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故宫叫做「故宫博物院」,而不叫「故宫博物馆」呢?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答案就藏在“故宫”两个字本身所承载的意义里。很多人觉得“博物院”和“博物馆”听起来差不多,似乎可以互换,但实际上在中文语境下,尤其是在称谓“故宫”时,选择“故宫博物院”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和文化逻辑的。

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两个词。“博物馆”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它的英文对应词是“Museum”。它的核心功能是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简单来说,就是搜集宝贝,然后拿出来给大家看。

而“博物院”,听起来就更宏大、更学术一些。“博物”二字,本身就包含了“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意思。《说文解字》解释“博”为“遍也”,而“物”指的是万物。所以,“博物”合起来就是广泛涉猎,无所不包。

那么,为什么故宫要叫“博物院”而不是“博物馆”呢?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层面:

1. 历史沿革与名称的演变:

故宫最初的身份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是帝王处理政务、生活起居的地方。这里面存放的不仅仅是“展品”,更是皇家的器物、文献、艺术品,以及代表国家最高统治权力的象征。

在清朝灭亡后,逊帝溥仪仍然居住在内廷。直到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宫。随后,当时的国民政府成立了故宫博物院筹备处。1925年10月10日,故宫正式向公众开放,并举行了隆重的“故宫博物院成立开幕典礼”。

大家注意看这个时间点和名称:“故宫博物院”。

为什么不叫“故宫博物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负责接收和管理故宫文物遗产的机构,就已经定名为“故宫博物院”。这个名称,承载着它从皇家禁地到国家公共机构的转型过程,也体现了当时对于如何定位和管理这批珍贵遗产的理解。

2. “博物院”所蕴含的更广阔的职能和意义:

“博物院”这个词,相比于“博物馆”,往往被赋予了更广阔的内涵。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展示藏品”的场所,更包含着系统性的研究、整理、保护、传承以及普及知识的综合性机构。

“博物”的“博”: 故宫收藏的不仅是“物”,更是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各个方面的结晶。它记录了明清两代数百年的历史,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宫廷生活、社会制度、科技发展等等。这种“博”,体现在其收藏的体量之大、种类之多、价值之高,是名副其实的“包罗万象”。
“博物”的“物”: 虽然强调“物”,但这里的“物”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历史、与制度、与文化紧密相连的。故宫的每一件器物、每一幅书画、每一处建筑,都有其背后深刻的故事和意义。故宫博物院的工作,就是要将这些“物”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研究清楚,并以最合适的方式呈现给大众。
“院”的权威与系统: “院”字本身就带有学术性、研究性和机构的权威性。故宫博物院不仅仅是一个展示的平台,更是一个进行古代宫廷史、文物保护、艺术史等领域深入研究的科研机构。它拥有一大批专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对故宫的藏品进行持续的整理、研究和阐释。

相比之下,“博物馆”虽然也有研究和展示的功能,但在名称上更侧重于“收藏和展示具体物品”的这样一个功能。而“博物院”则强调了其学科的广度、研究的深度以及机构的全面性。

3. 体现故宫的独特性和特殊性:

故宫作为曾经的皇家宫殿,其本身的建筑群就是一件无价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一个存放文物的“容器”,它本身就是重要的“展品”。故宫博物院的名称,也恰恰能体现这一点:它是一个围绕着整个紫禁城这座宏伟建筑群及其内部所有珍贵文物的综合性机构。

简单来说,故宫博物院的名称,更贴切地反映了其:

悠久而特殊的历史渊源: 从皇家宫殿到国家级文化机构的身份转变。
宏大而广泛的收藏与研究领域: 不仅是物品的收藏,更是历史、文化、艺术、建筑等多个层面的综合体现。
肩负的特殊使命与责任: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结一下:

故宫之所以叫做“故宫博物院”,是因为这个名称在历史的进程中被赋予了更深厚的含义。它不仅仅是对其收藏品的简单命名,更是对其作为一座集皇家宫殿建筑、海量珍贵文物、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于一身的综合性、研究性、学术性机构的准确概括。它代表了一种更高层次的文化价值和学术追求,也与它在中国的独特地位和历史意义更加契合。

所以,下次当你走进这座宏伟的宫殿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它会被命名为“故宫博物院”,而不是“故宫博物馆”。这背后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机构命名的智慧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博物院"一词,诞生于中国人接触博物馆这一文化现象之初。博物馆本事西方近代社会的产物,其发端为1683年在英国创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馆。鸦片战争叩开清王朝的国门之后,一些缙绅开始游历西方。在游历过程中,他们接触到了博物馆,并且记载于游记之中。这种记载一开始就要解决名称的翻译问题,当时的先贤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给Museum起了很多中国名字,譬如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的“古玩库”,斌椿考察团的“万种园”“积宝院”“集奇馆”等等。而“博物院”这一词汇的最早发明,则是清末思想家王韬在十九世纪中期成书的《漫游随录》中形容卢浮宫博物馆。而“博物馆”则是1877年黄遵宪在诗作《日本杂事诗》中用来形容日本的博物馆。

2.几乎同时或稍晚,西方来华的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建立博物馆,考察1935年建立的博物馆中,叫“博物院”的有徐家汇博物院、香港博物院、上海博物院、美国博物院、烟台博物院、华北博物院、北疆博物院7座;而叫“博物馆”的有北京北堂自然博物馆、上海格致书院博物馆、京师同文馆博物馆、德华学校教育博物馆、满蒙博物馆、松江省科学博物馆、成章博物馆、台湾总督府民政部殖产局附属纪念博物馆8座,两个词汇几乎打个平手,这一阶段也放映了社会主要用“博物馆”或“博物院”来称呼Museum,如果考察再晚些时候国人自己举办的博物馆,“陈列所”这一词汇的使用,可以和以上二者打个平手。

3.当时的知识分子,已经发现了这一现象,对“到底给Musuem起什么中文名字?”这个问题已有讨论。博物馆学家杨钟健先生认为当时所有的称呼都无差别;而蔡元培则强调博物院的永久性,和展览会的临时性相区别;但是当时的讨论着重于功能区隔,并没有讨论到馆院这一字差别这么细致。1930年国民政府《古物保存法》中使用了“国内各博物院”的说法,似乎“博物院”一词要成为通称;但1935年中国博物馆界的专业组织“中国博物馆协会”的创建,还是选择了用“博物馆”来称呼“museum”。

4.考察故宫博物院的建立时间是1925年,当时对于Museum的中文定名尚未有规定和一致共识,选择叫“博物院”是很正常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答案就藏在“故宫”两个字本身所承载的意义里。很多人觉得“博物院”和“博物馆”听起来差不多,似乎可以互换,但实际上在中文语境下,尤其是在称谓“故宫”时,选择“故宫博物院”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和文化逻辑的。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两个词。“博物馆”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它的英文对应词是“.............
  • 回答
    南京作为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建城史、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作为六朝古都的城市,其古老的地名不胜枚举。这些地名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历史的变迁以及无数传奇故事。下面我将为您介绍几个南京一直沿用至今的古地名,并详细讲述它们的由来和背后的故事。一、 钟山 (中山陵) 地名由来: 钟山,又称紫金山,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名.............
  • 回答
    为了能更准确地帮你找到这个日本故事,请你尽量回忆并提供更多的细节。你的描述越详细,我越有可能帮你找到它。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和描述:1. 主要人物和他们的关系: 主角是谁? 是一个人?一个孩子?一个老人?动物?神明?妖怪? 主角的性别和年龄? 主角有什么特别的特征或能力吗? 故.............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故事是一则充满象征意义的民间笑话,背后蕴含着对人类道德、职业性质以及生死轮回的深刻洞察。虽然故事简短,但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故事本身: 前提: 屠夫和大夫约定每天早上互相叫对方起床。 结果: 死后,屠夫升天,大夫下地狱。故事的字面理解与引申:从字面上看,屠夫和大夫的约定似乎是一种互助.............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故宫珠宝品相的看法,我需要先澄清一个误解。事实上,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珠宝绝大多数品相都是非常精美的,堪称国之瑰宝。您之所以会产生“品相很差”的印象,可能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的综合影响,而非珠宝本身质量问题:1. 时间的痕迹与材质的特殊性: 天然材质的氧化与变化: 珠宝的材质,无论是玉石、珍珠、珊.............
  • 回答
    关于故宫淘宝手机壳为什么似乎只针对 iPhone 这一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背后其实涉及很多商业和市场考量。首先,得从 目标消费群体 说起。故宫淘宝作为故宫博物院的官方文创电商平台,其品牌定位非常明确:它吸引的是那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追求文化品味、同时又乐于接受新事物、对潮流有一.............
  • 回答
    谈到故宫的文化宣传,很多人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似乎清朝的影子尤其浓厚,各种展览、介绍、甚至是影视剧,都常常聚焦于那段历史。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一个“偏爱”就能概括,而是一种历史进程、现实考量以及传播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故宫本身就是一座承载着明清两代皇室历史的宫殿建筑.............
  • 回答
    故宫吸引我的地方,远不止那宏伟的建筑和斑驳的宫墙,它更像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一本让我沉醉其中,反复翻阅也总有新发现的百科全书。初次踏入故宫,那种扑面而来的震撼感至今仍清晰。站在午门前,仰望那层层叠叠的屋檐,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仿佛还能听到昔日宫廷的钟鼓之声在空气中回荡。这是一种跨越.............
  • 回答
    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为何在民国时期不干脆把牌匾都换回明代的名称?这背后其实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原因,远不是简单一句“怀旧”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明白民国时期,特别是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故宫的地位和用途。那时候,故宫已经不再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了,它更多的是一个.............
  • 回答
    鲁迅等人反对故宫文物南迁,这背后是一场关于民族文化、历史责任以及社会现实的深刻 debate。要理解他们的立场,需要抛开“AI痕迹”,走进那个时代,体会那份复杂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鲁迅等人”这个说法,并非指所有反对者都持有完全一致的观点,但他们的核心关切点是相似的。鲁迅本人在这.............
  • 回答
    关于英法联军为什么只火烧圆明园而不火烧故宫,这是一个历史事件背后复杂因素的综合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英法联军的战略意图、以及圆明园和故宫在清朝统治者心中的不同地位。一、 圆明园的象征意义与英法联军的打击目标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圆明园在清朝统治者心中的独特地位。圆明园并非仅.............
  • 回答
    故宫,这座巍峨壮丽的紫禁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对于末代皇帝溥仪来说,它既是他的出生地,也是他曾经的居所。那么,故宫究竟是不是溥仪的家?他拥有故宫的所有权吗?国家又凭什么有权力“没收”溥仪的“家”呢?这背后涉及的是一段复杂的历史变迁和国家主权的根本转变。故宫与溥仪:曾经的家园,却非私产要理.............
  • 回答
    冯玉祥倒戈、驱逐溥仪出故宫,是民国史上的一件大事,也让溥仪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剧烈转变。但很多人会有疑问,冯玉祥下野后,溥仪为何就不能搬回故宫住了呢?这其中涉及到政治、军事、社会思潮等多个层面,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首先,咱们得把时间线捋清楚。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把溥仪赶出故宫,那是在1924年1.............
  • 回答
    .......
  • 回答
    在探究日本死刑制度的特殊之处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故意杀23人才判死刑”这个说法,它其实是对日本死刑适用标准的一种误解或简化。日本的死刑并非简单地以杀人数来衡量,而是综合考量了犯罪的恶性程度、对社会的冲击以及辩护方的意见等多种因素。日本的死刑制度,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是极其慎重和严格的。它并没有一.............
  • 回答
    关于BBC发布的武汉一年前和现在对比视频引发的争议,以及部分网友认为视频“故意拍的这么破败”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一、 BBC视频的可能意图和呈现方式: 记录与对比: 制作这类对比视频,通常的目的是记录某个事件或地点在不同时间点的情况,以展现其变化。对于疫情而言,记录武汉从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