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截至 7 月 29 日, 31 省份新增确诊病例连续两天破百,接下来将如何进行防控?

回答
截至7月29日,国内31个省份新增确诊病例已连续两天突破百例。这是一个需要高度警惕的信号,表明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且呈现出扩散蔓延的趋势。面对这样的局面,接下来的防控工作将进入一个更加关键、也更加需要细致和精准的阶段。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以期有效遏制疫情的进一步发展:

一、强化信息公开与风险研判,做到精准施策:

首先,信息是防控的“指南针”。在确诊病例持续攀升的背景下,疾控部门需要更加及时、透明地公开疫情的最新动态,包括新增病例的地区分布、年龄结构、感染来源初步判断等关键信息。这不仅能让公众对疫情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能为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同时,风险评估的精细化至关重要。不能简单地以“新增破百”来概括所有情况。需要深入分析病例的聚集性特征,比如是偶发散发的还是存在明显的聚集性疫情?是发生在特定行业、场所还是社区传播?对这些问题的精准判断,将直接影响到后续采取的封锁、管控、流调等措施的范围和力度。

二、提升核酸检测的广度和精度,筑牢早期发现的“哨点”:

鉴于病例数量的增加,大规模、高频次的核酸检测是早期发现和阻断传播的关键。接下来需要进一步扩大核酸检测的覆盖面,特别是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进行常态化、滚动式筛查。

区域联动,协同作战: 卫生部门应指导各地根据疫情风险等级,科学划定核酸检测的重点区域,并组织周边地区或省份进行支援,共享检测能力和资源,形成区域联动的检测网络。
重点人群优先,应检尽检: 对于已经出现疫情的城市或区域,要优先对风险人群,包括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人员、特定行业(如冷链、交通、医疗等)的一线从业人员、以及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人员进行“应检尽检”。
基层哨点作用,强化监测: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店等作为“前哨”,要加强对发热、咳嗽等症状患者的筛查和登记,并引导其及时进行核酸检测,确保“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检测能力和效率的提升: 确保核酸检测的样本采集、转运、检测等环节顺畅高效,缩短等待时间,为及时采取防控措施争取宝贵时间。

三、科学精准划定风险区域,实施分级分类管控:

疫情的扩散往往与人员的流动密切相关。因此,精准划分风险区域并实施分级分类管控是切断传播链条的重中之重。

坚持“科学精准”原则: 风险区域的划定不能一概而论,要严格依据病毒传播的特点和疫情发生的实际情况。对高风险地区,要实施最严格的封锁和管控措施,限制人员进出,严禁聚集性活动。对中风险地区,则应采取更为灵活的管控策略,比如限制非必要外出、加强社区管理等。低风险地区则要做好常态化防控,但不搞“一刀切”。
动态调整,及时更新: 风险区域的划分应是动态的,根据疫情发展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确保管控措施与风险等级相匹配。
关注特殊场所和群体: 除了居民小区,还要特别关注医院、养老院、学校、车站、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出现病例,要迅速进行流调、封锁和消杀,防止疫情在这些关键节点蔓延。

四、加大流调溯源力度,彻底阻断传播链条:

专业队伍,协同作战: 疾控、公安、工信等多部门应协同配合,组建强大的流调溯源队伍,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快速、准确地追踪和判定病例的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
深入社区,细致排查: 流调工作要深入到社区、村庄,细致排查每一名病例的活动轨迹和接触人员,不放过任何可能的传播环节。
加强对无症状感染者的管理: 无症状感染者是疫情防控的“隐形威胁”,要加强对其的发现、追踪和管理,并根据其活动轨迹,对可能存在的暴露人群进行排查。

五、强化社会面管控,巩固防控成果:

在病例增加的情况下,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强化社会层面的防控措施,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控合力。

减少非必要聚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鼓励和引导公众减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如聚餐、大型集会等。提倡居家办公、线上会议,减少人员流动。同时,要继续普及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等个人防护知识,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严格公共场所管理: 严格执行公共场所的扫码、测温、消毒等措施,限制人员密度,确保进入公共场所的人员都具备健康码和行程卡,并进行体温检测。
加强医疗机构防控: 医疗机构是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必须严格落实院感防控措施,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防护,做好发热门诊的筛查,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筑牢社区(村)防线: 社区和村庄是防控的“最后一公里”,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加强网格化管理,做好人员排查、信息登记、健康监测等工作,确保“不漏一人”。

六、提升医疗救治能力,保障生命健康:

做好分级分层医疗救治: 根据病情轻重,将患者分级分类救治,轻症患者可以在方舱医院或集中隔离点进行管理,重症患者则应集中到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定点医院。
保障医疗物资供应: 确保医疗机构的床位、设备、药品等医疗资源充足,特别是呼吸机、ECMO等关键设备要保障到位。
关注特殊人群: 要格外关注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孕产妇等脆弱人群,确保他们在感染后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

七、加强科普宣传和心理疏导,维护社会稳定:

科学辟谣,增强信心: 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打击网络谣言,增强公众对疫情防控的信心。
普及科学知识: 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科学的防疫知识和技能,引导大家理性看待疫情,不恐慌,不信谣,不传谣。
提供心理支持: 疫情的反复可能会给公众带来焦虑和压力,应关注民众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支持服务。

总而言之,面对当前严峻的疫情形势,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麻痹大意。接下来的防控工作需要更加精准、科学、高效。在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的前提下,各地应根据自身疫情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协同联动,扎实推进各项防控措施落地见效,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手段,遏制疫情的蔓延,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是一个挑战,但也是对我们国家治理能力和人民凝聚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几个事实

1,对比下转换数量

28号新增的89例中,有43例来自于无症状感染被确诊。

29号新增的96例中,有8例来自于无症状感染被确诊。

2,医学观察人员增加了3000多

7月28日,接受医学观察人员9121

7月29日,受医学观察人员12313


3,浙江第一例来自于新疆输入,时间是7月10日

新闻上说浙江是15号确诊的,但是10号他就从新疆到杭州了,也就是说,理论上,他感染时间不晚于10日。

同时14日接到新疆当地疾控中心的通知去做核酸检测,然后15号确定为阳性。

所以,这例输入病例,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被通知检测?

1,接触过早期病例?——有流调的密切接触者

2,所有期间内离疆的都检测?——无差别的随机接触

这两者对应着不同的情况,也能反推当前新疆可能的情况。


什么叫科学的防控?

科学的防控不是一关门就万事大吉了,这一点苦头已经吃过了。关了门,看起来是切断了不同家庭的传播,但事实上却会导致家庭中出现集中感染的情况。

如果做不到每家每户天天一一检测确认(难度很高,加重了相关人员的负担),那么可能会迎来更多的感染者,甚至危重症患者。

而正确的防控姿势应该是:

及早隔离,同时做好流行病学调查,针对性的做好重点关注对象。而不是重复休克疗法。

以及,最最最最重要的:落实。


顺便说,疫苗快来了。

user avatar

新疆目前的疫情,让我想起今年一月份时候的事。


我从1月16日开始写第一篇关于疫情的文章,当时整个武汉只有41例病例,全世界报道有出现病例的只有三个地方:武汉、日本和泰国。当时我觉得这在流行病学上是很不可思议的,一个城市已经对国外输出了,周边省份居然一个没有。

过了两天,帝国理工发了篇论文,通过数学模型推测武汉实际的患者数量可能有1700人,结果这个论文被不少人认为是危言耸听,在知乎还被网友嘲笑是“小学生数学”。


后来发生的一切,刻骨铭心。我们举全国之力,才死守住了一座城池。


回到新疆。人们开始关注新疆,是因为浙江卫健委在7月16日通报有1例新疆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这位感染者7月10日从乌鲁木齐飞往浙江,7月14日突然接到新疆疾控中心做核酸检测的通知,7月15日去做检测,翌日确诊。


许多网友当时一脸懵逼:7月16日,浙江出现了新疆输入感染者,而当日的新疆却风平浪静。


那几天究竟发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人们唯一知道的是,新疆这几天的疫情不容乐观,今天新疆一天的新增确诊病例96例,全国新增105例——这是中国过去三个月以来单日新增最多的一天。

疫情之下,每个人都不容易。医务人员冒着烈日上街检测,基层工作者挨家挨户做宣传,而普通人开始担心家里的余粮了。


希望疫情早日过去。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