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狂犬病」的潜伏期有多久,该病各个阶段对应症状是什么,如何预防和治疗?

回答
狂犬病: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狂犬病,这个听起来就令人胆寒的词汇,却是一种真实存在且一旦发病几乎无药可救的致命疾病。它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通过受感染动物的咬伤、抓伤传播。很多人对狂犬病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认为只要被狗咬了就一定会得病,其实情况要复杂得多。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狂犬病,从潜伏期到症状,再到最重要的预防和治疗。

潜伏期:一场看不见的等待

狂犬病的潜伏期,就是病毒进入人体到出现症状之间的时间段。这个时间可长可短,差异非常大,给疾病的防控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平均潜伏期: 大多数情况下,狂犬病的潜伏期在 1到3个月 之间。
最短潜伏期: 极少数情况下,潜伏期可能非常短,甚至 不到一周。这通常发生在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例如病毒通过面部或头部的咬伤直接进入大脑时。
最长潜伏期: 理论上,狂犬病的潜伏期也可以长达 数年,甚至 十几年。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且往往与咬伤部位的病毒剂量、病毒株的毒力以及个体免疫力等多种因素有关。

影响潜伏期的因素:

1. 咬伤部位: 距离中枢神经系统越近的咬伤,病毒到达大脑的速度越快,潜伏期越短。例如,头部、颈部的咬伤潜伏期会比四肢的咬伤短。
2. 伤口深度和严重程度: 伤口越深,被咬的次数越多,病毒的感染剂量就越大,潜伏期可能越短。
3. 病毒毒力: 不同种类的狂犬病毒株,其毒力也有差异,毒力强的病毒可能导致更短的潜伏期。
4. 被咬动物的种类: 某些动物(如蝙蝠)携带的狂犬病毒株可能比常见动物(如狗)的毒力更强。
5. 个体免疫力: 免疫力低下的人,抵抗病毒的能力较弱,潜伏期可能缩短。

狂犬病的各个阶段及症状:从不安到绝望

狂犬病在发病前,其症状表现可能非常模糊,容易被忽视,而一旦进入典型发病期,其表现则令人触目惊心。整个病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驱期(Prodromal Phase)

这个阶段的症状非常不特异,往往会被误认为是感冒或其他普通疾病,这是狂犬病最容易被忽视的时期。

一般性症状:
发热: 低到中度发热,持续数天。
乏力、疲倦: 感觉浑身没劲,精神不振。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消化系统出现不适。
头痛、咽喉痛: 类似感冒的症状。
局部症状(在咬伤部位):
瘙痒、疼痛、麻木感: 咬伤部位可能出现持续的、不同寻常的感觉,比如火烧、刺痛、蚁爬感。
伤口处可能出现红肿、硬结,但有时也可能看起来完好如初。

第二阶段:兴奋期(Excitation Phase)/ 狂躁期(Hydrophobia Phase)

这是狂犬病最典型的阶段,也是最可怕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症状非常剧烈,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

恐水症(Hydrophobia): 这是狂犬病最具标志性的症状。患者对饮水、看到水、听到流水声甚至被风吹到面部都会产生强烈的恐惧和喉部肌肉的痉挛,导致吞咽困难,无法喝水。这种痉挛发作时,患者的面部表情会显得极为痛苦。
恐风症(Aerophobia): 同样,患者对气流(如微风、吹气)也会产生极度的恐惧和喉部肌肉痉挛。
咽喉肌痉挛: 导致无法说话,只能发出含糊不清的声音,甚至无法呼吸。
情绪剧烈波动: 患者可能出现易激惹、焦虑、恐惧、抑郁、甚至狂躁、攻击行为。
自主神经系统紊乱:
大量流涎: 口水不受控制地涌出,因为吞咽困难,口水往往会从嘴角流出。
多汗、畏光、畏声。
瞳孔散大或缩小。
心率不齐、血压升高。
发作性: 症状通常是阵发性的,在发作间歇期,患者可能会有一段相对平静的时期,但很快又会进入下一个兴奋期。

第三阶段:麻痹期(Paralytic Phase)/ 昏迷期(Coma Phase)

在兴奋期过后,病情会逐渐进入麻痹阶段,尽管其名称为“麻痹期”,但最终发展为昏迷和死亡。

逐渐出现的瘫痪: 身体的肌肉会逐渐出现瘫痪,通常从肢体开始,向上蔓延。
眼肌麻痹: 可能出现眼球震颤、斜视等。
呼吸肌麻痹: 这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呼吸肌无法正常工作,患者会因窒息而死亡。
昏迷: 最终患者会陷入昏迷,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
死亡: 整个病程从出现症状到死亡,通常在 2到10天 内完成。

预防:筑起坚实的防线

预防狂犬病,关键在于 避免被疑似患病动物咬伤,并在被咬后及时、正确地处理伤口并接种疫苗。

1. 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和流浪动物:

不要逗弄、捕捉或喂食野生动物(如蝙蝠、狐狸、浣熊等)和街头的流浪动物(特别是流浪狗和流浪猫)。 即使看起来温顺,也可能携带病毒。
教育儿童远离陌生的动物,尤其是没有主人看管的动物。

2. 做好自家宠物的免疫:

定期为宠物(狗、猫等)接种狂犬病疫苗,并建立完善的免疫记录。 这是保护宠物和家人免受狂犬病威胁的最有效方式。
遛狗时务必牵好绳子,避免宠物与其他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接触。

3. 被咬伤后的应急处理(至关重要!):

这是决定是否会感染狂犬病的 最关键一步!

立即、彻底地清洗伤口:
用大量流动清水(最好是肥皂水,或浓度较高的肥皂液)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 冲洗的目的是尽可能将伤口内的唾液和病毒冲走。
冲洗时要用力,让水流冲刷伤口深处。
消毒伤口:
用70%的酒精或2%的碘酒(如聚维酮碘)对伤口进行消毒。
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被咬伤的情况:
用清水和肥皂清洗伤口后,应立即前往当地疾控中心或具备狂犬病诊疗资质的医院。
务必告知医生被咬伤的动物种类、是否为流浪动物、咬伤的时间、部位、伤口情况(是否破皮、出血等)。
按照医嘱进行狂犬病疫苗和(或)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的接种:
疫苗接种: 无论伤口是否严重,只要有被疑似狂犬动物咬伤或抓伤(抓伤也可能通过唾液传播),就应根据暴露等级接种狂犬病疫苗。
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RIG): 对于伤口严重、暴露风险高的患者,医生会根据情况考虑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可以提供即时的抗体保护,但不能替代疫苗,两者联合使用效果更佳。
全程接种: 严格按照疫苗接种程序完成全程接种,不要自行中断。

4. 认识暴露前预防(Preexposure Prophylaxis, PrEP):

对于从事相关职业(如兽医、动物收容所工作人员、在狂犬病高发地区生活或旅行的人员)或有频繁接触动物风险的人群,可以考虑在暴露前接种狂犬病疫苗,这称为暴露前预防。即使接种了暴露前疫苗,一旦发生暴露,仍需要根据情况进行加强接种。

治疗:与死神赛跑的艰难之路

需要强调的是:一旦出现狂犬病的临床症状,目前还没有特效治疗方法,死亡率几乎为100%!

因此,对于狂犬病的“治疗”,我们更多的是指 暴露后预防(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PEP),也就是在被咬伤后,通过接种疫苗和(或)注射免疫球蛋白来阻止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暴露后预防(PEP)的核心是“争分夺秒”:

1. 伤口处理: 前面已详细介绍,这是第一步,越快越彻底越好。
2. 疫苗接种:
WHO推荐的WHO暴露前预防方案(97D方案): 通常是肌内注射2针疫苗(第0天和第7天),或者注射4针疫苗(第0、3、7、14天)。
WHO推荐的WHO暴露后预防方案(211疫苗接种方案): 在第0天(当天)注射2针疫苗(一针在左臂三角肌,一针在右臂三角肌),第7天注射1针(在任意一侧三角肌),第28天注射1针(在任意一侧三角肌)。这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减少接种剂次但依然有效的方法。
其他方案: 也有传统的“伤后5针法”,在0、3、7、14、28天各注射一针。具体方案应由专业医生根据伤口情况和疫苗种类来决定。
3. 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RIG):
适用情况: 对于被病史不明、死亡或高度疑似狂犬病动物咬伤,特别是咬伤部位靠近中枢神经系统(如头部、面部)、伤口数量多、深度大、有出血的患者,应在首次接种疫苗的同时(或者在接种疫苗前8天内)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
注射方法: 免疫球蛋白应尽量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剩余部分可以肌内注射。 注意: 如果在接种疫苗后超过8天才注射免疫球蛋白,则不再有效,反而可能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因此免疫球蛋白必须在接种疫苗的同时或之前使用。

一些误区需要澄清:

“被咬了,没出血就不用打疫苗。” 这是错误的!即使伤口没有出血,但皮肤如果被病毒污染,病毒也可能通过微小的破损进入体内。
“被打了疫苗的狗咬了就没事。” 即使是被注射了疫苗的狗咬伤,如果其免疫接种不规律,或疫苗失效,仍存在感染风险。因此,被狗咬伤后,仍需按规范处理和就医。
“打了几针疫苗,就不怕再被咬了。” 即使全程接种了疫苗,再次被咬伤后,也可能需要根据情况进行加强接种,不能掉以轻心。

总结来说,狂犬病是一场必须赢得的与时间的赛跑。了解它的传播途径,警惕一切可疑的动物接触,并在不幸发生时,采取最迅速、最正确的伤口处理和医疗干预,是我们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这一致命疾病侵害的唯一途径。不要轻信民间偏方,切勿抱有侥幸心理,专业医疗的及时介入是生命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狂犬病是如何一步步“蚕食”人体大脑的呢?

狂犬病病毒(RABV),是一种核糖核酸病毒,弹状病毒科,丽沙病毒属(狂犬病毒属)。

呈子弹形,长160-240纳米,直径70纳米。

拥有双层脂质外膜,外附以糖蛋白突起。

4个血清型(一型为主),中心为单股负链RNA,核衣壳由五种结构蛋白组成。

狂犬病不仅仅可由携带病毒的猫狗传播,包括灵长目、食肉目、翼手目在内的哺乳动物都可以传播狂犬病毒。主要携带者为人、猫、狗、雪貂、鼬獾、貉、浣熊、臭鼬、狐狸、狼、熊、蝙蝠、马等等。[1]

但全球范围内,病犬导致的狂犬病例占99%以上。病犬咬伤发病率15%~30%,病狼咬伤发病率50%~60%.

病毒主要通过抓咬进行传染,但通过密切的体液接触(宰杀、剥皮、切割),也可能导致传染,还有较低的概率以气溶胶的形式,经呼吸道感染。

  • 感染狂犬病病毒之后,则进入了潜伏期。

潜伏期间,病毒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断在伤口中增长繁殖。

受限于感染病毒数量、伤口严重程度,以及人体的免疫力,病毒在不同的情况下增殖速度会有所不同。

通常情况下,狂犬病毒在局部伤口中的停留时间为72小时左右(3天),最长可达2周。[2]

病毒繁殖到一定数量之后,便会传入附近的神经末梢,进行大量传播。

狂犬病毒对神经系统有着极强的亲和力,但无法在血液中传播,所以,病毒在局部停留的时间长短,往往和咬伤组织与神经末梢的距离有关。

病毒在神经轴索中的传播速度平均为3mm/h,传播过程中,向中枢神经作向心性发展。

病毒在神经轴索中的传播时间,往往对潜伏期的长短,有重要的决定作用。病毒传播进入脊索神经之后,会在背根神经节中进行更大规模的繁殖,然后再顺着脊椎往上,侵犯大脑。

通常来说,潜伏期通常1~2月,但如果面部咬伤,且感染病毒多,免疫力低,潜伏期可低至7天以下,最少记录为4天。

但如果所咬部位为腿部,且有足够强的免疫力,潜伏期可超过半年(4%~10%)。甚至可以长达1年(约1%)以上,最长记录为6年。[3]儿童潜伏期,通常短于成年人。

  • 当病毒在神经内的数目达到一定的程度,便会开始表现出一定的症状,被称为前驱期。

前驱期症状不一,但主要有头痛、发热、疲倦、恶心、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一系列症状,喉咙出现紧缩感,往往对声音、光线、风等外界刺激十分敏感。

50%~80%的患者,会因为病毒在伤口附近大量繁殖,已经愈合的伤口处存在麻木、发痒等虫类爬行(蚁行感),甚至刺痛的感觉。

前驱期通常只有2~4天,不超过10天。

  • 当狂犬病在中枢神经中进行大量繁殖,并造成破坏之后,则进入了兴奋期。

病毒进入脑干、小脑,患者会因为中枢神经被破坏,开始精神错乱,极度恐惧不安,出现幻觉、谵妄、幻听等症状。典型的怕水、怕风、怕光、怕声,便是出现在这一时期。

患者的迷走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及舌下神经核受损,当看到水或者听到水声时,便会引起强烈的呼吸道保护性反射,造成长达5分钟的呼吸肌、吞咽肌痉挛,引起极大的痛苦(恐水症出现率为80%)。轻度时声音嘶哑,吐字不清,重度则可能出现窒息死亡。

因为交感神经受损,唾液和汗液分泌会增多。同时因为体温调节机制破坏,还会出现高烧,引起脱水。心脏神经节的损坏,则会出现心血管功能紊乱甚至引起猝死。

随着狂犬病毒不停地繁殖破坏,中枢神经的受损程度增加,患者的各项认知能力都会开始退化,面部表情扭曲,躁动不安,经常失控发狂,大口大叫,甚至出现自残行为。

大脑出现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大脑基底面、海马体,以及脑干和小脑,都出现极其明显的病变——出现嗜酸性包涵体(内格里小体)。

内格里小体是一种硬壳小体,内为狂犬病毒集落。存在于细胞浆内,3~10μm大小

大部分患者,在这个时期,可随时死于中枢神经、呼吸、心脏衰竭,以及高血压或大型中风。

此时病毒通过神经通道,从中枢神经向各个器官大量扩散。

病毒大量出现在唾液等分泌物中,具有极高的传染性。

进入兴奋期之后,已基本没有了什么治疗的可能,通常持续1~3天。

  • 随着患者抽搐停止,则进入了感染的末期——麻痹期。

和兴奋期的激烈不同,末期的狂犬病患者往往更为安静,或者出现昏迷状态。

也可出现短暂好转迹象,甚至恢复一定的意识。

但短短数个小时之后,意识便会再次模糊,出现各种瘫痪症状,然后呼吸和心跳很快转弱。皮肤会因为失去血色而呈现湿冷的花纹状,指端则因为失血呈现青灰色。

患者鼻腔流出咖啡色液体,很快死于呼吸、循环系统等全身性的各类衰竭,持续时间,仅仅6~18小时。

狂犬病之所以这么可怕,在于它对神经的破坏,以及发病期带来的高死亡率。

虽然狂犬病毒自身并不顽强,甚至可以用脆弱来形容,它对光、热、紫外线,以及干燥、有机溶剂的抵抗力都较弱,不说强酸、强碱,哪怕使用常见的甲醛、酒精,甚至肥皂水,以及一些消毒剂或者去污剂都能进行灭活处理。[4]

但因为病毒“狡猾”地藏于犬只为首的其它动物身体中,令人防不胜防。

通过人来打疫苗永远是标不治本,真正的关键在于传染源的管控。

前文已经提过,99%的狂犬病都是由病犬引起的。不仅仅在于人类集聚区饲养了多达数亿的犬只,更是有流浪狗泛滥、犬只疫苗注射不到位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般来说,通过捕杀,对犬只数量进行直接控制,是最常见的做法(中国以前也以这样的做法为主)。

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官方其实并不反对捕杀行为,但也指出,捕杀本身对疫苗防控作用并不大,疫苗注射才是控制狂犬病行之有效的办法。

任何狂犬病得到有效防治的国家,无一不是在犬只管控,以及犬只疫苗注射上做到了相当严格的地步。

这一点来说,中国还有较远的一段路需要走,暂不多提。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首先要尽量避免,接触未注射疫苗(或来源不明)的犬只甚至被咬伤。

如果出现被咬伤的情况下,需要及时注射疫苗。注射疫苗之前,可用20%的肥皂水反复清洗半小时以上,然后用75%的酒精擦洗,再涂上2%的碘酒。这些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灭杀伤口中的病毒,降低感染风险。

如果不是伤及动脉(或者血小板过少),通常无需止血和包扎。通过的血液的排流,可以清洗掉组织中的更多病毒。

注射狂犬病毒抗毒血清或免疫球蛋白时,一般在伤口底部或者周围进行浸润处理,这可有效阻断病毒的传播。

通常情况下,还需要注射破伤风疫苗,并进行了防细菌感染处理。

疫苗打得越及时,阻断效果越好,但最晚不能超过前驱期。进入兴奋期之后,基本就没有什么治疗可言。

当前国际上,的确存在数例病发后治好的案列,其中以密尔沃基疗法最为著名。

该疗法,通过诱导昏迷,进行抗病毒治疗。诱导昏迷的状态下,可以限制病毒传播速度,令大脑得到更多的保护,延长存活时间。

存活时间延长之后,便有可能让身体有足够多的时间来产生抗体。然后再用一系列的抗病毒药物进行处理,等到免疫系统有足够的反应之后,再把患者缓醒。

但也有观点认为,密尔沃基疗法当初治疗成功的小女孩,首先感染的是蝙蝠携带的狂犬病毒,“毒性”较弱。其次,女孩的康复,可能主要受益于自身的免疫系统。

而且,密尔沃基疗法几乎没有复制性,犬类传染的狂犬病例,病发患者无一存活。

总的来说,狂犬病病发死亡率依旧几乎100%,当前任何存活的,都是不可复制的个例。

参考

  1. ^ Drew WL. Chapter 41: Rabies. (编) Ryan KJ, Ray CG (editors). Sherris Medical Microbiology 4th. McGraw Hill. 2004: 597–600. ISBN 0-8385-8529-9.
  2. ^ GB/T 7714许艳芬. 狂犬病人的急救护理[J]. 医学信息:医药版, 2010, 000(010):51-52.
  3. ^ Fields, Bernard; 1950-, Knipe, David M. (David Mahan),; M.,, Howley, Peter. Fields virology 6th ed. Philadelphia: Wolters Kluwer Health/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13. ISBN 9781451105636. OCLC 825740706.
  4. ^ 王春肖. 犬瘟热诊断与防治[J]. 中国畜禽种业, 2011, 7(3):127-127.
user avatar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感染 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 肤或粘膜侵入人体,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 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暴露后处置是暴露后预防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手段。

一、发病机制:

大多数人间狂犬病病例是由于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 所致,少数是由于被抓挠或伤口、粘膜被污染所致,因移植狂犬病患者捐赠的器官或组织发病也偶有报道,但病毒不能侵入没有损伤的皮肤。人间狂犬病潜伏期从 5 天至数年(通常 2-3 个月,极少 超过 1 年),潜伏期长短与病毒的毒力、侵入部位的神经分 布等因素相关。病毒数量越多、毒力越强、侵入部位神经越 丰富、越靠近中枢神经系统,潜伏期就越短。

二、临床表现:

对于狂犬病暴露者而言,除了罹患狂犬病的风险外,动物咬伤还可以导致各种复杂的外科伤口、可能的严重并发症 12 以及继发的细菌感染。致伤动物不同,所导致的伤口类型、 临床特点以及预后均有所不同。

狂犬病在临床上可表现为狂躁型(大约 2/3 的病例)或 麻痹型

由犬传播的狂犬病一般表现为狂躁型,而吸血蝙蝠 传播的狂犬病一般表现为麻痹型[25-27]。狂躁型患者以意识 模糊、恐惧痉挛,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瞳孔散大和唾 液分泌过多等)为主要特点。麻痹型患者意识清楚,但有与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相似的 神经病变症状。GBS 是脊神经和周围神经的脱髓鞘疾病,又 称急性特发性多神经炎或对称性多神经根炎,临床主要表现 为进行性、上升性、对称性麻痹,四肢软瘫,以及不同程度 的感觉障碍。与 GBS 不同的是,狂犬病患者一般伴有高热、 叩诊肌群水肿(通常在胸部、三角肌和大腿)和尿失禁,而 不伴有感觉功能受损。 根据病程,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 急性神经症状期(兴奋期)、麻痹期、昏迷和死亡几个阶段。 但实际上发病是一个连续的临床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一系列 可以独立分割的表现。

(1)潜伏期:从暴露到发病前无任何症状的时期,一 般为 1-3 个月,极少数短至两周以内或长至一年以上,此时 期内无任何诊断方法。

(2)前驱期: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早期,通常以不适、 厌食、疲劳、头痛和发热等不典型症状开始,50%-80%的患 者会在原暴露部位出现特异性神经性疼痛或感觉异常(如痒、 麻及蚁行感等),可能是由于病毒在背根神经节复制或神经 14 节神经炎所致。此时期还可能出现无端的恐惧、焦虑、激动、 易怒、神经过敏、失眠或抑郁等症状。前驱期一般为 2-10 天(通常 2-4 天)。 (3)急性神经症状期:患者出现典型的狂犬病临床症 状,有两种表现,即狂躁型与麻痹型。 狂躁型患者出现发热并伴随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包括 机能亢进、定向力障碍、幻觉、痉挛发作、行为古怪、颈项 强直等。其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惧、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 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恐水、怕风 是本病的特殊症状,典型患者见水、闻流水声、饮水或仅提 及饮水时,均可引起严重的咽喉肌痉挛。患者虽渴极而不敢 饮,即使饮后也无法下咽,常伴声嘶及脱水。亮光、噪声、 触动或气流也可能引发痉挛,严重发作时尚可出现全身疼痛 性抽搐。由于常有呼吸肌痉挛,故可导致呼吸困难及发绀。 大多数动物狂犬病病例的机能亢进期会持续数小时至数天, 人间狂犬病病例的机能亢进为间歇性,由数个持续 1-5 分钟 的兴奋期组成。患者的神志大多清楚,亢进期之间,患者一 般合作,并可以进行交流。急性神经症状期的其他异常表现 包括肌束震颤(尤其是暴露部位附近)、换气过度、唾液分 泌过多、局部或全身痉挛,以及一些较罕见的症状,包括阴 茎异常勃起或性欲增强,这些体征都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 关。本期一般持续 1-3 天。 麻痹型患者无典型的兴奋期及恐水现象,而以高热、头 痛、呕吐、咬伤处疼痛开始,继而出现肢体软弱、腹胀、共 15 济失调、肌肉瘫痪、大小便失禁等,呈现横断性脊髓炎或上 升性脊髓麻痹等类 GBS 表现。其病变仅局限于脊髓和延髓, 而不累及脑干或更高部位的中枢神经系统。

(4)麻痹期:指的是患者在急性神经症状期过后,逐 渐进入安静状态的时期,此时痉挛停止,患者渐趋安静,出 现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最为多见。麻痹可能是对称性 或非对称性的,以被咬肢体侧更为严重;或者呈上升性,类 似 GBS。眼肌、颜面部肌肉及咀嚼肌也可受累,表现为斜视、 眼球运动失调、下颌下坠、口不能闭、面部缺少表情等。进 而患者的呼吸渐趋微弱或不规则,并可出现潮式呼吸;脉搏 细数、血压下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临终前患者多进入 昏迷状态,呼吸骤停一般在昏迷后不久即发生。本期持续 6-18 小时。 狂犬病的整个自然病程一般不超过 5 日。死因通常为咽 肌痉挛而窒息或呼吸循环衰竭。本病在临床上需 与破伤风、病毒性脑膜脑炎、脊髓灰质炎、GBS 等相鉴别。

三、狂犬病的预防建议

(一)暴露前预防

1. 基础免疫 所有持续、频繁暴露于狂犬病病毒危险环境下的个体均 推荐进行暴露前预防性狂犬病疫苗接种,如接触狂犬病病毒 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可能涉及狂犬病病人管理的医护人员、 狂犬病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兽医、动物驯养师以及经常接触 动物的农学院学生等。此外,建议到高危地区旅游的游客、 居住在狂犬病流行地区的儿童或到狂犬病高发地区旅游的 儿童进行暴露前免疫。免疫程序:第 0 天、第 7 天和第 21 天(或第 28 天)分 45 别接种 1 剂,共接种 3 剂。 接种途径、部位和剂量:肌内注射。2 岁及以上儿童和 成人于上臂三角肌注射;2 岁以下儿童于大腿前外侧肌注射。 禁止在臀部肌肉注射。每剂 0.5ml 或 1.0ml(具体参照产品规 格或产品说明书)。

2. 加强免疫 如出于暴露前预防的目的,则已接受全程基础免疫者无 需定期进行加强免疫。定期加强免疫仅推荐用于因职业原因 存在持续、频繁或较高的狂犬病病毒暴露风险者(如接触狂 犬病病毒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兽医)。 免疫程序:接触狂犬病病毒的实验室人员每 6 个月监测 一次血清中和抗体水平;兽医、动物疫控部门等每 2 年监测 一次血清中和抗体水平。当血清中和抗体水平<0.5 IU/ml 时 需加强接种 1 剂。 接种途径、部位和剂量:肌内注射。2 岁及以上儿童和 成人于上臂三角肌注射;2 岁以下儿童可在大腿前外侧肌注 射。每剂 0.5ml 或 1.0ml(具体参照产品规格或产品说明书)。

(二)暴露后预防

四、关于十日观察法

健康且接受过正确的疫苗 接种(至少两次有效的狂犬病疫苗接种记录)的家养犬、猫或雪貂伤人时,如 易于进行 10 日观察,尤其是当伤者在过去的 3 个月内曾经接受过暴露前预防或 暴露后预防免疫治疗时,在确保给予伤者恰当的伤口处理前提下,可推迟加强免疫接种。

指南中47-48页处提到“如果伤人动物在 10 日观察期内保持健康, 或经可靠的实验室使用恰当诊断技术证明该动物未患狂犬病,则可以终止免疫接种。( WHO 及美国 CDC 均推荐 10 日观察法)

但是十日观察法是有前提的

①10 日观察法仅限于家养的犬、猫和雪貂,且伤人动物需有 2 次明确记载有效 的狂犬病疫苗免疫接种史;

②10 日观察法要考虑众多因素,如:暴露地区的动 物狂犬病流行病学、伤口类型、暴露严重程度、伤人动物的临床表现及其免疫 接种状况、伤人动物进行隔离观察的可能性以及实验室诊断的可获及性等。

③ 暴露后预防处置应立即开始,如有可能,应对可疑动物进行识别,隔离观察(外观健康的犬或猫)或安乐死后进行实验室检测,在等待实验室结果或观察期内, 应继续进行疫苗的暴露后预防接种。如实验室检测阳性,应立即进行回顾性风 险评估以确定所有可能暴露人群,并应给予其暴露后预防程序。如可疑动物无 法进行实验室检测或观察,则应给予全程暴露后预防,如果动物经适当的实验 室检测证实未感染狂犬病则暴露后预防可以终止。

资料来源:

@知识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