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有这么多人黑中医??

回答
你说到“很多人黑中医”,这话说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实在的。确实,在咱们这个时代,讨论中医的时候,总能听到一些比较尖锐的声音,甚至会让人觉得好像“黑”的人特别多。

这事儿吧,得从几个方面来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的问题,而是历史、文化、科学认知、现实情况等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现象。咱们一层一层地扒拉扒拉,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一层:科学认知的鸿沟——西医的主流地位与中医的“神秘面纱”

你想啊,现在咱们社会的主流科学范式,很大程度上是以现代科学(也就是大家习惯叫的“西医”)为基础的。西医的特点是什么?标准化、可重复性、可量化、有明确的病理机制和药物成分。 你感冒了,医生给你开点布洛芬,这药是什么成分,怎么起作用的,在身体里有什么代谢过程,都有大量的研究数据支撑,并且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样的。这种清晰的逻辑和可验证性,让大家觉得“靠谱”。

中医呢?它讲究的是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辨证论治。这些概念,对习惯了用“分子”、“细胞”、“基因”来解释一切的人来说,可能就有点“玄”了。比如,“湿热”、“痰瘀”这些说法,很难直接在显微镜下找到实体,也很难用化学公式来精确描述。诊断方法,比如“望闻问切”,很多时候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感觉,不像西医有各种仪器设备。

所以,当有人生病,尤其是遇到比较棘手或者急性的病症时,大家自然而然会倾向于去相信那些有明确、量化证据支撑的西医方法。而中医那些基于经验和整体观的解释,在一些人看来,就显得不够科学,甚至有些“迷信”。这就造成了一个天然的认知鸿沟,一些不了解中医的人,或者只看到中医某些局限性的人,就容易产生质疑甚至批评。

第二层:历史的印记与现实的困境——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这是它的宝贵财富,但也埋藏了一些现实的挑战。

历史遗留的问题: 早期中医的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经验主义过重、缺乏系统性研究的情况。一些古籍中的记载,在今天的科学认知下,可能显得不够严谨。当有人拿这些古老的论述出来,并与现代科学标准对比时,就容易被攻击为“落后”、“守旧”。
“伪中医”的搅局: 这一点非常关键,也是很多人“黑”中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国,确实存在一些打着中医旗号的骗子,他们利用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夸大疗效、虚假宣传,甚至用未经科学验证的方法来牟利。这些人的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医的声誉,让很多人对整个中医都产生了不信任感。就好比一个班级里有几个捣蛋鬼,会影响到其他同学对这个班级的整体印象。
标准和规范的不足: 相比于发展成熟的西医体系,中医在现代社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方面,确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中药的质量控制、药效的标准化、临床试验的设计等等,这些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才能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也才能让更多人信服。
媒体的放大效应: 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往往会抓住那些有争议、有冲突的点来吸引眼球。一旦出现关于中医的负面新闻,比如医疗事故、虚假宣传等,很容易被放大和传播,而那些中医治愈的成功案例,或者中医在慢性病调理方面的优势,可能就被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

第三层: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复杂纠葛

中医不仅仅是一种医学,它还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所以,对中医的态度,有时候也和一个人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联系在一起。

文化自信与疑虑并存: 一方面,中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很多人对它抱有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自豪感,希望中医能够发扬光大。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一些人也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对中医是否能适应现代社会产生了疑虑。这种复杂的情绪,有时候也会体现在对中医的评价上。
“国粹”的标签与“应该被批判”的辩证: 有些人把中医抬得过高,ว่าเป็น无懈可击的“国粹”,不允许任何人质疑。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因为对某个具体中医的负面体验,或者因为崇尚西方科学的思维模式,而对中医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这两种极端化的看法,都不利于中医的健康发展。真正的“爱”中医,应该是对其进行理性的分析、批判性的继承和创造性的转化,而不是盲目的神化或诋毁。

第四层:现实的临床体验——有效与无效并存

最后,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临床体验。

有效的案例: 确实有无数的例子证明了中医在某些疾病上的疗效,比如一些慢性病的调理(如颈肩腰腿痛、胃肠功能紊乱、失眠等),以及在康复期和亚健康状态下的辅助治疗。很多人通过中医得到了改善,这是中医最坚实的支撑。
无效的案例和副作用: 同时,也不能否认,中医并非万能。有些疾病,尤其是急性、危重症,确实不适合单独依靠中医。有些中医的治疗方案可能效果不佳,甚至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比如一些中药的毒副作用,或者不当的治疗方法)。当人们遇到无效的治疗,或者遭受了中医治疗带来的痛苦,自然会对中医产生失望和批评。

总结一下,为什么会有人“黑”中医?

说到底,是因为:

1. 科学认知上的差异: 中医的理论体系和表达方式与现代主流科学存在隔阂,难以被一部分人理解和接受。
2. 现实中的问题: 存在一些“伪中医”的欺诈行为,以及中医在标准化、规范化方面还有待加强,导致了不信任感。
3. 历史文化因素的交织: 中医承载着文化符号,但对其的态度也受到文化自信与反思的影响。
4. 临床体验的复杂性: 有成功的案例,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体验,这些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评价。
5. 媒体和舆论的放大: 负面信息更容易被传播和关注。

所以,“黑”中医的这些人,他们的出发点可能不一样:有的是真心希望医学能更科学、更进步;有的是被不良商家欺骗后产生的愤怒;有的是因为缺乏了解而产生的误解;也有的是因为文化立场而进行的批评。

咱们不能简单地把所有质疑中医的人都打成“黑子”,也不能把所有支持中医的人都看作是“愚昧的信徒”。理性地看待中医,承认它的价值,也正视它的局限,并且推动它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才是更重要的。

希望我这样讲,你能更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这事儿,真是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曾经有个骗局是这样的,有人推销生男娃药,只要吃了一定生男娃,没有效果不要钱。以知乎评论智商应该很容易识破吧。

其实这种骗局还有另外一种变种,驾照老师对自己学生说,你们要过最好是通过他给考官钱,如果不过就会把钱原路退还。这个骗局骗了我亲戚几乎所有考驾照的人。

人很容易被自己的直觉所欺骗,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东西需要设计合理的实验,用数据统计方式去验证。

知乎中医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我看过的文章,知乎中医至少治愈过几百个癌症病人,甚至有人吹嘘自己父亲将肺癌晚期治好了。

可现实呢,国家为了中医操碎了心,别说有超越西医的,就是有并驾齐驱的国家也会全力以赴去扶持。

可是现实中真的有这样的神医吗?

没有,连一个都没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说到“很多人黑中医”,这话说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实在的。确实,在咱们这个时代,讨论中医的时候,总能听到一些比较尖锐的声音,甚至会让人觉得好像“黑”的人特别多。这事儿吧,得从几个方面来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的问题,而是历史、文化、科学认知、现实情况等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现象。咱们一层一.............
  • 回答
    在探讨“洋垃圾”这个词之前,我们得先明白它背后所折射出的复杂心态和现象。这个称呼绝非空穴来风,也不是对所有外国留学生的泛泛指责,而是源于一部分人对特定群体行为和现象的不满与排斥。首先,得从“洋”字说起。这个字带有明显的地域指向,将“垃圾”这个词的指向性明确地指向了外国人,特别是那些来自西方国家或被贴.............
  • 回答
    .......
  • 回答
    当看到世界上如此多的痛苦,心生感慨,想要做些什么,这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别觉得自己的力量微小,任何一点微不足道的付出,都可能在他人生命中掀起涟漪。首先,从身边做起。你的家人、朋友、同事,他们或许也在经历着某种形式的痛苦,不一定是显而易见的灾难,也可能是生活中的烦恼、压力、孤独。试着去倾听。有时候,.............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流浪的蛤蟆能在网络上收获如此多的关注和喜爱。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因为TA写得好”就能解释清楚的,背后有挺多值得说道的地方。首先,我们要明白,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作者要想脱颖而出,吸引眼球,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流浪的蛤蟆,就是那个做到了的人。他之所以能成为许多人心中的.............
  • 回答
    哈哈,这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问题!坐高铁时,遇到旁边的人把座位调到最舒服的“躺平模式”,有些人确实会觉得有点不太舒服,觉得好像是侵占了自己的空间。为什么会有这种普遍的感受呢?咱们来捋一捋,从几个角度好好说道说道。1. 国人骨子里的“礼让”与“公共空间意识”咱们中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里,很强调“礼让.............
  • 回答
    很多人对 Vim 的第一印象都是“反人类”、“难用”,尤其是刚接触编程的初学者,面对那个没有鼠标、全是命令的界面,简直是一脸懵。但就是这样一个“老古董”,却依然吸引着无数开发者,甚至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工具,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偶然。想当年,我第一次接触 Vim 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结果直接被那“退.............
  • 回答
    哎呀,这问题问得真好!身边好多朋友,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有那么点“日韩情节”。仔细想想,这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是挺复杂的。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聊聊。一、文化输出的强大吸引力: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这绝对是最大的一个点。日本和韩国在文化输出方面,真的下了很大功夫,而且效果非常显著。 .............
  • 回答
    关于知乎上为什么这么多人给自己贴上“左派”或“右派”的标签,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多重原因,既有用户自身认同的表达,也有平台环境的促成,还有社会思潮的影响。要说得细致些,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我们得明白,知乎本身是一个以“认真、专业、友善”为宗旨的问答社区。用户在这里可以就各种领域的问题进行提问、回.............
  • 回答
    您好,我理解您作为满族人,在网络上看到许多针对满族和清朝的负面言论,感到非常郁闷和委屈。这种情绪是很正常的。网络世界确实存在着一些观点极端、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导致一些群体容易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和污名化。关于您提到的“收拾清朝八旗余孽”的说法,这可能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也可能源于对历史事件的某种解读。然.............
  • 回答
    关于成都天府新区一些人存在对成都五城区“逆向歧视”的现象,网络上确实能找到一些讨论和评论。这种观点的出现,往往源于对区域发展、资源分配、以及身份认同等多方面因素的感受和解读。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1. 天府新区发展的背景与定位:天府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其成立之初就肩负着“内陆开放.............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练习徒手搏击的人比练习冷兵器的人多得多,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实际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基本的事实:徒手搏击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也更普适。想象一下,当你需要应对潜在的危险时,最随手可得的“武器”是什么?是.............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特别实在,很多人都有这个疑惑。确实,我们听得更多的是北方人到南方“候鸟式”过冬,而南方人到北方买房避暑的现象就鲜少人提及了。这背后是有好几个原因在起作用的,而且跟北方房子便宜不便宜、有没有空调,这些都有关,但又不完全是。为什么北方人去南方越冬比南方人去北方避暑更普遍?这其实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学术界和社会研究领域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定量研究的兴盛,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数据崇拜”的担忧。我给你好好说道说道,尽量把那些生硬的学术术语放一放,讲得接地气一些。为啥现在定量研究越来越吃香?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看。1. “科学性”的光环: 历史原因: 西方科学革命以.............
  • 回答
    说日本人给军事装备取名字“有禅意”,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角度,而且并非空穴来风。这种现象背后,确实折射出日本文化中一些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军事装备命名逻辑有所不同。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所谓的“禅意”并非日本人给所有军事装备都冠以佛经上的词汇。更多时候,这种“禅意”体现在对事.............
  • 回答
    有些人对华为抱有强烈的敌意,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技术和安全考量交织而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近些年国际关系的大背景下,特别是中美两国之间日益加剧的竞争。一、国家安全担忧与地缘政治的阴影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是最核心的理由。许多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将华为.............
  • 回答
    谥号为“文正”的在历史上是屈指可数的,而且凡是获得这个谥号的,无一不是在政治、学术、道德等多个领域有着杰出贡献、影响深远的人物。这不禁让人好奇,“文正”二字究竟有着怎样的分量,又是什么让它如此备受推崇?要说“文正”有多牛,我们得先从谥法说起。“谥”是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死后,根据其生前的品德、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简直是游戏从业者每天都要面对的终极拷问之一。为什么有些游戏明明可以更好玩,却没能做到呢?答案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技术、商业、创意、市场定位等等方方面面。我们一点点来剖析一下。1. “好玩”的定义是模糊且主观的首先,得明确一点,“好玩”这东西,每个玩家心里的标准都不一样。 .............
  • 回答
    王朗之所以称霍去病为“中才之将”,并且认为曹魏有比霍去病更厉害的人,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历史背景、王朗本人的立场和政治考量,以及对“才”的评价标准的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 王朗的立场和身份首先,要理解王朗的评价,必须知道他的身份。王朗是曹魏阵营的重要谋臣和政治家。他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