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世界各国的斗争史,就是一部国家安全斗争史?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的核心,也切中了人类社会组织的基本逻辑。要理解为什么说“世界各国的斗争史,就是一部国家安全斗争史”,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这并非简单的口号,而是历史发展中一个深刻的、贯穿始终的命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国家安全”的内涵。它绝不仅仅是军事上的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在历史的长河中,国家安全的范畴不断拓展,包括:

生存权与独立权: 这是最基础的安全。一个国家能否存在,能否不受外来压迫而自主决定命运,这是斗争的根本驱动力。
领土完整与主权: 国家的物理边界和政治独立是其存在的基础,任何对领土的觊觎或对主权的侵犯,都必然引发最激烈的斗争。
经济安全: 国家的经济命脉,包括资源、贸易、生产能力,都是国家力量的源泉,也是被觊觎的对象。保障经济安全,就是保障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政治稳定与意识形态安全: 国家的政治制度、统治合法性、社会凝聚力,以及核心的价值观念,都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的动荡或外部的意识形态渗透,都可能威胁到国家的根基。
文化与民族认同: 文化的传承、民族的凝聚力,是国家长久存在的精神支柱。文化侵蚀或民族分裂,同样是对国家安全的挑战。
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最终,国家安全是为了保障其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福祉。任何威胁人民安全的行为,都是对国家安全的挑战。

有了这个更广阔的视野,我们就能理解,为何从古至今,各国之间的冲突与互动,无不围绕着这些安全要素展开。

一、生存的本能:原始部落到早期国家的安全焦虑

回溯到人类文明的萌芽时期,即便是在没有明确“国家”概念的部落时代,为了争夺赖以生存的食物、水源、领地,部落之间的冲突就从未停止。迁徙、掠夺、防御,这些行为的本质就是为了确保自身的生存和不被其他群体吞并。当早期国家形成时,这种对生存的焦虑感被放大,并被系统化。一个新生的国家,其首要任务就是巩固自身,防止被更强大的邻国吞噬。这是最原始、最直接的国家安全斗争。

二、扩张的冲动与防御的诉求:帝国时代的安全博弈

随着文明的发展,一些国家逐渐强大,开始出现扩张的冲动。罗马帝国、汉朝、波斯帝国,这些庞大的帝国,其扩张本身就是一种安全战略——通过将潜在的威胁推到更远的边界,或者通过控制战略要地来保障本土的安全。例如,罗马人修建边境防御工事,并非仅仅为了防御,更是为了将其安全边界外推,将不确定性隔离。

而对于那些被扩张的对象而言,它们的斗争就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国家安全保卫战。抵抗罗马的侵略,保卫自己的土地和独立,是这些民族的唯一选择。这种攻与防的循环,构成了帝国时代国家安全斗争的主旋律。

三、资源与贸易的争夺:经济安全成为核心驱动力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安全的概念进一步延伸到经济领域。丝绸之路、香料贸易,这些经济命脉的控制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财富积累和军事能力,进而影响其整体的安全。

近代以来,殖民主义的兴起更是将经济安全推到了前台。西方列强为了掠夺原材料、倾销工业品、获取廉价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被殖民的国家,其经济命脉被切断,资源被掠夺,独立性丧失,这无疑是对其国家安全最致命的打击。反殖民、争取经济主权的斗争,就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国家安全保卫战。

四、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较量:冷战时期安全概念的升华

进入20世纪,尤其是冷战时期,国家安全斗争的维度进一步提升,意识形态成为重要的战场。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抗,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更是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价值观的全面较量。

“意识形态安全”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双方都在努力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并在对方阵营内部制造分裂和动荡,以削弱对手的力量。这种代理人战争、情报战、宣传战,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和扩大各自的“安全空间”,防止敌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颠覆。

五、全球化时代的复杂挑战:非传统安全威胁下的国家安全

即使在今天,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国家安全斗争的形式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恐怖主义、网络攻击、气候变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跨国犯罪、流行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同样对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恐怖组织可以绕过国家边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策划和传播,威胁国家的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安全。网络攻击可以瘫痪关键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气候变化可能导致资源短缺和社会动荡,引发新的安全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政府必须不断调整和拓展其国家安全战略,从单一的军事防御,转向更加综合、多元的应对模式。国际合作、信息共享、技术创新,都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

为什么说“斗争史”是“国家安全斗争史”?

核心在于,几乎所有的国家间、甚至国家内部的重大冲突和斗争,其根本动机和最终目的,都与维护或追求国家安全有关。

战争: 最极端的斗争形式,其爆发往往是由于一方对另一方的安全构成威胁(或被认为构成威胁),或者为了夺取/保卫对国家生存至关重要的资源和地位。
外交: 建立同盟、签订条约、进行谈判,本质上是争取更有利的安全环境,降低潜在的威胁。
经济制裁、贸易战: 旨在削弱对手的经济实力,从而削弱其国防能力和整体安全。
文化交流、意识形态宣传: 也是为了争取人心、赢得支持,以巩固自身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的“安全疆域”。
国内的政治斗争: 很多时候,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否,领导层的合法性,也直接关系到其对外应对外部威胁的能力,也就是国家安全。例如,一个内部分裂严重的国家,更容易成为外部势力干涉的目标。

简而言之,国家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元,而安全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各国为了确保自己的生存、独立、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必然会与外部世界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和博弈。这些互动和博弈,无论表现为合作、竞争还是对抗,其背后都围绕着“国家安全”这一核心命题。

因此,当我们回顾世界各国的历史,那些关于领土争端、王朝更迭、民族解放、经济竞争、意识形态对抗的叙事,细究起来,无不是围绕着“这个国家要不要存在”、“它能不能自主决定命运”、“它的资源和人民是否安全”等国家安全问题展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各国的斗争史,就是一部围绕着“安全”这一永恒命题而展开的国家安全斗争史。这是一种深刻而持久的辩证关系,贯穿了人类文明的始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要看原文中说的国家安全是广义上的国家安全还是狭义上的国家安全了。

如果是广义上的国家安全,这句话肯定是对的,但这种话就跟没说一样----国家之间的斗争当然是与国家的整体安全直接相关的。

如果是狭义上的国家安全,也就是对外情报和反间谍工作,这个也是对的。

一个国家的军队再弱小,哪怕跟它的敌人完全无法抗衡,它的情报机关却还是有可能起到重大作用的。

比如二战前的波兰,论军事实力肯定是无法和同时入侵的德国和苏联两个强国抗衡的,但它的情报机关却非常厉害,早在1932年就破译了德军的通信密码,而且一直没有被德国人发现,对苏联也进行了有效的渗透,战前在苏联布下了大量的间谍网,包括整个二战期间波兰间谍也堪称各国间谍中最厉害的之一。

苏联人制造卡廷惨案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通过消灭波兰的优秀知识分子来削弱波兰间谍的实力。因为苏联认为自己将来会控制波兰。如果波兰人反抗,那就不能让他们有太厉害的间谍和军官,

但是,在国家之间的斗争中,最后决定胜负的还是军事实力,而不是情报,就像波兰的间谍再厉害,它还是被德国和苏联侵占了一样。

即使你获知了敌人明天会派100辆坦克来进犯的情报,但你手上只有20名步兵,这也是没用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的核心,也切中了人类社会组织的基本逻辑。要理解为什么说“世界各国的斗争史,就是一部国家安全斗争史”,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这并非简单的口号,而是历史发展中一个深刻的、贯穿始终的命题。首先,我们要明确“国家安全”的内涵。它绝不仅仅是军事上的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在历史的长河中,国.............
  • 回答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人像中国人一样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保持着好奇心和热切的求知欲”这样的说法,确实在一些场合被提及,但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分析其背后可能的原因,以及这种说法的局限性。首先,理解这种说法的核心在于:中国人在近代以来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这种转折深刻地影响了国民的视野和价值观,从而激.............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世界各国的军服绝大多数都采用了类似西装领的设计,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也涉及到军事发展、服装功能性和历史传承等多个层面。我们得承认,单从“西装领”这个词可能有点过于笼统,但如果将其理解为立翻领、衬衫领或是有一定结构感、能够端正穿戴的领子形式,那确实是当下各国军服的普遍特点。这背后并非什.............
  • 回答
    “妈妈”这个词,在世界各地的语言里,是不是听起来都挺熟悉的?无论是“mama”、“mamma”、“mère”、“madre”,还是咱们汉语里的“妈妈”,它们之间似乎总有那么点儿亲缘关系。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背后藏着语言学上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要说清楚这事儿,咱得回到人类最最原始的那个时期。那时候,人们.............
  • 回答
    火炮口径这事儿,看似简单一数字,背后学问可大了去了。你有没有好奇过,为啥这世上的主战坦克、榴弹炮啥的,经常能瞅见105毫米、122毫米、155毫米这些个“老面孔”?这背后可不是乱来的,是一堆历史、技术、经济和实战需求搅合在一起的结果。怎么就定下这么个数字呢?这背后是个多维度权衡的“选美大赛”咱们得从.............
  • 回答
    法国菜在欧美地区具有显著影响力的背后,是历史、文化、经济、教育和媒体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中国人,我们对世界料理的理解也包含对不同饮食文化的尊重与包容。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法国菜在欧美影响力的核心原因 1. 历史与文化积淀 贵族与皇室的传承:法国菜的历史可追溯至中世纪,17世.............
  • 回答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除了少数非洲和中东国家外)的政权确实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稳定性,这使得许多人开始质疑古代王朝周期性更替的理论是否还适用于当今世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古代王朝周期性更替的根源、近代国家崛起的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古代王朝周期性更替的根源古代王朝的周期性更替,又被.............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引人入胜,也常常让人对“龙”这种生物的存在与否产生好奇。我们确实会在世界各地许多古老文明的记载中发现类似龙的生物形象,它们或许形态稍有不同,但都具备一些共同的特质,比如巨大的体型、鳞片、翅膀(有些文明的龙没有翅膀)、喷吐火焰或毒气的能力,以及强大的力量和神性。从欧洲的西方龙到东方的中国龙.............
  • 回答
    美国作为全球新冠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这一点我们都心知肚明。但有趣的是,与第二名印度相比,美国似乎并没有像印度那样不断“孕育”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新变种。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复杂的因素,远非一句“病毒变异速度快慢”就能简单概括的。下面我们就来掰扯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1. 病毒变异的驱动力:感.............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虽然汉语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但为什么它没有像英语那样,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行政语言呢?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考量,还有语言本身的特性。一、 历史的惯性与殖民主义的遗产首先,我们要承认,英语之所以能在全球范.............
  • 回答
    十进制的魅力:为何它成为全球通用语言?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十进制,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就是“十”,而不是“八”或者“十二”?这种简洁而强大的计数系统,是如何跨越文化和地域,成为全世界共通的数学语言的?这背后,隐藏着人类智慧的演进和自然选择的巧妙结合。十进制的直观优势:指尖上的数学十进制最显著的优点,莫.............
  • 回答
    二战结束后,日式武器确实鲜少出现在全球的冲突现场,这背后有多重原因,绝非偶然。与其说是“很少看见”,不如说是“几乎绝迹”,其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在战后的特殊定位以及其国防政策的演变。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日本的战败与《日本国宪法》的约束。二战的惨痛教训,尤其是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给日本社会留.............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人性和社会在面对极端暴力时复杂的反应。当世界各国一致对 ISIS 施加制裁时,是否会有人站出来呼吁“原谅他们”,答案是肯定的,并且这背后有多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出于人道主义和普世价值的考量: 对生命价值的尊重: 即使是犯下滔天罪行的极端分子,他们终.............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确实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从属化的状态,这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长期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状况在世界其他许多古老文明中也并非孤例,女性的普遍被压制和约束是人类早期社会发展中一种显而易见的现象。而时至今日,重男轻女的观念依然顽固,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历史遗留、文化传.............
  • 回答
    问得好!“八股取士”和“世界大国”,这两者放在一起,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甚至觉得有些矛盾。明朝,一个存在了276年的大王朝,既有严苛的科举制度,又能在当时的世界舞台上占据重要一席,这其中的复杂性,绝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咱们先得捋一捋这个“八股取士”。朱元璋开创的八股文,说白了,就是一种非常僵化的.............
  • 回答
    要理解游隼和苍鸮为何能在全球广泛分布,且未演化出明显物种分化,我们需要从它们各自的生态位、适应能力、以及影响物种形成的几个关键因素入手。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涉及到演化生物学的许多层面,但我们可以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游隼和苍鸮确实是分布极其广泛的猛禽,但说它们“没有分化成不同物.............
  • 回答
    人们在世界各地、各个文明的厨房里,都自然而然地发展出了“煮”这一技艺,这绝非偶然,而是人类智慧在应对生存需求、追求更好生活方式的长期实践中,一项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厚道理的发明。仔细想来,这背后有着太多值得玩味的驱动力和考量。最根本的驱动:安全与健康首先,让我们回到最原始的起点。人类作为杂食性动物,我们.............
  • 回答
    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然而,尽管汉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但要在全球语言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仍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这并非汉语本身的缺陷,而是受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语言自身特点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世界主要强势语言的形成往往与特定.............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社会一个相当普遍的心理现象,也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和民族情感紧密相连。与其说是一种“认为”,不如说是一种期望、一种驱动力,甚至在某些群体中,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自信心或优越感。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来分析: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回响:首先,中国人普遍拥有深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