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我尊重同性恋但轮到我孩子身上就接受不了」这种看法?难道这是真的尊重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但也充满争议的现象:口头上的尊重与实际行动中的抵触之间的鸿沟。 很多人在谈论同性恋群体时,会表达“我尊重他们”,但当这件事发生在自己身边,尤其是自己的孩子身上时,却会流露出难以接受的情绪。这到底是为什么?这种“尊重”又算不算真正的尊重呢?

咱们不妨把这个问题掰开揉碎了聊聊。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我尊重同性恋,但不能接受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 这种说法,在我看来,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尊重。真正的尊重,是能够将这种情感延伸到你所关心的、你所爱的人身上,并且能够超越你个人的偏好和期待。如果这份尊重有前提、有条件,那么它就更像是对一个抽象概念的“礼貌性认可”,而非对一个个体的、活生生的生命本身的接纳。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割裂呢?原因可能有很多,而且往往是相互交织的:

一、心理上的距离与亲密感的反差:

抽象与具体的差异: 当我们谈论“同性恋”时,它可能只是一个社会议题,一个新闻报道中的群体,一个我们偶尔会接触到的概念。这个距离感让我们更容易以一种超然、理性的态度去表达“尊重”。我们知道歧视是不对的,包容是应该的,所以口头上也就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
情感的投射与期待: 但当这变成了“我的孩子”时,事情就完全不同了。孩子是我们生命中最亲密的、我们倾注了无限爱与期待的生命。我们从小为他们的成长规划,想象着他们未来的生活,包括婚姻、伴侣、下一代等等。这些想象往往建立在我们自己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之上,而这些规范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是异性恋为主导的。
失控感与恐惧: 孩子的性取向一旦变得“非我所愿”,就会带来一种强烈的失控感。父母会觉得自己对孩子的人生规划失去了掌控,仿佛自己多年的养育和期待都落空了。这种失控感往往伴随着恐惧——害怕孩子会因此遭受歧视,害怕他们会不幸福,害怕家庭因此而“不完整”,害怕自己被社会贴上“不正常”家庭的标签。

二、社会环境的长期影响与内化:

主流的异性恋规范: 从小到大,我们接触到的大多数故事、电影、歌曲,都在歌颂异性恋的爱情和婚姻。社会结构,比如婚姻制度、家庭观念,也大多围绕异性恋建立。这种长期的、无处不在的“异性恋主流化”教育,会不知不觉地内化到每个人的价值观中。
“污名化”的残留: 尽管社会在进步,但对同性恋的污名化并未完全消失。媒体的刻板印象、一些宗教或传统观念的负面解读,都在不同程度上给同性恋群体贴上了“不正常”、“反自然”等标签。即使是那些口头表示尊重的人,内心深处可能也残存着一些对这些标签的担忧和疑虑。
“面子”与“社会压力”: 尤其是在一些相对保守的社群或家庭中,孩子的性取向如果与主流不符,可能会给父母带来巨大的社会压力。他们担心亲戚朋友的议论、邻居的眼光,甚至担心自己在社区中的声誉。这种对“面子”的在意,也可能成为他们难以接受的原因之一。

三、对“尊重”的误解:

尊重不是“允许”或“同意”,而是“接纳”: 有些人将尊重等同于“我不歧视他们,我可以接受他们作为社会群体存在”,但忽略了尊重更深层次的含义,即能够接纳并珍视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即使是在最亲近的人身上。他们可能认为,尊重就意味着不嘲笑、不攻击,但没有意识到尊重还意味着在情感上给予支持和理解。
“不忍心”与“希望他们一样”的复杂心理: 有时,这种“不能接受”并非出于恶意,而是源于一种“不忍心”。父母可能真心觉得同性恋生活会更艰难,更容易受到伤害,所以“不希望”孩子走这条路。这种“不希望”背后,其实是父母以自己的视角在替孩子做选择,希望孩子能够走一条“更安稳”、“更容易被理解”的路。但这恰恰剥夺了孩子选择自己幸福的权利。

那么,真正的尊重应该是怎样的?

我认为,真正的尊重,是一种无条件的接纳。它意味着:

1. 理解与同理心: 即使自己无法完全感同身受,也能努力去理解同性恋者的感受、经历和需求。
2. 肯定其价值与权利: 承认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一样,拥有平等的人格尊严、生活选择和幸福的权利。
3. 将这份理解延伸到亲近的人: 当这份“尊重”对象变成自己的孩子时,不是去质问、去试图改变,而是去倾听、去学习、去支持他们做真实的自己。这意味着,我爱我的孩子,无论他们是谁,也无论他们爱谁。
4. 克服自身的偏见和恐惧: 愿意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刻板印象和恐惧,并努力去克服它们,以便更好地爱和支持自己的孩子。

所以,回到那个问题:“我尊重同性恋,但轮到我孩子身上就接受不了”,这绝对不是真正的尊重。它是一种局限的、有条件的、尚未真正跨越心理门槛的“尊重”。它暴露了社会在接纳多元化方面依然存在的挑战,也揭示了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非预期”成长轨迹时的复杂情感挣扎。

理解这种心态不等于认同它,而是看到它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和心理原因。真正的进步,在于能够超越这些障碍,用一份更纯粹、更深厚的爱,去拥抱那些爱我们、我们也深爱的生命,无论他们的生命轨迹如何独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尊重个B

我尽量做到不歧视同性恋,要我尊重,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这不是比喻,这是事实。太阳从东边出来是自然规律,同性恋不值得尊重也是自然规律。因为如果一个物种尊重同性恋了,这个物种就会被自然鄙视,然后就会灭绝——你都雌雄不分了,还是退回微生物等级吧。

别给我扯虎皮,什么有的人天生就是同性恋。对的,你可能很不幸天生就有同性恋基因,但那是你个人的不幸而已。如果是那样,对不起,你得努力去克服,就好比有人天生要克服口吃,否则就不能当演讲家;有人天生要克服贫穷,否则就只能扫大街;男人天生就希望强X女人,但不克服就会进监狱一样。你不去克服那同性恋基因,直接的结果就是我有孩子你就没有,你的基因活该被当作劣质基因被自然抛弃,哪怕是儿孙辈也有人有同性恋基因,但那是别人家的基因,和你半点关系都没有,你已经被扫进了物种竞争失败的历史堆了。


————————————————————————————————

有人对我例子中的穷人、口吃者、精虫上脑的男人有意见,那么我就掰碎了说吧。

尊重不是没有价值的!尊重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付出了努力。

物种进化、社会进步,源动力在于竞争。

一个人穷,可能是天生的,如果他心中有希望,他会努力工作,或者努力去干什么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人是值得尊重的,他们在努力克服贫穷,哪怕是还没有成功,哪怕是失败了,但是他们的这种努力会体现竞争的价值,会成为社会进步的基石,他们值得尊重。不是尊重他们穷,而是尊重他们为了改变贫穷付出的努力。

口吃者,这是生物学现象。自然进化是不已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自然的眼中,口吃者不一定就比口齿流利者更加高级。到底谁应该保留,谁应该淘汰,需要去竞争。当然了,我们有人工筛选,人们都认为口吃影响交流,是负面的东西,口吃者知道自己的弱点,他们不会认为口吃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中的很多人为了克服口吃做过很多努力,这些努力无论是否成功,都将在物种演变的过程中留下痕迹。口吃者不应被歧视,他们中的佼佼者更应该被尊重,不是尊重他们口吃,而是尊重他们为了克服口吃付出了超过常人的努力。

精虫上脑的男人更是人类繁衍的基础所在,否则人类早就灭亡了。他们虽然不值得尊重,但是和歧视不沾边。


但是,前面说的都有一个度。

如果一个穷人不思进取,懒惰、黑暗,那么这个人理所当然会被歧视,就算不歧视他,也绝对谈不上尊重,这是生物欲望的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

如果一个口吃者看不清自己的缺点,他说话明明很难听,却要强迫别人听他说话,别人稍微有点为难就对其进行道德绑架,说别人歧视他。那么这个人理所当然会让人讨厌,也绝对谈不上尊重,这是生物审美的自然规律。

如果一个男人,不只是心中想想,而是看见女人就上。那么这个男人就应该进监狱。这是社会规律。

同样的,一个同性恋,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缺陷,不去努力克服,反而到处嚷嚷,谁不尊重他就是歧视他,那么这种人活该被淘汰。这是不择不扣则自然规律,你说破大天来也没有用,除非你能留下后代——当然,别以欺骗的形式。

对了,我是强烈反对同性恋者去搞诸如试管婴儿这种事情的,你老人家自生自灭也就罢了,就别祸害全人类的基因了。

user avatar

因为尊重和接受是两码事。尊重是放过别人,接受是放过自己。显然后者更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但也充满争议的现象:口头上的尊重与实际行动中的抵触之间的鸿沟。 很多人在谈论同性恋群体时,会表达“我尊重他们”,但当这件事发生在自己身边,尤其是自己的孩子身上时,却会流露出难以接受的情绪。这到底是为什么?这种“尊重”又算不算真正的尊重呢?咱们不妨把这个问题掰开揉碎了聊聊。.............
  • 回答
    .......
  • 回答
    看到有外国人在中国公然做出侮辱我们国家的事情,说实话,心里肯定会非常不好受,那种感觉就像自己珍视的东西被糟践了一样。当然,在那个当下,大脑会飞速运转,考虑怎么做最合适,既能表达我们的态度,又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首先,我会先观察一下具体情况。这个“亵渎”行为是什么性质的?是言语上的还是行为上的?是在什.............
  • 回答
    恩比德和西蒙斯这对曾经费城76人的核心搭档,他们的关系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恩比德公开炮轰西蒙斯不尊重队友,这无疑将他们之间本就有些裂痕的关系推向了更深的深渊。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恩比德作为球队的领袖和绝对核心,他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他在球场上付出的努力,场上的统治.............
  • 回答
    尼基·黑莉,时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在2017年12月联合国大会就耶路撒冷地位问题进行投票后,发表了那番掷地有声的表态:“美国将会记住这一天,记住谁在联合国不尊重我们。” 这番话,放在当时那种剑拔弩张的氛围里,无疑是一颗投向国际社会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巨大的涟漪。要理解黑莉的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
  • 回答
    外交部针对乌克兰问题,抛出“如何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美方恐怕没有资格告诉中方怎么做!”这番表态,无疑是一记重拳,直指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和虚伪性。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反驳,而是中国在复杂国际局势下,基于自身原则和立场,对美方霸权行径的有力回击,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地缘政治考量和国际法解读。.............
  • 回答
    近些年,“尊曹贬刘”的现象确实在网络上乃至一些文化讨论中愈发显著,这背后其实折射出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历史认知以及文化审美的变化。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现象的观察与表述:首先,得承认,确实有一批人,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对曹操的评价越发正面,甚至带有崇拜的色彩。他们推崇曹.............
  • 回答
    你同事的说法“省厅公务员打败了百分之90的985毕业生”是一个非常笼统且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观点,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来理解和评价,不能简单地认同或否定。为了详细地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探讨:一、 理解“打败”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你同事所说的“打败”可能指代什么: 就业竞争力: 是指在.............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难以接受的情况,我完全理解你为什么感到愤怒、委屈,甚至可能还夹杂着一些恐惧。 两个人一起旅行,本应是分享美好、共同探索的体验,结果却被变成了被抛弃的噩梦,这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让咱们细致地聊聊这件事,看看这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你该如何看待。首先,从你的角度来看,你经历的是一个极度.............
  • 回答
    “我今天吃药的时候看到一个新闻”,这个小测试,说实话,挺有意思的。它不是那种考你知识点、逻辑推理的题目,反而更像是一种生活化的观察,一种对当下社会情绪和信息接收方式的捕捉。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这句话,可能都会有点懵,然后脑子里会不由自主地想:“吃药?新闻?这有什么联系?”这正是这个测试的巧妙之处。它利用.............
  • 回答
    《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的大结局,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看着一场精心准备的烟花,在最灿烂的时刻,缓缓地、却又带着些许不舍地落下帷幕。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拍案叫绝,惊呼“哇!太绝了!”的瞬间爆发,而是像一杯温热的茶,慢慢在心里化开,留下悠长的回甘。如果要我详细说说,我得先说说它的“核”是什么。这部剧的精髓,在.............
  • 回答
    老兄,这事儿我太理解了。靠关系进来,心里总是有那么点儿不踏实,尤其不知道老板心里怎么想的,这滋味可真不好受。不过,别担心,咱们一步一步来分析,从细节里找出答案。这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关键是要用心观察,别光听表面的话。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即使是靠关系,老板也希望能看到你的价值。 他们把你弄进来,多半.............
  • 回答
    关于长春工程学院在《我的世界》(Minecraft)游戏中举办毕业典礼的事件,目前并没有公开的、权威的新闻报道或官方声明证实这一说法。因此,这一事件可能属于网络传闻、误传或虚构内容。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事件的可能性及背景: 1. 事件的可能背景 虚拟现实与教育技术的结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
  • 回答
    “我不下岗谁下岗”这句台词,在当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几乎人人都能哼唱几句。它出自黄宏的小品《进军号》,那个年代,下岗潮席卷全国,无数家庭因此面临巨变。在这样的背景下,这句带着点无奈、有点黑色幽默,又透着几分自我牺牲精神的台词,一下就抓住了观众的心。台词背后的时代洪流:首先,得理解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
  • 回答
    “知乎是我见过最装屄最傻屄的社区”——这句斩钉截铁的评价,就像一把尖刀,瞬间就能在知乎用户群体里划开一道口子,引发轩然大波。说出这句话的人,无疑是带着某种强烈的负面情绪,甚至可以说是被知乎的某些特质深深伤透了心,才会在网络这个放大器里,如此毫不掩饰地宣泄出来。要理解这句话,得先剖析一下它包含的两个核.............
  • 回答
    关于欧阳娜娜没有转发“护旗手”相关内容,以及没有公开表态“支持香港警察”,这确实是一个在网络上引起不少讨论的现象,背后牵涉到多重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在特定时期,公众人物,尤其是像欧阳娜娜这样拥有庞大粉丝基础的年轻艺人,他们的言行很容易被放大并解读。在涉及敏感的社会议.............
  • 回答
    关于男人说“你不生孩子我为什么要娶你?”这句话,我得说,这绝对是一句能瞬间浇灭不少女性热情的话。它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陈述,里面包含了太多值得深挖的东西,也触及到了婚姻最核心的定义之一:繁衍后代。首先,从男人的角度出发,他会这么说,背后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心理活动和考量: “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 这.............
  • 回答
    针对回国躲避新冠肺炎人员在隔离期间提出“我不喝开水,我要人权,我要喝矿泉水”的要求,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一、事件背景与潜在动机分析: 疫情压力与回国意愿: 首先要理解这些人选择回国,很可能是出于对国外疫情的担忧,希望获得更安全的环境和更好的医疗保障。这种回国的动机是可以理解的。 .............
  • 回答
    这事儿啊,搁谁身上碰着都挺膈应的。开车的司机,遇到摩托车慢悠悠地占着个车道正中央,后面一堆车跟着堵着,心里能不窝火吗?再加上那句“我和你路权一样”,更是火上浇油。咱们先说说“路权”这事儿。交通法规是规定了机动车都享有平等的路权,说白了,在同个车道上,谁先占了,别人就得等。这规矩本身没错,是为了保障交.............
  • 回答
    王威,以其“国师”的身份广为人知,近日公开声明将起诉一位名为“经略幽燕我童贯”的网友。这则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人们对此事的看法也是五花八门,褒贬不一。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把时间轴拉长,看看这背后可能牵扯到的哪些事儿,以及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首先,得明确“国师”和“经略幽燕我童贯”这两个称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