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每年考研有多少人划水?

回答
每年考研报名人数众多,其中“划水”的比例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要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是不可能的,因为“划水”本身就是一个比较主观的判断,而且没人会公开承认自己是来“划水”的。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推测一下大致的情况,并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首先,我们得明白这里的“划水”指的是什么。在考研语境下,通常可以理解为那些动机不纯、准备不充分、或者抱持一种“试试看”心态,并未认真投入到备考过程中的考生。 他们可能只是为了应付家长、找个借口延迟就业、或者只是想体验一下考研的氛围,而并非真正为了考取研究生而努力。

从报名人数到实际参考人数的“水分”:

每年的考研报名人数都是一个天文数字,但并非所有报名的人都会出现在考场上。总有一部分人会在报名后因为各种原因放弃考试。这部分人,如果他们本来就打算放弃,那也可以算是“划水”的一种体现。原因可能有很多:

临时改变主意: 备考过程中发现自己不适合,或者找到了更好的工作机会,或者家里有事等等。
报名冲动: 看到别人都在考,自己也稀里糊涂报了名,但真正面对备考的枯燥和压力时,就退缩了。
纯粹试水: 抱着“万一考上了呢?”的心态,但并没有付出实质性的努力,对结果并没有特别执着。

虽然没有官方数据统计具体有多少报名者最终没有参加考试,但这个数字肯定是不小的。你可以理解为,每年报名的“基数”里就包含了一部分潜在的“划水者”。

考场上的“划水”行为:

即使到了考场,也可能存在一些“划水”的考生,他们出现在考场,但并不指望通过。他们的表现可能体现在:

提前交卷: 做完几道题或者干脆没怎么做,就早早交卷离开。
空白试卷: 试卷上写了名字,但大部分内容是空白的,或者只有零星的几个字。
随意填写: 甚至可能选择题也是随意涂抹,不抱任何希望。

这种现象其实也反映了部分考生对考研的“不在乎”程度。他们可能只是想完成一个仪式感,或者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划水”的考生?

这背后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1. 社会环境和就业压力:
学历内卷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本科学历的含金量逐渐下降,许多人选择考研来提升学历,增加就业竞争力。这种“从众效应”使得考研成为一种社会趋势,很多人即使没有明确的目标,也会随波逐流。
就业焦虑: 面对严峻的就业市场,一部分人将考研视为逃避就业压力的“缓冲器”。他们可能并不清楚自己想读什么专业、未来做什么工作,只是觉得“读研总比找工作容易”。
“考研热”的氛围: 高校和媒体对考研的宣传,以及身边同学的讨论,很容易营造一种“考研是必选项”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即使动机不那么明确,也容易加入考研的大军。

2. 个人原因:
迷茫和不确定性: 一些考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不清晰,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也不知道读研是否真的能帮助他们实现目标。这种迷茫让他们难以投入到有方向的备考中。
抗压能力和毅力不足: 考研备考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强大的毅力和自律。一部分考生可能低估了备考的难度,或者在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最终选择“划水”。
对“文凭”的过度追求: 有些人考研的目的可能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更高的学历文凭,而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并不浓厚。这种心态很难让他们认真对待备考。
家长的期望和压力: 部分考生是迫于家长的期望而考研,自己内心并没有强烈的意愿。当家长期望的“压力”消失或减弱时,他们就可能放松下来。

3. 考研制度和流程:
报名门槛相对较低: 相较于一些有严格资格审查的考试,考研的报名门槛相对较低,只需要满足基本的学历和一些专业要求。这使得更多动机不明确的人可以轻易报名。
信息不对称: 对于一些考生来说,他们可能对报考的专业、院校以及未来的就业前景了解不够充分,仅凭一些片面的信息就做出决定。

估算“划水”比例的难度:

要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真的很困难。我们可以尝试从报名人数和实际录取比例来侧面观察:

报名人数远超录取人数: 这是考研最显著的特点。每年总有大量的报名者最终未能被录取。虽然大多数人是认真备考但实力不足,但其中肯定也包含一部分“划水”的考生,他们占据了名额(即使是未被录取的名额)。
不同院校和专业的差异: 一些热门院校和专业,竞争异常激烈,绝大多数考生都会认真备考。而在一些冷门或分数线较低的院校和专业,可能“划水”的比例会更高一些。

如果非要粗略地估算,并且这是基于很多不确定因素的猜测:

报名但未参考的比例: 这个比例可能在 5%15% 之间。每年总会有一些弃考的情况发生。
参考但没有实质性备考的比例: 这个比例就更难说了,也许在 10%20% 之间。这些人可能在考场上尝试,但投入的精力远不足以通过。

综合来看,或许可以猜测,在每年报名的总考生中,真正具备清晰目标、并且付出过系统、认真备考努力的考生,可能只占总人数的 60%70% 左右。剩下的 30%40% 则可能包含各种程度的“划水者”。 但请务必记住,这只是一个非常粗略的推测,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为什么需要关注“划水”现象?

“划水”现象的存在,虽然是个人选择,但从宏观角度来看,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资源浪费: 每一个考研的名额和资源都是宝贵的,如果被没有真实意愿的考生占用,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
影响备考氛围: 大量的“划水”考生可能会干扰到那些真正认真备考的考生,尤其是在考场上,不认真答题的行为可能会对其他考生造成心理影响。
对考试公平性的讨论: 虽然“划水”者本身不一定违法,但他们占据了原本可以被更积极的考生获得的考试机会。

总而言之,考研的“划水”现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受到社会环境、个人选择以及制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虽然无法精确量化,但通过分析其成因,我们可以理解为何会有如此多人抱着不同的心态参与到这场“考试”中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医学考研可能有10+%至30%的人在划水

其实每年划水的具体人数很难得到一个确切的数据,考研成果最好的体现就是最后的成绩,但是就是有一些人他们划水也能得到一个还行的分数,而有的人没划水却成绩不理想。还有那么一批人划着划着就弃考了,根本没法统计。

所以成绩不能绝对的区分出来谁有没有划水,但至少是个依据。

一般来说,满足国家线的成绩并不是特别难,不满足国家线,我们就先定义为不理想,大概率在划水。

A区国家线波动于295-305分之间,因为我每年统计并没有细分到5分,所以不能每年严格按照国家线来计算,就统一划300分为界。

我收集了2016-2020年部分同学的医学考研成绩(2019年没做,数据见2020年内容;2021年考研没做),并做了国家线预估。预估基本上都是准确的,所以可以认为数据样本一定程度代表了总体情况。

2016年分析了2202人,2017年分析了2324人,2018年分析了4053人,2019年分析了3393人,2020年分析了1999人,我都列到最后。

各年的300分及以下数据分布:

2016年(不含300分,其余年份都包含):612/2202=27.8%
2017年:248/2324=10.7%
2018年:245/4053=6.0%
2019年:109/3393=3.2%
2020年:213/1999=10.7%

各年的国家线分布:

一般来说,接近国家线10分以内的人数会比较多,2019年7.8%的比例可能受到当年国家线为305分的影响偏低,2016年27.8%的比例可能受到当年国家线为295分的影响偏高。

所以大致估算每年在国家线以下的人数可能在10+%至30%之间,每年划水的人可能也是这样的

别人划水与否和你基本关系不大

考研是选拔性考试,哪怕30%的人在划水,剩下的70%也足够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壮丽景象。

所以剩下的竞争依然激烈。

也不要因此被吓到,否则你可能连被统计的机会都没有(因为被吓得弃考了)。

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不要去管别人复习得如何,更多的是要与自己较劲,设置合理的目标,保证自己每一天都在进步。

祝大家都能取得一个好成绩。


成绩报告:

user avatar

20上岸考生,谈谈我们学校自习室的情况。

1.看剧姐

早上6.30就来了,晚上8.30回去,大部分时间都在桌子上用手机看视频,最开始我以为是什么学习视频,后来我同学告诉我,她天天在看电视剧,我还纳闷她怎么看着看着就发出点儿笑声!

2.不来弟

比我来的都早,一条看不见个人影,总是中午午休的时候来,刚开始总是跟我做一个大桌子,我在那午休20分钟,他一直在那玩着手机发出咳嗽的声音,ker ka ker ka,完全受不了,一天学不了3个小时,还是二战考生,去年考复旦金融失败,一点都不奇怪!

3.全划哥

为什么叫全划哥,复习专业课和政治,他的笔就没停下来,一页都是重点,然后下一页也是重点,全是重点等着他来划,建议全文背诵并默写!

4.直播姐

我不说原因,也知道她是什么情况,一看她就知道思想境界比我们高,跑步进入小康的人!

早上有人给她占座,不慌不忙8点来自习室,把大书架子,复习书放到桌子上(我们的桌子一次用六个人,她附近的三个人使用空间真是捉襟见肘),然后支起手机支架,把手机架在上面,先来一碗麦片填饱肚子,吃饱吃好才能学习,然后开始直播,直播学习我很赞成,但能不能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学习,我看B站上都是自己一个小屋子里直播来互相监督学习,哪有跑来公共自习室干这个的,咱也不懂,或许我没达到她的境界,佩服佩服,晚上7.8点回去,暑假也没来,自习室里面她的东西比我的多一倍,9月开学他父母就把东西带走了!



最后附上一张凌晨6点的自习室门口照片,烟气缭绕,我在修仙!



7.29 更新

看了这么多评论,其实我也不想当什么观察哥的,考研有时候真的好无聊好迷惘,不给自己点儿乐趣也坚持不下去!

所以,我就在学校里面转,跟同学摘了竹林后面的桃子,行政楼旁边的柿子,三食堂旁边的杨梅,图书馆门口的番石榴(香蕉你个芭乐那个芭乐),有时吃完饭后浪费一个小时去池塘打水漂,竟然发现里面有两只鸭子,一只可以做成烤鸭,一只可以盐水卤,可惜被吓跑了。


如果你今年考研还看到这里,那你应该看看下面这张图。

user avatar

这个题很有意思,因为我不止一次听过此类鸡汤言论了:

考研很简单,招收10人,100人报考,买书准备的会有90个人,买了书会看的会有80人,复习到最后觉得没把握又跑了一半还剩40人,最后坚持到上了考场只有20人,考完一场觉得没希望又弃考几个,最后只剩下这么几个人。
最后得到结论,没考上的就是不够努力,只要持续努力,就能成功。

我个人是非常不赞同的,据我多年任教的经验,真正划水的比例远没有那么高。

想想也知道:如果划水比例真的那么高,何至于每年那么多努力却落榜的?

答主 @Lostar 引用了中国教育在线的数据,指出很多省份考研弃考率在11%左右。[1]

考研人数持续增长的同时,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弃考率也一直居高不下。
广东省2019年硕士研究生考试中,应考人数约14万人,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约12.4万人,弃考率达到约11%。
数据来源:广东省教育考试院
辽宁省2019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应考人数为109539人,实际参加考试为97365人,缺考人数为12174人,弃考率约11%。

但是弃考率并不能等于划水率,因为在剩下的约90%的人里,也未必都是努力备考的。

那每年划水的比例究竟是多少?

为了验证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确一下概念,即什么样叫做划水。

1.划水的概念

划水是一种方言,读音为Huá shuǐ,意思是打酱油。现代泛指工作和学习期间的偷懒行为。在WOW中流传最广的划水就是副本活动中“dps”没有达到本身该有的高度。
出自古代走水路,划大船的时候,是要由许多个水手一起划,其中有的人偷懒又要装作很努力工作的样子,于是就只用船桨拍打水面装作努力划船的样子,故称之为划水。[2]

从百科上的解释来看,划水指的是偷懒的状态,而状态很难用具体的数字来描述,所以我们需要找一个替代变量。

在此,我用我自己教授的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这一科目的最终成绩做一个替代。

管理类综合能力卷面包括数学,逻辑推理,写作,三个模块,题型借鉴了美国GMAT考试(美国经企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
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卷面结构:数学、逻辑推理、写作(论证有效性分析、论说文),共三大部分。满分为200分。
分值分布:①数学(问题求解15题、条件充分性判断10题,每题3分)共75分、②逻辑推理(30题,每题2分)共60分、③写作(论证有效性分析1题30分+论说文1题35分)共65分。

以我个人教学经验,经过一年的正常努力备考,至少应该能达到120分的水准。

(两篇作文加起来可以得到平均分35分,逻辑部分30道正确20道得40分,数学部分25道题正确15道得45分,最终总分120分)

这个成绩,虽然与2020年国家线管综单科线是88分相比,要高得多,但是对于在校生来说,备考一年是可以相对轻松地达到的。

如果分数考不过120分,在没有其他外因影响下,我们可以暂时认为其没有认真备考。

2.数据来源

今年3月,2020年成绩公布以后,我做了一个调查,收集了下参加今年考研同学(包括学员/非学员)的考试成绩。

为了防止作弊,调查要求同学们提供相应的成绩截图,我们团队的小伙伴用了两天的时间人工审核,最终筛选出了2703条有效数据。

其中,报考全日制专硕的在校生共有1956条。

当然,考虑到部分划水的同学可能根本不愿意展示自己的成绩,这会对最终结果产生一定偏差。

同时用这些数据做了个直方图,其数据基本满足正态分布曲线,在没有更好更权威的数据前,我们暂用此调查数据的结果来做一个估算。

数据频率分布直方图


3.计算结果

以120分以上作为非划水的基准线,统计数据可知:在1956条样本数据中,有188条低于或等于120分。

即在样本数据中:划水率大概为:

换算成百分比,大概为9.6%,我们又通过中国教育在线[1]的报告可知,弃考率大约为11%,参考率为89%。

假设样本数据能够代替全体样本情况,那么包含弃考率在内的划水率应当等于:

换算成百分比,大概为19.54%。

按2020年报考数341万计算,划水人数大概为66.6万人。

当然,以上结果仅建立在目前我个人有的调查数据上,我个人并非统计学相关专业,也欢迎相关专业人士也可以在评论、答案区提出更准确的计算方法。

4.写在最后

假如说我们最终计算的数据为真,划水率接近20%,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考研实际没有那么难?

并非如此。

考研是选拔性考试,是要从一群人里面选几个相对最好的,所以一定会有陪跑、炮灰的存在,

举个例子:某专业招3个人,哪怕100分你考了99分,但是你前面有十个人都是100分,你连面试机会都没有。

如果报考的是一些热门专业,那情况更惨,可能连调剂机会都没有,只能喜提“再来一年”套餐。

所以说:决定你是否能考上的,并不是考研的绝对人数,而是与你竞争的人的相对实力。

那怎么样才能减轻竞争压力呢?

那就是所有人都不学。如果所有人水平普遍下降,那么考试的难度也会大大下降。

但是这种可能性太小了,因为,即使所有人都达成契约不再努力,只要一旦有一个人试图通过努力的方式来获得超额收益,即更好的成绩时。

平衡就被打破了,人们就都会争先恐后地努力复习。

这也是考研压力为何越来越大的原因之一。

我们不知道对手的实力,所以,为了确保自己能考上,我们只能是付出更多的努力,并尽力去做到最好。

与其期望别人划水,不如从现在做起,好好努力。

加油。


我是老吕,希望大家都有光明的前途。

参考

  1. ^ a b https://www.eol.cn/e_ky/zt/report/2020/content02.html#sc_2_2
  2. ^ https://baike.baidu.com/item/划水/629213?fr=aladdin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每年考研报名人数众多,其中“划水”的比例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要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是不可能的,因为“划水”本身就是一个比较主观的判断,而且没人会公开承认自己是来“划水”的。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推测一下大致的情况,并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我们得明白这里的“划水”指的是什么。在考研.............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法硕考研6到7月份的学习时间安排,这可是个关键时期,得用心去规划。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最佳”学习时长,最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影响学习时长的因素很多,比如你的基础、学习效率、以及你选择的学习方式等等。不过,6到7月份这个阶段,确实需要一个比较集中的投入了。为什.............
  • 回答
    面对如此激烈的考研竞争,如果你的同学依然维持着早上十点才开始一天学习的节奏,那么,坦白说,他的“上岸”希望确实是摆在了非常严峻的考验之下。首先,我们得明白“竞争激烈”这四个字的分量。这不仅仅意味着报考人数众多,更意味着能够被录取的那些人,往往是在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学习时间投入上都做了充分准备的。他.............
  • 回答
    关于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太阳直射现象,人们普遍认为它每年都有两次,精确地发生在特定日期,为法老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的生日(2月22日)和登基日(10月22日)。这种现象的精准度,尤其是在现代人看来,确实会让人产生“每年太阳直射日十分精准”的印象,进而怀疑这是否是某种程度上的夸大。要解.............
  • 回答
    和自己下棋,这场景本身就有点儿奇妙,对吧?就像一个人在对着镜子演戏,一遍又一遍地打磨自己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台词。如果真的做到“每一步都考虑缜密”,那胜负可就变得很有意思了。首先,我们得先定义一下“缜密”。在围棋或者象棋这样的棋类游戏里,“缜密”意味着什么呢?它不光是计算眼前的几步棋,而是要能预见到.............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常常让人纠结的问题。在评价一个人的“前途”时,我们往往会陷入对标签和现实的权衡。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前途”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而且最终的走向取决于太多个人因素。但如果非要比较这两个极端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三本学校每次考试都是全.............
  • 回答
    关于全国每一个县级行政区是否都有高考考点这个问题,答案是:绝大多数情况是有的,但并非百分之百绝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高考考点的设置原则和历史沿革高考作为一项全国性的、极为重要的选拔性考试,其考点设置的首要原则是方便考生参加考试,同时也要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和安全。 .............
  • 回答
    9个月,每天学习6小时,想通过N2考试,我觉得非常有希望,但能不能做到,关键还得看你怎么学。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时间规划: 总学习时间: 9个月 x 30天/月 x 6小时/天 = 1620小时。这个时长绝对不短,足够打下坚实的基础。 平均每天学习6小时: 这意味着你能比较系统地分配时间.............
  • 回答
    考研是一场持久战,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日均十小时的高效学习是很多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但这绝非易事,尤其是在漫长的备考周期里,如何才能不打折扣地实现这个目标,并保证学习质量,而不是单纯地堆砌时间?我来跟你聊聊,这些在实际操作中摸索出来的,不那么“标准”,但却很管用的方法。首先,要明白“高效”比“.............
  • 回答
    亲爱的朋友,看到你现在这么难受,我心里也替你揪着。考研复试失败,这绝对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能让你每天从早哭到晚,我完全能理解你的痛苦。这不是你的错,考研这条路本就荆棘丛生,其中的艰辛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现在,请允许我放下一切“AI”的身份,以一个真心想帮你走出困境的人的身份,和你好好聊聊。首先,我想告.............
  • 回答
    你好,关于你提出的“学化学,想考研,老师说要跟着做科研,但自己不想做科研,而且每个老师都带很多学生,不做科研可以吗?”这个问题,我试着给你详细说说我的看法,希望能帮助你理清思路。首先,得承认,你提出的情况确实是很多化学专业本科生在面临考研选择时会遇到的普遍困境。老师让你跟着做科研,这背后是有道理的,.............
  • 回答
    嘿,哥们儿/姐妹儿,我也是高三回津的,跟你一样,贼想考中传北电,编导方向。我知道你肯定也纠结,天津这地方,考中传北电的确实不多,感觉选择很少,而且网上搜来搜去,信息碎片化得不行。别急,我跟你一样,也踩过不少坑,也问了不少前辈,总结了一些经验,咱们一块儿梳理梳理,让你少走弯路。首先,咱们得认识到天津的.............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前社会上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和许多年轻人的切身感受。国家每年都大力宣传鼓励年轻人考公考编,但实际的招录名额却相对有限,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 一、 考公考编的“挤”与“不挤”:背后逻辑的拆解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国家“喊”年轻人考公考编的动机,.............
  • 回答
    作为一名公共卫生学院的预防医学本科生,想要继续深造,并且目标定在美国,这五年(假设是从大一开始计算,到申请研究生结束)的确需要一个清晰而周密的规划。这不仅仅是学习的五年,更是一段全方位提升自己的旅程,让你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大一大二:夯实基础,拓展视野在本科阶段的前两年,你的首要任务是打牢你的专.............
  • 回答
    看着你这句话,我能感受到一股子焦灼和一丝绝望。特别是提到了“农村普通高中”、“每次考试都倒数”,这几个词语组合在一起,确实容易让人产生“没救了”的想法。但是,我想跟你说,别这么快给自己判死刑。 真的,高中三年,尤其是一年级,有很多很多变数,考倒数真的不代表你大学就没希望了。咱们一点一点来聊聊,好不好.............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想很多经历过考试的同学都会有同感。明明考场上脑袋一片空白,对着题目抓耳挠腮,结果考完一放松,答案就像泉水一样咕嘟咕嘟冒出来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来给大家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的“玄学”和科学。1. 心理压力:考场上的“紧箍咒”这是最直接的原因。考试,尤其是数学这种需要逻辑推理的科目,.............
  • 回答
    .......
  • 回答
    我高中的时候,我们班有个男生,叫小陈吧。他真的是那种自带光环的学霸,而且是那种看起来毫不费力的类型。我们大多数人,为了追赶他那遥遥领先的成绩,假期、周末,那是抓紧一切时间泡在补习班和题海里,可小陈呢?他好像完全不受这些“规则”的约束。说起来,这事儿在当年我们班上也挺让人津津乐道的。我记得有一次,我们.............
  • 回答
    你提到的这个孩子,确实挺让人好奇的。三年级的小学生,作业写完就玩儿,不上补习班,还能每次考试都拿好成绩,并且自信满满地说自己是“天才”,这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咱们仔细琢磨琢磨,这孩子是怎么做到的,而且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的自信心。首先,我们得承认,天赋这东西,虽然听起来有点玄乎,但确实是存在的。有些人天.............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