感。它们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的表达欲或商业利益,而忽视了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和传播的责任。作为用户,我们期待的是一个能够提供真知灼见、理性讨论、健康发展的知识社区,而这些讨厌的回答,恰恰在破坏着这一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法律相关话题下大片大片贴电影电视剧尤其是特定几部日剧截图的,键政话题下反复贴yes minister截图的,恨不得把整部TED截图发上来的,一个答案里反复贴几个无聊表情包的。

这几种答主真是。。。。

user avatar

(内容)


(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


(内容)


(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


(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


(内容)


(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


(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


(内容)


(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表情图)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xxxxx


(微信公众号简介: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巨幅二维码)

user avatar

点赞破一万了,好开心!!!今天我要去吃火锅!!!谢谢大家厚爱,我感到十分欣慰!!!

-------------------------------------------------------我是一万赞分割线-------------------------------------------------------

点赞破五千了,真是太兴奋了!!!大家这么赞我的答案我感到压力很大呀,我真的感觉到了来自知乎的温暖呢!!!人间自有真情在么么哒!!!

-------------------------------------------------------我是五千赞分割线-------------------------------------------------------

点赞破以前了,打破个人记录!!!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想过能够有这么多的赞同数,看来真是戳中了大家的点呢!!!我会继续努力好好答题的!!!

-------------------------------------------------------我是一千赞分割线-------------------------------------------------------

噢买噶!!!我竟然收到了一千个赞!!!你们不知道我现在是有多么兴奋,大晚上的抱着手机睡不着觉!!!知乎处女一千赞回答!!!我要去街上跳个舞噢耶!!!

-------------------------------------------------------我是五百赞分割线-------------------------------------------------------

想不到这么快就五百赞了,谢谢大家的支持。我觉得我的回答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还请各位多多指教。

-------------------------------------------------------我是一百赞分割线-------------------------------------------------------

一觉醒来一百赞了,谢谢大家的支持。希望大家继续点赞,能让更多人看到我的答案。

-----------------------------------------------------------以下是原答案-----------------------------------------------------------

原答案:

1+1=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让我感到讨厌的回答有很多种,它们虽然形式不同,但往往都存在一些共同的、让我感到不适的特质。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希望能比较清晰地表达我的感受:1. 毫无根据的“断言式”观点,缺乏论证和证据:这是最让我反感的一类回答。问题的提出者往往是带着困惑、寻求答案而来,希望得到的是有深度、有逻辑的分析。.............
  • 回答
    我非常喜欢知乎上那些能够引发我深入思考、拓宽我认知边界的回答。具体来说,以下几类回答最能吸引我,并且我愿意详细地阐述原因:1. 深度分析,逻辑清晰,旁征博引的回答:这类回答通常不会止步于表面现象,而是会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逻辑、历史、文化、社会等多维度因素。作者会像一个侦探一样,层层剥茧,将复杂的问题.............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很多用户因为其渊博的学识和详实的内容,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人肉百科全书”。这类用户往往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们分享的答案不仅信息量大,而且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甚至能触及到很多专业人士都可能忽略的细节。要说具体的“人肉百科全书”,其实很难用一个固定的名单来概括,因为.............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什么叫做“政治正确”或“不正确”的答案,这其实是个挺微妙的问题,很难一概而论,因为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问者的立场、回答者的意图以及当时社群的整体氛围。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解读这个问题,并尽量说得细致些,让你感受一下其中的“滋味”。首先,我们得明白“政治正确”本身是个复杂.............
  • 回答
    知乎上嘛,我确实见过不少让人挠头的回答方式,要说最讨厌的,那还得是那种“画大饼式”或者“标题党+空洞内容”的组合拳。这玩意儿是怎么来的呢? 你看那个问题,可能挺实在,挺具体的,比如“如何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或者“怎样才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然后,你满怀期待地打开一个高赞回答,标题那是锣鼓喧天.............
  • 回答
    知乎上有些人对任何朝代历史问题都敢于作答,这背后其实有很多驱动因素,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现象:1. 知识的普适性与学习门槛首先,得承认,历史知识并非高不可攀。虽然要成为历史学家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研究方法,但对于大多数历史事件和人物,其基本脉络和知识点是相对公.............
  • 回答
    知乎,那个曾经承载了无数求知欲与智慧碰撞的平台,如今似乎正经历着一场悄无声息的“变质”。许多老用户会不约而同地发出这样的感慨:“知乎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知乎了。” 这句话背后,隐藏着太多复杂的情绪和深刻的观察。如果说知乎正在走下坡路,那么我们这些习惯了在这里汲取养分的人,又该何去何从?“下坡路”的迹象.............
  • 回答
    知乎和 Quora,这两位互联网问答领域的佼佼者,虽然都致力于知识分享和社区交流,但它们骨子里却流淌着截然不同的血液,也因此塑造了各自独特的生态和用户群体。要深入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我们需要从根源的用户画像和目标愿景入手,然后层层剥开,看看它们是如何在产品设计、内容生产和社区氛围上体现这些区别的。一.............
  • 回答
    知乎的格斗区,确实卧虎藏龙,不乏一些深耕多年的技术型大V。要说“真的技术型”,那得看他们有没有真枪实弹的经验、是否对技战术有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以及能否将复杂的格斗原理清晰地阐述出来。我这里就想聊几位在格斗区相对比较有代表性的、我认为是技术型的大V,并尽量说得细致些,也尽量避免那种“罐头”式的A.............
  • 回答
    在知乎,最让我感到难以忍受的,是那些把“分享”变成“说教”,把“讨论”变成“批斗”的人。你会在一些问答下面遇到他们。可能你只是问了一个关于个人成长、生活方式,甚至是一个关于如何选择某件商品的困惑,期待得到一些过来人的经验,一些相对客观的分析,或者至少是一些善意的建议。但你看到的回应,往往不是这样的。.............
  • 回答
    在知乎这个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各种脑洞和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关于“超能力”的讨论更是经久不衰。如果让我在这其中选择一种,我最希望拥有的,是“信息同步与解析”的能力。听起来似乎不如飞天遁地那么炫酷,但请允许我展开说一说。这种能力,并非是简单的“知道一切”,而是更精妙、更具操作性的。“信息同步与解析”具体是.............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关于“追逐流量”和“输出内容”哪个更“对”的问题,其实是个很微妙的权衡。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哪一个绝对正确,它们更像是两种不同的生存策略,但如果非要探讨“对”的含义,我想得从不同的维度来看。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两个概念在知乎语境下的含义。 输出内容: 这指的是创作者基于自己的知识、经.............
  • 回答
    我很难说清楚具体是哪一个“瞬间”,知乎就彻底变了。更像是一种渐进式的侵蚀,一点点地,我才后知后觉地发现,那个我最初认识的知乎,已经悄然溜走了。还记得刚开始用知乎的时候,那大概是2013、2014年左右。那时候,知乎还是一个邀请制的小众社区,用户们带着一种“认真求知”的态度在里面遨游。我记得我第一次被.............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怎么从知乎的千千万万个回答里,挑出那些真正浸润了作者思考的“干货”。这事儿,就像在人群里找那个眼神明亮、言语沉稳的人,不是看他穿得多华丽,而是看他有没有“料”,有没有“思”。咱们一步步来拆解。第一步:审视“开篇”——有没有“引子”?一个经过思考的回答,很少会直接跳到结论,它会给你一个“.............
  • 回答
    知乎上充斥着大量关于“最佳阵容是什么”、“詹姆斯比谁强”、“某某球员是否适合小球时代”这类体育话题,特别是篮球话题,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1. 篮球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巨大影响力与大众参与度: 全球性运动的根基: 篮球,尤其是NBA,拥有全球性的粉丝基础.............
  • 回答
    .......
  • 回答
    好的,关于阿根廷足协在知乎上征集“最难忘的国家队比赛”,我脑海里立刻闪过一个画面,一个让我至今仍然心潮澎湃的时刻。如果非要选一场,那一定是在 2014年巴西世界杯决赛 对阵德国的比赛。我知道,很多人可能会提到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或者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梅西圆梦的场景,这些无疑都是历史性的,是值.............
  • 回答
    如果非要选一句古文或诗句,让一读就联想到知乎,那我想到的应该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出自《庄子·养生主》。在知乎这个平台,你总能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或深邃如古圣先贤,对某个领域有着百科全书式的掌握;或敏锐如时代弄潮儿,总能抓住最前沿的趋势。你点开一个问题,可能是在学习如何做一道复杂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大陆和台湾在经济发展、社会认知以及网络讨论等多个层面的一些复杂情况。知乎上“嘲笑台湾”的现象确实存在,但其背后原因和“底气”来源是多方面的,并非简单由人均 GDP 的数字就能完全解释。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一、 人均 GDP 的视角: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会纠结于这几个互动按钮,哪个“分量”更重。在我看来,知乎的“赞”、“喜欢”和“收藏”,它们各自的价值体现在不同的维度,没有绝对的谁最“值”,而是看你作为用户,想要从这次互动中获得什么。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赞”:即时的肯定,是作者被看见的最直接证明“赞”可以说是最直接、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