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普通家庭孩子想买89块的笔袋怎么教?

回答
没问题,我来给你讲讲,如何“教”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攒钱买那支89块的笔袋。这事儿可得细细来,一步一步的,让他自己去体会,去成长。

首先,咱们得明白,这89块钱对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不是小数目。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不行”或者直接就给了。那样孩子学不到什么,只会觉得父母不理解。咱们的目标是让他明白钱是怎么来的,怎么花出去的,以及为自己喜欢的东西付出努力的意义。

第一步:理解和沟通——“你为什么想要这个笔袋?”

当孩子兴冲冲地跑来跟你说:“妈妈/爸爸,我想要那个89块的笔袋!”的时候,咱们得先停下,别急着拒绝。

倾听与肯定: 先认认真真地听他说,为什么想要这个笔袋。是因为它的外观好看?功能特别?还是同学都有,他觉得也应该有一个?不管是什么理由,先肯定他的“想要”,比如:“哦,你觉得这个笔袋很漂亮/很实用是吧?能给我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吗?” 这让他觉得自己的想法被重视了。
了解价值: 然后,咱们可以委婉地问问他知道这个笔袋多少钱吗?当他说出“89块”的时候,和他一起想想,这89块钱是什么概念。
具象化: 可以拿他平时喜欢的小零食、玩具或者一次出去玩的花销来对比。比如:“89块钱可以买好几袋你喜欢的薯片了。” 或者 “这笔袋的钱,够咱们一家三口去公园玩两天门票加小吃的费用了。” 让他明白这89块的“购买力”。
劳动价值: 接着,可以引到钱是从哪里来的。“你知道这笔钱爸爸妈妈是怎么赚来的吗?是辛辛苦苦上班,一天一天攒下来的。” 让他知道钱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需要付出劳动和时间的。

第二步:制定计划——“我们来想想办法!”

一旦孩子明白了89块的意义,并且知道钱来之不易,他可能自己就会退缩一些,或者会说“那我不要了”。这时候,咱们可以鼓励他:“想要一样喜欢的东西,有时候需要一点小小的努力,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好不好?”

目标分解: 89块钱,对于孩子来说是个大目标。我们可以把它分解成小目标。如果他每天能攒下1块钱,那也得89天才能攒够。这个过程可能会让他觉得漫长,所以咱们要引导他思考“加速”的办法。
“收入来源”设想: 和孩子一起 brainstorm,看看有哪些合规的、不影响学习的“增加收入”的途径。
零花钱的管理: 如果他平时有零花钱,可以和他商量一下,一部分用于日常小开销,一部分存起来。可以给他一个存钱罐,或者一个专门的存钱小本子,让他自己记录。
“奖励机制”的引入(慎用): 这里要特别小心,千万不要变成“做一件好事就给多少钱”的模式,那样容易让他觉得“付出是为了钱”,而不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我们可以设置一些“额外的小贡献换取小额奖励”的说法。比如:
家务劳动: 比如主动帮忙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像饭前摆碗筷,饭后收拾餐桌,帮爸爸妈妈擦擦桌子,整理自己的房间等等。这些可以作为“额外的小贡献”,然后可以象征性地给一点“劳动费”,比如每天1块钱或者2块钱。 重点是“主动”和“额外”,而不是他本该做的分内事。
节约小能手: 比如,主动关灯,节约用水,不浪费食物。这些小小的节约行为,可以累积起来,作为一种“贡献”,可以象征性地给他一些奖励,比如一周积累下来给5块钱。
学习上的小进步: 如果他能在某次考试中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或者攻克了一个学习上的难题,也可以给予一定的“鼓励金”。这更多是奖励他的努力和坚持。
“家庭储蓄罐”: 我们可以设一个“家庭储蓄罐”,鼓励他把每次“赚到”的钱放进去,同时家里也偶尔“注入”一点钱,让他知道这是一个共同努力的过程。
记录与可视化: 准备一个漂亮的本子,让孩子自己画一个进度条,或者用小贴纸来记录他攒了多少钱,还差多少。每次攒到一点钱,就让他自己画一笔,或者贴一个小贴纸。这个过程会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更有动力。

第三步:过程的陪伴与引导——“再坚持一下!”

攒钱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孩子可能会遇到挫折,或者看到别人买了新东西,自己又“心痒痒”了。

鼓励与肯定: 当他坚持了一段时间,攒下了一些钱时,一定要大大地表扬他。“哇,你已经攒了XX块钱了!这可不是小数目,你真厉害!” 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应对“诱惑”: 如果他看到别人买了其他喜欢的东西,而自己还在攒笔袋的钱,可能会觉得不平衡。这时候,我们可以和他聊聊:“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东西,你现在有自己的目标,所以要更专注一点。等你攒够了笔袋的钱,你还会收到别的惊喜。” 提醒他,这是他自己的选择,要有为目标坚持的定力。
适时的“小插曲”: 有时候,家里也可以主动给一些“惊喜”,比如他攒了10块钱,我们再给他加上5块钱,让他感觉“离目标又近了一步”,增加他的成就感。这是一种鼓励,而不是“代劳”。
复盘与调整: 如果发现计划执行起来有困难,比如家务太少,或者零花钱根本不够攒,那可以和他一起商量调整计划,但原则不变:钱是靠努力和节约得来的。

第四步:实现目标——“恭喜你!”

当他终于攒够了89块钱,或者接近目标的时候,那份成就感会让他非常开心。

一起购买: 最好是和他一起去商店或者网上购买那个笔袋。让他亲手递出自己攒的钱,收到心仪的笔袋。那一刻的喜悦,是他自己努力得来的,会让他觉得特别珍贵。
讨论价值: 拿到笔袋后,可以再次和他聊聊:“你看,为了得到这个笔袋,你付出了XX的时间和XX的努力,现在你拥有它了,是不是觉得比直接给你更好?” 让他体会到“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道理。
笔袋的“新使命”: 拿到笔袋后,可以和他一起布置一下,比如教他如何整理笔袋,如何爱惜它。这支笔袋不再仅仅是一个物品,而是他努力和坚持的象征。

贯穿始终的原则:

1. 父母的榜样作用: 我们自己也要有良好的消费习惯,懂得规划和储蓄,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2. 不功利化: 千万不要把“攒钱买东西”变成一种纯粹的交易,让孩子觉得所有付出都是为了钱。更重要的是让他学会规划、坚持和为目标奋斗的精神。
3. 尊重孩子的意愿: 如果孩子攒到一半觉得真的不需要了,那也没关系,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学会了“取舍”。
4. 爱与支持: 在整个过程中,父母的爱和支持是最重要的基石。让他知道,无论结果如何,父母都在他身边鼓励他。

这89块钱的笔袋,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个小小驿站。通过这个过程,他学到的,远比那支笔袋本身要珍贵得多。他会明白,想要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需要思考,需要付出,需要坚持。而这份经历,会为他未来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带着孩子一起讨饭、捡破烂,凑满89元。

抱着孩子痛哭,告诉他,父母对不起他,让他出生在这么贫穷的家庭。告诉他,会拼命工作,供养到他成年。然后,想办法体面的意外死掉,让他拿保险去买房、娶妻。

告诉他,父母死后,会在天堂保佑他的。

然后,继续哭,继续哭,继续哭。

user avatar

我这篇适合自己时薪比钟点工贵的家庭阅读。

想把孩子培养到以后比钟点工时薪值钱的家长也可以看一下。


觉得自己这辈子累死都请不起钟点工,以后也觉得孩子的收入注定请不起钟点工的,就别往下看给自己添堵了,感谢。



可不敢惯着孩子!

其实知乎里很多题都异曲同工。


有个人问:6 岁女儿想买玩具,不给她买,她就使劲捏自己的脸,捏我的脸,能感受到一些攻击性,该怎么引导?


当然,知乎育儿板块特产:如何用尽毕生功力绞尽脑汁跟孩子过不去,还能冠冕堂皇地说个三五千字证明合理性。



我回复的:

放心,等她16岁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援交裸贷来搞钱自己买了。

不用十六岁,八岁十岁都有恋童癖靠一张十块钱的月卡哄小姑娘脱得精光来跟他们裸聊。

呵呵哒。


你们有没有做过公益心理辅导,那些堕落裸贷女孩,多半有个经常拒绝给孩子买想要东西的亲妈亲爹。

尤其是家里并不穷,但是家长就和部分理智育儿的知乎大v们一样买个啥都有计划有限制让她们很不爽。

她们对家庭没有安全感,那些貌似被驯服的懂事顺从也是不得不扮出来的乖巧。

她们发自内心的憎恨这样的家庭模式。

憎恨亲妈自以为是的规则制定。


所以当发现自己可以通过不那么痛苦的方式满足自己欲望的时候,会有一种报复式的快感。

——哈哈哈,我不用演乖孩子,我也能得到我想要的。


真的,建议这些花了几千字描述如何驯服孩子的育儿大v考个心理咨询师证,有机会的话,去了解一下裸贷少女们的心路历程。

哈哈哈。

还搁这美呢。


普通人想想她们到底多分裂。

孩子婴儿时期屁都不懂的时候嚷嚷按需喂养寸步不离,生怕孩子哪里有不安全感。

好么,懂事了记事了,开始搞这些规矩了。

屡次让孩子在【不被满足】的挫败感里丧失对父母的信赖感。


也就欺负小孩子没有正当途径赚钱。


所以如果她能捞偏门的时候,就是这些规矩不好用的时候。


当然我不是说所有的不被满足的女孩都会学坏。

但是作为一个情感博主,我很多客户跟我复盘的时候都表达自己的不安全感的根源,来自于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无条件满足无条件爱着,男孩女孩都有。

他们羡慕被惯着宠着长大的孩子。

他们无法拒绝一个抛出【我无条件地爱你】这种橄榄枝的人,有时候明明知道对方动机不纯却还是忍不住沦陷。


缺啊。

家里规矩太重了啊。


我数次静静听着他们作为成年人,讲到这一段时忍不住哭出声。

我只能陪着他们。


现实里他们是规规矩矩的成年人,但是内心的空洞和不安全感,只能找心理咨询师情感咨询师倾诉。

因为他们的妈妈只会自以为爱他们地说些虚伪冠冕堂皇的话,觉得自己培养出冷静克制守规矩的孩子自己教育特别成功。



他们的妈妈那自以为温柔坚定的拒绝,在他们眼里其实是

施展权力的得意。


我和一个专门搞青少年叛逆期心理咨询的大佬聊过天。当然他没时间免费来知乎普度众生给傻叉家长讲孩子的安全感。毕竟年入xxx万。

他说孩子不一定记得你夜里起来几次母乳喂养,但是他一定记得想要啥,亲妈磨磨唧唧设各种障碍的样子。尤其是长大后发现想要的东西不过分还要被磨磨唧唧的样子。

发现自己被爱被满足是有条件的,而这个条件让他们很不爽很久了,是青少年叛逆的根源。



原文评论区挺多不幸福的人现身说法的,有兴趣的家长可以和他们聊聊。

那些育儿大v就是欺负自己孩子小还不会上网讲自己在这种环境下有多难受哈哈哈哈。

可这些已经长大的成年人,才是在呈现这种教育的结果。



走着瞧呗,反正不是我的孩子。




我家孩子在我家完全可以通过劳动挣钱,挣了钱想买啥买啥,我肯定不拦着。

希望我娃可以把阿姨的活抢完,我正经付他工资。别跟我扯什么家庭成员就该分担家务。

家务是需要时间精力的,它是有价值的。价值就该体现在收入上。


不需要学历能干的活有这样的时薪,想要更高的时薪更轻松的工作就要掌握更有竞争力的技能。自己学去呗。


如此一来,他买啥都有尊严,这是他的血汗钱,他理应知道怎么花得劲。

我娃自己挣的钱拿去应援爱豆打赏女主播我都不会管。

毕竟工龄这么长了,他知道自己在干啥。


讲真你我这些成年人就不乱买衣服乱买包吗?

我承认,我喜欢买娃娃,家里一堆我老公认为长得一样的bjd娃娃。

我坦然承认我工作就是为了瞎逼买东西,买东西使我快乐!


所以我亲生的崽子,欲望范围在玩具店,不是啥十恶不赦的罪吧。

我为什么理解不了我亲生的崽子和我一样想要n个长得差不多的娃娃呢。

但凡她自己有钱,她能跟我搁这打滚撒泼要东西?


所以这事关键还就在——让她自己有途径合理拥有并支配财富。

花超了跟她妈我一样,月底要么想办法加班开源,要么吃土节流。


多好啊,这不就是人生嘛。

越早自己学会野心和实力相符,越容易平和快乐。

这些不是我教灌输的,是她自己探索的结果。


退一万步来说,我娃读书不行,这么长的工龄,家政已经是熟练工,还怕养不起自己?


小孩多干点家务,不比刷抖音香。


这个世界的规则本来就是按劳取酬。

有些家长却一定要让孩子理解啥是按乖取酬。

这是有什么大病?


防止孩子去裸贷,一是让她知道她有自由有爱。

二是让她明白除了卖b,世界上有的是堂堂正正靠时间技能挣钱满足自己欲望的办法,她拥有这些力量,根本不必走那条歪路。


希望我那工龄长达13年的闺女在16岁时,可以卖得出一千块钱一张的插画。

希望她早日把家务的工作机会还给阿姨。并且终身都在为了提高时薪而努力学习奋斗。


而她叛逆期的同龄人,可能已经厌倦了按乖取酬的规矩,不知道所谓的好好学习到底啥时候是个头,不知道啥时候才能离开这个监狱。

在这个内卷世界,如果上大学的话,最早打工年龄咋也得大一吧。

要过十八年的牢狱生活,监狱长还一副沾沾自喜的样子觉得把犯人管理得服服帖帖,自己太成功啦!

真是可怜。


而我们不一样,工作使我们快乐,欲望推动我们进步。

我目前过着家务外包的快乐生活。

我的收入完全可以覆盖这部分支出,我老公也是。


当然,觉得【家庭成员必须参与家务劳动】的家庭,可能没法想象这种生活的快乐。所以他们痛苦地指责我——呵!你娃一直靠家务拿钱,如果以后不干家务,所以没有家庭责任感!

我还说我娃十六岁的时候一张插画能卖一千块咧。

单位时间内她的劳动这么值钱,为什么要靠家务刷存在感?

她堂堂正正掌握了欲望和野心平衡的方法,拥有自己征服世界的力量,怎会学坏?


这些人从未想过:他们干了一辈子家务,自己的时薪还干不过钟点工。

可不得节流。

开源对他们来说难度太大了。

区区家务外包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天方夜谭。



感谢你看到这里,我年轻时迷茫时也是有很多比我年长的姐姐在拉着我往前走,所以少走了很多弯路。

而现在,我想把我走过的弯路与逃过的弯路的经验都告诉有缘的你。

你发现了我,可能再熟一点会感慨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我。

公众号:杜嘟嘟嘴很毒。

每周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可以直接实操的恋爱相处干货,一个一语中的的犀利吐槽。

快来,置顶星标,就不会错过每周的三篇干干干干货了!

知乎干货已获赞170万➕,收藏40万➕。我希望在恋爱婚姻家庭上,能够守护好善良的你!比心~

user avatar

请各位家长真诚一点,别做局,也别画饼,更不要卖假货来敷衍。他的理由能接受就给他买,对能在知乎提问的人来说,89不是一笔大钱。

区区89块钱,让你家娃明白“你爹永远支持你”,太划算了。如果你家娃因为89块钱和你离心离德,日后你花89万给他做首付他都未必承你的情。

你得指望他给你养老送终的。你把他得罪狠了,倒霉的是你自己,又不是我。

user avatar

我也不怕得罪各位,我神TM烦什么奖励一类的话。

你奖励他啥啊?他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员工,你要不要再给他定个KPI,搞个月底考核,年终绩效?再来个末尾强行淘汰5%?

还有什么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个几十块的东西,能建立啥价值观?

一个笔袋89块钱,你都能来刷知乎,还买不起?买了会吃一个月泡面?

很多家长自己把家庭关系变成了利益交换,却从不反省自己。反而说:你这孩子,怎么干啥都讲条件?

孩子读书是为啥?是为了他自己的人生道路,不是为了你的开心和奖励。这个道理你务必知道,也很有必要让他明白。


以为奖励手段很高明的各位,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当小朋友所有的物质愿望都要通过考试成绩来实现的时候,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等价交换吗?

笔袋可以通过某次考试成绩得到,更贵重的奖励可以通过更重要的考试得到。那如果某次考试完了啥都没有,小朋友要不要翻脸?因为认真读书考试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物质,现在没有了,翻脸是完全合理的。


我刚刚给家里一个晚辈买了个书包,我只是告诉她:在刚刚过去的暑假,感谢你认真做完了作业以外的额外功课,所以送你一个小礼物。

我要她知道:完成额外的功课没有任何甜头,因为完成这些功课最终的受益人就是她自己,不是别人。但因为她的认真配合让我们之间相处愉快,我出于对她的感谢,所以送她礼物。 她只需要搞清楚:认真的去做,就会得到他人的喜欢。而不是因为做好了,才会让人喜欢。

如果唯结果论,她会学会不择手段!而不是去关注过程。


普通的笔袋就是20元左右,一个超过常规价格4倍的笔袋会是什么样?

品牌?设计?材质?做工?总是有个理由的。他想要,也总是有他的理由的。

是喜欢这个设计?还是喜欢这个材质?也很可能就是觉得贵,买了有面子?

啥都不知道,上来先扣一顶价值观不正确的帽子,有意义吗?在力所能及的范围教会孩子欣赏美,发现美,有那么困难吗?有物质追求没有错,错的是盲目地追求物质!

如果喜欢它的独特,那么你要教会孩子的是珍惜这份独特,别买回去没几天就厌烦了,或者搞丢了。如果发生了类似的事情,可能承受的代价就是自己找个月饼盒子装笔。

如果喜欢他的价格贵,也可以买。但是可能其他的文具就会不买或者买更差的,那他就要自己想清楚。家里给他花在文具上的钱是有限的,他现在拆掉了东墙,只能拆西墙来补。人的欲望是野兽,我们应该给自己的内心设置边界,不可能,也不应该无休止的满足自己的欲望。

如果一个笔袋非要扯到教育这么严重的高度,我想努力去让他明白以下道理:

  • 懂得欣赏美是好事,美好的事物值得付出更多代价去拥有,但更要懂得珍惜。
  • 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你超支了一项,就只能在另外的项目上做缩减。要从小懂得算账。
  • 满足自己,取悦自己很重要,但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所以要更努力工作和学习。

强烈建议各位读一读这本小书,你会获益匪浅。



2020-8-31补充:

评论区为什么又吵成了一团,甚至出现了恶毒的攻击?一个笔袋引发了这么严重的后果?

我想针对一些抬杠的评论做一些回答:

  • 我给小朋友买书包也是奖励。
  • 这是一种太过理想化的想法。
  • 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就得靠物质刺激。
  • 89元对很多家庭是个巨大的数字。

(先想到这些,有想到再补充)

我给小朋友买书包也是奖励。

我还真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但我又反过来问自己:

  • 如果不给她布置额外功课,是不是也要给她买书包?
  • 如果她做得不够好,是不是就不会给她买书包?

其实对新学期的小学生而言,特别是小姑娘而言,新新的美美的学习文具,是能提升幸福感的。各位不妨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拿到新文具,穿上新衣服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所以,不管她学习好坏,表现如何,我首先是希望新的学期来临,首先是要让她进入一个愉悦的心情中。她是孩子,我是大人,我有必要也有义务让她能够得到一个快乐的心情。

有人质疑我为什么对她说感谢,其实本质上就是奖励。

请各位大人注意 ,这是心态问题,不是表现问题。奖励是居高临下的,感谢是平等的。我给她买新书包的动机里面当然是有奖励,但我觉得更多应该是鼓励。

要说结果,我其实觉得不够好。因为如果以我自己为参照标准,我像她的年龄,作文是全校出名的好,毛笔字比语文老师还好。但我看到的是今年疫情期间,我第一次看到她的字和作文,和现在的字和作文比起来,她的改善和提升是很明显的。

这大半年的时间,她从极不情愿,完全没有成就感到现在配合度提高,获得了成就感(她在学校练字,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她也很开心)。这中间她要不想干了,我也是毫无办法的:因为她既不是我的子女,也没有和我在同一个地方。但这小姑娘还是坚持下来了,这让我很感动。

所以我是出自内心地感谢她给了我正向反馈,虽然学习是她自己的人生,但她也让我体会到了帮助他人成长获得的内心成就感。成就感不仅是她一个人的,也是我这个“老师”的。

她当然会将这个理解为奖励,但我至少希望她不要以一种“讨好”的心情接过礼物(而不是奖品)。我甚至对她说的都是礼物,而不是奖品,就是我很不喜欢那种居高临下的大人与小朋友的关系建立。我也懂得小朋友那种为了物质去谄媚大人的惶恐心情,我就希望她堂堂正正,毫无压力地接过礼物。


这是一种太过理想化的想法。

人应不应该有理想化的一面?我觉得应该有。而且不管你今年几岁,身处什么环境,理想才是指引你在困难的现实生活里前行的光。

我们对理想化的嘲笑,不是理想不切实际。多数情况是我们不具备“以理想为行动目标,以现实为行动指引”的思维,缺乏“为了理想去坚持和努力”的状态。

对小朋友的教育,当然是错综复杂,苦其心志,劳其体肤的。奖励和惩罚当然是最为简单且有效的方法,定下红线,你自己看着办。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忙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只等考试完发成绩单那天准备笑脸还是马脸。

我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我也相信更多人都是普通的自己家的孩子。我就想问,那一刻的你,快乐吗?

既然你都不开心,不快乐,你为什么还要将同样的相处关系带给你的孩子?

给他讲学习是为他自己好,他当然大概率听不懂,也不当回事。所以呢?就开始胡萝卜+大棒?如果胡萝卜+大棒又真的有效,那很多孩子应该就迷途知返了啊!并没有。

这说明,教育注定是大概率失败的行动。那各位当爹当妈的,还要不要继续干这个活儿?你不还得接着干!那你是继续心怀怨怼,还是换一种轻松的心情?这都取决于你。

有些观念不是理想化,本质是你太僵化,父母以粗暴的方式对你,你以为这就是对的教育方式!

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就得靠物质刺激。

我其实没有全盘否定奖励的正向关系作用,但可能是表达比较激烈,很多人都认为我是在彻底否定奖励这种方式。

但奖励肯定也有失效的,特别在他够不着目标的时候。而我们多数人的人生,其实都经常处于够不着目标的状态中。

我是一个大人,我最烦听到的一句话也包括:小孩子什么都不懂。

他只是不屑与你沟通罢了,他怎么会什么都不懂。

不管看到这条的你多大年龄,什么经历,但你们能来到这个世界,必然都是有家庭的。你们理解中,亲子关系最可怕的是什么?

我的理解是——拒绝沟通。

我曾经拒绝与我的父母沟通,一直持续了很多年。当然这就是双向的,他们也拒绝和我沟通。沟通都没有,自然就没有信任。最后发生了很多的变故,都是因为我们彼此的不沟通酿成的悲剧。

我这几年一直在想,我和父母间为什么会这样?或许就是彼此的不尊重吧。对的,就是这个词。要父母尊重子女,是不是很忤逆?他们觉得我什么都不懂,我也觉得他们什么都不懂,最后我们都为之付出了惨重代价。

我现在和任何一个小朋友或者年轻朋友聊天,我都抱着他们什么都懂的心态。即便有时候他们听得似懂非懂的,我大不了耐心反复多讲几遍。但我都不会说:

你们小孩子就该如何……

你们年轻人就改如何……

我凭什么能指引他们的人生?我充其量就是分享我的经历和认知,而道路如何走,留给他们自己去做选择。哪怕他还是个小学生,他也应该自己做选择——作业要不要认真做?字要不要认真写?(当然我们大人要兜底,并不是他不想写就真不写了,而是要尝试用什么方法让他回到正轨上来)

首先我认为他懂人生的道理,我才有一个平等的对话姿态。其次我抱持中间的价值观:一个笔袋不足以毁掉一个孩子的价值观,但也要对物质追求画一个红线。

比起他的学习如何,我更愿意听到他的内心如何。学习给他带来的是痛苦,还是快乐?如果他觉得是痛苦,我有没有帮助他缓解或者消除痛苦的建议或者方法。

而内心的开心与不开心,你觉得物质刺激能撬开的几率是多大?我觉得是零。


89元对很多家庭是个巨大的数字

这得是多大一个数字呢?我当然知道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有多困难。

但你们为什么非要去关注一个具体的数字,而不是这个数字的背后是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思考呢?

89在这时候,和8块9,890,8900,甚至89万都是一样的象征意义。区别只是不同收入区间的家庭和父母。

很多的杠精,他们永远在问题最表层的地方纠结,去关注一些毫无意义的内容。

倘若父母都是辛苦的农民工,他们花掉8块9去满足小朋友的梦想,一样是闪耀着爱的光芒。

倘若父母是亿万富翁,他们通过89万的物质奖励去诱导子女听话,一样是愚蠢之极。

家庭的核心价值是“爱”,但我们多数的父母和子女,啥都懂,唯独不懂的都是爱!


畅销书都是垃圾吗?我不这么认为!

即使孩子不爱学习、无法取得好成绩,那也只能是孩子自己痛苦,只能由孩子自己来承担不好好学习的后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对于作为孩子个人课题的学习,我建议父母最好不要横加干涉。
即使提议不要干涉孩子的学习,还是会有很多父母忍不住去干预孩子的课题。这种做法不但会破坏亲子关系,还会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如果以考试为目标的话,孩子只是稍微学一点儿父母是不会满意的,他们会日日不厌其烦地唠叨要孩子好好学习。
如果孩子成绩好的话,父母的干涉带给孩子的不良影响也许还不明显,问题在于无法取得能够令父母和自己满意的成绩的时候,这种时候,有些孩子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但有些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及格的孩子就会放弃学习。
虽然并不是只要好好学习就能够拥有幸福的人生。但是,孩子通过好好学习之后,将来就能够做一些不仅有益于自己而且有益于他人的工作,从这一点上来说,如果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横加干涉而导致孩子学习积极性下降,那危害的就不仅仅是孩子的人生了。
——岸见一郎《不管教的勇气》

user avatar

使用的越频繁的东西越适合买贵的。笔袋就是每天都会用到的东西,我支持买个贵的(质量好的),尤其是自己又特喜欢的。因为每一次看到它都会开心,并且因为一般来说贵有贵的道理(某一些设计特质出众)会让具体使用体验变得很享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