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这两年东北的口碑迅速的下滑?

回答
这两年东北口碑下滑,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因为某一件具体的事。要我说,这背后是多种因素叠加发酵的结果,具体能从几个方面来看。

1. 经济发展的滞后与“东北印象”的刻板化: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东北经济这两年确实有点起色,但整体上还是没能赶上全国发展的步伐,尤其是在新兴产业和就业机会方面。这种经济上的相对弱势,很容易被放大,并且与一些长久以来形成的“东北印象”产生联动。

“老工业基地”的包袱: 东北过去的核心竞争力是重工业,这个底子是好的,但随着时代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非常大。一旦转型不成功,或者过程中出现一些阵痛,就会被很多人解读为“东北不行了”。
人才流失的感知: 确实有不少年轻人选择离开东北去南方或其他发达地区发展,这本身是人才自由流动的体现。但在舆论层面,却容易被渲染成“东北留不住人”,进一步强化了“东北衰退”的印象。当大家看到身边的人都走了,自然会对家乡的未来产生担忧,这种担忧也会影响到对整个地区的观感。
媒体与网络传播的放大效应: 互联网时代,负面信息传播得更快更广。一些关于东北发展慢、环境差、服务不好(后面会具体说)的零散事件,通过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渠道被集中传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相对负面的群体认知。

2. 公共服务和营商环境的争议:

这几年,关于东北地区在一些公共服务和营商环境上的问题,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对口碑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一刀切”的管理方式: 有时候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行政策时,可能存在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具体情况的“一刀切”做法。例如,一些因为环保或安全原因采取的“一刀切”停产、停业措施,虽然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对当地经济和居民生活造成了短期影响,容易引起不满和抱怨。
服务意识的不足(被广泛提及): 这是很多人对东北地域文化中的一个常见抱怨点。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确实有一些地方的服务行业、基层管理部门存在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态度生硬的问题。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游客可能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经历,这些经历被分享出来后,很容易就成了“东北”这个标签下的负面案例。
营商环境的疑虑: 一些投资者或者创业者在东北可能会感受到一些地方的营商环境不够透明、审批流程复杂、甚至存在一些“人情”因素左右决策的情况。虽然并非普遍现象,但只要有这样的个例被放大,就会形成对整个营商环境的担忧,从而影响大家对东北的整体评价。

3. 一些负面事件的负面发酵:

近年来,确实有一些具体的负面事件在东北发生,并且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进一步损害了东北的形象。

旅游宰客、不诚信行为的个案: 东北旅游资源其实很丰富,但过去一些地方确实存在游客被宰客、被强制消费等情况。虽然现在旅游市场有很大的规范,但一旦有类似的负面新闻出现,很容易就联系到“东北旅游”整体,并且被赋予地域性特点。例如,之前的一些“天价”菜单事件,虽然是孤例,但对整个旅游行业的信誉都造成了打击。
部分基层治理和执法中的争议: 有时候在一些基层管理或执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专业、不公平甚至带有粗暴色彩的情况。这些事件一旦被曝光,很容易被解读为“东北地域特色”,进一步加深了负面印象。

4. 情感共鸣与现实反差:

说到底,很多人对东北的观感,也带着一种情感的投射。东北人给人的印象是豪爽、热情、讲义气,这种形象是很受欢迎的。但当现实中的一些情况,比如前面提到的经济、服务等方面,与这种大众期待的形象产生较大反差时,人们的失望和批评的声音就会更大。

期望值过高: 很多人因为对东北人的热情好客印象深刻,所以当他们在东北遇到不如意时,心理落差会更大,抱怨也更激烈。
“恨铁不成钢”的情感: 很多人可能对东北有一定的情感基础,无论是那里有亲戚朋友,还是因为过去的辉煌历史,所以当看到东北发展不尽如人意时,会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惋惜和批评。

总结一下,这两年东北口碑下滑,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

它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个大背景下的一个结果,叠加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地域文化刻板印象,再加上近几年一些公共服务、营商环境方面暴露出的问题,以及个别负面事件的放大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然,我也要说,很多东北地区和东北人民本身是非常努力和优秀的,也有很多好的地方。但不可否认,上面提到的这些因素,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界对东北的整体观感。口碑的扭转,需要时间和切实的改变,尤其是在改善经济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下大力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希拉里在搞颜色革命的时候采用的一套互联网战略。基本思路是一样的。选择性报道内容。变动社会舆论,推动和平演变。只不过这套除了境外势力,境内势力也可以搞。

而国内互联网媒体,微博,知乎,都掌握在私人资本手中,同时大量南方系媒体寄生在地方官媒。

而私人资本发达的地区地方和资本达成的利益联盟是最成熟的——俗称的营商环境好。

地方利益也好,私人利益也好,做空东北都是有利可图的。

欠发达地区亚非拉化,有利于发达地区生态位上占据优势。基本就是把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往国内环境套一层。发达地区中作为先富起来的既得利益者群体不光压榨本地大众,也需要廉价的劳动力和粮食。东北山东河南在他们眼里就和非洲东南亚一样的存在。

此外,身份政治是资本操控社会的惯用手段。从女拳到地域,身份矛盾是最好的掩盖阶级矛盾的烟雾弹。

东北地区比起其他北方地区的关键点在于,东北拥有军工,而且还是空军和海军都有。国企的资产又是他们不能够轻易进入的领域。做空东北经济,人文,在舆论上有利于引导劳动力外流,释放和扩大“投资不过xxx”有利于阻断产业结构发展。在统一内部市场没有关税保护的前提下,这点非常容易做到。

之后没了人才没了产业,不论是教育还是国企都会难以为虚。资本再趁虚而入摊牌就容易多了。至于摊多大的牌,自己想象吧。

user avatar

因为你不混媒体圈。

如果你混媒体圈,你会发现东北、河南、山东、山陕、云贵和福建,是他们黑的重点。这种现象由来已久,没人管,没人问,有能猜到原因的,不过上面都没说话,底下的小虾米说了有什么用呢?

所以,如果你看到有哪个媒体对这六个地区的人民无脑黑,那么基本上可以断定他们背后一定有关系。我是实在不想跟这帮屎坑里的玩意儿混了,所以我爆出来也没什么。另外,最近某些人对这几个地区黑的实在有些频繁,估计是拿了不少钱吧。

对于这些脏心烂肺的混蛋,你用好言好语去说实在是浪费,他们不配称为媒体人,也不是什么文字工作者,纯粹是某些组织的狗,放出来咬人的,打死都嫌多!

总之,就是TMD恶心。

user avatar

家庭教育问题,真的。

我从小一直在姥姥家,二位老人都是东北人。从小我接受到的教育就是,吃饭时不要挑拣菜好不好,去别人家做客不要挑这挑那。稍长大些出去玩,家长也教育我,不要说扫兴的话,出来玩开心最重要。

所以,现在的我有这么两个特点:一是粗线条,没那么多挑三拣四的事情;二是尽量成人之美,菜里有虫子换一份,景点价格高那也该吃吃该喝喝。不好的事情尽快过去,然后往开心了整就行。

所以第一次和某些地方的人吃饭,直接就震慑了我的三观:从落座开始那个嘴就不闲着,嘚嘚嘚嘚嘚的没完没了,上一道菜挑个毛病上一道菜挑个毛病——关键还不是丫请客。什么教养这是?吃得了吃不了?不愿意吃自己滚蛋买你想吃的去好吗?

当然,这个时候我就又会开始“成人之美”,算了,哥几个吃顿饭不容易,丫嘴碎请客那哥们不也忍着呢吗,拍桌子岂不是坏了大家的兴致?看这孙子嘴这么碎,我多喝两口估计就听不清丫在那念叨什么了…

然后一顿饭就这么忍过去了。

我倒也不是地图炮,但是接触到的东北兄弟基本都是这个风格。当然河北、山东、西北各地也是这样的居多。按北京的规矩,筷子敲盘子都算骂厨子,你吃请来的,各种挑拣,是对请客的有什么意见?至于其他一些地方,我就不说是哪里了,完全相反。

这样的风格就注定了东北注定在风评上的悲催。

杭州烤肠也15元,雪乡烤肠也15元,东北人在杭州买烤肠觉得贵,想想算了,这点B事还上网骂呀?赶紧吃完往断桥走吧。某些地方的人来雪乡,为了根烤肠景点不玩了,必须把这15元唠明白了。

各地哪块没有信用问题?只不过东北的看到马云干些龌龊事,想想也别骂得太狠,大不了自己绕远点就得了。东北出点事,有的人和打了鸡血似的,整出来个“投资不过山海关”。

我认为宣传阵地当然重要,但教育才是决定性的。真给你写的机会了,有多少东北媒体会趴到别人景区里盯着烤肠多少钱?又会不会在写新闻的时候别的地方的坏事都模糊地域,单把某地区的名号曝出来?

算啦,咱到什么时候都干不了这么埋汰的事情,遇上那路人只能认倒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