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鸿在他那本《Group Theory in a Nutshell for Physicists》中针对某些物理学家们在数学严谨性上的漫不经心不知道调侃过多少回了。
比方说这一段,幺正定理的证明:
我当时看这段看得非常happy~~~~
当然,这个故事应该是虚构的,不过倒也确实体现了某些人的风格。
(徐一鸿这书当各种段子集合看还是非常有趣的,比方说他在介绍“球对称性”的时候就提到了一个词:“球形杂种”。该名词的定义是:如果一个人从任何角度看都是一个杂种,那么他就是一个球形杂种,因为他体现出了一种明显的球对称性。)
有的物理学家概念不严格不深刻是因为数学水平不行,很多物理学家叙述啰嗦是因为数学水平不行,物理学家应该学习更深更严谨的数学来表述物理概念,这我都是认可的。但我希望各位在秀数学水平时注意几个问题:
1、研究是有分工的,研究人员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做理论物理的人数学不行,或许是他不够投入。但一个天天要在实验室忙乎10个小时做实验的,或者天天要看代码写程序做计算的,以及什么都要做一点的,真的不像各位数学研究生那样本科花了四年、研究生阶段又可以天天看书看文章tracking“新”的数学进展,他们有对他们更直接重要的东西去track。是有人天赋异禀能做到兼顾,但整个society的变化是需要过程和时间的。因此我从来不苛责我生物背景的同僚们不懂光学和量子力学、不清楚荧光蛋白发光的原理,即使他们天天要用显微镜和荧光成像。有机会有能力的话,我会反复讲解而不是嘲讽。
2、的确,数学定义一个数学概念是非常直接的。但物理系学生在问“张量是什么”这种问题时,他们问的其实不是“张量是什么”,而是“为什么速度、能量动量、应变、应力……是张量”。不管你用什么方式定义张量,的像也好,多线性算符也好,物理系学生常常面对的问题是要把从现实中建立的直观印象和这些简洁的数学结构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常常不是显然的。大家从小学开始应该对速度的概念很熟悉,那么可以试一试翻一翻微分几何中切向量的定义,然后试试想想为什么速度是切向量。
3、教学是有顺序的。力学课啰嗦尺缩钟慢时,学生可是连微积分和线性代数都没有学完。能够理解的话大家当然是很乐意讲闵氏空间的。而且,如果不是特别挫或者轴的老师,应该很清楚,尺缩钟慢这一套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光速不变不是件小事”以及“我们不能再用欧氏空间,要引入闵氏空间了”,而不是想拿尺缩钟慢说清楚狭义相对论。
当然,讲微元都不愿提及微积分的,就是老师挫或者轴而已,无他。
4、物理课题有明确的、基于现实的研究对象,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时常回到肮脏的现实,这没办法。公式推不下去,也不得不想办法推啊,因为非得拿出个可以和实验比对的东西来啊。
===================
注:对于文中的思考题,我不该假定人人都知道广义相对论……我这里叙述一下速度的定义:
考虑粒子运动的轨迹是从实数上的区间(本征时)到流形上点(位置)的可微映射,我们定义速度是从流形上的实值函数到实数的线性映射,并且对于任意流形上的可微函数和某一时间,
怀疑速度的定义不良定的同学麻烦帮我指出来这个定义哪里不良定。
作为被看不惯的一方,我就不说什么了……
不过我觉得诸位在吐槽的时候应该注意不要搞错方向啊……
有些答主吐槽的内容,不止数学家看不惯,物理学家也看不惯啊……
比如某些答主提到的问题纯粹是由于例子中的物理工作者自身水平不高,这个锅不能让整个物理界一起来背对吧……
还比如用很少的数据去拟合曲线的问题……这个我觉得不能怪物理学家……不论是是谁肯定都想多搞些数据,然而很多时候现实情况不允许啊……
还有就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事儿就没必要放在这里吐槽了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