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8世纪准噶尔部是否被乾隆灭族?

回答
关于十八世纪准噶尔部是否被乾隆灭族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在史学界存在争议的议题。笼统地说“灭族”可能过于简单化,但乾隆皇帝确实发动了对准噶尔部的大规模征伐,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场战争对准噶尔部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使其在历史上几乎消失。

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

1. 准噶尔部的崛起与清朝的矛盾

在乾隆时期之前,准噶尔汗国就已经是一个强大的蒙古汗国,对清朝的边疆稳定构成了长期的威胁。准噶尔人是以卫拉特蒙古(即西部蒙古)中的一支,他们在17世纪通过一系列兼并战争,逐渐统一了卫拉特各部,并建立了准噶尔汗国。准噶尔汗国不仅控制着广阔的疆域,还积极向西藏和中亚地区扩张,与俄罗斯和中亚的哈萨克、布哈拉等政权都有互动。

准噶尔的崛起,特别是其对西藏佛教的控制和对清朝册封的达赖喇嘛的干涉,成为清朝皇帝,尤其是乾隆皇帝,视为重大的边疆隐患。准噶尔的强大,以及其对蒙古各部的潜在影响,也让清朝感到不安。此外,准噶尔与沙俄之间存在的贸易和外交关系,也让清朝警惕其可能联合外力对抗清朝。

2. 乾隆皇帝对准噶尔的征伐

乾隆皇帝即位后,对解决准噶尔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决心。他认为准噶尔是清朝边疆的心腹大患,必须彻底翦除。在乾隆皇帝的统治下,清朝对准噶尔发动了数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史称“平定准噶尔之役”。

第一次用兵(乾隆九年,1745年): 起因是准噶尔汗达瓦齐与阿玉锡之间的内讧。乾隆皇帝借机出兵,但由于准备不足和后勤问题,并未取得决定性胜利。
第二次用兵(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7年1749年): 准噶尔内部再次发生动乱,达瓦齐被其叔父阿玉锡推翻。乾隆皇帝抓住机会,派遣大将班第、川陕总督讷亲等人率军入藏,支持阿玉锡。然而,讷亲骄傲轻敌,在战场上战死,战事一度陷入僵局。
第三次用兵(乾隆十七年至二十二年,1753年1757年): 经历了前两次的挫折,乾隆皇帝吸取教训,调集了更精锐的部队,由名将达尔扈、阿玉锡、富德等率领。这次征伐历时数年,清军在天山南北展开作战,最终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攻克伊犁(今新疆伊宁),俘虏了达瓦齐,取得了对准噶尔汗国的决定性胜利。

3. 毁灭性的后果:屠杀与迁徙

在清朝军队取得胜利后,对准噶尔部的处理方式是造成其人口锐减和文化中断的关键原因。

大规模屠杀: 史料记载,为了彻底消灭准噶尔的抵抗力量,清朝军队在占领伊犁后,对当地的准噶尔人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尤其是在“伊犁之战”后,史书上记载的“屠灭准噶尔”、“尽戮男丁,老幼妇女概免”等说法,虽然其具体数字难以考证,但普遍认为屠杀规模是巨大的。一些学者估计,在此期间,准噶尔人口可能锐减了数十万甚至更多。
疾病的传播: 当时,痘疫(天花)在准噶尔地区爆发,由于战乱和人口的密集,疾病迅速传播,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这无疑加剧了准噶尔部的毁灭。
强制迁徙与隔离: 除了直接的屠杀和疾病,清朝还对幸存的准噶尔人口进行了强制性的迁徙和隔离。例如,将一些准噶尔部落迁往了距离遥远的地方,将其分散开来,以防止他们重新聚集和构成威胁。同时,清朝还将大量的汉族和回族人口迁入伊犁地区,改变了当地的人口构成。

4. “灭族”的界定与争议

正是因为上述的屠杀、疾病和强制迁徙政策,准噶尔部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和军事实体,在乾隆皇帝的征伐后不复存在。其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原有的社会结构被彻底摧毁。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乾隆皇帝的政策确实导致了准噶尔部人口的毁灭性打击,使其在事实上难以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群体存在。 许多历史学家倾向于认为,乾隆皇帝的征伐和随后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种“事实上的灭族”。

但是,从严格的法律和定义上来讲,“灭族”通常指对一个民族的全部成员进行系统性的、有计划的种族灭绝,旨在从根本上根除该民族的生存。由于仍有少量的准噶尔人幸存下来,并被分散或同化,所以有些人可能会认为“灭族”的说法过于绝对。

然而,无论如何定义,乾隆皇帝的征伐无疑是准噶尔部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这场战争的惨烈程度,以及对准噶尔部文化和人口造成的毁灭性影响,使得其在历史舞台上几乎销声匿迹。

清朝在这场战争后,成功地将天山南北纳入了其统治范围,并设立了伊犁将军等官职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与此同时,这场胜利也伴随着对一个强大民族的残酷压制和毁灭。

总结来说,乾隆皇帝对准噶尔部的征伐,虽然不一定能用“灭族”二字来完全涵盖所有细节,但其政策的严酷性、屠杀的规模以及随之而来的人口锐减和文化断裂,使得准噶尔部从一个强大的汗国变成了一个几近消失的群体。这场战争是乾隆盛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也为后世留下了关于民族政策和战争伦理的深刻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8世纪准噶尔部是否被乾隆灭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十八世纪准噶尔部是否被乾隆灭族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在史学界存在争议的议题。笼统地说“灭族”可能过于简单化,但乾隆皇帝确实发动了对准噶尔部的大规模征伐,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场战争对准噶尔部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使其在历史上几乎消失。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1. 准噶尔.............
  • 回答
    18世纪的枪战,尤其是以线列战术为主导的时代,近距离齐射战法的意义非凡,可以说是当时步兵战术的核心和决定性力量。它远不止是简单地开枪,而是经过精巧设计、严密训练和战术协同的综合体现,旨在最大化火力输出,实现对敌方的有效杀伤和心理打击。以下是18世纪近距离齐射战法的详细意义:1. 火力集中与最大化杀伤.............
  • 回答
    18世纪的美国独立,并非如同注定的星辰般不可避免,更像是一场在特定历史土壤上,由多种因素催生、碰撞、最终爆发的复杂化学反应。要断言其“必然”,或许略显片面,但其发生的概率之高,以及背后驱动力的强大,足以让我们深入探讨其历史的轨迹。独立为何如此“近乎必然”?想象一下,一群来自遥远国度的移民,在北美大陆.............
  • 回答
    18世纪的帆船,那可是一个船只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时代。说起来,当时的分类可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有那么严格的标准化体系,更多的是根据船的大小、用途、桅杆数量和帆的类型来区分。但咱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的大类上好好聊聊,保证你听得明明白白。核心分类思路:看它长啥样,干啥用最粗略的划分,我们可以从船的大小和用途上.............
  • 回答
    18世纪的北欧贵族,他们的衣着打扮可谓是风姿绰约,极尽奢华与精致,是那个时代欧洲时尚潮流的缩影。不过,比起西欧那些花哨得有些过分的宫廷服饰,北欧贵族的装扮,尤其是在一些地域,会带着一丝丝实用的考量,但这份实用也遮掩不住骨子里的尊贵与讲究。首先得说说男士。想像一下,一位瑞典男爵或是丹麦伯爵,站在他们家.............
  • 回答
    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较量,想象一下,18世纪的波兰翼骑兵与清朝八旗骑兵在同一片战场上相遇。这无疑是一场充满看点,也异常难以预测的对决。要判断谁的胜算更大,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而非简单地以装备的先进程度来一概而论。交锋双方的背景与特点首先,我们得先了解一下这两支骑兵的来龙去脉。波兰翼骑兵(H.............
  • 回答
    18世纪的康乾盛世,提起它,人们脑海里往往会浮现出一幅幅繁荣昌盛、万邦来朝的景象。皇帝睿智,臣子勤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疆土辽阔,文化昌盛,似乎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太平景象。然而,正如您所言,这看似辉煌的“盛世”,在历史的深处,却已经埋下了滑向“衰世”的种子,预示着一个凄凉的未来。要理解“盛世”与“衰世.............
  • 回答
    伏尔泰在《查理十二传》中对18世纪初俄罗斯的描绘,无疑带有一种典型的“启蒙理性”的视角,他以西欧的繁荣和理性为标杆,来衡量他笔下的人物和国度。对于当时的俄罗斯,他确实有意无意地强调了其“落后”和“野蛮”的方面,但要说俄罗斯“如伏尔泰描述的一般落后野蛮”,这过于简化,也忽略了当时俄罗斯正在经历的深刻变.............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18世纪的铁家伙们,特别是它们往钢板上招呼的效果。那时候还没现在这么花哨的“穿甲弹”概念,主要是实心铁球,威力大小主要看炮管里装多少火药,炮弹有多重,还有炮管的长度和工艺。18世纪这会儿,海军战舰的装甲,特别是对付火炮,主要是用橡木。钢装甲那真是稀罕物,或者说,当时能制造出足够厚、足.............
  • 回答
    18世纪的欧洲,尤其是在启蒙运动的时代,确实对中国投去了许多艳羡的目光。这并非源于某个单一的原因,而是一系列文化、政治、经济和哲学层面的交织影响。那时的欧洲,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旧有的秩序摇摇欲坠,新的思想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遥远的中华帝国,以其悠久的历史、稳定的统治和看似繁荣的景象,成为了许多欧洲.............
  • 回答
    如果丧尸爆发发生在18世纪(1700年)到19世纪(1899年)之间,这将是一场与我们现代认知截然不同的灾难。那个时代的技术、社会结构、医疗知识和通讯方式都与今天天壤之别,这会对丧尸爆发的进程和人类的应对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将从不同方面详细讲述: 1. 丧尸的起源与传播: 起源的猜测与误解.............
  • 回答
    18世纪初的法国经济,可以被视为一个充满活力但又暗藏危机的过渡时期。法国在经历了路易十四时期集权统治和大规模战争后,经济呈现出复杂且矛盾的景象。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评价:一、 经济复苏与增长的迹象: 农业的缓慢复苏与提升: 路易十四晚期由于战争和农业歉收导致了经济衰退,进入18世纪,特别.............
  • 回答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距今八百万年前的那个时代,那时候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和现在大相径庭。那个时候,我们今天熟知的熊猫,其实还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它们的老祖宗们,被称为“始熊猫”。这八百万年,对于一个物种来说,是漫长得足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面对气候的剧烈波动和地质结构的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历史假设,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历史的发展往往是多方面的、相互作用的。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如果欧洲没有法国大革命,而是继续沿着18世纪后期开明专制的道路发展,是否会“更好”。首先,理解“开明专制”及其在18世纪后期的特征:开明专制(Enlightened Absolut.............
  • 回答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下“非洲不发达国家”的定义。咱们就假设是一个规模比较大、人口也不算少的国家,比如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或者刚果民主共和国这样的体量。它们在21世纪的特点是,可能工业化程度不高,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和医疗水平相对落后,但同时可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潜在的自.............
  • 回答
    18至19世纪,奥地利与托斯卡纳大公国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奥地利未能将托斯卡纳吞并的背后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地缘以及当时欧洲的整体格局等多个维度来理解。简单来说,奥地利当时在意大利北部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但直接吞并托斯卡纳并非最优选择,甚至可能带来更多麻烦。首先,我们得回到18世纪初的背景。在西.............
  • 回答
    沙俄在18、19世纪不倾其精锐之力、不将所有资源压在肥沃但军事相对落后的清朝身上,反而将目光和兵力更多地投向了奥斯曼帝国和波兰,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战略考量以及国力现实的综合影响。简单地将清朝描述为“军事三流”而忽视了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潜在的抵抗力量,也未能完全捕捉到俄国在那个时期所.............
  • 回答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和清朝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没有提出结盟”,不如说是根本没有结盟的土壤和可能性。这并非偶然,而是深植于双方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文化观念以及当时的国际格局之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核心层面来剖析:一、 根本性的政治与意识形态隔阂:天壤之别的统治哲学 英国:自由.............
  • 回答
    古典音乐在18世纪至20世纪的受众面,是一个复杂且不断演变的话题,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以及音乐本身的变革而呈现出不同的图景。我们可以将这段时期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来详细探讨:1. 18世纪:贵族与精英的专属艺术在18世纪,也就是巴洛克晚期和古典主义早期(约17001780年代),古.............
  • 回答
    18、19世纪欧洲思想家的著作之所以能够一经问世便被冠以“影响了整个欧洲”的评价,绝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这个时期是欧洲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关键节点,新的思想如同火种,迅速点燃了知识分子的热情,进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时代的“蓄势待发”是根本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