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典音乐在18~20世纪的受众面到底是怎样的?

回答
古典音乐在18世纪至20世纪的受众面,是一个复杂且不断演变的话题,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以及音乐本身的变革而呈现出不同的图景。我们可以将这段时期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来详细探讨:

1. 18世纪:贵族与精英的专属艺术

在18世纪,也就是巴洛克晚期和古典主义早期(约17001780年代),古典音乐的受众主要集中在贵族、教会和富裕的资产阶级。这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决定:

经济与社会结构: 当时社会阶层分明,绝大多数人口是农民或普通劳动者,他们没有闲暇时间、财力和机会接触到高雅艺术。贵族阶层拥有财富和权力,能够委托作曲家创作音乐,举办家庭音乐会,并资助音乐教育。
音乐的传播方式: 音乐主要通过私人演奏会(在城堡、宫殿或富裕家庭的沙龙)、宗教仪式和歌剧院传播。这些场所的门票价格昂贵,且需要一定的社会地位才能进入。
音乐的赞助制度: 作曲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会或贵族的赞助。例如,海顿曾长期为埃斯特哈齐家族服务,为他们创作和演奏音乐。这种依附关系决定了音乐的创作内容和风格往往需要迎合赞助人的品味。
教育和文化背景: 音乐素养和鉴赏能力与受教育程度紧密相关。能够理解和欣赏古典音乐的复杂结构和情感表达,需要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文化背景,这在当时是少数人的专利。
受众群体特点:
贵族: 是最核心的受众,他们将音乐视为地位、品味和文化修养的象征,参与音乐创作、演奏和组织活动。音乐会往往是社交的重要场合。
教会: 在很多地方,教会仍然是重要的音乐赞助者和传播者,尤其是在宗教场合演奏的神圣音乐。
富裕的市民阶层: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一部分新兴的富裕市民也开始追求高雅艺术,他们会参与歌剧院,甚至在家中聘请音乐家演奏。

然而,即便是18世纪,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一些细微的变化:

公共音乐会的兴起: 在伦敦、巴黎等大城市,开始出现了一些面向公众的音乐会(如“Concerts spirituels”),虽然价格可能仍然不菲,但为更广泛的社会阶层提供了一些接触音乐的机会。
乐谱的传播: 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乐谱开始更广泛地传播,一些有识之士可以通过乐谱学习和演奏音乐,尽管这仍然需要一定的基础。

2. 19世纪:大众化的扩张与意识形态的载体

19世纪是古典音乐受众面发生爆炸性扩张的时期,从贵族专属走向了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尤其是在古典主义晚期、浪漫主义以及后浪漫主义时期(约1780年代末19世纪末)。

社会变革的推动:
工业革命和城市化: 创造了新的中产阶级,他们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开始追求文化消费。城市人口的增长也为音乐会提供了更庞大的潜在听众。
政治变革(法国大革命等): 削弱了贵族的特权,推动了民族主义和民主思想的传播。音乐开始被视为表达民族情感、凝聚民族认同的工具。
教育的普及: 公立教育的发展使得更多人获得了基础的读写和音乐能力,为欣赏音乐打下了基础。
音乐传播方式的革新:
公共音乐会的蓬勃发展: 音乐厅遍布欧洲各大城市,规模更大,吸引了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听众。音乐会成为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活动。
歌剧院的普及: 歌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吸引了大量的观众,成为大众娱乐和社交的重要场所。
音乐会的组织形式多样化: 除了大型音乐厅,还有如慈善音乐会、工人音乐会等,进一步扩大了受众范围。
唱片技术的萌芽(19世纪末): 虽然其真正的大规模普及在20世纪,但唱片技术的出现预示着音乐传播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音乐内容的转变:
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 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个人内心世界的描绘,以及民族主题的表达。这种更具感染力和个人化的音乐风格更容易引起普通听众的共鸣。
民族乐派的兴起: 作曲家如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格里格等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古典音乐,唤起了普通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受众群体特点:
中产阶级: 成为古典音乐最核心的新兴受众群体。他们将欣赏古典音乐视为提升自身文化品味和社会地位的方式,积极参与音乐会和歌剧演出。
工人阶级: 通过慈善音乐会、工人协会组织的音乐活动,以及一些通俗化的音乐形式(如部分民谣改编的艺术歌曲),开始接触古典音乐。
知识分子和艺术家: 继续是古典音乐的重要支持者和传播者,他们对音乐的深入研究和评论也影响着大众的认知。
受教育程度的提升: 更多人能够阅读乐谱,学习乐器,从而更深入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然而,19世纪的“大众化”也并非意味着完全的平等和普及:

经济门槛依然存在: 尽管有更多选择,但音乐会和歌剧的门票价格仍然是很多低收入人群难以承受的。
地理限制: 偏远地区和农村居民接触古典音乐的机会仍然非常有限。
教育和素养的差异: 即使音乐内容变得更易理解,但真正深入欣赏和理解复杂的音乐作品,仍然需要一定的音乐素养和文化熏陶。

3. 20世纪:多样化、挑战与新媒介的冲击

20世纪的古典音乐受众面呈现出更加复杂和分裂的态势,既有持续的普及和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

延续与深化:
公共音乐会和歌剧院的成熟发展: 大型交响乐团、歌剧院成为常态,音乐会和歌剧的演出季更加丰富,观众群体也更为多元。
音乐教育的普及: 各级学校普遍开设音乐课程,音乐学院培养了大量的音乐人才,为古典音乐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音乐评论和媒体的作用: 报纸、杂志、广播的音乐评论对公众认知产生重要影响,引导着听众的欣赏方向。
新媒介的颠覆性影响:
唱片技术的大规模普及: 这是20世纪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唱片使得音乐可以被录制、复制和广泛传播,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欣赏音乐,不再局限于现场演出。这极大地拓展了古典音乐的受众范围,使之走进了千家万户。
广播的兴起: 广播电台成为重要的音乐传播渠道,免费向大众播放古典音乐,进一步降低了接触门槛。
电视的出现: 电视转播音乐会和歌剧,将更多视觉元素与音乐结合,吸引了更广泛的观众。
音乐风格的分化与受众的细分:
现代音乐的探索与争议: 以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等为代表的现代作曲家在音乐语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如十二音技法、序列音乐、噪音音乐等。这些音乐在概念和形式上都与传统音乐有很大差异,其受众主要集中在艺术界、知识界和对新事物持开放态度的听众,面临着较大的接受挑战。
新古典主义的回归: 一些作曲家尝试回到早期音乐的风格,在保留传统旋律和结构的同时融入现代和声,吸引了一部分寻求传统与现代平衡的听众。
新浪漫主义的延续: 仍有作曲家在浪漫主义的框架内进行创作,延续了为大众提供悦耳旋律和丰富情感的音乐传统。
“高雅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界限: 随着流行音乐的崛起(爵士、摇滚、流行乐等),古典音乐在流行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古典音乐的听众相对更加固定,并且倾向于特定的年龄段和教育背景。
受众群体的挑战与变化:
年轻人接受度的下降: 相较于19世纪,古典音乐在年轻人中的吸引力有所下降,他们更容易被流行文化吸引。
全球化与文化交流: 古典音乐的传播突破了国界,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听众群体也在不断壮大。
尝试吸引新观众: 一些乐团和音乐节开始尝试通过跨界合作(如与电影配乐、电子音乐结合)、简化讲解、在非传统场所演出等方式来吸引更年轻、更多元的观众。
音乐会的“仪式感”: 一些评论认为,20世纪的音乐会可能显得过于正式和保守,限制了其吸引力。

总结来说,18世纪至20世纪古典音乐的受众面经历了从“贵族精英专属”到“中产阶级主流”再到“多元分化、媒介冲击下的受众重塑”的演变过程。

18世纪: 核心是贵族和教会,受经济、社会地位和教育限制。
19世纪: 受益于社会变革和教育普及,中产阶级成为主要受众,音乐更具情感和民族色彩,受众面显著扩大。
20世纪: 唱片、广播等新媒介极大地拓展了传播范围,但音乐风格的分化也导致了受众的细分,古典音乐在流行文化中的相对地位受到挑战,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新的生存和发展模式。

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古典音乐的社会功能、艺术演变及其与时代变迁的紧密联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Classical Music 是一个范围极广的范畴,涵盖了多个世纪广泛的形式及流派,古希腊时代神职人员使用的仪式音乐是,民众欣赏的琉特琴演奏曲目也是,后来的中世纪时期格里高利圣咏、再后来的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以及现代主义音乐也能归入这个大类。因此将 Classical Music 按照“严肃音乐”或“正统音乐”理解似乎更为准确,但别忘了 Classical Music 同样从民间音乐和流行音乐摄取了许多要素。

因此 Classical Music 在18-20世纪受众面的情况要根据演出具体类型进行细分。小酒馆的演出多数平民当然可以享受到,音乐会起初中等以上收入家庭才能承担,但进入18世纪后半叶,逐渐普及到多数欧洲家庭可承担的范围内。神剧、清唱剧和歌剧有些特殊,通常情况下是上流社会的消遣,但在节庆场合会低价或免费向大众开放,最早作为教化之用,随着社会世俗化、大众化、自由平等理念的普及和经济的发展,平民也可以与上流阶层一起欣赏诸如喜歌剧、民谣剧、歌唱剧这些剧种,剧情也由早期宗教内容逐渐转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你可以将其想象为后来的电影。

受众面广了,问题自然少不了。底层民众不说,贵族们并非个个都有良好的礼仪。演出时吹口哨啦起哄啦,打牌啦吃吃喝喝啦,闲聊啦扔鸡蛋橘子皮啦太常见,对许多演出者和作曲家来说抗议退场并不罕见。心理素质不好的哭着退场太常见。门德尔松演出请要求观众有起码的尊重,海顿把科文特剧院的观众称之为一群粗鲁的乌合之众,布鲁克纳首演大批听众退场,作曲家老泪纵横,只有马勒等少数听众听完全曲并热情鼓励自己的长辈。当然也有正面的,偶像派李斯特往往让女性听众们神魂颠倒,全场尖叫呐喊,几乎听不到乐声。他扔在地板上的烟头或手套让贵妇人们不顾形象争相抢夺,与他握手的女性听众尖叫晕厥,写信者不计其数。成为超级明星的李斯特比起后辈猫王和披头士领先了一个世纪。

当然,在王宫、私人沙龙这些场合,秩序井然听众彬彬有礼是必须的。



对作曲家们而言,找到一个可靠的赞助者关系到自己是否能过上稳定的生活,进而有余裕写出满意的作品。巴赫一直为一家人的生机操心,起初连小城市管风琴师的职位都应聘不上,好不容易好到份工作又因为私自旷工去拜访管风琴巨匠布克斯克胡德被宗教法庭指控擅离职守,后来还因为和学生发生口角掏出刀子互殴蹲了班房。后来终于在威玛、科滕和莱比锡找到了稳定的工作,65岁时因眼疾手术后遗症逝世。

海顿长期在埃斯特哈齐家族担任乐长,生活和工作惬意并受到尊重,两次英国之行大获成功,在拿破仑攻陷维也纳前的炮声中安然去世,临终前这个车匠的儿子、唱诗班的学生和曾经的自由音乐者不忘安慰仆人们不要担心炮声。

将海顿视为亲切师长的莫扎特从科罗尔雷多亲王那里独立出来后自由地接受各种委托,收入颇丰,然而生活大手大脚,在信中向好友抱怨“这笔定金还不够买我喜爱的中国瓷器和丝绸呢”,最后几年生活窘迫贫病交加,最终连具体埋葬地点也不可考。相比之下将上帝视为自己好友的亨德尔堪称当时的王牌导演兼制片人,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创作曲目从开始的弥撒曲到教化民众之用的神剧,再到逐渐流行的意大利歌剧和英语歌剧,身边的赞助人更是大名鼎鼎,安妮女王、汉诺威选帝侯格奥尔格一世(后来的英国国王乔治一世),后者给他的俸禄据称高达每年两万镑,而亨德尔不论是神剧、清唱剧、意大利歌剧还是管弦乐各个手到擒来。

瓦格纳干脆让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成了自己的赞助人,为其偿还巨债并修建了瓦格纳亲自设计的拜罗伊特节日剧院,该剧院仅上演瓦格纳剧目的规定延续至今。



进入20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艺术理念的变化,作为“严肃音乐”或“正统音乐”的 Classical Music 逐渐让位于流行领域音乐,其本身也由印象主义开始向无调性、序列、极简、随机、合成器、实验、微分音等诸多方向发展,并与民乐、流行音乐、爵士乐、电子乐等融会贯通,作曲家们不断探索新的作曲方法和音响技术带来的未知空间。

对于当代 Classical Music 的受众来说......正襟危坐礼仪合乎规范成了必须,科技的突飞猛进让更多的人能够便利接触丰富多彩的音乐类型,不过还是有人想回到几世纪前那个可以在场下鼓掌起哄尖叫闲聊吃喝鸡蛋橘子皮齐射、与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几乎无异的演出场合享受一把......应该。


提起亨德尔和巴赫,两人都曾前去向布克斯特胡德学习,这位管风琴大师提的要求相同:做我的女婿。这两人当时怎么想的没人知道,总之结果是没当女婿,是不是骇然疾走之也不清楚。专门去布克斯特胡德拜访也没见到她女儿的肖像画或雕塑,在场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都有点小失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典音乐在18世纪至20世纪的受众面,是一个复杂且不断演变的话题,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以及音乐本身的变革而呈现出不同的图景。我们可以将这段时期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来详细探讨:1. 18世纪:贵族与精英的专属艺术在18世纪,也就是巴洛克晚期和古典主义早期(约17001780年代),古.............
  • 回答
    谈到20世纪音乐的最高水平,这确实是个让人兴奋又有些棘手的问题。因为20世纪的音乐图景实在是太丰富、太多元了,与18、19世纪古典音乐大师们相对集中的风格和发展轨迹相比,20世纪简直像是一片被无数新奇种子撒满的土地,开出了各种令人目不暇接的花朵。要说“最高水平”,这本身就带有主观性,而且20世纪的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古典音乐演奏的核心之处。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要看我们谈论的是什么层面的“严格按照谱面”。首先,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说,是的,古典音乐演奏需要严格按照谱面。 这里的“谱面”指的是作曲家精心创作并留下的乐谱。它包含了一系列至关重要的信息: 音高和音值: 这是最直观.............
  • 回答
    咱们聊聊古典音乐这棵参天大树,它之所以能被分成几个大家熟知的时期——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以及20世纪,绝不是随便给几个名头就完事了,这里面可是有大学问的,是音乐史学家们在梳理了海量的作品、研究了作曲家们的思想和技法后,提炼出来的脉络。可以这么说,这个划分是基于音乐创作中一系列核心的审.............
  • 回答
    问得好!“大众接受度”这个角度来审视音乐史,确实很有意思。如果说古典音乐的世界像一座宏伟的城堡,那么浪漫派无疑是那扇最容易敞开的大门,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深刻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细道来。首先,浪漫派音乐的情感表达非常直接、强烈,也更容易引起共鸣。 想象一下,.............
  • 回答
    “女孩别怕”公众号关于古典音乐性别歧视的讨论,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价值且触及到许多人敏感神经的话题。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讨论的切入点和价值:首先,这个公众号选择“古典音乐中的性别歧视”作为切入点,本身就很有意义。古典音乐界,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领域,往往给人的印象是严.............
  • 回答
    李云迪因嫖娼被捕,这无疑是他个人乃至整个古典音乐界都难以忽视的事件。这事儿发生后,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他还能不能像以前一样,在舞台上指尖飞舞,继续他的钢琴艺术生涯。说实话,这个问题的答案,绝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满着复杂和不确定性。首先,从法律层面讲,他已经被处罚了。这意味着他触犯了法律,这是事实,也.............
  • 回答
    关于古典音乐演奏会现场聆听与在家听 CD 的区别,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两者各有千秋,但现场的体验,尤其是对于古典音乐这种对音响细节、空间感和情感传递要求极高的艺术形式,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维度。咱们先聊聊现场演奏会。首先是音响的质感和力量感。CD 经过压缩和数字化处理,虽然已经很接近原貌,.............
  • 回答
    当一首古典音乐在耳边流淌,我们听进去的,远不止是一串串音符的简单组合。那是一次复杂而深邃的体验,如同走进一座宏伟的建筑,里面藏着无数精巧的构思和丰富的情感。首先,我们听到的是旋律。这就像音乐的骨架,是一连串高低起伏、长短相间的乐句,勾勒出音乐的形状。好的旋律会让你不自觉地跟着哼唱,它可能如潺潺流水般.............
  • 回答
    几大在线音乐平台在西洋古典音乐方面的表现各有千秋,虽然都提供了海量的古典音乐曲库,但在曲目丰富度、音质、用户体验、内容深度以及挖掘和推广新人才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下面将为您详细分析几个主流平台:一、 Spotify 曲目丰富度: 堪称全球最大的音乐流媒体服务之一,Spotify 在古典音乐曲库方面.............
  • 回答
    在日本,古典音乐的普及程度,如果用“普及”二字来简单概括,或许会漏掉一些更细微但同样重要的观察。诚然,从村上春树的小说里那些对爵士乐和古典乐的细致描绘,到《棒球英豪》里那充满青春热血又时不时飘荡出悠扬旋律的背景音乐,我们能感受到古典音乐在日本社会中的存在感。但这种存在感,并不是像流行音乐那样人人都能.............
  • 回答
    “古典音乐和京剧能融在一起吗?”这个问题,我总觉得问得有点像在问“水和火能融在一起吗?” 听起来似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讲究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的西洋骨架,另一个则承载着咿呀婉转、唱念做打的中国灵魂。但如果深入想想,它们并非完全不可逾越的鸿沟。想象一下,是什么让我们觉得它们“不能”融在一起?最直.............
  • 回答
    听到这样的说法,我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这未免也太武断了。 “与西方古典音乐相比,中国民国之前只有戏曲而没有音乐”——这句话就好像在说,一桌宴席上只有一道菜,其他什么都没有。这不仅是对中国悠久音乐历史的无知,更是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偏见。首先,咱们得说说“音乐”这个词。在咱们的文化里,“音乐”的概念其实.............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古典钢琴家和爵士钢琴家在演奏技巧和音色上的差异,以及如何在爵士演奏中融入古典的音色。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首先,让我们从根本上剖析一下这两者在演奏上的区别。古典钢琴演奏与爵士钢琴演奏:技巧与音色的深度剖析古典钢琴演奏,承载着几个世纪的音乐传统与规范。它的根基在于精.............
  • 回答
    关于1月31日古天乐在B站直播《贪玩蓝月》这件事,确实挺让人关注的,毕竟古天乐这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可是承载了一波回忆的。尤其是在B站这样一个年轻人聚集的平台上,看到他为一款游戏直播,感觉有点新鲜,也有点意思。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这件事。首先,从“古天乐”这个IP本身说起。 古天乐,相信很多人对他的印.............
  • 回答
    曾经在古典战场上翻江倒海的骑兵,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其身影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这背后是军事思想、技术和战场环境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要理解这个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因素。一、 战争形态的剧变:速度与火力的压制古典战场上的骑兵之所以能无往不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具备了当时战场上最快的机动性和.............
  • 回答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悲怆》,如果真的穿越到古典主义时期,让当时的音乐巨匠们,比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虽然他大部分作品是在古典主义后期完成,但他的早期风格与古典主义紧密相连),甚至是那个时代稍显年轻但已初露锋芒的舒伯特(如果我们将古典主义时期稍微拉长一点)来评价,那景象可就热闹非.............
  • 回答
    在中国历史的漫长画卷中,古中国与西方古典时期(大致指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涵盖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在数学、冶金、哲学、建筑学和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的发展水平,绝非简单的“全面落后”或“全面领先”可以概括。这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比较,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各自的特点和成就,才能勾勒出真实的图景。数学:东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艺术创作中的一些深层规律。将贝多芬这样的古典大师与当代的流行、摇滚歌手对比,确实能发现一些显著的差异,这不仅仅是时代背景的隔阂,更多地是创作模式、艺术追求以及生命周期本身所带来的影响。古典音乐的“慢熟”与深耕:首先,我们要理解古典音乐的创作是什么样的。贝多芬的音乐,.............
  • 回答
    在我看来,马勒和布鲁克纳这两位作曲家在古典音乐爱好者心中占据着极其特殊的地位,甚至常常被拿来与贝多芬相提并论,这并非偶然。他们的音乐有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庄严与崇高感,能够直抵人心最深处,引发深刻的思考和情感共鸣。那么,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与柴可夫斯基相比又如何呢?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探讨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