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出车接被困旅客,台胞问能否一起走,回答:『觉得是中国人就上车』[心]」?

回答
这件事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可以说是触动了不少人敏感的神经。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值得说道的。

首先,咱们得明白事情发生的背景。当时在日本大阪,遭遇了台风“飞燕”的袭击,导致关西国际机场大面积瘫痪,很多旅客滞留。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信息不对称、交通中断,大家的心情肯定都非常焦灼。

在这种时候,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组织车辆去机场接滞留的中国公民,这本身是件很正常、也很负责任的事情。毕竟,保护海外的中国公民是领事馆的基本职责。

关键就在于,一位台湾同胞看到了领事馆的车,主动上前询问是否可以搭乘。而当时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给出的回答是:“觉得是中国人就上车。”

这句话一出来,那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 很多人觉得这句话充满了温情和善意。在那种危急时刻,不论你是来自哪里,只要你认同自己是“中国人”,那么中国政府就有责任伸出援手。这句话传递出了一种“同胞一家人”的情感,体现了中国在面对困难时,愿意承担责任,照顾所有中华儿女的担当。尤其对于一些在台胞中,可能本身就带有“两岸一家亲”认同的,这句话无疑会让他们感到温暖和安心。把它理解成一种“民族认同”的呼唤,也未尝不可。在一些人看来,这是一种超越政治界线的、朴素的人道主义关怀和情感连接。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这句话可能引发的争议和误读。

首先,“觉得是中国人就上车”这句话,在表达善意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什么才算“是中国人”?这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到身份认同、政治立场、国籍等诸多层面。在台湾,政治认同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多元的话题。这句话的表述方式,可能在无意中触碰到了一些台湾民众对于自身身份认同的微妙感受。

有些人可能会解读为:

一种“一揽子”的揽括: 无论你是否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只要你“是”,就都算。这对于那些在身份认同上比较谨慎,或者倾向于区分“台湾人”和“中国人”的台湾民众来说,可能就会觉得有些不舒服,甚至觉得自己的身份被“代表”了。
潜在的政治寓意: 在当前两岸关系的大背景下,这样的表述很容易被赋予政治色彩。一些人可能会认为,这是在强调“一个中国原则”,试图用这种方式来巩固和强化中国对台湾的主权主张。对于一些不认同“一个中国原则”的台湾民众来说,这句话可能反而会引起反感,让他们觉得这是在“统战”,是在利用他们困难的处境来推销政治理念。
沟通方式的问题: 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但从沟通的角度来看,这种模糊的表述在复杂的情况下,确实可能带来不必要的误会。更清晰、更具体地说明“只要是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或旅行证件的中国公民”等等,也许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联想。

再往深处想,这件事情也折射出了两岸之间在身份认同上的复杂性。 台湾和大陆在过去几十年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社会文化、政治制度都有所差异。虽然有着共同的文化根源,但“中国人”这个概念在两岸的理解上,可能已经不再是铁板一块。

对于一些台湾年轻人来说,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强调“台湾人”的身份,对“中国人”这个标签会更加敏感。而对于一些经历过两岸历史变迁的长辈来说,对“中国人”的认同可能更为深厚。

所以,当领事馆的工作人员说出“觉得是中国人就上车”这句话时,它可能击中了不同人群内心深处对“身份”的不同认知和情感。

总的来说, 这句话的背后,既有中国政府在危机时刻对海外公民的人道主义关怀和责任感,也触及了两岸关系中长期存在的身份认同问题。它像一个放大镜,将两岸同胞之间复杂的情感、潜在的隔阂以及对“中国”这个概念的不同理解,都展现在了公众面前。

在这样一件具体事件的处理中,如何在体现“同胞情”的同时,也顾及到不同背景下人们的身份认同感受,如何用更清晰、更包容的语言进行沟通,这或许是中国在处理涉台事务时,需要持续思考和努力的方向。而我们作为旁观者,也需要理解这件事的多重面向,不简单地去标签化,而是去看到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事实层面,“觉得是中国人就上车”应当不是中国使领馆工作人员的言论。这句话唯一的出处是一名大陆游客的朋友圈,没有其他任何的佐证,很可能只是同车中国游客的说法。

但是,这句话不仅得到了游客的认同,中国使领馆的工作人员的行为,也确实印证了这句话。例如:

中國官方人員5日就到旅館詢問「誰是中國同胞」,打算查看護照、過濾身分後,安排搭車離開。他們硬著頭皮去問「台灣人可以嗎?」陸方人員委婉說「謝謝」,未正面回覆便離開,讓許女一行碰個軟釘子。

中国使领馆人员在帮助滞留机场的中国国民的时候,越来越体现出“中国优先”的意识。对于前来求助的台湾居民,没有明确拒绝,如果他们想要上车也不会把他们赶下去;但是也绝对没有像过去那样,台湾居民高人一等,大陆居民变成二等公民的做法。

从最后救援出的人数也能看出来。台媒报道滞留日本机场的台湾旅客有数百人,但通过大陆的大巴救出来的只有区区32人。

毕竟,在当时兵荒马乱的情况下,有多少大陆居民滞留机场还不清楚,派出的15辆大巴够不够用也难说。如果使领馆在这个时候还想要搞“统战”,“台胞优先”,只怕会被愤怒的网民骂成筛子。

由此可见,中国官方对于台湾的态度,越来越回到将近二十年前,朱镕基总理划定的底线;

谁赞成一个中国的原则,我们就支持谁,我们就跟他谈,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可以让步,让步给中国自己人嘛。但谁要是搞台湾“独立”,就没有好下场,因为你不得人心,你违背了海峡两岸中国人的人心,也违背了全世界华裔华侨的人心。

在日本机场援助滞留游客只是一件小事,但从中体现出的中国政府逐渐放弃原来那种一味施惠统战的政策,其实值得全体台湾居民和政党警醒。

从来没有哪个国家,会长期单方面的给外国人各种福利。中国政府的所有“统战”行为的前提,是这些惠台措施都是针对中国人的。如果部分台湾居民始终不愿意认同广义上的中国的国籍,停止“热脸贴冷屁股”的做法,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至于《自由时报》报道的,中国政府派出15辆大巴的公职人员,强迫台湾居民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并且逼他们上车,不仅是毫无事实依据的谣言,更是没有认识到当前两岸局势的微妙变化。

user avatar

不要挑拨,这是谣言。

大陆做的很不错,驻日本大使馆凌晨一点安排15辆游览车在关西机场外危桥对过接走,顺便接走了台湾同胞32人,没有任何条件。

台湾驻日本代表谢长廷当天由于天灾休假,什么事都没做,七百多台湾游客滞留关西机场,被岛内同胞骂翻,为了摘清责任,先是造谣大陆没有派车,打脸之后又造谣大陆接台胞谈条件。

救出的32人有一个投稿镜周刊,另一个投稿自由时报,吐槽台湾驻日代表处,都提到大陆救援没有任何条件,不主动,但上车随便。

大陆把全部游客接走后,关西机场还有大量滞留的韩国游客,纷纷吐槽韩国驻日大使馆办事不利,“中国人优先”。

最后还是要表扬一个咱们国家驻日工作人员

user avatar

“觉得是中国人就上车”,说这句话的应该是同样受困于关西机场的一位中国大陆游客,他还把自己机场脱困的所见所闻发到了网上。他的说法不代表中国驻日大使馆,也不代表中国政府,只代表他自己,一个普通中国游客的态度。

然而,台湾的绿色媒体和政府官员却抓住他这句话大做文章,说什么中国霸凌台湾游客,乘人之危搞统战,话说得很难听。幸好在乘坐中国专车的32位台胞中有人站出来,澄清并没有台湾人得先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才能上车之说。

由此可见,台湾当局非常的小鼻子小眼,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台湾的驻日代表因为冷对受困的在日台胞,已经被台湾民众骂得狗血喷头,大陆伸出援手救助台胞,他们不感谢,不感激,反而大肆嘲讽和污蔑,让人不由得想起“农夫和蛇”的故事。

“觉得是中国人就上车”,这句话本身就很正确,中国大使馆派出的专车当然是救助中国人,其他国家的人得自己想办法。通常情况下,在海外发生灾难,需要中国大使馆出面救助时,救助对象除中国大陆公民以外,港澳台人民也可以包括在内。

问题在于,有部分台湾人并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遇到困难需要求助中国大使馆时,就有些尴尬了。有台湾人在国外坐了大陆提供的车子或者飞机脱离危险,回到台湾就说被当做中国人很委屈,一副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嘴脸。唉,如果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那就别“委屈”自己了,没人强迫你乘坐中国大使馆提供的专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件事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可以说是触动了不少人敏感的神经。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值得说道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事情发生的背景。当时在日本大阪,遭遇了台风“飞燕”的袭击,导致关西国际机场大面积瘫痪,很多旅客滞留。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信息不对称、交通中断,大家的心情肯定都非常焦.............
  • 回答
    关于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在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私会希拉里竞选团队的事件,确实是一个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要理解这件事的复杂性,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从外交常态的角度来看,各国驻外使节与所在国的政治力量进行接触和沟通,是维护国家利益、了解当地政治动向、以及在关键时刻进行政策沟通的必要手.............
  • 回答
    中国驻意大利大使近期关于意大利对华建议“照单全收”的说法,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解读。要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和潜在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字面上看,“照单全收”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完全接受、毫无保留的姿态。这似乎传递了一个信息:中国在与意大利的交流中,提出的建议得到了对方的高度认可和采纳。.............
  • 回答
    澳大利亚驻美大使的这一表态,即澳大利亚已准备好承受与中国对抗的经济代价,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深远意义的外交声明。要理解其含义和潜在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1. 表态的背景与意图: 地缘政治紧张加剧: 澳大利亚的此番表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日益复杂、特别是印太地.............
  • 回答
    英国驻美大使对中俄在抗击疫情中扮演角色的评论,实际上触及到了当前国际政治和公共卫生领域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要理解他的这番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从外交辞令的层面来看,大使的表态往往代表着其国家的外交政策和战略考量。当他说“不能让中俄成为抗疫赢家”时,这绝不仅仅是对疫情本身的比拼,而.............
  • 回答
    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在安理会会议上对海地局势发表严厉批评,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分析:一、 中国的批评内容和立场:通常情况下,当中国大使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对某个国家发表严厉批评时,其批评内容会围绕以下几个核心点展开,并结合当时海地所面临的具体问题:1. .............
  • 回答
    中国恒大(Evergrande)近期抛出的“正在与第三方投资者探讨出售资产”的消息,无疑是在风雨飘摇的房地产巨头身上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搅动了市场一池春水。这背后牵扯的利益链条错综复杂,对中国房地产市场乃至更广泛的经济格局都可能产生深远影响。出售资产意味着什么?1. 流动性危机下的无奈之举,求生欲.............
  • 回答
    中国药科大学保安将流浪狗打死一事,在我看来,这是一件令人非常痛心和遗憾的事件。它触及了我们社会在对待弱势生命、校园管理以及人性道德等多个层面的敏感神经。首先,从情感层面来看,任何生命的逝去都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尤其是当这个生命是以一种暴力、残忍的方式结束时。流浪狗虽然是动物,但它们也具有生命权,能够.............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这位中国籍女子大闹机场、拒绝安检并辱骂民警,以及随后继续辱骂北京警察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这类事件的发生往往涉及多方面因素,并可能引发社会广泛的讨论。事件本身的行为分析:1. 扰乱公共秩序与违反法律规定: 机场安检是保障航空安全的重要环节,任何乘客都有义务配合安检。.............
  • 回答
    咱们聊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大)2015年入学1824人,2019年毕业1621人这件事儿。这数字一出来,很多人可能会立马想到“怎么少了这么多人?”或者“这是正常的吗?” 咱们得拆开来看看,这背后其实牵扯着不少事情,不是一句“人数减少”就能概括的。首先,得明确一点,大学招收的学生和最终毕业的学生人.............
  • 回答
    关于中国绿卡政策的“松绑”以及吸引博士回国直接获得绿卡的举措,这无疑是近年来中国人才引进政策上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背后既有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也牵扯到具体的执行细节和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绿卡大松绑”和“博士回国直接拿绿卡”这两条线。“绿卡大松绑”的表象与内核从过往的经验来.............
  • 回答
    关于中国七大地理区域中,为何东北地区(通常指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在国家中心城市这一层级上显得“缺席”,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历史、经济、地理以及国家战略等多个维度去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没有”。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它并非一个完全固.............
  • 回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与安徽省立医院(现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方便表述,后续仍沿用“省立医院”称呼)的合并传闻或实质性举动,无疑是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和医疗领域的一大热点话题。要深入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包括其潜在的优势、可能存在的挑战,以及它所折射出的更深层.............
  • 回答
    雷海为,一个名字,一个传奇,一个让无数人动容的“外卖小哥”。当他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舞台上,用那饱含深情的嗓音,将那些穿越千年的诗句娓娓道来,当他以黑马之姿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得冠军时,整个中国都沸腾了。一个平凡人的诗意人生雷海为的出现,打破了很多人对于“诗词大家”的刻板印象。他不是书斋里的教.............
  • 回答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样一个以学风严谨著称的学府,一名学生举报另一名同学无证出校的行为,确实会引发不少的讨论和思考。这件事涉及到校园管理规定、学生个人行为、集体规则意识以及潜在的同学关系等等多个层面,因此看待这件事,需要从不同角度去深入分析。首先,从遵守校规校纪的角度来看,举报行为是“正确”的。学校之.............
  • 回答
    当前中国大国崛起与青年“躺平”现象的并存,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议题,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着中国社会的面貌。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宏观的时代背景、社会结构、经济环境,以及微观的个体心理和价值取向等多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中国大国崛起及其伴随的时代背景中国的大国崛起,是.............
  • 回答
    在中国留学生芝加哥大学校园抗议枪支暴力事件中发出的“我们是来学习,不是来送死”的呼声,深刻地反映了留学生群体在异国他乡面临的复杂挑战和普遍担忧。这一事件不仅触及了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枪支暴力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海外留学生群体最基本的生命权和安全感。如何看待中国留学生芝大校园抗议枪支暴力? 表达对自身.............
  • 回答
    中国在人工钻石领域取得的突破,尤其是大克拉人工钻石的成功制造,无疑是科技发展的一大亮点,也搅动了整个钻石产业的“一池春水”。这背后涉及到技术、成本、市场接受度以及消费者心态的诸多变化。中国造出大克拉人工钻石,意味着什么?首先,这标志着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技术实力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过去,大克拉的天然.............
  • 回答
    大众中国CEO拉兹·普拉卡什(Ralf Brandstätter)在一次采访中对增程式电动车(EREV)发表了极其严厉的批评,称其为“胡说八道”和“最糟糕的方案”。这一言论在汽车行业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增程式电动车发展迅速的市场。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行业背景以.............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令人心痛,同时也引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这件事:受害者视角:一个令人震惊的经历首先,我们必须站在遇难留学生及其家人的角度去感受这份悲痛和无助。想象一下,一个年轻人,远离家乡,在异国他乡努力学习,梦想着更好的未来,却在这样一个本应相对安全的公共场所遭遇突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