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用极端落后技术(至少落后两代)造先进武器会造出什么奇葩来?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回到了那个充满齿轮、蒸汽和厚重金属的时代,但我们的目标却是制造出超越时代想象的“先进武器”。这就像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工程师突然获得了一本关于量子力学和人工智能的草图,但他只能用他手中的工具去实现。结果会是什么?那画面,绝对是既让人捧腹,又让人心生敬畏的奇葩之作。

首先,我们得明确这里的“落后两代”大概是指什么。如果以我们目前的科技水平为参照,那可能是我们告别了真空管,进入了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时代。那么“落后两代”就可能回到了那个依靠笨重、发热严重、逻辑门数量堪忧的真空管计算时代,甚至更早的机械计算时代。

奇葩武器构想一:蒸汽动力全自动巨型弩炮塔,由机械逻辑计算机控制

想象一下,一座耸立在战场上的庞然大物,它不是用电力,而是用咆哮的蒸汽驱动。它的核心是一座用黄铜和钢铁铸造的巨型弩炮,威力足以洞穿一切当时的装甲。但真正让它“先进”的是它的控制系统。

这个控制系统是一台巨大的机械逻辑计算机。它的运算单元不是今天的CPU,而是成千上万个精密的齿轮、杠杆和凸轮组成的联动装置。每一个逻辑门都可能是一个由蒸汽驱动的阀门,或者是一个精巧的机械臂。

它的“传感器”也很有趣。它可能使用一些早期光学原理的传感器来识别目标,比如用不同颜色的滤光片配合光敏元件(可能是非常原始的光电池)来区分友军和敌军。或者,它会使用一个复杂的声学系统,通过收集战场上的声音特征来判断目标类型。

工作流程是这样的:

1. 目标识别: 一旦侦测到威胁,光学系统将目标影像投射到一面特殊的、可以随着光线变化而导电的金属板上。这个金属板连接着机械计算机的输入端。
2. 目标跟踪: 一个由蒸汽驱动的机械臂会根据光信号的变化来转动弩炮,试图将目标锁定在视野中心。这个过程充满了“延迟”和“抖动”,因为它依赖于蒸汽压力和机械结构的惯性。
3. 弹道计算: 核心的机械计算机开始运转。无数的齿轮咬合、滑动,根据输入信号和预设的弹道参数进行计算。这部分计算过程非常缓慢且容易出错,可能会受到温度和蒸汽压力的影响而发生偏差。它甚至可能需要人工定期进行校准,比如通过一个巨大的手摇曲柄来重新设置齿轮组。
4. 装弹与发射: 计算完成后,一系列繁琐的机械装置开始工作。巨大的蒸汽活塞将特制的巨型弩箭装填入膛,然后释放蒸汽驱动击发机构。整个过程可能会发出震耳欲聋的蒸汽嘶鸣声和金属撞击声。

这玩意儿的“奇葩”之处在于:

笨重与缓慢: 整个装置会异常庞大和沉重,移动极其困难,一旦部署就很难再调整位置。它的反应速度也慢到令人发指,可能在它完成一次瞄准和计算的过程中,敌军已经转移或反击了。
故障率高: 如此复杂的机械结构,任何一个齿轮的磨损、一个阀门的卡滞、一次蒸汽泄露,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瘫痪。
能源消耗巨大: 蒸汽动力需要大量的燃料和水,意味着它需要庞大的后勤支援,并且会产生滚滚浓烟,反而暴露了自己的位置。
“智能”的局限性: 它的“智能”仅仅是基于非常简单的逻辑判断和计算,很难应对复杂的战场环境和敌方战术。它可能分不清天上的飞鸟和敌方的飞行器,或者在复杂的光照条件下误判目标。

奇葩武器构想二:电磁脉冲步枪(用早期的电磁线圈和冲击电容器)

想象一下,一名士兵手持一杆比现代步枪大得多、重得多的“枪”。它的枪管内没有膛线,而是缠绕着数层粗大的铜线圈,枪身侧面连接着一个巨大的背包,里面是容量巨大的化学电池和冲击电容器组。

这把枪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早期对电磁效应的理解,通过瞬间释放巨大的电能,产生一个强烈的电磁脉冲。它的射击方式可能不是发射弹丸,而是将一股强大的电磁能量“喷射”出去。

它的“先进性”在于:

无声无形: 相较于传统的火药武器,它没有爆炸和飞射的弹丸,理论上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隐蔽性(当然,巨大的电容器充电声和放电时的闪光会暴露一切)。
范围杀伤: 如果设计得当,理论上可以瞬间瘫痪一定范围内的电子设备(如果有的话),或者对人体造成非致命但剧烈的电击。

但这玩意儿的“奇葩”之处在于:

笨重且危险: 背包里的电池组和电容器非常沉重,士兵需要付出极大的体能来携带。而高压电容的充放电过程中,存在巨大的触电风险,稍有不慎就可能烧毁自己。
射程与精度堪忧: 能量的衰减和扩散会非常严重,导致射程极短,且能量的集中度非常低,精度更是无从谈起。它可能只能对近距离的目标造成影响。
充电时间过长: 每次射击后,电容器的充电过程会非常缓慢,需要数分钟甚至更长时间,这使得它在连续战斗中几乎毫无用处。
环境适应性差: 湿润的环境会大大削弱电磁脉冲的效能,而士兵自身装备的金属部件可能还会受到电磁干扰。
杀伤力不确定: 对于现代意义上的“电子设备”来说,这把枪的EMP效果可能微乎其微;而对于人类本身,它更像是一根高压电棒,而非致命武器。

再来一个更玄乎的:

奇葩武器构想三:生物力学协同防御机器人(依靠蒸汽动力和简单的机械“学习”)

想象一下,一个巨大的金属巨兽,它的“四肢”由蒸汽活塞驱动,像模仿生物的关节一样活动。它的“大脑”是一个由大量机械传感器和微型机械逻辑电路组成的网络。更奇葩的是,它还会通过某种早期形式的“生物反馈”来“学习”和“适应”。

它的“学习”过程可能是这样的:当它遇到一个前所未见的障碍物,它会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触碰”和“移动”它。如果某个动作导致了它内部的应力传感器(也许是某种脆弱的金属丝)受到了损坏,那么它就会记录下这个“错误的动作”。反之,如果某个动作帮助它通过了障碍,那么这个动作的联动模式就会被加强。

它的“先进性”可能体现在:

仿生行为: 相较于直线前进的普通机械,它可能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环境规避: 理论上可以学会绕过复杂的障碍物,或者在复杂地形上行走。

但它真正的“奇葩”之处在于:

“学习”的原始性: 这种“学习”更像是条件反射,非常低效且容易出错。它可能只会记住几个有限的场景,并且会把任何微小的环境变化都视为全新的挑战。
脆弱的传感器: 那些所谓的“应力传感器”可能非常脆弱,稍微一点碰撞就可能失效,导致它的“学习”能力完全丧失。
失控的可能性: 如果它的“学习”机制出现BUG,它可能会进入一种无限循环的“试错”状态,不断地尝试同一个错误动作,最终把自己卡死或者损坏。
能源问题: 这种精密的机械联动需要持续而稳定的蒸汽供应,并且其“大脑”的散热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总结一下:

用落后两代的极端技术去制造我们脑海中的“先进武器”,最终诞生的必然是充满蒸汽、齿轮、黄铜和铜线缠绕的庞然大物。它们会拥有超出其时代的技术概念,却被其时代的制造能力和物理限制所束缚,表现出一种“笨拙的智能”和“华而不实的强大”。

这些武器不会是无声的幽灵,也不会是精准的杀手。它们更像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被强行塞入了信息时代的构想。它们会咆哮着、冒着烟、吱呀作响地前进,每一次攻击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每一次失败都显得格外戏剧化。它们是技术跨越鸿沟的怪诞结晶,是人类想象力在物质限制下的奇思妙想,更是对“适度超前”这个概念最有趣的注解——过度的超前,只会造出奇葩。这些武器,与其说是武器,不如说是那个时代最生动、最滑稽的“技术试验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有答主写了全面战争战锤的蒸气坦克,这时怎么能没有我们矮人科技呢。




动力应该是蒸气机,旋翼大概是布做的,炸弹似乎是木头壳子,不过都无所谓,能飞起来就行,想想那些绿皮怪物们看到这些东西时的表情吧!

这种蒸汽朋克风格的武器应该算是“落后两代(可能还不止两代)的技术造出来的思想先进的武器”吧,这样的还有大友克洋《蒸气男孩》里的一众蒸气武器。



还有《阿薇尔与幻想世界》停留在蒸汽时代的人类社会的各种

———————分割线———————

现实当中的这种武器好像不是很多,我觉得美国人的鸽子制导导弹应该算一个。电视制导科技没点完,于是就训练鸽子让它们用嘴啄显示器上的目标来纠正导弹的姿态和轨迹,甚至还想到了一只鸽子可能会出错,于是塞三只鸽子来少数服从多数。

信鸽得算古典时代/中世纪科技吧?导弹得算现代武器,好像差个2-3代(文明玩家算法)

还好后来制导科技点出来了,遂放弃了这种赛博朋克的发明。

user avatar

开个脑洞。

万人手划航空母舰。

千人脚踩式登陆艇。

蒸汽高铁。

人操战斧巡航导弹螺旋桨版。

召唤土地爷问路版GPS。

鸡头防抖炮镜。

诺顿瞄准镜。

电子管同步通讯卫星。

冯诺依曼心算式弹道计算机

五桨战列舰

手摇近防炮配华罗庚草稿纸算火控计算机

88毫米高射弩

user avatar

L2坦克中期型以后的复合装甲二战德国应该是造不出来的,或者造出来性能达不到。早期型的间隔装甲应该能造。如果为了方便直接用等厚度均质钢装甲,只谈早期型裸豹2的话,炮塔主装甲可有400毫米以上,炮盾都260毫米,车体首下差不多也有这个水平,这样整车重量恐怕往80吨以上走了。

120L44滑膛炮,二战德国应该能造个几门,但这种超高膛压的炮钢,缺稀有金属的二战德国可能能造,但产量堪忧,至于弹呢?尾稳脱穿弹,量产伊拉克T-72M1的那种伊拉克国产两截钢套穿甲弹应该没问题,但是能不能做到有350穿的威力,至少和88L71相当的精度,那是要看德国人的造化的,中国的100滑膛反坦克炮花了整个70年代的时间才比较完善,而69式的100滑直接就淘汰换回100线了。至于L2的火控,已经集成电路化了,二战德国想都别想。有单向稳定都烧高香了。

至于机动性方面,L2的1500马力MB873涡轮增压柴油机,是60年代才立项的东西,里面用了硅铝合金的活塞等比较新颖的材料,喷油、散热系统都是电子控制的,这个二战德国想做的话,不知道会简化到什么样子,能达到原设计指标的70%都非常厉害了。L2的液力机械变速箱二战德国估计花多点工夫也能搞出来,但可靠性估计就没法保证了。中国当初搞WZ122的时候,三液样车方案很快就被毙了,二战的德国人想仿制,最终结果可能也好不了多少,只不过L2不用液气悬挂,成功率高点。

最后,二战德国仿制的L2,也许就是虎王的另一种版本,一样的不可靠,没办法和真正的L2相比的。

user avatar

朝鲜谷山大炮


“谷山”170毫米口径自行火炮与一些俄制(前苏联制)的海岸大炮十分相像,其行走装置为坦克底盘,采用无炮塔设计,火炮后部还装备有2个大型助犁,用来抵消发射时的后坐力。 报道称,“谷山”大炮已经发展出M-1978和改进型M-1989两个型号。“由于口径大、身管长,最大打击射程无人可比。“谷山”170毫米自行火炮比东亚各国及地区生产的各种自行火炮都要大,中国大陆、日本最新型的自行火炮均为155毫米。日本等地区虽然拥有少量203毫米榴弹炮,但射程近性能落后,已逐步退役。

  • 中文名
  • 谷山大炮
  • 口径
  • 170毫米
  • 设计
  • 坦克底盘,采用无炮塔
  • 改进型
  • M-1978和改进型M-1989两个型号
  • 制造国家
  • 朝鲜


性能

但求更远——超常的射程需要

20世纪70年代,苏联203毫米2S7(M1975)型自行加农炮最大射程只有30千米,已经算非常远,也无法从分界线以北打到汉城。朝鲜得另外想办法。增大火炮射程从火炮设计入手,有2个主要办法:增长炮管、加大药室。增长炮管可以延长火炮装药在炮膛内对弹丸的推动时间,提高火药利用率,提高弹丸出膛速度。加大药室可以增加发射药药量,提升膛压和推力,提高弹丸出膛速度。速度越快自然射程越远。

加大口径可以提升弹丸质量,同等速度条件下,质量越大的弹丸在空气阻力作用中速度降越小,存速性能越好,利于提高射程。原理看似简单,工艺操作上困难重重:一、炮管越长,越容易在重力作用下下垂,影响精度,炮口跳动幅度也越大,炮管容易弯曲损坏。长身管制造上也有很大的困难,必须使用先进的车床。二、药室不能无限制加大。药室太大,膛压过高,火炮就会膛炸。如果火炮用基础钢材强度未有提高,强行加大药室,或者造成火炮寿命缩短,或者造成火炮膛炸事故率升高。

M1978-170毫米远程加农炮

朝鲜要制造能打到汉城的火炮,必须解决上述2个困难。

另辟蹊径——朝鲜造出170毫米的远程火炮

朝鲜人有自己的土办法。他们参考了二战德国的K18加农炮技术,把170毫米身管强插到苏联180毫米S23式加农炮身管上。

M1989加长了底盘来容纳炮班、弹药、工具

二战时,德国为了解决远程火力支援问题,曾经设计出一款远程火炮。它就是170毫米K18型牵引加农炮(17 cm Kanone 18)。K18型身管长为50倍口径,战斗全重17.52吨,弹丸质量62.6千克,最大射速1~2发/分,最大射程29.6千米。K18型能有这么长的身管,源自它取巧:把两截短身管拼接成长身管。朝鲜没有大型车床来制造50千米射程需要的超长身管,也把短身管拼接成长身管。从照片上分析,身管长度远远超过K18型加农炮。由于是用180毫米炮的药室,相对170毫米口径的炮弹就是加大了药室。经过拼接身管,相对加大药室,朝鲜170毫米火炮射程达到了43千米。朝鲜之所有采用170毫米口径有2个原因:一、第一截炮管是苏联180毫米火炮,第二截身管口径不可能小到152毫米,只能小到170毫米。二、170毫米炮弹制造工艺上有德国现成K18型资料参考。

170毫米炮弹想在180毫米炮管上发射,技术上不难,只要在170毫米炮弹上加粗黄铜弹带,做到口径匹配就行。发射时,比较软且大的黄铜弹带会变形被挤进膛线内,初速会增高,射程会增加,精度会下降。

在阅兵式上亮相的“谷山”自行火炮

朝鲜的远程火炮最早于1978年被美韩情报机关发现于朝鲜平壤东南部的城市“谷山”,因此被命名为170毫米M1978型“谷山”(KOKSAN)自行火炮。根据韩日媒体资料,该炮最大射程为43千米。如果它贴着非军事区北线部署,射程刚好够得着汉城。有消息说朝鲜后来又开发出火箭增程弹,把最大射程增大到54千米。这样以来就能威胁到韩国更多地域。

能走能藏——底盘实现自行化

170毫米火炮炮身沉重、炮管超长,朝鲜自产卡车拉不动。如果用进口重型卡车,勉强拉动,炮身太长,转弯时也是一个大问题。朝鲜把谷山大炮安装在T-54坦克底盘上,完成了自行化。根据韩日媒体资料,该炮最大行驶速度4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300千米。

这张图片可以清楚地看到拼接的两截炮管

因为是履带式底盘,在道路条件不良、丘陵起伏的朝鲜,道路适应性比较好。T-54坦克车组成员只有4人,其中驾驶员、车长、炮长、装填手各1人。把坦克炮塔拆除安装谷山大炮以后,车长、炮长、装填手位置都被占据,炮班、弹药、工具恐怕就要另外搭乘交通工具了。1989年,美韩情报机关又发现朝鲜一款新型170毫米大炮。其炮口制退器有所不同,底盘得到加长,火炮位置向后挪动。美韩情报机关将其命名为M1989型自行火炮。加长底盘的主要目的估计是朝鲜为了让炮班成员、弹药和工具可以随车,避免分开运输降低火力反应速度。从照片上判断,新底盘很长,不适合在狭小的道路上机动。

短命——片面追求超远程带来严重的问题

M1978自行火炮装备之时,射程确实是世界现役陆军火炮第一,超美英,压苏联。不过这种“一招鲜”背后有非常多的毛病。为了获得长身管,朝鲜将180毫米和170毫米两截身管拼接成一段,无论怎么精细安装,身管的轴线和膛线就不能完全统一。

两截身管既然轴线、膛线、口径不统一,炮弹在膛内时弹道必然不稳定,进而影响外弹道稳定,影响命中精度。两截身管接合处也会受到火药气体冲刷和腐蚀,身管寿命非常短。另外,超长的身管还会带来身管弯曲、抖动等问题。如果身管拼接这么简单的方法可以实现超远射程,中国当年研制152毫米加农炮也不至于辛苦多年且进展甚微了,最后不得不花钱引进布尔博士的155毫米超远程火炮技术。

超低的射速——人比人矮,炮比炮挫

把火炮安装在坦克或者轮式底盘上,火炮就实现了自行化。但是朝鲜的自行化和先进国家的自行化很不一样。朝鲜仅仅是把炮抬上了底盘,没有解决火炮的自动化问题。火炮的放列、瞄准、装填、撤收主要还得依靠人工。沉重的火炮操作起来非常吃力。把火炮架上坦克底盘以后,火线增高快一个人高。朝鲜士兵身高比较矮小,体能较差,平地上要搬运和装填130毫米炮弹尚嫌吃力,更不要说往坦克底盘上搬运和装填170毫米炮弹了。170毫米M1978自行火炮的射速只有5分钟1~2发。放列和撤收所需时间估计在二十分钟到十多分钟之间。当韩美军炮兵和反炮兵雷达处于值班状态时,可以在一分钟之内根据弹道反推算出朝军炮位,炮兵可以在一分钟之内打出反击炮弹。按照朝鲜M1978这个撤收速度,虽然火炮实现了自行化,但是首发炮击以后可能来不及打出第二发,反击炮弹就可能落到自己头上。整个炮兵部队更是难于在韩美反击炮火到来之前逃走。

矮小的朝鲜装填架在坦克底盘上的炮弹

货比货得丢——出口伊朗以后暴露短处

从1980年到1988年,伊拉克伊朗打了8年的马拉松式战争。期间,两伊都满世界找人买军火。朝鲜乘此良机向伊朗出售了M1978型谷山大炮。两伊战争是一场在八十年代发生的二战水平的战争,很多时候,两伊的军队进攻方法都是线性平推战术,因此战线也常常相对胶着。

出口伊朗的谷山大炮(改进型)

伊朗的谷山大炮最大射程达43千米,伊拉克的M46型130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27.1千米。伊朗设想将阵地设置在伊拉克M46型130毫米射程之外,“我打得到你,你打不到我”。实战下来,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战线并非完全稳定,伊拉克也有成功的突破,导致伊拉克成功俘虏了一些谷山大炮。这批谷山大炮后来在伊拉克战争中,又被美军俘获。关于谷山大炮的高清细节大图,就源自美军摄影师的记录。

就是在两伊战争时,谷山大炮也嫌落后。伊拉克从奥地利进口了150门GHN45榴弹炮、从南非进口了的少量G5榴弹炮。它们都源自布尔博士的天才设计,发射远程全膛底排榴弹理论最大射程39千米,仅仅比谷山大炮少4千米。1981年9月在中东进行的射击表演中,GHN45榴弹炮在高程为600米、气温为30~35℃的发射阵地上,把远程全膛弹和远程全膛弹底排气弹分别发射到了32千米和43千米的距离上。

伊朗的谷山大炮被伊拉克俘虏后又被美军俘虏

GHN45榴弹炮同时具备加农炮榴弹炮弹道性能,最大射角72°,最小射程5400米,仅仅比苏联D-20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最小射程远1000米,比M46式130毫米加农炮近4400米。弹道性能非常优秀。不知道谷山大炮的最大射角和最小射程,但是从相关图片和资料推断,其弹道性能除了最大射程之外,远不如GHN45榴弹炮。GHN45榴弹炮理论身管寿命达1500发,实际试验中打过3000多发还符合要求。谷山大炮最大射速1~2发/分,GHN45榴弹炮最大射速7发/分。通过对比可知,伊朗进口的谷山大炮确实性能很差。伊拉克俘虏一些谷山大炮以后,货比货得丢,只好废弃。被美军俘获的伊拉克谷山大炮,明显是处于废弃状态。

一招鲜,曾吃遍天——超远射程带来的战略利益

谷山大炮尽管射速低、寿命短、精度差等明显缺陷,但是它的主要作战对象是汉城这样的城市目标。无论无论射速多低,寿命多短,精度多差,只要能够把炮弹射入汉城市区,造成的平民恐慌就足够让全城蜂拥逃难。谷山大炮射程还偏短,朝鲜还有240毫米M1985/M1991型多管火箭炮,射程43千米,增程弹射程接近70千米,射速为4~8秒/1发。这样一来,不单汉城市区,包括汉城都市圈都要遭殃。汉城都市圈(包括仁川广域市和大部分的京畿道),人口2300万,是全世界仅次于东京的第二大都市圈,近一半的韩国人口居住在汉城都市圈。一旦朝鲜炮击汉城都市圈,导致的大混乱后果将让韩国难于承受。2009年4月,朝鲜在一份政府声明中警告韩国政府,其首都汉城距离两国边界只有50千米。如果朝鲜发动攻击,汉城将变成一片火海。韩国常年处于朝鲜远程火炮和火箭炮威胁之下,因此也常年向朝鲜提供援助来获得暂时的稳定。

出口伊朗的谷山被伊拉克俘虏后又被美军俘虏

如今时过境迁——韩美反守为攻

尽管朝鲜火炮能够打到汉城,但是七十年代以来,韩国国力日益增强,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朝鲜国力长期衰退。朝鲜半岛上原来北强南弱的格局已经演变成南强北弱,南北差距还在日益扩大。从驻韩美军被披露的作战计划来看,驻韩美军正在从防守为主,转向进攻为主。

九十年代美国制定的作战计划5026,计划偷袭朝鲜核武设施;1999年立案的作战计划5029,计划朝鲜内乱时介入;2003年立案的作战计划5030,是以军事介入为前提的事前谍报工作作战。朝鲜远程火炮固然能够打到汉城,但是袭击韩国首都带来的后果,必然是韩美联合袭击朝鲜首都平壤,甚至是韩美联军大举北上。这样的报复显然朝鲜无法承受的。如果朝鲜仅仅以少量谷山大炮发动有限的军事冲突,谷山大炮低劣的性能不适合炮战。自1978年以来44年,谷山大炮从未参与过任何实战,足够说明其缺乏实用性。

user avatar

抖个机灵,现在的火箭基本就满足题主的要求,相比于真太空时代的技术落后可能都不止两代。

但它真的能突破大气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回到了那个充满齿轮、蒸汽和厚重金属的时代,但我们的目标却是制造出超越时代想象的“先进武器”。这就像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工程师突然获得了一本关于量子力学和人工智能的草图,但他只能用他手中的工具去实现。结果会是什么?那画面,绝对是既让人捧腹,又让人心生敬畏的奇葩之作。首先,我们得明确这里的“.............
  • 回答
    美国军方近期表示,成功使用无人机在叙利亚境内击毙了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IS)的高级成员。这一行动是美国及其盟友持续打击ISIS恐怖主义网络行动的一部分,旨在削弱该组织的指挥和控制能力,防止其卷土重来或策划新的袭击。当前情况概述:根据美国中央司令部(CENTCOM)的声明,此次无人机袭击的目标是.............
  • 回答
    写出MBTI16种人格的极端化形象,这就像是在挖掘每个人格类型最深层的、或许不太为人知的一面,也像是在放大了他们最鲜明的特质,让它们成为主角。下面,我就试着把它们掰开了、揉碎了,描绘出这些被推到极限的角色。1. ISTJ 严苛的守护者你可以想象一个老兵,一个经历过无数次战争洗礼,但早已退居幕后的战.............
  • 回答
    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期间采取抓壮丁、绑人这种极端征兵方式,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沉重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效率低下”或“管理混乱”就能解释清楚的。这背后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是中国军队长期积弱的现实,更是当时社会背景下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国民政府当时面临的敌人是谁,以及战争的性质是什.............
  • 回答
    我脑海里储存了太多这类画了,不过说实话,最打动我的,往往不是那些技术多么高超的,而是那种“就这么简单,怎么就这么妙”的感觉。还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小小的艺术集市上,一个摊位上挂着几张极简风格的速写。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幅画,就几根线,几乎可以说是随手勾勒,但却把一只猫的慵懒神态抓得死死的。它不是那种骨骼.............
  • 回答
    圆周率 $pi$ 是数学中最基础、最迷人的常数之一,它连接了圆的周长与直径,也深深地烙印在无数的数学公式和自然现象之中。我们通常用一个具体的数值——3.14159……——来认识它,但这个数值究竟是如何被“捕捉”和“定义”的呢?答案就在微积分的语言里,它为我们提供了表达 $pi$ 的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
  • 回答
    说起战争片,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恢弘的战场、硝烟弥漫的天空,以及成千上万士兵的英勇冲锋。然而,要真实还原那些宏大的战争场面,其背后所需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无疑是天文数字。但总有一些导演,他们深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在有限的预算内,以极其聪明的方式,不仅完成了气势磅礴的战争叙事,更难能可贵的是.............
  • 回答
    如果真能开发出一种用极小代价让氚和氘结晶的技术,那对核聚变来说,无异于一次划时代的飞跃,其影响将是颠覆性的,甚至可以说,这或许能成为解开核聚变商业化应用顽固枷锁的关键。目前,核聚变研究中最主要的燃料就是氘(Deuterium,D)和氚(Tritium,T)。氘在地壳中的丰度相当高,可以从海水里提取,.............
  • 回答
    那天我在健身房里,正练着卧推,眼睛时不时会扫过周围。就在这时,我注意到一个女生,她站在深蹲架前,面前的杠铃上叠满了我见过最夸张的重量,甚至比我平时训练的重量还要沉不少。我平时训练也不算轻,所以对重量还是有点感觉的。她深蹲的姿势,我一眼就看出来了,不对劲。她的背部明显有些弓,膝盖也向内扣,感觉整个身体.............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我们对“力”和“能量”的理解,以及物理世界运作方式的一些最核心的奥秘。简单来说,如果我们指的是在经典的物理框架下,仅仅依靠一个极小的“力”去直接“产生”多个极大的“力”,那么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在我们目前所理解的物理定律下是这样。但这个问题本身非常有趣,它让我们联想到了一些科幻小.............
  • 回答
    从珠峰或其他极寒之地抽取冷空气用于地面用途,这绝对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宏伟构想,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和一些亟待解决的挑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探讨这个想法的可行性。核心理念:利用天然温差进行能源和资源的高效转化这个想法的出发点非常吸引人:利用地球上最寒冷、最纯净的空气资源,将其带来的巨大温差转化.............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个极限问题,用高中里大家熟悉的知识来一步步攻克它。别担心,我保证讲得透彻,而且一点“机器味儿”都没有。我们要看的这个极限,通常是这样的形式:$$lim_{x o 0} frac{sin x}{x}$$或者,如果我们把 $x$ 换成 $ heta$,让它看起来更像几何里的角度,就.............
  • 回答
    在我有限的“经历”中,要说哪些文具能让我印象深刻,不得不提一种笔。它不是那种铺天盖地、什么都沾一点边的高科技产品,也不是那种华而不实的华丽外观。它是一种朴实无华,但一旦上手,你就会觉得“就是它了”的笔。我第一次遇见它,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我正为找不到一支真正顺手的笔而烦恼,市面上所谓的“书写流畅.............
  • 回答
    .......
  • 回答
    我知道,很多学高数的同学都会有这个疑问:学了半天极限、积分,结果毕业了发现好像也没怎么用到,日常生活里顶多算个谈资,这玩意儿到底有啥用?尤其是那些求极限、求不定积分的技巧,感觉就像是专门为了考试而存在的,出了考场就还给老师了。其实,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也特别触及到很多人学习数学时的痛点。我当年学.............
  • 回答
    Mac 的好用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能找到那些真正能提升效率、带来愉悦体验的 App。对于我来说,有些 App 已经成为了我 Mac 工作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仅是工具,更像是得力的助手。1. iTerm2:告别千篇一律的终端如果你是开发者,或者经常和命令行打交道,iTerm2 绝对是你的.............
  • 回答
    这道题目,求极限,问是否能用泰勒公式展开,可以说是考察对函数性质和极限运算的理解。咱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瞅一眼这个极限长啥样:$$lim_{x o 0} frac{sin(x) x}{x^3}$$看到这个 `x > 0`,还有 `sin(x)` 和 `x` 的组合,这立马就.............
  • 回答
    哈哈,这可是个普遍到不能再普遍的问题!谁不是在背泰勒公式的路上被逼疯过呢? 不过,放心,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自己也经历过这个阶段,后来摸索出了一些方法,效果还不错。 咱们一步一步来,把这些“鬼知道是什么”的展开式给捋顺了。首先,得明确一点:我们不是要“背”,而是要“理解”和“推导”。 强行记忆,.............
  •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关于利用积分中值定理证明中值极限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重要的数学问题。我们将一步一步地详细解释。核心概念回顾:积分中值定理在深入证明之前,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积分中值定理。积分中值定理 (Integral Mean Value Theorem):如果函数 $f(x)$ 在闭区间.............
  • 回答
    “大豪斯”(Great Replacement)这个词的出现和使用,在当代政治语境中确实与极右翼思潮紧密关联,并且常常被认为是极右翼的标志性术语之一。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这个词的起源、含义以及它在政治宣传中的作用。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大豪斯”这个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20.............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