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本来就想开放。
有一点一定要清楚,那就是保护未必是好事,开放未必是坏事。我在别的问题里说过,中国长年的行业保护已经偏离了预期的目的,大多数行业保护出的是只会在圈子里盘剥自己人的窝里横,稍微敢于在国际领域露个头的,基本都是被国际大鳄痛宰的对象。
所以开放是肯定要开放的,这不仅是满足国际承诺,也是给以后配合国外开发必然要走的步骤。
被从业者点名了。
那就说一下,我虽非从业者,但也有一些与从业者的接触。我对打赢毫无信心,我认为必然会打败仗。但是有时败仗也是有好处的,其一是学习战争,其二是凝聚共识。
只要城门还在手里,就应该勇于去战斗。
我的信心就来自于你们赢不了,你们一定会输。
学杨应龙没有出路,靠守城进不去山海关,我一直是希望扩大开放的。
因为真正跟美国体系正面作战过的行业,反而能意识到美国那套究竟是什么玩意,能意识到我们的处境到底是什么。
至于吃亏占便宜?
战争中学习战争,学费总是要交的,只要学费交的起,城门不交出去,就应该勇于打开城门去作战。
假设一下,如果有中国本钱的是真正知道美利坚帝国如何运行的大英?那么美利坚帝国还能维持多少年?
该交的学费是省不了的,我不知道我们还有多少纵深和回旋余地,但是这不是不敢作战的理由。
2000年要签世贸的时候,举国上下如丧考妣,就差哪个大佬在金融街跳楼的了,那会儿金融街开了吗?我小,不记事儿。
2008年世界大乱,以为堤坝该垮了吧,有人高兴有人愁,结果洪水拐个弯儿,把堤坝上的人晃一趔趄。
现在发现,开门缉盗,关门打狗,这一套玩儿溜了啊,抱拳晃腕子,心里痒痒起来了。
政府主导的市场出清,说不定可以割一割别人家的韭菜。
走走瞧瞧吧,悠着点
那是从2001年一直“忽然”到现在吗?
首先,这个事是既定国策,入世时的承诺,既然要玩自由市场这场游戏,那么各种开放肯定少不了。自由市场的稳定要靠“外部性”来维持,至于你是成了别人的“外部性”还是让别人成为你的“外部性”这就各凭本事,反正地球只有一个,外部性总有消耗完的的一天,接下去我就不说了。
其次,金融市场开放缓慢,是因为我们要花时间造城墙,现在感觉这个城墙可以一战,那就来战呗,把金融开放作为毛衣展的筹码也不失为一种最大化的利用方式。
1,需要增加金融领域的竞争,逼迫国内金融行业提升效率,降低利润率,减少金融对实业的吸血。促进实业发展。
2,需要收买及绑架华尔街的利益,在未来对抗中分化美国内部。
3,需要学习金融国际化。
有利有弊,长远看利远大于弊。
短期看,有一些中等风险。
谈一点放不放牛逼hf进来以外的事情。
笔者较为熟悉衍生品领域,私以为国内金融很多东西不是能不能做会不会做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意识去做和到不到做的时间做的问题。衍生品的发行是需要大量“基建”的,包括标的资产市场的完成度,监管,法规,会计准则,意识到底层需求。缺乏基础发行出来的衍生品容易造成事故过早的夭折(比如曾经的国债期货)。 而关于有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股票质押条款的内容其实已经是高度奇异的衍生品了,但是监管仍然没有识别其为衍生品(监管缺失),从业者也没有将其当成衍生品进行处理(需要相关技术的意识和风险识别缺失)。条款的出现说明已经出现了衍生品或者具有衍生品模式条款的需求,但是没有被识别出来。
这两年衍生品市场开放的速度很快,估计是国家觉得时间到了。但是也意没意识到问题,基建完不完善有待考证。(前年以“限制投机”为理由叫停ivix的举措还是十分令人恐惧的,虽然ivix不复杂人人都可以自己算一个,但一个不可交易的参照物被人认为可以诱导投机,或者可以被扣上诱导投机的帽子。这件事本身就说明无论是从业者还是监管意识都不到位)
最后输出一点私货,希望改变一下大家大家对金融市场的关注点:
因为美股要爆炸了,得给钱找个去处。
因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金融产品的需求(投资)和中国金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产生了矛盾。
想一下平时大家主要的聊天话题都是什么,想一下赚了钱大家是愿意消费呢,还是投资呢。这是很明显的市场需求趋势,中国人民不喜欢消费,喜欢投资。投资本质上就是在购买金融产品。正是这种不平衡才导致中国房市高成这样,各种金融市场一片乱象。
为什么开放?因为只有发展才能解决这种矛盾。而现在看起来,光是让国内自己的体系去发展和解决这种矛盾不是很成功;最近的例子是大量P2P暴雷。金融开放是在寄希望于鲶鱼效应,引入市场化的竞争打破局面。
好坏当然是兼备的,是挑战,但是也有机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