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典音乐在演奏时一定要按严格按照谱面弹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古典音乐演奏的核心之处。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要看我们谈论的是什么层面的“严格按照谱面”。

首先,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说,是的,古典音乐演奏需要严格按照谱面。 这里的“谱面”指的是作曲家精心创作并留下的乐谱。它包含了一系列至关重要的信息:

音高和音值: 这是最直观的部分。谱面规定了每个音符应该发出的声音高低以及持续的时间长短。一个音符弹错了音高,或者时值不对,很容易就能听出来,这显然与谱面不符。
节奏和节拍: 谱面通过音符的时值、休止符、拍号等信息,精确地指示了音乐的律动和脉搏。严格按照谱面弹奏,才能准确地传达作曲家设定的节奏骨架。
调性: 乐谱上的调号决定了音乐的基本音阶和和声色彩。演奏者需要遵循这个调性框架来构建音乐。
力度和表情记号: 谱面上会有各种符号指示乐句的强弱(如 p, f, cresc., dim.),以及一些表情记号(如 legato, staccato, accent)。这些都是作曲家用来塑造音乐情绪和色彩的重要工具。

为什么说需要严格按照谱面呢?

因为古典音乐往往是作曲家心血的结晶,是他对音乐思想、情感和结构的高度凝练。乐谱就是他与演奏者沟通的桥梁。如果演奏者随意更改音符、节奏,就等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作曲家想要表达的内容,甚至是歪曲了他的意图。对于许多严肃的古典作品,尤其是一些结构复杂、动机精巧的作品,随意改动可能会破坏整体的逻辑性和艺术性。

那么,为什么又不是“绝对”严格到一字不差呢?

这里涉及到几个层面的考量:

1. 历史演奏实践和风格的演变: 即使是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不同的演奏家演绎,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这并不是因为演奏者“不守规矩”,而是因为音乐演奏本身就受到当时演奏技术、审美观念、甚至乐器条件的影响。
早期音乐(如巴洛克时期): 这个时期的音乐,特别是巴赫、亨德尔的作品,乐谱上留给演奏者的“自由空间”相对更大。例如,装饰音(trills, mordents)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完全写出来,而是约定俗成地由演奏者根据乐句和风格自己添加。颤音的起始音、进行方式,也可能存在一些弹性。此外,一些赋格或卡农作品,对声部的处理、乐句的连接,也允许演奏者进行一定程度的个人化诠释。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 随着音乐的复杂性和表现力的增强,乐谱的精确度也在提高。但即使是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的作品,在节奏的微小处理(rubato)、乐句的呼吸感、音量的细微变化上,依然允许演奏者融入自己的理解。例如,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尤其强调情感的自由抒发,适度的“自由节奏”(rubato)在不破坏整体律动的前提下,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的起伏。

2. 诠释的多样性: 即便乐谱写得非常详细,同一部作品,不同优秀的演奏家弹出来也各有千秋。这种差异并非是对谱面的背离,而是对谱面信息的不同理解和强调。
对乐句的划分和呼吸: 有的演奏家会强调某个乐句的连贯,让音乐如歌唱般流动;有的则可能在乐句的连接处留出细微的停顿,制造一种思考或期待。
对力度和音色的处理: 同一个力度标记,比如“mf”(中强),不同演奏家可能会有细微的力度差异,或者在音色上追求更温暖、更明亮、更浑厚等等。
对音乐结构的把握: 即使是遵循相同的节奏和音符,演奏家对乐曲整体结构、主要动机的呈现方式、高潮的构建等方面的理解也不同,这会体现在他们对乐句的层次感和对比的把握上。

3. “演奏技法”的补充: 乐谱无法写尽所有的演奏技法和细微的技巧处理。例如,如何精准地运用弓法(弦乐)、指法(钢琴)、气息控制(管乐),如何在特定的乐句中通过微调指法来达到更佳的音色和连接效果,这些都需要演奏者凭借自身的技艺和经验来完成。有时,为了达到某个作曲家可能意图达到的音响效果,演奏者可能会在细节上进行一些符合音乐逻辑和风格的“补充”,而不是“改变”。

所以,关键在于“理解”和“服务于音乐”:

理解谱面: 优秀的演奏者首先要透彻理解乐谱所包含的一切信息,包括最细微的表情符号和演奏指示。他们会研究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同时代的音乐风格、以及不同版本的乐谱差异(如果有的话),来形成自己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服务于音乐: 演奏者的一切处理,无论是在节奏的细微弹性上,还是在音色和力度的塑造上,都应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音乐本身的情感表达、结构逻辑和整体风格。这种处理应该是自然而然的,是音乐发展逻辑的延伸,而不是突兀的个人发挥。比如,一个适度的 rubato,是为了让音乐更有呼吸感,更富于歌唱性,而不是随意地拖慢或加快。

总结一下:

古典音乐演奏者需要以尊重和理解作曲家意图为前提,严格按照谱面指示的音高、节奏、和声等基本框架进行演奏。但同时,在符合历史演奏风格和作品精神的范畴内,演奏者也拥有一定的空间去进行个人化的诠释和细微的艺术处理,以赋予作品生命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处理不是为了“改谱”,而是为了更深刻地“解读谱”,让音乐更加动人。

与其说“严格按照谱面”,不如说“忠实而富有创造力地演奏谱面”。这其中,“忠实”是基础,“富有创造力”是升华,而这两者都服务于最终的“音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西方钢琴音乐的一定历史时期内,是需要严格按照谱面演奏的。

在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的键盘音乐创作相对比较“规矩”,加上当时的钢琴工艺还没有十分成熟,所以在这一段历史时期内,演奏家没有什么发挥空间。演奏者严格按照谱面演奏和你展现自我的演奏,在实际效果上没有太大区别。

而从浪漫主义时期开始,作曲家们开始强调自我感受,钢琴工艺相比于以前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就使得钢琴音乐创作和钢琴演奏有了很多可能。一方面作曲家们写的作品开始变得很复杂,另一方满钢琴家也对演奏艺术有了更多深的理解。浪漫主义时期,有过很多不同的演奏观念,比如有的音乐家注重炫技,有的音乐家注重作品的艺术性,有的人认演奏应该去贴近生理学和医学的机制,等等。

在19世纪下半叶,意大利钢琴家布卓尼(Ferruccio Busodi,1866—1924)提出了一个观点,其认为钢琴家的首要任务是表达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而不是任意发挥自己的主观情感,这一个观点也就是题主所说的严格按照谱面去弹。这一观点影响了后续的很多钢琴家,包括比较有名的霍夫曼、拉赫玛尼诺夫等等。而这个演奏风格只流行了一阵,在之后又有更加包容的演奏风格出现了。

所以,古典音乐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也不分对错。主要看演奏者的个人理解,如果你十分喜爱一丝不差的将原谱弹出来是可以的。当然,在当代的钢琴演奏艺术中,在演奏中如果有更多的个人理解,是更加容易让人喜欢的。

以上。

欢迎关注我的专栏《古典音乐笔记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古典音乐演奏的核心之处。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要看我们谈论的是什么层面的“严格按照谱面”。首先,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说,是的,古典音乐演奏需要严格按照谱面。 这里的“谱面”指的是作曲家精心创作并留下的乐谱。它包含了一系列至关重要的信息: 音高和音值: 这是最直观.............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古典钢琴家和爵士钢琴家在演奏技巧和音色上的差异,以及如何在爵士演奏中融入古典的音色。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首先,让我们从根本上剖析一下这两者在演奏上的区别。古典钢琴演奏与爵士钢琴演奏:技巧与音色的深度剖析古典钢琴演奏,承载着几个世纪的音乐传统与规范。它的根基在于精.............
  • 回答
    关于古典音乐演奏会现场聆听与在家听 CD 的区别,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两者各有千秋,但现场的体验,尤其是对于古典音乐这种对音响细节、空间感和情感传递要求极高的艺术形式,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维度。咱们先聊聊现场演奏会。首先是音响的质感和力量感。CD 经过压缩和数字化处理,虽然已经很接近原貌,.............
  • 回答
    古典音乐在18世纪至20世纪的受众面,是一个复杂且不断演变的话题,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以及音乐本身的变革而呈现出不同的图景。我们可以将这段时期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来详细探讨:1. 18世纪:贵族与精英的专属艺术在18世纪,也就是巴洛克晚期和古典主义早期(约17001780年代),古.............
  • 回答
    咱们聊聊古典音乐这棵参天大树,它之所以能被分成几个大家熟知的时期——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以及20世纪,绝不是随便给几个名头就完事了,这里面可是有大学问的,是音乐史学家们在梳理了海量的作品、研究了作曲家们的思想和技法后,提炼出来的脉络。可以这么说,这个划分是基于音乐创作中一系列核心的审.............
  • 回答
    问得好!“大众接受度”这个角度来审视音乐史,确实很有意思。如果说古典音乐的世界像一座宏伟的城堡,那么浪漫派无疑是那扇最容易敞开的大门,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深刻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细道来。首先,浪漫派音乐的情感表达非常直接、强烈,也更容易引起共鸣。 想象一下,.............
  • 回答
    “女孩别怕”公众号关于古典音乐性别歧视的讨论,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价值且触及到许多人敏感神经的话题。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讨论的切入点和价值:首先,这个公众号选择“古典音乐中的性别歧视”作为切入点,本身就很有意义。古典音乐界,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领域,往往给人的印象是严.............
  • 回答
    李云迪因嫖娼被捕,这无疑是他个人乃至整个古典音乐界都难以忽视的事件。这事儿发生后,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他还能不能像以前一样,在舞台上指尖飞舞,继续他的钢琴艺术生涯。说实话,这个问题的答案,绝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满着复杂和不确定性。首先,从法律层面讲,他已经被处罚了。这意味着他触犯了法律,这是事实,也.............
  • 回答
    当一首古典音乐在耳边流淌,我们听进去的,远不止是一串串音符的简单组合。那是一次复杂而深邃的体验,如同走进一座宏伟的建筑,里面藏着无数精巧的构思和丰富的情感。首先,我们听到的是旋律。这就像音乐的骨架,是一连串高低起伏、长短相间的乐句,勾勒出音乐的形状。好的旋律会让你不自觉地跟着哼唱,它可能如潺潺流水般.............
  • 回答
    几大在线音乐平台在西洋古典音乐方面的表现各有千秋,虽然都提供了海量的古典音乐曲库,但在曲目丰富度、音质、用户体验、内容深度以及挖掘和推广新人才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下面将为您详细分析几个主流平台:一、 Spotify 曲目丰富度: 堪称全球最大的音乐流媒体服务之一,Spotify 在古典音乐曲库方面.............
  • 回答
    在日本,古典音乐的普及程度,如果用“普及”二字来简单概括,或许会漏掉一些更细微但同样重要的观察。诚然,从村上春树的小说里那些对爵士乐和古典乐的细致描绘,到《棒球英豪》里那充满青春热血又时不时飘荡出悠扬旋律的背景音乐,我们能感受到古典音乐在日本社会中的存在感。但这种存在感,并不是像流行音乐那样人人都能.............
  • 回答
    “古典音乐和京剧能融在一起吗?”这个问题,我总觉得问得有点像在问“水和火能融在一起吗?” 听起来似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讲究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的西洋骨架,另一个则承载着咿呀婉转、唱念做打的中国灵魂。但如果深入想想,它们并非完全不可逾越的鸿沟。想象一下,是什么让我们觉得它们“不能”融在一起?最直.............
  • 回答
    听到这样的说法,我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这未免也太武断了。 “与西方古典音乐相比,中国民国之前只有戏曲而没有音乐”——这句话就好像在说,一桌宴席上只有一道菜,其他什么都没有。这不仅是对中国悠久音乐历史的无知,更是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偏见。首先,咱们得说说“音乐”这个词。在咱们的文化里,“音乐”的概念其实.............
  • 回答
    关于1月31日古天乐在B站直播《贪玩蓝月》这件事,确实挺让人关注的,毕竟古天乐这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可是承载了一波回忆的。尤其是在B站这样一个年轻人聚集的平台上,看到他为一款游戏直播,感觉有点新鲜,也有点意思。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这件事。首先,从“古天乐”这个IP本身说起。 古天乐,相信很多人对他的印.............
  • 回答
    曾经在古典战场上翻江倒海的骑兵,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其身影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这背后是军事思想、技术和战场环境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要理解这个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因素。一、 战争形态的剧变:速度与火力的压制古典战场上的骑兵之所以能无往不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具备了当时战场上最快的机动性和.............
  • 回答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悲怆》,如果真的穿越到古典主义时期,让当时的音乐巨匠们,比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虽然他大部分作品是在古典主义后期完成,但他的早期风格与古典主义紧密相连),甚至是那个时代稍显年轻但已初露锋芒的舒伯特(如果我们将古典主义时期稍微拉长一点)来评价,那景象可就热闹非.............
  • 回答
    在中国历史的漫长画卷中,古中国与西方古典时期(大致指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涵盖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在数学、冶金、哲学、建筑学和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的发展水平,绝非简单的“全面落后”或“全面领先”可以概括。这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比较,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各自的特点和成就,才能勾勒出真实的图景。数学:东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艺术创作中的一些深层规律。将贝多芬这样的古典大师与当代的流行、摇滚歌手对比,确实能发现一些显著的差异,这不仅仅是时代背景的隔阂,更多地是创作模式、艺术追求以及生命周期本身所带来的影响。古典音乐的“慢熟”与深耕:首先,我们要理解古典音乐的创作是什么样的。贝多芬的音乐,.............
  • 回答
    在我看来,马勒和布鲁克纳这两位作曲家在古典音乐爱好者心中占据着极其特殊的地位,甚至常常被拿来与贝多芬相提并论,这并非偶然。他们的音乐有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庄严与崇高感,能够直抵人心最深处,引发深刻的思考和情感共鸣。那么,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与柴可夫斯基相比又如何呢?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探讨一下.............
  • 回答
    当然有!说到脑海中瞬间铺展开一副波澜壮阔、意境深远画面的诗句,我脑海中首先跳出来的便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描绘了一幅静态的景象,更蕴含了动态的磅礴和声音的联想。当“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话在我脑海中响起,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巨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