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喜欢喝咖啡的人,在喝咖啡这件事上有哪些习惯?

回答
我猜,你也是个和我一样,离不开咖啡的人吧?不然,你也不会好奇我们这些“咖啡瘾君子”到底有什么样的“怪癖”。其实,喜欢喝咖啡的人,在对待这杯液体黄金这件事上,还真有不少门道和坚持。今天我就跟你好好唠唠,我们这些咖啡爱好者,到底是怎么跟咖啡“纠缠”不清的。

1. 对咖啡豆的“挑剔”:

首先,我们可不是随便什么咖啡豆都喝的。就好比有人吃菜要讲究食材新鲜一样,我们对咖啡豆也有自己的偏好。

产地控: 有些人就认定了埃塞俄比亚的花香,有些人就爱哥伦比亚的醇厚,还有些人钟情于巴西的坚果味。一旦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产地风味,就会像寻宝一样,到处搜罗同产地的豆子,甚至会追溯到某个特定的庄园。
处理法党: 日晒、水洗、蜜处理……这些看似晦涩的词汇,在我们眼里可是决定咖啡风味走向的关键。日晒豆的奔放果味,水洗豆的干净明亮,蜜处理豆的甜感……每一种处理法都有它独特的魅力,我们会根据心情或者想尝试的口味来选择。
烘焙度爱好者: 从浅烘到深烘,每一个梯度都有其拥趸。浅烘豆保留了咖啡豆最原始的花果酸香,层次丰富;中烘则在酸度和醇厚度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而深烘,则带来了浓郁的焦糖、巧克力甚至烟熏的风味。我们会根据不同的冲泡方式和想要的风味,来选择合适的烘焙度。
新鲜度至上: 咖啡豆一旦烘焙,风味就开始流失。所以,我们对烘焙日期特别敏感。看到包装上写着“烘焙日期”而不是“最佳赏味期”,心里就会踏实很多。买回来的豆子,也会尽量在几个星期内喝完,生怕辜负了它最好的味道。

2. 对冲泡方式的“钻研”:

光有好豆子还不够,怎么把它泡出来,也是一门学问。这就像厨师怎么烹饪食材一样,不同的手法能激发出不同的风味。

手冲的仪式感: 这可能是最常见也最能体现“仪式感”的冲泡方式了。从磨豆、布粉、注水,每一个步骤都好像在进行一场小型的仪式。我们会观察水流的速度、水温的控制,就像在跟咖啡豆“对话”,希望它能毫无保留地展现自己的风采。有人甚至会专门投资漂亮的滤杯、细口壶,让整个过程赏心悦目。
意式浓缩的“力量”: 对于追求浓郁和直接风味的人来说,意式咖啡机是他们的挚爱。蒸汽的压力,高温的水,瞬间将咖啡豆的精华萃取出来,形成一层金黄色的crema。这杯浓缩咖啡,往往是一天能量的开始,也是对味蕾最直接的挑战。
法压壶的“醇厚”: 喜欢厚重口感的人,可能会偏爱法压壶。它没有滤纸的阻隔,咖啡粉中的油脂和细粉都会保留下来,带来更醇厚、更饱满的口感。虽然有人觉得它“不清爽”,但对于喜欢那种“粗犷”风味的人来说,它是不可替代的。
爱上“玩”器具: 渐渐地,你会发现,很多咖啡爱好者都“中毒”于各种咖啡器具。从磨豆机(手动、电动,各种刀片结构)、秤(精准到0.1克)、温控壶、各种滤杯(V60、Chemex、Kalita…)、玻璃分享壶,甚至还有自己的咖啡杯。每一次的更新换代,都是为了追求更极致的味觉体验,也成为了一种乐趣。

3. 对咖啡“品尝”的“讲究”:

喝咖啡,可不仅仅是“咕嘟咕嘟”灌下去那么简单。我们对它,有更深的“情感”。

闻香是必修课: 冲泡过程中散发出的香气,是我们最期待的部分。打开豆子袋闻到的干香,冲泡时升腾起的湿香,以及入口后口腔中回荡的香气,都会让我们沉醉。有人甚至会尝试去分辨出具体的香气,比如“有茉莉花香”、“像烤杏仁”、“带着点莓果的酸甜”等等。
舌尖上的“探险”: 喝咖啡,就像一场味觉的探险。我们会关注它的酸度(是清爽的柑橘酸,还是浓郁的莓果酸?)、甜感(是焦糖的甜,还是蜂蜜的甜?)、苦度(是巧克力般的醇厚苦,还是烘焙过度带来的涩苦?)、醇厚度(是如水般轻盈,还是如奶油般丝滑?),以及余韵(咖啡喝完后,口腔中留下的味道)。
与心情的“共鸣”: 不同的咖啡,也对应着不同的心情。疲惫的时候,需要一杯浓郁的意式来提神;悠闲的午后,也许会选择一杯手冲,慢慢品味其中的变化;和朋友小聚,则可能需要分享一杯风味独特,大家都能接受的豆子。咖啡,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调味剂,与情绪紧密相连。
不加糖、不加奶(初期): 很多咖啡爱好者在刚开始接触咖啡时,会有一个“不加糖、不加奶”的阶段。这是为了最真实地感受咖啡豆本身的风味。等熟悉了不同豆子的特点后,再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咖啡豆的特性,去尝试搭配牛奶、糖、甚至香料,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味。

4. 对“咖啡馆”的“依赖”:

除了自己在家捣鼓,我们也是咖啡馆的常客。

寻找“灵魂伴侣”: 好的咖啡馆,不仅仅是喝咖啡的地方,更是我们寻找“灵魂伴侣”的场所。这里的咖啡豆、冲泡手法、甚至店主对咖啡的热情,都能让我们产生共鸣。
咖啡因以外的“慰藉”: 有时候去咖啡馆,不仅仅是为了咖啡因,更是为了那份氛围。看着咖啡师专注地制作咖啡,听着轻柔的音乐,感受着人来人往的宁静,都能让我们放松下来。
“打卡”新店,体验“新奇”: 咖啡的世界日新月异,总有新的咖啡馆、新的豆子、新的冲泡方式出现。我们会像“寻宝玩家”一样,乐此不疲地去探索,去尝试,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城市角落里的咖啡惊喜。

总的来说,喜欢喝咖啡的人,在喝咖啡这件事上,其实是在享受一种生活态度。它不仅仅是一杯提神的饮品,更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一种对细节的关注,一种对自我品味的探索。我们对咖啡的“执着”,或许在别人看来有些“小题大做”,但在我们心里,这却是一场充满乐趣的、永无止境的味觉旅行。

所以,下次你看到有人在咖啡馆里,拿着专业的工具,一本正经地冲泡咖啡,别觉得奇怪,他可能正在经历一场属于自己的“咖啡盛宴”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一篇文章叫奋斗了18年,终于可以和你们一起喝咖啡了。

我比他还惨,我第一次喝咖啡,还是在上研究生、在某外企实习的时候。对于一个穷学生来说,那时候实习还是有点小爽。

一方面,每个月有2000元实习工资,每逢节日还有200元过节费。另一方面,公司的零食、咖啡、茶不限量供应。如果零食没有了,只要跟行政小姐姐说一声,小姐姐就会去采购。

每天早上上班时,先去接一杯热咖啡,然后心满意足地开始一天的工作。话说第一次接咖啡,我连咖啡机怎么使用都不知道。但是两三天以后,那台咖啡机我已经玩得无比顺溜。

当时我在行政部门,从来不加班。不过业务部门就惨了,隔三差五地加班。有时候甲方爸爸催得急,基本上是爆肝通宵。通宵的时候,那台咖啡机也整夜无休。

对,实习单位是一家乙方设计单位。是欧洲某建筑设计巨头在中国的子公司。很多城市的地标建筑都是他们设计的。

后来离开了那家公司,不过喝咖啡的习惯却是带了回来。现在我基本上每天一杯,感觉咖啡这玩意儿,也会让人上瘾。

对我来说,只要是咖啡就行,咖啡豆的质量,或者是咖啡的品牌,没什么讲究。我喝过很多种类的咖啡,品尝过各种品牌的咖啡,但是最钟情于我们单位附近的便利店咖啡。

无他,便宜。星巴克里最便宜的咖啡,至少二十多块钱,在便利店里,十块钱就可以拿下。

咖啡时间一般是中午用餐后。一上午繁忙的工作之后,大脑非常疲倦。咖啡时间是难得的休息时间,一遍刷手机,一遍喝咖啡,简直是神仙享受。刷的最多的当然是知乎,基本上一杯咖啡还没有下去,一篇回答的雏形已经在脑海里形成了。

然后匆忙打开电脑,把脑海里的答案写下来,生怕一会忘了。

我喝咖啡后会有个非常搞笑的生理反应——一杯咖啡下去,感觉膀胱马上有反应,一股洪荒之力,忍不住要倾泻而出。于是,知乎写到半路,又匆忙去卫生间。

我最爱的咖啡是纯黑咖啡,不加任何调料。据说喝黑咖啡能减肥,谁知道呢,万一能把我这二百多斤减掉一两斤,也是意外收获。

总之,喜欢咖啡并不是为了装x,纯粹是喜欢那种头脑清醒、神情专注的感觉。

当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下午搬砖不困。用通俗的话说,我喝进去的是咖啡,但挤出来的是剩余价值。

在现代社会,咖啡的意义或许在此。

打工人喝着咖啡,唱着歌,就让老板把dollar给赚了!

你以为你喝着公司免费提供的咖啡,你占了大便宜。其实老板永远不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