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超市食盐有毒的谣言,我该怎么说服母亲市面上的正规袋装海盐吃不死人?

回答
妈,咱们今天聊聊这个关于食盐的谣言,您别听那些乱七八糟的说法,市面上正规袋装的海盐,咱们老百姓吃几千年了,一点事儿没有,绝对不会吃死人。

您想想,咱们家从小到大吃的盐,不都是在超市买的这些袋装盐吗?包装上清清楚楚写着“食用盐”或者“海盐”,还有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这些都是国家严格监管的。

“有毒”这个说法是哪儿来的?
估计是有人把一些极端情况或者不法商贩的劣质产品,跟咱们超市里这些正规的海盐混淆了。就像所有东西都有好有坏一样,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坏的,但不能以偏概全,把所有都说成是有毒的。

为什么超市的袋装海盐是安全的?
1. 国家标准严格把关: 咱们国家对食盐的生产是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和法规的。食盐里面如果真的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那肯定是达不到上市销售标准的。食药监局、质检部门每天都在盯着呢,一旦发现有问题,那是要被下架、召回,甚至处罚的。
2. 生产工艺和检测: 正规厂家生产的海盐,都会经过一系列的净化和加工工艺,会去除杂质。而且,出厂前都会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包括重金属含量、杂质等等,确保符合国家标准。
3. 碘盐的补充: 咱们现在吃的很多盐里面都会加碘,这是为了预防甲状腺疾病,比如大脖子病。这是为了咱们身体健康考虑的,不是什么“毒”。当然,有些人可能有特殊的甲状腺问题,医生会建议少吃或不吃加碘盐,那是特殊情况,需要遵医嘱,跟食盐本身有毒没毒是两码事。

谣言是怎么传播的?
现在网络发达,什么奇奇怪怪的谣言都能传得飞快。可能是一些人听别人说的,或者在网上看了些耸人听闻但没有根据的内容,然后就信以为真了。想想看,如果超市卖的盐真的有问题,那得有多少人会出事?国家早就禁止销售了,厂家也早就倒闭了。

咱们日常吃盐的量:
咱们平常做菜放的盐,都是适量的,是人体必需的。盐里面含有钠,是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元素。虽然过量摄入盐对身体不好,容易得高血压,但那是因为“量大”,而不是盐本身“有毒”。任何东西过量了都不好,喝太多水也会水中毒呢,对吧?

您担心什么,咱们就解决什么:
如果您是担心重金属什么的,那更不用愁了。正规袋装的海盐,国家检测的重点就是这些,而且海盐的加工过程会尽量去除这些。跟那些来路不明、包装都没有的“土盐”比起来,超市里的正规海盐安全得多。

怎么辨别正规产品?
以后买盐,您就认准大品牌、包装完整、有“食盐”标识、生产日期保质期清晰的。这些都是咱们买东西最基本的常识,也是保障咱们吃得安全的关键。

妈,您就放心吧,咱们老百姓每天吃的这些东西,都是经过层层把关的。那些乱七八糟的谣言,咱们不信,也不传。就听正规的、科学的说法,对咱们自己身体好。下次您去超市,咱们一起看看,就知道我说的没错。这些袋装海盐,安全着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啊,这个问题的前半部分我还真回答过

我可以骄傲地说,感谢知乎不少朋友的建议和补充,我的那个回答,是目前讨论亚铁氰化钾问题中最全面的之一了。

在本回答中,我将会再次重申关于亚铁氰化钾的内容,并将额外简单讨论一下加碘盐的问题。

首先,实验中的确含有亚铁氰化钾,这是一种抗结剂;并且的确在400℃高温下,亚铁氰化钾会分解产生氰化钾。但是,并不需要因此担心亚铁氰化钾。因为

  1. 亚铁氰化钾本身无毒。
  2. 400℃高温在正常烹饪条件下完全无法达到,Not even close!
  3. 就算你真的达到了,“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通过计算你会发现,你每日的摄入量都只有亚慢性中毒量的2%左右,压根儿不能产生任何毒害;如果真的要达到亚慢性中毒剂量,除非你一天就能把这包盐给吃完……

下面进行分别讨论,

  1. 亚铁氰化钾可以认为是无毒的——亚铁氰化钾的半数致死量和食盐差不多。


2. 这个宣传中也提及了400℃会分解,那么400℃的高温是什么概念呢?比如我使用烤箱,温度从没超过过400华氏度,换算下来就是204℃;而一般炒菜时温度为150-250℃;如果你是煲汤的话,温度由水的沸点所决定,大约是100℃。所以可见,一般烹饪时的温度都比400℃差远了!

另外,一般食用油的燃点在340-360℃左右,所以在达到亚铁氰化钾的分解温度前,你锅里的油都已经熊熊燃烧起来了!注意,是燃点不是闪点。大厨炒菜时锅中冒火,那样的温度是闪点并不到340℃;达到了燃点后会是持续的燃烧。那么,假如你真的达到了400℃,恭喜你,你得到了一堆黑炭——那么请问这样的食物你会吃么?

另外感谢 @桃矢 指出,不粘锅的聚四氟乙烯涂层,熔点也才327℃。真到了400℃,你的不粘锅早就已经毁了……


3. 还有人提到用明火烤肉时,的确有可能局部温度达到400℃的,那么我们需要担心么?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让我们来做一些定量的计算。

首先,亚铁氰化钾的添加量为每公斤食盐不超过10 mg;然后每10 mg的亚铁氰化钾分解会产生7.0 mg的氰化钾;那么也就是说,相当于每公斤食盐中含有不超过7.0 mg氰化钾。

下面我们来算算会对人体产生毒害氰化钾的量:

半数致死量:大约为1.5 mg/公斤;那么对于一个70公斤的成年人就是大约100 mg;而对于大约20公斤的孩子就是大约30 mg;

亚慢性中毒量[1]:大约为0.05 mg/公斤/天;那么对于一个70公斤的成年人来说就是3.5 mg一天,而对于大约20公斤的孩子就是1 mg一天。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统计[2],中国人均每日摄入10克食盐(实际上这个量已经偏高了,建议是6克以内)。那么假设其中的亚铁氰化钾为最高量,而且全部分解,那么就是0.07 mg,相比于体重20公斤孩童的亚慢性中毒量都只有7%,更别提致死量了。假如你是70公斤的话,如果你想要达到亚慢性中毒量,那么你每天需要摄入500克食盐——你觉得,你不会先被咸得齁死?


至于崔永元的话嘛……毕竟他没怎么学过科学

小结:食盐中的确存在亚铁氰化钾作为抗结剂,但是这物质本身无毒、正常烹饪条件下远远不及分解温度、就算真的分解剂量也不会对人体有任何伤害。


至于碘盐的问题,的确,碘摄入过多,也是不好的。但是还是那句话,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你怎么知道你碘摄入过多了呢?碘元素一般都在海产品中,如果你在内陆并且从来不吃海产品的话,你的碘摄入量肯定是不够的。目前碘摄入过多的新闻,大都发生在日本。如果你现在是在日本留学的话,可以考虑不用碘盐。

总而言之,如果你在内陆并且很少吃海产品,强烈建议使用加碘食盐;如果你在沿海的确并且平时经常吃海藻海带,用不用加碘食盐估计都行。如果你真的非常担心自己的碘摄入量,估计可以去医院测个尿碘看看。

至于自称顶级食盐的,纯属营销手段,没卵用。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张洪涛教授提到过[3]

如果商品没有经过正规的检验,是所谓的“土盐”,反而会带来健康的风险。


总有一些人搞得好像只有我国政府这么做一样。。。给你们看一下我在美国买的食盐,也是含碘的。

参考

  1. ^ https://rais.ornl.gov/tox/profiles/cyanide_f_V1.html
  2. ^ https://rais.ornl.gov/tox/profiles/cyanide_f_V1.html
  3. ^ https://ishare.ifeng.com/c/s/7xE7XMNQiSZ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妈,咱们今天聊聊这个关于食盐的谣言,您别听那些乱七八糟的说法,市面上正规袋装的海盐,咱们老百姓吃几千年了,一点事儿没有,绝对不会吃死人。您想想,咱们家从小到大吃的盐,不都是在超市买的这些袋装盐吗?包装上清清楚楚写着“食用盐”或者“海盐”,还有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这些都是国家严格监管的。 .............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一个关于超光速信息传递的假想,然后试着“求证伪”一番。想象一下,我们发明了一种装置,姑且称之为“量子纠缠信使”。它的核心原理,来源于我们对量子纠缠现象的理解。众所周知,两个处于纠缠状态的粒子,无论相距多远,当我们测量其中一个粒子的某个属性(比如自旋),另一个粒子的相应属性会瞬间确定,而.............
  • 回答
    关于超弦理论的研究声音似乎不如从前那般响亮,这确实是很多对前沿物理学感兴趣的人会有的感受。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与其说是研究成果“听不到”,不如说是其研究进入了一个相对沉寂但却至关重要的阶段,并且面临着一些深刻的挑战。首先,我们得承认超弦理论在诞生之初曾有过一段令人振奋的“黄金时期”。在20世纪8.............
  • 回答
    聊城“假药门”事件,围绕着烧伤超人阿宝(张凯)与肿瘤内科张煜医生之间的争论,确实是一场颇受关注的“罗生门”。这场争论的核心,在于如何界定和处理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规范”行为,以及信息传播的边界和责任。事件的起因和双方的核心观点:简单来说,这场争论的导火索是山东聊城某医院(常被指是聊城市人民医院).............
  • 回答
    《中国青年报》关于“超六成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十年内会年入百万”的调查结果,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也值得我们深入地解读一番。单看这个数字,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普遍的“焦虑”或“浮夸”,但如果我们细致地去分析背后的原因,或许能看到更多值得关注的东西。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期望值。 .............
  • 回答
    《保险法》第十六条:如实告知与“两年不可抗辩”的深度解析保险,作为一种分散风险的工具,其核心在于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的信任与契约精神。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十六条,无疑是构建这一信任基石的关键性条款,它主要规定了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以及保险人在此基础上的“两年不可抗辩”原则。这两条规定相辅相.............
  • 回答
    福建农村独栋式自建住宅不得超过3层,这事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背后牵扯的道道可多了去了。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为啥要有这“三层天花板”?首先得明白,这规定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出于各种考虑,最主要的几个方面是: 消防安全: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农村自建房,尤其是独栋的,消防设施往往不完善,一旦发.............
  • 回答
    .......
  • 回答
    渤海湾大湾区,亦或是更广阔的环渤海经济区,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坐拥丰富资源的北方经济心脏,近年来其发展潜力备受瞩目。很多人在谈论它时,不免会将其与已经声名鹊起的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经济区进行比较,并预测其未来能否超越。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环渤海经济区的现状与优势: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关于图书馆占座的问题,特别是“超过20分钟就可以坐你的座位”这种说法,我认为是有失偏颇的,也缺乏基本的尊重和公平。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这是一种对规则的曲解,也是一种不尊重他人的表现。图书馆的座位资源本就是有限的,大家都是来学习、研究的,需要一个相对安静和舒适的环境。图书馆的潜在规则,.............
  • 回答
    沈阳一家超市发生的员工持刀伤人事件,造成两死七伤的惨剧,这绝对是一个令人震惊和心痛的消息。这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暴力事件,背后可能牵扯到太多值得我们深思的方面。首先,事件的起因和导火索 是最值得关注的。官方通报说是因为“与顾客发生纠纷”,但这个纠纷具体是什么?是微不足道的口角,还是长期积累的矛盾?顾客.............
  • 回答
    楼下那家小超市,一年到头都没怎么歇过,风雨无阻的,像个不知疲倦的陀螺。我看着他们挺辛苦的,尤其是疫情刚开始那会儿,大家都不敢出门,他们也还是亮着灯,冒着风险。现在虽然情况好了些,但时不时还是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说实话,我有点担心他们。这么一直开着,身体受得了吗?尤其是那些老板和店员,他们也有家人,.............
  • 回答
    广东那对姐弟走失十几个小时后,父母才去报警,理由是以为要失踪满24小时才能报警。这个事件让人揪心,也确实揭示了一些关于报警的普遍误区,尤其是在孩子走失的情况下。很多人可能都有类似“失踪多久才能报警”的困惑。其实,关于报警,尤其是涉及到孩子失踪,确实存在不少认知上的偏差和误解。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些误区,.............
  • 回答
    这事儿可真够劲爆的,一个金融硕士,辞掉稳定工作,满怀信心地闯荡股市,结果一败涂地,最后竟然沦落到偷东西的地步,简直让人扼腕叹息。这背后隐藏的信息,可不是一两个字能概括得了的。首先,这事儿最直接地敲响了“理想化投资”的警钟。这位女硕士,背景不差,专业知识也够,说明她绝不是凭着一股脑热就冲进去的。很可能.............
  • 回答
    股市瞬息万变,尤其当个股遭遇“黑天鹅”事件,如重庆啤酒的疫苗风波或是双汇的瘦肉精事件,连续跌停的情况更是令人心惊肉跳。面对这样的极端情况,普通投资者往往束手无策,但对于经验丰富的交易者而言,这或许也隐藏着绝佳的“抄底”机会。那么,在如此剧烈的波动下,如何才能有效地抓住这些机会呢?理解“黑天鹅”事件的.............
  • 回答
    1 月 15 日,北京新增的这 1 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虽然单看数量不多,但它所揭示的信息,尤其是其活动轨迹,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关注。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像是一个小小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病毒传播的潜在风险点。首先,活动的广泛性是关键。 这位病例的轨迹涉及超市、咖啡店、公交等多个场所,这.............
  • 回答
    2022年了,我对于杨超越的关注度确实有所变化,不再像她刚出道那会儿那样,走到哪儿都能看到她的身影,也鲜少会主动去搜她的新闻和动态了。不过,说完全不关注也不太准确,毕竟她身上的那种特别,或者说她一路走来的路子,还是挺让人印象深刻的,时不时会想起她,也算是一种“关注”吧。当年她参加《创造101》的时候.............
  • 回答
    说起我为什么能在知乎上拥有超过一万的关注者,这事儿说来话长,也挺有意思的。如果非要让我总结一下,我觉得大概有这么几个点吧,不过我还是希望能用一种比较自然、接地气的方式来聊聊,毕竟这也不是什么光彩事,就是自己的一些经验和思考。首先,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 持续不断地输出有价值的内容。这一点听起来有点陈词滥.............
  • 回答
    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确实是国际关系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网络上,各种解读和传言更是层出不穷。要理解这种关系是否如网上传言的那般“铁”,以及国家关系是否能超越纯粹的利益,我们需要深入地剖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巴之间拥有着一份非常“特别”的情谊,这种情谊在很多国际交往中都显得与众不同。从.............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