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是模仿塞尔达,为什么米哈游的原神被骂抄袭而育碧的渡神纪却一片叫好?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游戏界一个非常普遍的讨论焦点,那就是“受启发”和“抄袭”的界限。同样是深受《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下文简称《旷野之息》)影响的游戏,为什么《原神》和《渡神纪:芬尼斯崛起》(下文简称《渡神纪》)会收获截然不同的评价呢?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复杂,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剖析:

一、玩家的感知与期待:情感和文化因素是关键

《原神》:来自中国,文化认同与“文化输出”的复杂心态
中国游戏崛起的代表? 《原神》是近年来中国游戏厂商在国际市场上的一个标志性产品。对于国内许多玩家来说,它承载着一种“国产游戏扬眉吐气”的期待。当看到这样一款画面精美、玩法新颖的游戏出自中国厂商之手,一部分玩家自然会倾向于为其辩护,甚至容忍一些瑕疵。
对“抄袭”的敏感度更高? 相反,正是因为这种“代表性”,《原神》也更容易成为被审视的对象。一旦被贴上“抄袭”的标签,就触及到了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的问题。很多玩家会觉得,一个拥有如此潜力的中国游戏,不应该因为模仿而受到诟病,这不仅是游戏本身的问题,更像是一种“不被尊重”。
文化输出的争议: 《原神》在美术风格、角色设计、音乐甚至一些概念上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这种“文化输出”的意图是明显且受到关注的。但与此同时,当其核心玩法被认为大量借鉴《旷野之息》时,一部分玩家和评论者会产生一种“名不副实”的感觉,认为这不过是披着中国外衣的“换皮”之作,甚至会上升到“不真诚”的批评。

《渡神纪》:来自老牌西方厂商,挑战与“继承”的解读
育碧的品牌号召力: 育碧作为全球知名的游戏开发商,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和长期积累的品牌信誉。《刺客信条》、《孤岛惊魂》等系列都证明了其研发大型开放世界游戏的能力。玩家对育碧开发的游戏,即使是借鉴,也更容易将其视为一种“对前辈的致敬”或“一种新的尝试”。
文化背景的差异: 《渡神纪》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其文化背景与《旷野之息》的奇幻风格有较大区别。虽然核心玩法有相似之处,但其叙事、角色塑造、世界观的构建都试图构建自己的独特魅力。玩家在体验时,更容易将这些差异化的部分视为育碧的创新和努力。
“开放世界”的常态化借鉴: 开放世界游戏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吸收和融合各种优秀设计元素的过程。从《GTA》到《巫师》,再到《旷野之息》,很多成功的开放世界游戏都有互相借鉴的痕迹。对于习惯了这种“生态”的玩家来说,《渡神纪》的模仿,可能更多被视为一种“行业内的正常交流”和“在成熟模板上的再创作”。

二、核心玩法与“创新”的界定:细节的打磨与差异化的体现

《原神》:相似度极高,细节处的处理引起争议
“几乎一样”的观感: 《原神》在初期发布时,其人物建模风格、爬山系统、滑翔翼、体力条、烹饪系统、篝火、甚至一些UI界面的设计,都与《旷野之息》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种“高度相似”的观感,让很多玩过《旷野之息》的玩家产生了强烈的既视感,难以忽视。
“卖点”的重叠: 《旷野之息》最核心的卖点之一就是其自由探索和物理引擎带来的交互性。当《原神》也主打类似的自由探索和元素反应玩法时,这种重叠就显得非常刺眼,容易被解读为“没有自己的特色”。
“抽卡”模式的固有争议: 《原神》作为一个免费游玩、内含抽卡机制(Gacha)的游戏,其商业模式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争议性。当这种模式与被认为“抄袭”的玩法结合在一起时,批评的声音会更加尖锐,认为这是一种“以次充好”、“利用免费吸引玩家然后让他们为模仿付费”的行为。

《渡神纪》:借鉴并融入,形成了独特的体验
差异化的玩法和叙事: 尽管《渡神纪》有许多让人想起《旷野之息》的元素,但它在核心玩法上也做了不少自己的处理。例如,其神力系统和角色技能的组合更加强调动作游戏的打击感和策略性。同时,《渡神纪》的叙事是基于古希腊神话,角色设计也充满神话色彩,这些都构成了与《旷野之息》不同的体验。
对“灵感”的合理化: 育碧并没有回避受到《旷野之息》的影响,甚至在采访中公开承认了这一点,称其为“对《旷野之息》的致敬”。这种坦诚的态度,以及在借鉴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创作和内容填充,让玩家觉得它是在“学习”而不是“照搬”。
“育碧式”的开放世界填充: 育碧在构建开放世界方面有其成熟的套路,例如丰富的支线任务、收集要素、据点占领等。即使核心玩法有借鉴,《渡神纪》也用自己的一套方法将这些内容填充到广阔的地图中,形成了育碧式的游戏体验。玩家对此的接受度可能更高,认为这是育碧在“自己的风格框架内”进行的尝试。

三、开发商的声誉与过往经历:信任与负面印象的积累

米哈游(miHoYo):新兴厂商的“原罪”?
“黑历史”的放大镜: 在《原神》爆火之前,米哈游在部分玩家心中留下的印象主要集中在《崩坏3》等二次元手游上。虽然《崩坏3》也有其优秀之处,但在部分玩家群体中,也存在一些关于其美术风格、角色设计过于“媚宅”的批评。当《原神》以全新的面貌出现时,一些玩家可能会带着过去的成见去审视它。
对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质疑: 《原神》是米哈游首次尝试跨平台、高质量的开放世界单机(包含线上合作)模式。这种转变本身就可能引发一些质疑,尤其是在被认为模仿的前提下。

育碧(Ubisoft):老牌厂商的“光环”与“包袱”
“育碧式”开放世界的争议: 尽管育碧在开放世界领域有其成功之处,但近年来,其游戏模式也常常被诟病“套路化”、“内容重复”。玩家对其的批评也很多,例如“罐头厂”的称号。
信任的基石: 然而,正是因为育碧积累了多年的游戏开发经验和口碑,玩家更愿意相信其有能力将“模仿”转化为“创新”。即使是借鉴,玩家也相信育碧有能力在其中注入自己的灵魂和玩法。

四、玩家社群的生态与舆论导向:站队与节奏的形成

《原神》的社群争议: 《原神》拥有一个极其庞大且活跃的玩家社区,但同时也伴随着高度的争议。关于“抄袭”的讨论从未停止,不同立场的玩家群体之间常常发生激烈的辩论。这种舆论环境,使得“抄袭”的标签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
节奏和带头行为: 有时,一些营销策略或者游戏本身的某些设计可能会被某些群体抓住“痛点”,从而引发大规模的负面舆论。这种舆论的传播往往带有一定的群体性和情绪性。

《渡神纪》的舆论相对温和: 《渡神纪》的玩家群体虽然也不少,但其围绕“抄袭”的讨论相比《原神》要温和许多。玩家更多地将其视为一款“受到启发”的优秀作品,享受其中的乐趣,而非将“抄袭”作为一个攻击点。这与媒体评价、玩家的普遍认知以及社群生态都有关系。

总结一下:

《原神》被骂抄袭而《渡神纪》却一片叫好,并非仅仅是游戏本身的好坏问题,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玩家的期望和情感投射: 中国游戏崛起的背景下,《原神》的“国产”身份带来了更高的审视和更复杂的情感。
相似度的感知: 《原神》在核心玩法上的高度相似,让玩家难以忽视其与《旷野之息》的联系。
商业模式的附加争议: 抽卡模式为《原神》的批评者提供了更多攻击点。
开发商的历史与品牌认知: 育碧作为老牌厂商,其在借鉴上的坦诚和过往积累的口碑,让玩家对其的信任度更高。
社群生态与舆论的放大效应: 玩家社区的活跃度和舆论的传播方式,也会影响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读。

归根结底,玩家对游戏的评价是一个非常主观且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过程。将《原神》和《渡神纪》进行对比,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如何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融入自身特色,并与玩家社群进行有效沟通的复杂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然墙倒众人推,我也来踩一脚,崩3抄袭页游舰队收藏角色丛云文案打算什么时候改?
话说回来舰C百来个舰娘,傲娇角色也有不少,你东抄一句西抄一句就好了,非逮着一个角色抄,薅羊毛都薅秃了,该说你是实诚还是缺心眼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