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餐饮行业隐性消费调查发现「啥也没点已消费几十元」,餐位费、烤盘费该由顾客出吗?遇到隐性消费你会维权吗?

回答
餐饮行业的“隐性消费”现象,最近在网上又掀起了一股热议。不少消费者反映,自己明明什么菜都没点,却被收取了几十元的餐位费、烤盘费,甚至还有一些不明不白的清洁费、纸巾费等等。这不禁让人大跌眼镜,也引发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这些名目繁多的“隐性消费”,到底该不该由顾客来买单?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又该如何维权?

“啥也没点已消费几十元”:从“点菜”到“被消费”的心理落差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走进一家餐厅,也许是被诱人的装修吸引,也许是朋友推荐,但还没来得及翻开菜单研究,服务员就端来一盘花生米、一小碟泡菜,或者直接给你摆上一个崭新的烤盘,告诉你这是“基础配置”。等你表示只是随便吃点东西,或者想换个套餐时,却被告知这些“基础配置”是按位收费的,或者烤盘本身就要收取费用。

这种体验,对很多消费者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我们习惯了“消费多少,付费多少”的交易逻辑。当我还没“消费”时,就已经产生了“费用”,这种错位感非常强烈。从“我选择,我消费”的心理变成了“我没选择,但依然被消费”的被动,这种感觉非常糟糕。

餐位费、烤盘费:合理吗?谁该买单?

我们来仔细拆解一下这些常见的隐性消费项目:

餐位费: 这是最常见也最具争议的一项。很多餐厅会将餐位费解释为包括了餐具、纸巾、茶水(即使是免费的白开水)等成本。但问题在于,如果我根本就没有使用这些服务,或者我只需要一个简单的桌子,为什么一定要被强制消费?而且,很多时候餐位费的价格并不低,加起来也足以点一道小菜。
从合理性上讲: 如果餐厅能够提供明确、优质且顾客愿意接受的服务(比如一次性的高品质餐具、特色的迎宾小点心、或者有特色的免费茶饮),并且在顾客入座前就明确告知,甚至体现在菜单上,那么部分消费者可能会觉得可以接受。但关键在于“明确告知”和“自主选择”。
谁该买单? 理想状态下,餐位费应该是一种增值服务,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是否接受。如果餐厅强制收取,并且没有提供相应的价值体现,那么这部分费用就显得不合理。从公平交易的角度来看,应该由顾客根据实际接受的服务来付费。强制收取,则存在“搭售”的嫌疑。

烤盘费/锅底费: 这在很多烧烤、火锅类餐厅中非常普遍。烤盘费通常是说烤盘的成本、清洁成本。锅底费则是火锅汤底的成本。
从合理性上讲: 烤盘和锅底确实是有成本的,而且烧烤的烤盘有损耗,火锅的锅底需要食材和人工。如果餐厅在顾客点餐前就明确告知烤盘的收费标准,并且所提供的烤盘质量尚可,那么这部分收费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
谁该买单? 只要是顾客选择了吃烧烤或火锅,且餐厅有明确的收费标准并在点餐前告知,那么顾客为烤盘或锅底付费是符合交易逻辑的。问题依然在于“事先告知”和“明码标价”。很多时候,顾客是在点完菜后才被告知有烤盘费,或者价格含糊不清。

核心问题:信息不对称与强制消费

归根结底,这些隐性消费之所以让人生厌,主要源于信息不对称和潜在的强制消费。餐厅方掌握着定价权和信息发布权,而消费者往往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做出消费决策。当消费者发现自己被“套路”时,自然会感到不满。

遇到隐性消费,我会怎么办?我会维权!

如果我遇到了这种情况,我绝对不会默默吃亏。维权,我认为是每个消费者的权利,也是维护市场公平的必要手段。我的维权流程大概是这样的:

1. 冷静沟通,收集证据:
第一时间拒绝或提出疑问: 在被告知需要额外费用时,我会立刻向服务员或领班提出疑问,说明我并未主动要求这些服务或物品。
要求明确解释和明码标价: 我会要求他们提供收费依据,例如菜单上是否有标注,或者是否有相关的服务协议。如果是强制性的,我会要求看到相关规定。
拍照留证: 关键时刻要“留一手”。我会用手机拍摄桌上的“免费”小食(如果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送来的),或者正在使用的烤盘、锅底,以及有疑问的菜单,更重要的是,如果有任何口头承诺或解释,我会尽量记住关键信息。如果对方明确拒绝告知或显示价格,我会考虑录音(需注意当地法律法规对录音取证的要求)。

2. 层层升级,诉诸第三方:
店内投诉升级: 如果服务员无法解决,我会要求与经理或店长沟通。态度可以强硬,但要基于事实和道理。
消费者协会/12315: 如果店内沟通无果,或者对方态度蛮横,我肯定会拨打12315消费者维权热线,或者直接前往当地的消费者协会进行投诉。他们是专业的第三方调解机构,能够帮助消费者与商家进行沟通和协商。
平台投诉(如果通过外卖或团购平台): 如果是通过美团、饿了么等平台消费的,我也会立即在平台上发起投诉,并附上相关证据。平台方为了维护自身声誉,通常会对商家进行处理。
媒体曝光: 在极端情况下,如果涉及金额较大或者商家态度恶劣,并且投诉无门,我可能会考虑通过社交媒体、本地论坛或者寻求媒体的帮助,将情况曝光,引起更多关注,给商家施加压力。

3. 法律途径(不排除):
虽然小额消费不太可能立即走到这一步,但如果餐厅的行为非常恶劣,并且有明确的欺诈或强制消费行为,我不会排除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可能性。例如,如果能证明餐厅存在价格欺诈,或者违反了相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为什么我要维权?

维权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几十元的损失,更重要的是为了维护整个消费市场的公平和健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因为麻烦或者金额不大而选择沉默,那么这种隐性消费的行为就会愈演愈烈,最终损害的是所有消费者的利益。每一个被坑的消费者,每一次成功的维权,都是在为这个市场注入一份“规则感”。

给餐厅的建议: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餐厅方如果想收取餐位费、烤盘费,只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就能大大减少消费者的不满:

提前告知,明确标价: 在顾客入座前,就将餐位费、烤盘费等项目清晰地展示在菜单上,或者由服务员主动告知。
提供价值,让顾客心甘情愿: 如果要收取餐位费,就提供一些有特色、高品质的服务或小食,让顾客觉得物有所值。
允许选择,尊重意愿: 不要强制收费,让顾客有选择的权利。如果我不需要烤盘,或者只需要一个基本的餐位,我应该有权拒绝这些额外的服务。

“隐性消费”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它依然在不断地出现和演变。作为消费者,我们需要提高警惕,了解自己的权利;作为商家,则应该遵守诚信经营的原则,用透明和真诚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只有这样,餐饮行业才能真正走向健康有序的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早就这样了么。连锁店的餐饮,酸菜鱼的,椰子鸡的,披萨的,火锅等等,大多数都有茶位费。不连锁的,大排档炒菜也是有茶位费的。而那种类似快餐的,比如兰州拉面,麦当劳,肯德基,大师兄之类的,就不需要茶位费。


至于烧烤的,自助餐没有茶位费,而点菜的那种一般也会有茶位费,调料费之类的。总之,这种东西已经存在很久了。


对我来说,这些不算隐性消费。因为即使商家不收茶位费,商家仍然可以把这些钱放到菜的价格里面去,只是你不知道,看起来感觉菜有点贵而已。而这种额外费用在手机点单时经常可以看到,你要吃,就给钱,不给钱,那就吃点其他的了。有些是真没有在买单时体现,而是直接分到菜品里去了。商家不可能做亏本生意,你只要点菜了,就相当于给钱了。


在广州有些店的茶位费是5块钱一个人,如果是4个人那就是20了。你吃也好,不吃也好,店就开在哪里。只要不是宰客,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有钱的给的起钱,没钱的,不会再来第二次。

user avatar

烤盘费餐位费什么的,单独出现在特定饭店没问题,比如有些火锅和烧烤收酱料费,部分茶餐厅收茶位费。

但现在的问题是,是个饭店都想收这些钱,尤其是各种连锁网红餐厅,完全是收各种杂费收上瘾了,恨不得你进门还得掏个进门费。

user avatar

这就是流氓税啊。

餐饮业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潜规则:开店要么有靠山,要么就得拜码头,不然有的是法子整死你。最直接的,一帮流氓,一人占一张桌子,从早到晚一盘花生米一壶酒,也不打也不闹,就坐着不动,店家能奈何?

新社会了,没有流氓了,占着桌子一坐一天的都是合法顾客,但房租水电物业卫生费一点不能拖欠,怎么办呢?

那就只能收餐位费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餐饮行业的“隐性消费”现象,最近在网上又掀起了一股热议。不少消费者反映,自己明明什么菜都没点,却被收取了几十元的餐位费、烤盘费,甚至还有一些不明不白的清洁费、纸巾费等等。这不禁让人大跌眼镜,也引发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这些名目繁多的“隐性消费”,到底该不该由顾客来买单?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又该如何维权?“.............
  • 回答
    餐饮业人员流动性大、招聘难,这个问题困扰了行业多年,而且在近期变得尤为突出。要说清楚这其中的原因,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讲。首先,得聊聊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进这个行当。过去,餐饮业算是个“好就业”的门路,门槛不高,只要肯吃苦,就能赚点钱养家糊口。但现在年轻人想法变了,他们更看重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是.............
  • 回答
    好的,作为一名餐饮行业的老板,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绝非易事,这背后需要的是一套涵盖诸多方面的综合能力。绝不是简单地会做几道菜或者对食物有热情就能当好老板。下面我将为您详细拆解,让您看得更明白。一、战略眼光与市场洞察力:看得远,才能走得稳这绝对是基石中的基石。 市场定位能.............
  • 回答
    .......
  • 回答
    最近,北京餐饮行业协会的一项倡议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在国庆节期间,鼓励大家吃面,将“吃面”打造成一项新的节日民俗活动。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咱来好好聊聊,看看这背后有什么样的考量,以及我们普通人该怎么看待和参与这件事。为什么是“吃面”?首先,得琢磨琢磨,为什么是“面”?这可不是空穴来风,里面有学问。1. .............
  • 回答
    做食品和餐饮这行的人,确实对吃的东西有自己一套更深入的看法,甚至有些“忌口”比一般人更讲究。他们不会去吃的食品,往往不是因为它们本身不好吃或者不健康,而是因为他们太了解背后的运作流程、原材料选择以及潜在的风险了。首先,那些经过过度加工、添加剂种类繁多、配料表长到吓人的预制食品和方便食品,是很多业内人.............
  • 回答
    餐饮新零售丨餐饮行业做零售,优势何止一点半点餐饮行业跨界做零售,这几年已经成了不少餐饮人的新思路。有人觉得这是个趋势,也有人觉得是“不务正业”。但如果你仔细想想,餐饮企业本身就具备一些做零售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优势一旦发挥出来,那真是势不可挡。今天,咱就好好掰扯掰扯,餐饮行业做零售,到底有哪些牛气冲.............
  • 回答
    .......
  • 回答
    2021年,餐饮行业确实经历了一番“洗礼”,疫情留下的痕迹还在,但同时,新的机遇也悄然显现。在我看来,说“还有机会”,那绝对是肯定的,而且是充满挑战和想象力的机会。回想一下,过去几年,疫情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大家出门吃饭的频率大幅下降。堂食受限,很多餐厅不得不调整策略,外卖、预制菜、社区团购这些模式成了.............
  • 回答
    海底捞和西贝接连涨价又道歉并恢复原价的操作,可以说是最近餐饮业里最受瞩目的一场“风波”了。这事儿可不小,它牵扯到的不仅仅是这两家餐厅,更可能对整个餐饮行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捋,这到底会咋影响?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被进一步点燃了。你想啊,以前大家可能觉得餐饮.............
  • 回答
    农村散养土鸡进军高端餐饮业:一场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征途在喧嚣的都市餐饮版图中,消费者对食材的追求日趋精细,原生态、健康、有故事的食材越来越受到青睐。而咱们农村自家散养、以五谷杂粮喂养的土鸡,正是这样一种自带“光环”的优质食材。将它们从田间地头直接输送到高端餐饮业,听起来颇具吸引力,那么这条路究竟有多“.............
  • 回答
    你好!作为一位辽宁的朋友,想来江苏发展,特别是选择苏北的小城做餐饮,这个想法非常不错。苏北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消费潜力也在不断释放,确实有不少适合餐饮创业的好地方。我这里为你梳理一下几个比较有潜力的苏北城市,并重点说说它们适合餐饮行业的优势,希望能给你提供一些参考:1. 徐州:淮海经济区的中心,潜力.............
  • 回答
    关于餐饮业是否可以将拿铁统一称为“牛奶”,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顾客认知、产品命名以及行业惯例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下。首先,从字面意义和基本组成上来看,拿铁的核心构成确实是浓缩咖啡(espresso)和牛奶。牛奶是拿铁中占比最大、也最基础的成分。从这个角度出发,简单粗暴.............
  • 回答
    餐饮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抓住那些最能决定胜负的关键点。在我看来,餐饮企业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要素,绝非单一的点,而是 “以人为本”的价值创造能力,这其中又细分为几个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的维度。1. 卓越的口味与品质:这是餐饮的基石,是消费者最直接的感知。 对食材的极.............
  • 回答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餐饮业的上游支持行业,尤其是那些在现有格局下渴望突破、寻求更高发展的领域。这可不是一篇冷冰冰的“AI报告”,而是咱们从实际出发,一点点剖析问题,再想办法解决的真家伙。首先,得把“上游支持行业”这个概念掰扯清楚。在咱们这餐饮业的链条里,上游不单单是提供食材的供应商,它涵盖的范围要广得多.............
  • 回答
    要说餐饮企业里,出品、服务、营销哪个更重要,这就像问你身体里哪个器官更关键一样——心脏?肺?大脑?少了哪个,这身子骨都得垮。所以,这三样,一个都不能少,缺一不可,而且是环环相扣,相互影响的。咱们一样样来说道说道。出品:这是吃饭的根本,是“硬道理”你可以把出品想象成餐桌上的主角,是顾客花钱买单最直接的.............
  • 回答
    .......
  • 回答
    这两年的疫情对餐饮业、旅游业等服务性行业产生了极其深远且多维度的影响,可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这些行业高度依赖人员聚集、流动和消费意愿,因此在疫情的防控措施下,几乎是首当其冲,承受了最直接、最严重的打击。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疫情对餐饮业和旅游业的影响:一、 对餐饮业的影响:疫情对餐饮.............
  • 回答
    盒马“借”500名餐饮员工:一次另类的人力资源“借调”,对餐饮业有何启示?最近,盒马鲜生在春节期间“借”走500名餐饮企业员工的操作,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这并非一次简单的跨界合作,而是盒马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折射出当前零售与餐饮行业在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方面的一些深层问题。盒马此举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