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提高表达能力?

回答
想让自己的表达更上一层楼?这绝对是个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钻研的领域。清晰、有说服力、甚至能触动人心的表达,不仅能让你的观点更易被接受,还能在职场、人际交往中为你赢得更多机会和尊重。

咱们先从根本上说起,提高表达能力不是练嘴皮子,而是 提升思想深度和逻辑清晰度,再辅以恰当的技巧去呈现。所以,别指望几个小窍门就能立竿见影,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第一步:夯实思想的根基——你想表达什么?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很多人急于学习表达技巧,却没想清楚自己到底要说什么。

明确核心观点: 无论你是在写邮件、做报告,还是和朋友聊天,都要问自己:“我最想让对方知道/理解/做什么?” 提炼出一个最精炼、最核心的观点。这就像是一栋房子的承重墙,没有它,其他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深入理解和研究: 如果你要就某个话题发言,一定要做足功课。了解背景信息、多角度去看待问题、搜集相关数据和案例。只有你对内容了如指掌,才能自信地表达,也才能应对可能的质疑。
形成个人思考和判断: 不要人云亦云。在接收信息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思考,形成独立的判断。你的观点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个人理解,这才是你表达的价值所在。

第二步:构建逻辑的骨架——如何有序地呈现?

再好的想法,如果杂乱无章地堆砌,也会让人摸不着头脑。逻辑是连接你思想和听众理解的桥梁。

清晰的结构: 任何表达都应该有“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破冰与定调): 快速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知道你要说什么以及为什么重要。可以用一个问题、一个故事、一个数据、或者直接点明主题。
主体(内容展开): 这是你核心观点的论证部分。常用的结构有:
总分总: 先提出你的观点,然后分点论述,最后总结。
时间顺序: 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来讲述。
因果关系: 分析原因,然后说明结果。
问题解决方案: 提出问题,然后给出你的解决方案。
并列关系: 列举几个并列的论据或事例。
结尾(升华与行动): 总结你的主要观点,呼应开头,并可以提出行动建议或留下思考。
逻辑连接词: 使用恰当的连接词,能够让你的思路更连贯、层次更分明。“首先、其次、再次”、“因此、所以、总之”、“然而、但是、另一方面”等等,这些词是语言的“润滑剂”和“粘合剂”。
论据支持: 你的观点需要有证据来支撑,比如数据、事实、案例、专家观点等。论据的强度直接影响你表达的说服力。

第三步:打磨语言的包装——如何让表达更生动?

有了清晰的思想和严谨的逻辑,接下来就是如何用语言把它们包装好,让它们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用词精准且生动:
避免陈词滥调和空泛的词语: 尝试使用更具体、更有画面感的词语。比如,不说“做得很好”,可以说“这份报告的分析深入、数据翔实,提出的建议极具操作性”。
学习使用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能让你的表达更具感染力和记忆点。但要用得恰当,切忌堆砌。
多接触优质的语言材料: 阅读优秀的书籍、文章、观看高质量的演讲,留意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的。
句式变化: 长短句结合,避免全是长句显得沉闷,也避免全是短句显得零碎。适当使用反问、设问等句式,可以增强互动性和思考。
故事化叙事: 人们天生喜欢听故事。将抽象的道理或数据融入到故事中,更容易引起共鸣和理解。尝试用故事来引入你的观点,或者用故事来支撑你的论点。
善用比喻和类比: 当你需要解释一个复杂概念时,将其与听众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能极大地降低理解门槛。例如,解释“区块链”时,可以将其比喻成一个公开透明的记账本。
精炼和简洁: 每一句话都要有其存在的价值。删除不必要的词语和句子,让表达更有效率。少说废话,多说真话。
调整语速和语调: 在口头表达时,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都能影响信息的传递效果。关键在于自然、流畅,并能在重点处进行强调。

第四步:实践与反馈——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理论学得再多,不付诸实践都是纸上谈兵。

多说!多练!
找机会表达: 无论是工作会议、小组讨论,还是家庭聚会,抓住一切可以表达的机会。
练习演讲: 可以对着镜子练习,也可以录下自己的声音或视频,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
参与辩论或讨论: 这是锻炼快速反应和逻辑思辨的好方法。
主动寻求反馈: 表达完之后,虚心请教信任的朋友、同事或导师,请他们指出你的优点和不足。例如,他们是否听懂了?你的观点是否清晰?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模仿与借鉴: 找到你欣赏的表达者,研究他们的表达方式,学习他们的优点,但切记不要生搬硬套,要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转化。
反思与总结: 每次表达后,花点时间回顾一下:这次表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下次可以如何改进?

第五步:心态的调整——自信是表达的催化剂

很多人害怕表达,是出于对出错或被评判的恐惧。

接受不完美: 没有人能做到第一次就完美。把每一次表达都看作是一次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建立自信: 当你对自己的观点有足够信心,并且做了充分准备时,自信自然会油然而生。自信会让你在表达时更放松,声音更洪亮,眼神更坚定。
以听众为中心: 你的目的是让对方理解和接受你的观点,而不是证明自己有多聪明。站在听众的角度去思考,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去沟通。

总结一下,提高表达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概括为:

1. 思想为王: 明确核心,深入理解,形成观点。
2. 逻辑为骨: 构建清晰的结构,运用连接词,提供有力论据。
3. 语言为衣: 精准用词,句式变化,善用故事和比喻。
4. 实践为径: 多说多练,寻求反馈,持续反思。
5. 心态为翼: 接纳不完美,建立自信,以听众为中心。

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毅力的旅程,但当你体会到思想通过语言的力量得以清晰传递时,你会发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祝你在表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后退一步的类比体验法也许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简单地说,当我们在中文语境下思考表达能力的问题时,也许会因为“身在此山中”而“云深不知处”。那么此时倘若我们后退一步,在英语语境下类比思考这个问题,也许就能看到和抓住关键的矛盾。

如此,我们这里可以先后退一步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们英语表达能力不高?

这个问题的体验就非常直观,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指出来:因为单词量少,句型结构单一,很多时候想到了说不出口,更多时候根本说得就不是自己“想”的东西,而是自己“会”的东西。

然而这不是类比体验最核心的价值。事实上,它真正的价值是帮助我们看到这个问题被中文语境所掩饰的基础性认知偏差:我们的认知以为我们可以表达得更好时,现实却很可能是自己根本连最基础的语言能力都没有。在中文语境下,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很难被心服口服得承认,当我们听到别人中文表达很厉害时,由于我们对中文母语天然的理解能力,因此并不会觉得说出这些词这些句子真的厉害的——我也会说嘛!然而,当我们将自己带入到英文语境下时,就会更深刻地体验到当别人能在当下说出一个可能你认识但就是死活憋不出来的词或句子时,别人和自己真正的能力差距在哪里——就是那些我们平时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但其实根本没有掌握的基础能力:背了很多遍但仍然背不下来的单词,练了很多遍但仍然写不出来的句子。

是的,中文语境下思考表达能力问题时,我们绝大部分人的自尊心和脸皮死活不会让自己承认基础语言能力的欠缺——我们都是成年人了,中文说了这么多年,怎么可能还缺乏这些小学生练习的初级东西?我们内心期待的答案是更高上大的那一套:一定是因为某种“高级”方法没了解,“高级”技能没学到,“高级”书籍没阅读,“高级”思维没掌握。于是我们的眼珠一边追索着“高级”解决方案——如题主所言哲学书籍——一边嘴里还在抱怨:为什么没效果呢?到底缺了什么呢?

然而当我们切换到英文语境下思考表达能力问题时,由于挣脱了自尊心和面子的桎梏,一切反而豁然开朗,清楚明白——就是说不出来嘛!韩寒曾经调侃过,国内英语学了这么多年,到国外却连厕纸都不知道怎么说。为什么呢?非常简单,因为没背过,没用过,自然想不到,说不出。而哪怕我们用衡水式单词背诵法,把每个单词快速读个100遍然后去考试,也绝不意味着我们在日后国外厕所外憋得满头大汗时就能把厕纸这个词如丝般顺滑地说出来。而此等表达能力上抓心挠肝地痛苦体验会让我们放下自尊和面子,毫不犹豫地承认自己英语基础能力的欠缺。于是倘若此时再问如何提高英语表达能力时,大家的答案便会出奇得一致:还能怎么样,多读多听多说多背多练呗!

是的,其实答案一直就是这个,无论中文还是英文。

user avatar

表达能力不够,并不是词汇量的问题,就像你看《奇葩说》,感觉他们都很会说话,可是你把每一句话如果单独拆开,会发现也都很日常,甚至直白的有点俗……

表达能力不够,主要是因为思维能力不行...

这话怎么说??

我给你先做个测试题:

请你花 10 秒钟的时间,记住以下的 20 个数字:

71438059269250741863

好,我们再来试一组数字,还是花 10 秒钟来记住它:

99887766554433221100

其实这两组的 20 个数字是一样的,但是不是觉得第二组一下子就记住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第二组数据更符合我们大脑的使用习惯,数字与数字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和结构。

我们大脑处理信息有两个规律:

  1. 太多的信息记不住。
  2. 喜欢有规律的信息。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人口若悬河地和你讲了半天,他说的每个字你都听得懂,然而组合在一起,你并不知道他想说什么,内容没有逻辑,语句没有重点,就像刚才那一串杂乱的数字……

听他说话时间一长,你甚至开始头疼,变得焦躁,心里骂道:「你 TM 到底想说什么?」

你别觉得听着难受,讲的人,他自己也许更难受!

明明心里有很多想法,甚至做了上百页的 PPT,但就是讲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思维没有结构。

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脑子里的想法会不断地涌现出来,看似很多,却杂乱无章,就像是衣橱里的一堆没有整理的衣服,堆砌在一起。

当有人问你,你能说说你有哪些衣服吗?

  • 「嗯…….我有很多衣服(想法)……」
  • 能详细点说吗?
  • 「我有一条蓝裤子,一条橘黄色裙子,一件白衬衫,还有件灰白条纹衬衫,一条牛仔裤,一条蓝色竖条纹的裤子,还有顶黑色的帽子,哦对了,还有一条蓝色裤子(这个刚才好像说过了)……」
  • ¥#%@#¥%@……你到底有些啥?
  • 「我刚才说的都是我有的啊……」

如果你的思维没有经过整理,就会像这堆乱糟糟的衣服,你拥有它们,却无法理解它们!

那怎么办?如何让思维变得既全面又有序呢?

你需要结构化思维。

所谓结构化思维,就像是把衣橱里的这些衣服分门别类地整理好。

比如按季节分类,按穿着场合分类,按服装风格分类……

这时候,别人再问你:你有些什么衣服呢?

你回答:

我一共有 208 件装备,分为:

  • 夏季、春秋季、冬季 3 大类;
  • 每个季节的衣服又分为工作装、休闲装、宴会装、运动装 4 大系列;
  • 其中,休闲装里有田园、淑女、简约 3 种风格;
  • 每种风格的衣服,拥有深色、浅色各 3 套搭配;
  • 另外配了 4 双运动鞋,5 双皮鞋,6 双休闲鞋,7 个包包,8 顶帽子来应对不同需要……

是不是听着清楚多了?

并且,当你需要使用这些整理好的衣服时,也会变得很方便。

比如,今天你想要和男朋友晚上去一个 party,那么你不需要再从所有的衣服里翻来覆去地寻找,一件件试穿……

而是直接在已经分类好的衣橱中,找到宴会装区域,从里面拿起一套适合的即可。

把你的想法和思维内容,像整理衣服一样,分门别类地安放好,组成一个结构分明的整体,方便日后的理解、存储、使用。这个,就称为「结构化思维」。

一、学会结构化思维,有什么好处?

如果你能够习惯用结构化的方式进行思考,你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都将获得大幅度的提升。

比如,公司的线下门店,生意突然下滑,怎么办?

如果你不会结构化思维,你可能会这样说……

有结构化思维的人会这样表达……

思路清晰,考虑周全。

再比如,你们公司近期要举办一场大型的相亲活动,你是项目的负责人,目前正在召开项目工作会议,老板请你介绍一下本次活动目前的安排。

如果你不会结构化思维,你可能会这样表达……

有结构化思维的人会这样表达……

是不是感觉整个表达逻辑非常有序,层次分明?

除了表达和思考,结构化的能力还能帮助我们提高学习的效率,比如我问你:过去一年,你都学了些啥呢?

如果你不会结构化思维,你可能会这样回答……

有结构化思维的人会这样表达……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很不一样呢?

好,说了那么多结构化思维的好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能力呢?

接下来,我就带你从最基本的地方开始说起,帮助你快速学会结构化思维。

试想一下,有一天,你驾驶着自己的汽车,在路上游荡,汽车突然停下,发出轰轰的巨响,无法行驶,怎么办?

是哪里出了问题?轮胎?轴承?发动机?油箱?还是有只猫在车里作怪?

一辆汽车,拥有上万个零件,当你发现汽车的行驶功能出现故障时,如果你不是专业修汽车的,你根本不知道是哪个零件出了问题,你能想到的也是这上万零件里的一小部分……

那怎么办?

你一通乱试后,最终无果,只得叫来拖车,将汽车送入了修理厂……

师傅一看,说:小问题,你稍等片刻……

然后咔咔咔,不到一局《王者荣耀》的时间,就把车给修好了!

为什么能那么快?

不是有上万个零件吗?

如果逐个检查一遍,至少也需要一天的时间啊,这还不算更换和维修的时间!

师傅为什么能那么快?

因为:结构!

在维修师傅的眼中,汽车并不是由上万个零件拼接而成的,而是「结构化」的:

  • 有了结构,师傅就能由局部到整体,快速判断可能导致问题的所有区域。
  • 有了结构,师傅就能由混乱到有序,以模块为单位进行整块整组的排查。
  • 有了结构,师傅就能由复杂到简单,将大问题切成多个小问题逐个击破。

透过结构看世界,你就拥有了化繁为简的能力!

结构化思维,关键就在于「结构」二字,如果你能找到复杂问题背后的结构,就能像修车师傅那样,将问题化繁为简,变成若干个小问题,从而更快速地找到解决方案。

那么,我们该如何将一个问题结构化呢?

二、结构化思维的步骤

第一步:明确目的,找到分解角度

所谓的结构化,是不是就是把问题拆散、切碎,然后再分类汇总就行了?

比如刚才整理衣服的例子、汽车零件的例子,就是把一个整体,拆分成一个个小零件,然后根据小零件的属性,进行了分类汇总。

真的是这样吗?

并没有那么简单……

将一个「整体」拆成一个个独立的「要素」,再将一个个「要素」组合成一个整体,其实可以有很多种组合方式。

  • 比如刚才的汽车零件,你也可以把它们按材质分类,方便垃圾回收;
  • 或者按生产零件的厂家分类,方便返厂维修;
  • 或者按头部、身体、四肢的构造分类,就能组合成一个大黄蜂……

同样的要素,组合成不同的结构,就能实现不同的功能和目的。因此,结构化思维,并不是简单地做个分类汇总,而是要明白分解后,以什么方式组合,要达成什么目的。

所以,我们得在问题分解之前,先弄清楚分解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根据目的进行拆解与结构化。比如说,对于一个项目:

  • 如果目标是分析进度:那就按时间进度、过程阶段来分解;
  • 如果目标是分析成本:那就按工作项来分解;
  • 如果目标是分析客户:那就按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等来分解。

第二步:按 MECE 原则,组成结构

确定了分解目的,然后我们就要开始搭建结构了,先说一种最基本的结构形态:金字塔结构。

什么是金字塔结构?

简单来说就是,先确认目标问题,再根据分解的目的,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类别,类别下再放入对应的不同要素,这样逐层分解,最终形成类似于金字塔的形状结构。

并且,金字塔的每一层,都必须牢固,不能少一块砖,也不能多一块砖,不然整个结构就会垮塌,这个就称为 MECE 原则。

MECE 是麦肯锡著名咨询师巴巴拉·明托在她的著作《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核心概念,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也就是金字塔的每一层,内容不能有重复的部分,也不能有遗漏的部分。

比如,你把衣服分类为:春秋季服饰,职业套装。

这个就有重叠的部分:有些衣服既是职业装,也是春秋季服饰。

也有遗漏的部分:夏天穿的休闲服应该归到哪一类?

那么,什么才是不重叠,不遗漏,符合 MECE 原则的呢?

你可以按季节分:春秋装,冬装,夏装。

除了这 3 类之外,没有其他季节了,这个就是「不遗漏」;春秋的衣服差不多,所以归为一类,夏天的衣服,春秋冬穿不了;冬天的衣服,也不能归类在春夏秋这三个季节里,因此「不重叠」,符合 MECE 原则。

是不是有点听晕了?

不着急,下面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问题:如何在未来 3 个月完成 100 万销售业绩?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构建金字塔结构:

方式 1:自上而下使用「演绎法」设计结构。

要完成 100 万的业绩,关键是客户,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客户的类别进行划分,对不同客户类别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来完成业绩。

根据 MECE 原则我们发现,客户无非来源于三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