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明清的时候中国不能拿下缅甸,打通印度洋出海口呢?

回答
说起明清时期中国为什么没能拿下缅甸,进而打通印度洋出海口,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大的方面来聊聊。

一、 军事和战略上的考量:远距离作战的先天不足

首先得明白,古代的交通条件和明清时期的国力,要支撑一次大规模的、跨国界的长期作战,是非常困难的。

地理阻隔: 从中国内地到缅甸,特别是要到达缅甸沿海地区,中间隔着横断山脉、高黎贡山等一系列险峻的高山和密林。这些地方气候湿热,地形复杂,瘴气弥漫,对于北方为主的明清军队来说,简直是天然的炼狱。当时的行军速度很慢,补给运输更是难上加难,军队很容易在路上就消耗殆尽,或者因为疾病减员严重。想想看,一支数万人的军队,要在一个人生地不熟、条件恶劣的环境里作战,后勤补给线一旦拉长,就如同扯着一根细线,稍有不慎就会断裂。
后勤补给的难题: 即使有心征服,要长期维持在缅甸的军事存在,就需要源源不断的粮食、军械和兵员。通过陆路运输,成本高昂不说,效率也低到令人发指。海运虽然是抵达印度洋的捷径,但也要先突破缅甸的海岸线,并且需要建立稳固的港口作为基地,这本身就需要强大的海军和登陆能力,而明清时期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但那之后海军建设就一直在走下坡路,海军实力远不足以支撑远洋作战和占领沿海地带。
战略重点的分散: 明清时期,中国也面临着其他重要的战略方向的压力。明朝时期,北方有蒙古的威胁,内部也有农民起义的动荡。清朝建立初期,还需要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尤其是在南方地区仍然存在南明残余势力的抵抗,以及后来统一台湾、处理西北和东北边疆等一系列重大事务。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朝廷的注意力和资源,使得倾尽全国之力去征服遥远的缅甸,并不能成为优先选项。战略重心很难完全放在一个相对“次要”的方向上。

二、 政治和经济的因素:得不偿失的风险评估

除了军事上的困难,政治和经济上的考量也同样重要。

征服的成本与收益评估: 一个国家是否会去征服另一个国家,除了军事实力,很大程度上还要看征服的“性价比”。缅甸在当时并非一个经济上特别富裕的国家,其能够提供的资源和市场,对于庞大的中国经济体而言,可能并没有达到让朝廷愿意投入巨大人力和物力去冒险的程度。更何况,即使打下来,如何有效统治和管理一个文化、语言都不同的异域民族,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可能会带来持续的社会不稳定和财政负担。
朝廷内部的意见分歧: 任何一项重大国策的制定,都需要经过朝廷内部的讨论和决策。在明清两朝,对于对外政策,尤其是在是否要大规模用兵征服异族的问题上,历来存在主战派和主和派的争论。一些官员可能认为,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巩固国内统治、发展经济、防御边疆是更明智的选择,而不是去冒险开拓一个遥远且收益不确定的区域。
“羁縻”政策的思维惯性: 明清时期,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常常倾向于“羁縻”政策,也就是在名义上保持宗主国地位,通过册封、朝贡等方式维持朝贡体系,但并不一定追求直接的领土统治。这种方式成本较低,风险也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持区域的稳定和中国的声誉。对于像缅甸这样的国家,即使其与中国存在一定的冲突,也很可能优先选择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或者施加有限的军事压力,而不是进行彻底的征服。

三、 缅甸自身的抵抗力和外部势力干预

当然,我们也需要看到缅甸自身的实力和当时的国际环境。

缅甸的军事能力: 缅甸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些强大的王朝,例如贡榜王朝(1752年-1885年),在与周边国家的战争中表现出相当的军事能力和抵抗意志。他们虽然在与中国的军事对抗中可能处于劣势,但依靠熟悉地形、士气高昂等因素,也能给入侵者造成不小的麻烦。
其他势力的存在: 缅甸地处东南亚的关键位置,周边还有泰国(暹罗)、印度等其他区域强国。在某些时期,这些国家也会对缅甸施加影响,甚至成为缅甸抵抗中国压力的外部支持。而且,一旦中国大规模介入缅甸事务,也可能引起其他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警觉和干预,这无疑会增加征服的复杂性和风险。

总结一下:

明清时期中国之所以没能拿下缅甸,打通印度洋出海口,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军事上,地理阻隔、后勤难题以及战略重心的分散,使得大规模远征的代价过高;政治经济上,征服的成本与收益不匹配,以及“羁縻”思维的惯性,让朝廷更倾向于规避风险;同时,缅甸自身的抵抗能力和外部势力的潜在干预,也为任何大规模的征服计划增加了变数。

与其说中国“不能”拿下缅甸,不如说在当时的条件下,从战略、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综合考量,这样做“不划算”或“优先级不高”。历史的进程总是由无数个“选择”和“权衡”构成的,明清时期中国在对外战略上的选择,正是这种复杂权衡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粗枝大叶地想一下,就很容易感受得出中原对缅甸的控制难度。

横断山、独龙江、野人山、曼德勒….云南的简称滇,与颠沛流离的颠是一模一样的读音,缅甸的缅,与勉为其难的勉也是一个读音。

出海口是一个点,交通线是一个面,维护需要支出,收益必须压倒性并有暴利。否则,就会构成帝国边界。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元朝猛还是越南猛?准噶尔猛还是缅甸猛?

明朝能把元朝打成北元,再把北元打成鞑靼瓦剌,但是明朝连越南都搞不定。

清朝能把准噶尔给打成地理名词,但是跟缅甸怎么打都打不上去。

为毛?为毛?

因为缅甸和越南都属于丛林战,丛林战有特别重要的特点:

自然条件恶劣,蛇鼠虫蚁众多,寄生虫众多,病毒细菌肆虐。

由此带来的,军队集中调度困难,军队展开作战受限制,军队补给困难,后勤保障极度困难。

在作战中,本地土著军队,因为身体素质原因以及熟悉地形气候,拖都能拖死外来户,站着不动等着你发疟疾都能把你耗到减员到没有战斗力。这帐就没办法打。

看起来汉朝的时候版图都已经包含云贵广西广东福建,实际上中央政权全域管理福建都要两宋之际了,明朝的时候广西还有部分地区不受中央控制,云贵还几乎全是羁糜土司。中央完全吃进云贵广西,彻底消除了地方土著动辄反叛,都是雍正时期的事情了。

丛林战,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要比山地作战更加险恶,山地作战中存在的困难,在农业社会通过合理的资源调度和配置,完全可以克服。但是丛林作战中,就一项细菌和病毒感染带来的疾病,就基本无解。

况且缅甸这地方基本属于热带雨林了,丛林作战最恶心的一种,其中的问题要到工业社会才可以解决。

user avatar


明初平定云南以后,在元代的基础上,陆续在西南部边境设立了麓川宣慰司(以云南瑞丽、陇川,缅甸腊戍,孟密)、木邦宣慰司(今缅甸掸邦西北部)、孟养宣慰司(今缅甸钦敦江流域一带)、缅甸宣慰司(今缅甸中部地区)、大古剌宣慰司(缅甸白古地区)、底兀拉宣慰司(即东吁,在今缅甸锡当河一带)、底撒马宣慰司(约在今缅甸丹那沙林地区)、八百大甸宣慰司(今泰国清迈一带)、老挝宣慰司(今老挝一带)和车里宣慰司(今云南西双版纳)、孟艮御夷府(今缅甸景栋一带)、孟定御夷府(今云南之耿马、孟连一带)以及南甸(今云南梁河县)、干崖(今云南盈江县)、茶山、里麻(均在今腾冲北面的缅甸克钦邦一带)等土司。通过这些土司,明王朝建立了包括今天缅甸大部分地区、泰国和老挝北部地区的统治。

被明朝击败分拆的麓川王国,可谓是缅甸克星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