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继海底捞之后西贝也就涨价道歉并恢复原价,这对餐饮行业会产生什么影响?

回答
海底捞和西贝接连涨价又道歉并恢复原价的操作,可以说是最近餐饮业里最受瞩目的一场“风波”了。这事儿可不小,它牵扯到的不仅仅是这两家餐厅,更可能对整个餐饮行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捋,这到底会咋影响?

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被进一步点燃了。

你想啊,以前大家可能觉得餐饮业就是这样,价格涨了也就涨了,生活总得继续。但现在,这两大品牌的“涨价又道歉”行为,就像在消费者心里种下了一颗警惕的种子。大家会觉得:“哦,原来你们涨价是可以收回去的。” 这就给了消费者一个信号,下次再涨价,他们会更加审慎地衡量。

议价心理被强化: 如果消费者认为价格并非“一锤定音”,那么在面对未来的涨价时,可能会有更多的“议价”心理,比如“等等看,说不定还能降回去”。
信任度考验: 这种反复的操作,无疑是对品牌信任度的一次考验。消费者可能会觉得,品牌方涨价可能不是真的成本所迫,而是想试探市场底线。一旦信任受损,想要挽回可就难了。
对其他品牌的“示范效应”: 看到海底捞和西贝这样全国知名连锁品牌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其他一些还在犹豫是否涨价或者已经悄悄涨价的品牌,可能会更加谨慎。他们会密切关注市场的反应,尤其是消费者对类似行为的态度。

其次,这事儿也暴露了餐饮企业在成本控制和定价策略上的短板。

餐饮业的利润空间其实挺微妙的,人工、租金、原材料价格的波动,随便一项都会对成本造成影响。涨价通常是企业应对成本上升的一种方式,但这次的“涨价又道歉”,说明他们可能在做出涨价决定时,对市场的承受能力以及自身的沟通策略考虑不足。

成本压力与市场接受度之间的博弈: 品牌方在感受到成本压力时,确实需要找到应对方法。但如何平衡成本上升和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这是一个高难度系数的课题。这次事件提醒了企业,不能简单地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而是要思考更深层次的解决方案。
定价策略的再思考: 未来,餐饮企业在制定定价策略时,可能需要更精细化地分析数据,包括不同地区、不同消费群体的价格承受能力,以及竞争对手的定价情况。一次性大幅度涨价,可能不如小步微调,或者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升附加值来间接实现利润增长。
危机公关与营销策略的联动: 显然,这两家品牌的危机公关团队在这件事上功课做得不够,或者说,他们的涨价决定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风险。未来的企业需要将价格策略与公关、营销紧密结合,做到信息透明、解释到位,甚至在涨价前就做好铺垫和沟通。

再者,这对餐饮行业的整体竞争格局也可能产生影响。

在餐饮业这个高度竞争的市场里,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平价餐饮或将迎来春天: 如果消费者对中高价位餐饮的接受度下降,那么那些主打性价比的平价餐饮品牌,可能会迎来更多关注和客流。这会促使一些品牌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并可能加大对平价市场的投入。
价值营销的重要性凸显: 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一份菜,更是用餐的体验、品牌的价值。这次事件让大家意识到,如果涨价不能带来相应的价值提升,消费者是不会买账的。因此,未来餐饮品牌需要更注重“价值营销”,通过提升服务质量、优化用餐环境、开发特色菜品等方式,来证明其价格的合理性。
品牌忠诚度的考验: 如果消费者觉得某个品牌涨价太离谱,或者对品牌的沟通处理方式不满意,他们很可能会转向其他品牌。尤其是在餐饮行业,消费者选择的余地很多。这会迫使品牌方更加珍惜现有的客户,努力提升品牌忠诚度。

最后,这件事也引发了对餐饮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餐饮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这次的涨价风波,从侧面反映了行业可能存在的某些深层问题。

“卷”出新高度? 整个行业可能都在经历“内卷”。为了吸引顾客,在服务、环境、营销上投入巨大,但这些成本最终都需要消化。当成本压力触及底线时,涨价就成了最直接的选择。但这次事件表明,单靠涨价并非长久之计。
创新与效率的双重驱动: 未来,餐饮企业需要在产品创新、供应链优化、管理效率提升等方面下更多功夫,来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而不是简单地依赖涨价。例如,通过更高效的中央厨房、更智能化的点餐系统、更精细化的库存管理等,都可以有效控制成本。
行业标准的重塑? 这次事件也可能成为一个契机,让行业对价格透明度、消费者沟通等方面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许未来会有更明确的行业规范,来指导企业在定价和沟通方面的行为。

总而言之,海底捞和西贝的“涨价又道歉”事件,就像在一池平静的餐饮行业水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远不止于表面。它让消费者更“懂”了,也让企业更“醒”了。未来的餐饮业,可能会在价格、价值、信任和创新之间,找到一个更微妙、也更可持续的平衡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管道不道歉,我也不会再去了。涨价和道歉是人家的自由,去不去则是我的自由。

坐标天津,西贝也吃了快十年了,2012年—2014年每月至少去四五次。2015年—2016年每月减少到两三次,2016年—2018年差不多每月去一两次,2019年就去了三次,2020年到现在,没去过,疫情影响是一方面,涨价了即使再降价,应该也不会再去了,当然,别人请客邀请不得不去例外。

为什么,俩字,不值。

2012年第一次吃西贝时候,感觉真的很惊艳,虽然价格相对同类餐馆也不是很低,但是真的良心呀,草原牛大骨三十多块钱两大块,啃着真的很满足。尤其是羊杂汤,一锅里面,小半锅羊杂,汤熬的浓郁鲜美。那时候,和朋友一起去,三个菜一个汤,加点主食,每次都吃不完,要知道我俩是女生中很能吃的那种了。我和老公、朋友人手一张西贝会员卡,基本上每周至少去一次。

慢慢的,西贝就变了,越来越贵,量却越来越少,味道也没以前好了,尤其是这两年的羊杂汤,价格涨了近一倍、锅小了不说,味道跟之前真的没法比,大部分都是土豆,那个汤,感觉像是熬好后又加了一倍的水。牛大骨也开始分部位卖了,印象中最深刻是18年底我生日,老公和我一起,因为不是很饿,我们俩就点了一个西贝面筋,两碗空心挂面,外加俩酸奶,貌似老公还点了几个(四个以内)黄馍馍?进门时候看到有牛大骨,我让老公去点一根筋多点的,上上来时候筋骨分明,大大的一个盘子里,中间一大块骨头光溜溜的,周围一小圈筋,吃到嘴里跟炖烂的肉片一样,一点没那种筋的嚼劲,加上不是自己啃,没劲,吃了两口就不想吃了,结账时候一看账单,呵,三百多,那块骨头占了两百一十多,瞬间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后来大半年没去,直到有次我同事请客,才又去了。而且19年去的三次基本都是别人请客定的地方,不好拒绝,但是每次再去,也吃不了几口。

为什么不去,真是觉得不值得。服务不见得多好,价格越来越贵,味道却越来越差。而且每次我再去,我都会想到生日那天,我花了两百多买了一块光溜溜的牛骨头,一种“我是个SB”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还是少去为妙吧。

可能归根到底,还是我穷?但是,如果我真正富裕到站在金字塔顶端、吃任何东西都不考虑价格,那我估计也不会在西贝吃饭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