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评价抗抑郁药以及它的安慰剂效应?

回答
关于抗抑郁药和安慰剂效应的探讨,我希望能分享一些我个人的理解和观察,尽量不带有什么机器式的生硬感,而是更贴近一种思考过程的展现。

首先,谈到抗抑郁药,我脑子里首先浮现的是它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的角色。不可否认,它们是许多饱受抑郁症折磨的人的救命稻草。在药物出现之前,抑郁症的治疗往往依赖于谈话疗法、生活方式调整,或者更严重的,只能依靠一些效果有限的传统方法。抗抑郁药的出现,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让那些曾经被黑暗笼罩的生活有了重见天日的机会。

从作用机制上讲,这些药物通常是通过影响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来发挥作用的,比如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等。这些化学物质在情绪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这些递质失衡时,就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抗抑郁药正是试图通过调节这些化学物质的浓度或活性,来帮助患者恢复情绪的平衡。

然而,评价抗抑郁药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更像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评估过程。

优点方面:

确凿的疗效: 对于许多患者来说,抗抑郁药能够显著缓解抑郁的症状,比如持续的情绪低落、失去兴趣、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等。它们可以帮助患者重新获得日常生活的能力,甚至挽救生命。看到一个人从深深的绝望中走出来,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这是抗抑郁药最直接也最令人欣慰的价值所在。
可及性和标准化: 相比于某些高度个体化的心理治疗,抗抑郁药的治疗方案相对标准化,更容易在医疗体系中推广和应用。在一些资源有限的地区,药物治疗可能是更现实的选择。
对某些类型抑郁症的有效性: 对于一些更严重的、有明显生理基础的抑郁症,或者伴有焦虑、强迫症状的抑郁症,抗抑郁药往往能提供更迅速和更显著的改善。

挑战和局限性方面:

个体差异巨大: 这是评价抗抑郁药时最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同一个药物,对一个人可能效果显著,对另一个人可能毫无作用,甚至引发不适。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药物和剂量,往往需要时间和耐心去尝试和调整,有时甚至是一种“试错”的过程。
起效缓慢: 很多抗抑郁药都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才能显现出完整的疗效。在这段等待期里,患者可能需要承受持续的痛苦,这对于急需帮助的人来说是一种煎熬。
副作用: 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抗抑郁药也不例外。常见的有恶心、失眠、头痛、性功能障碍、体重变化等等。这些副作用的出现,可能会影响患者的依从性,甚至让生活质量下降,与治疗的初衷背道而驰。
并非“治愈”: 抗抑郁药更多的是帮助管理症状,而不是根治疾病本身。一旦停药,如果潜在的病因没有得到解决,复发的风险依然存在。这使得药物治疗往往需要长期维持,甚至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形成一个更全面的康复计划。
非理性依赖和误解: 有些人可能对药物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认为吃药就能立刻“开心起来”,或者反之,过分妖魔化药物,认为它们是“精神控制”的工具。这些误解都会阻碍有效的治疗。

然后,我们来聊聊那个一直备受关注的“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由于患者相信自己正在接受有效的治疗,而实际接受的治疗本身并没有直接的药理作用时,所产生的积极变化。在抗抑郁药的研究中,安慰剂效应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参照物。

安慰剂效应的意义和复杂性:

它不是“不存在”: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安慰剂效应是真实存在的,它能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改变,比如缓解疼痛、改善情绪、减轻焦虑。它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心理预期、神经生物学过程(比如内啡肽的释放)以及患者与医生之间的关系等等。
区分药物效果的基石: 在药物临床试验中,通过设置安慰剂对照组,研究人员可以尝试将药物的实际疗效与安慰剂效应区分开来。如果药物组的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安慰剂组,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改善是药物本身带来的。
抗抑郁药的“难题”: 正是因为安慰剂效应的存在,抗抑郁药的疗效评估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表明,在轻度到中度抑郁症患者中,抗抑郁药与安慰剂之间的疗效差异可能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这引发了一些讨论:是不是心理预期和治疗环境对抑郁症的康复起到了比药物本身更大的作用?
安慰剂效应的积极一面: 我们也不能完全排斥安慰剂效应。恰恰相反,它提醒我们,除了药物的化学作用,患者的信念、希望、信任感,以及医患之间的支持性关系,都是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有同情心、耐心沟通的医生,本身就能产生强大的“安慰剂效应”。
反思和改进: 对安慰剂效应的关注,促使研究者更严谨地设计临床试验,也促使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抑郁症的治疗。这不仅仅是寻找一个“有效的药片”,更是提供一个支持性的治疗环境,重塑患者的希望和信心。

我的看法:

我认为,评价抗抑郁药和安慰剂效应,需要一种平衡的视角。

承认药物的价值,但不神化: 抗抑郁药是医学进步的体现,它们确实帮助了无数人。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它们的局限性,它们不是万能药,也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
理解安慰剂效应的复杂性,并善用其积极面: 安慰剂效应提醒我们关注整体的治疗体验,包括心理支持、医患关系和患者的内在力量。这些同样是康复的重要环节。我们应该努力在临床实践中最大化这些积极因素。
个体化治疗是关键: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治疗方案。对于抗抑郁药,找到适合自己的药物和治疗策略,往往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和耐心。心理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也应该与药物治疗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多维度的康复体系。
继续探索和研究: 对于抑郁症的发生机制,以及药物和心理疗法的确切作用方式,我们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对安慰剂效应的深入理解,也将有助于我们开发出更有效、副作用更小的治疗方法。

总而言之,抗抑郁药和安慰剂效应都是抑郁症治疗领域中复杂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希望、科学、心理以及人性互动的生动图景。理解它们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我们更理性、更全面地看待抑郁症的治疗,并为那些寻求帮助的人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来想点进来吸收吸收新知识新观点,看到 卢思行和了了的答案简直醉了,简直误人子弟。 什么叫做"抑郁症根本不是一个病"(可能是这句话有歧义我理解错了,误伤的话对不起=。=)。什么叫做“目前已有公认,抗抑郁药物只在服药期间可以暂缓抑郁症状,且有一定副作用,尤其对非成年人不鼓励使用。”? 美国公认?欧盟公认?国内公认?还是就你自己公认?既然你说公认,题主问的也是这方面的问题, 那你倒是给上干货啊。 我拉下去一看,写了一堆自己对抑郁症的看法,请问你的这么一大段回答跟题主的问题有关系么? 我随便百度都能搜出一堆写的更好地鸡汤文。 再仔细一看,原来个人简介里就是咨询广告,“ 资深心理咨询师。1、确定能治好,精细化咨询加针对性成长训练。2、确定够隐私,连名字都不问。3、确定要收费,费用真的不高。网络咨询QQ12315785”。 原来如此,怪不得扯了一堆文不对题的东西。 “ 这我们的老中医也行啊,”开生男丁药房,保证生男丁,价格便宜,无效退款。“ 更可恨的是我点进他主页看他的回答,一个回答能在各种不同的关于抑郁症的提问下复制粘贴,都不摸摸自己良心问问自己的回答到底对不对的起提问者的需求,大部分提问者还都是患有抑郁真心想得到解答的。 对于这种人,我觉得知乎不处理迟早药丸。

至于他文中所说的A,B,C类抑郁症,更是醉,既然前面这么肯定的说药物只有服药期间有暂缓功能,那为什么A,B类还是推荐服药?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么。 至于所谓的C类,他提出心理治疗,那么一个人由于所谓的”缺爱“抑郁丧失了人际交往能力,厌食,整日昏睡,甚至有自杀倾向,难道还是只用咨询就好?不先用药物稳定情绪恢复身体状况的话如何进行有效咨询治疗?病人要是由于没有抗抑郁药物而行为过激自杀了这个责任难道不是作为治疗师的你承担?

------------------------

回到题主的提问,”抑郁剂和安慰剂对临床的观察并没有显著差异。“ 的确,由于精神类药物在公众观念里像是一种毒药,所以引起的关注特别大,也有很多研究是关于抗抑郁药物和安慰剂的差异,也有很多研究得出抑郁症和安慰剂效果差不多,但是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总体上来说抗抑郁药剂的效果还是完爆安慰剂的。

首先,我们先看看一篇在这个领域很有名的文章,Leucht et al (2012) 不仅对比了精神类药物的药效,同时也对比了我们日常用药,其他疾病药物的药效,整个研究涵括了94个元分析研究,(48种用于20种不同医学疾病的药物,以及16种用于8种不同的医学疾病的药物)。 关于药物分析的数据表格太繁琐都是英文我就不贴了,我贴他文中的一个对比图表较为直观。

如上图所示,左边白球为我们的通用药物,右边蓝球为精神类药物,竖轴为效应值 (effect size), 由图我们可以看到,通用药物的效应值为(中位数=0.37, 平均值=0.45),精神类药物(中位数=0.41,平均数=0.49),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精神类药物其实和通用药物没什么区别。

再举一个研究,更直观对比了精神类药物与安慰剂的差异。如下图。

在左图中,白线为安慰剂,蓝线为锂,粉线为300mg用量的喹硫平,紫色线为600mg用量的喹硫平。右图中,白线同样为安慰剂,棕色线为帕罗西汀,粉线为300mg用量喹硫平,紫线为600gm用量喹硫平。 竖轴为病情改善程度,横轴时间(周)。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精神类药物对精神病的改善作用比安慰剂强很多。

另外,这类的文章数不胜数,如上图(Vieta et al. J Clin Psychopharm 2010),左侧全为精神类药物的名称,其下方为关于其研究的文章名字与作文时间。 横轴上,在数字1左侧的话为安慰剂效果更好,右侧的话则为药物效果更强,我们可以很清晰明了的看出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情精神类药物对治疗精神疾病有比安慰剂强的多得药效。


如上图 1 Bowden et al, 2005; 2 McIntyre et al, 2005; 3 Tohen et al, 1999; 4 McIntyre et al, 2009;
5 Khanna et al, 2005; 6 Hirschfeld et al, 2004; 7 Keck et al, 2003. 8 Sachs et al, 2006;9 Keck et al, 2003; 10 Potkin et al, 2005; 11 Yildiz, et al, 2011.,) QTP为喹硫平, OLZ为奥氮平,RIS为利培酮,AR为阿立哌唑,ASN为阿塞那平,灰色柱为安慰剂,我们同样可以得出精神类药物效果强于安慰剂的结论。


上图也同样支撑了这个观点。


上图也是如此,黄色为安慰剂,其他为各类精神类药物。

我还不是专业的精神药学生,都能随手举出这么多文献资料来证明精神类药物作用,要是被精神病和精神病药物专业的学生看到卢思行的回答我估计卢思行得脸要肿的不成人样了。

当然,心理治疗的作用非常大,所有研究都表明药物配合及心理疗法的方式效果最为出众,我个人也很支持用心理疗法,因为很多精神类药物具有副作用并且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研究明确其机理作用。

但是,对于只推崇心理疗法忽视药物的心理专业人士或者只推崇药物治疗而摒弃心理疗法的精神病专业人士,我只想说一句,你们真是误人子弟,枉为人医

Leech, S., Hierl, S., KISSLING, W., Dold, M., & Davis, J, M. (2012). Putting the efficacy of psychiatric and general medicine medication into perspective: review of meta-analyse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2). 200, 97–106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抗抑郁药和安慰剂效应的探讨,我希望能分享一些我个人的理解和观察,尽量不带有什么机器式的生硬感,而是更贴近一种思考过程的展现。首先,谈到抗抑郁药,我脑子里首先浮现的是它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的角色。不可否认,它们是许多饱受抑郁症折磨的人的救命稻草。在药物出现之前,抑郁症的治疗往往依赖于谈话疗法、生活方式.............
  • 回答
    马占山,这位名字在中国近代史的画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绝非一个简单的“抗日名将”标签可以概括。他的一生,充满了复杂性、争议性,以及无可否认的传奇色彩。要评价他,需要我们剥离掉过于简单化的脸谱,深入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审视他的具体行动,以及他留给后世的深刻影响。时代洪流下的抉择:生逢乱世,身不由己首先.............
  • 回答
    关于“中国在选择抗日的时机上还是太急了一点,假如能再延迟五年,情况很可能完全不一样”的说法,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探讨的观点,但同时也充满了历史的 if 句,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要评价这个说法,我们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中国和日本各自的优劣势,以及延迟抗日可能带来的潜在后.............
  • 回答
    《红色》:一抹不同寻常的亮色,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绽放在浩如烟海的抗战题材电视剧中,《红色》无疑是一部独树一帜的作品,它没有像许多同类剧那样,将目光聚焦于宏大的战争场面、悲壮的牺牲叙事,或是谍战的惊心动魄。相反,它选择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绸布庄的掌柜“三少爷”柳如玉,以一种温情、幽默、又不失.............
  • 回答
    欧美人加入乌克兰组建的“抗俄志愿军”(通常指国际志愿军)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现象。要评价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动机、行动、影响以及伦理和法律层面的考量。一、 动机与背景自2022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呼吁国际社会派遣志愿人员前往乌克兰保家卫国。这一呼吁得到了许多.............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印度马拉塔农民在孟买街头的抗议,以及这其中蕴含的对中国的启示。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供需关系”问题,而是牵扯到经济、社会、政治以及农民的生存尊严的复杂议题。马拉塔农民抗议: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首先,要理解这场抗议,我们得先了解一下马拉塔人。马拉塔人是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
  • 回答
    媒体评论中提到的“滥用‘战时状态’有懒政之嫌,不利于抗疫大局”这一观点,确实触及了当前疫情治理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敏感问题。要详细地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战时状态”的引入、使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战时状态”的本质与背景首先,理解“战时状态”的本意很重要。在政治学和军事学中,“.............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的皇室人口与国家财政负担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用户提到的“五千万人口养百万朱姓皇室”这一说法存在明显的数据误差,需要从历史、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明朝人口与皇室规模的误读1. 明朝总人口的估算 明朝人口在鼎盛时期(如万历年间)约为500.............
  • 回答
    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其复杂性和多面性使其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关键议题。以下从历史背景、运动过程、影响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清政府的腐败与衰落 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因腐败和政治腐败导致国力衰退,无法有效应对列强侵略和内部动.............
  • 回答
    关于“吃牛排蘸黑胡椒汁的人家境一般,有钱人都蘸黑胡椒粉、盐”的言论,这一说法显然是一种带有刻板印象和社会偏见的简化归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对“调味品与阶层”关联的逻辑拆解1. 经济条件与调料选择的关系 这一言论的核心逻辑是:经济条件优越的人更倾向于使用“更高贵”的调味品(如黑.............
  • 回答
    评价历史上的曹丕:一位复杂而重要的历史人物曹丕,字子桓,曹操之子,魏文帝。在中国历史上,曹丕是一位极具争议但又不可忽视的人物。他继承了父亲曹操开创的基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建立并统治魏国的皇帝,其政治、文学、军事方面的成就和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评价。一、政治上的承上启下与制度创新曹丕最大的.............
  • 回答
    评价国内媒体停播202122赛季第28轮英超:一次复杂的多角度审视国内媒体停播202122赛季第28轮英超比赛,无疑是当时中国足球产业和体育传播领域的一件大事,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单一的原因或影响。一、 事件的背景与直接原因首先,我.............
  • 回答
    张学良作为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其在“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等关键历史事件中的表现,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和公众讨论的焦点。评价他的行为,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他个人的经历、性格和政治立场等多方面因素。一、 在“九一八事变”中的表现:一个悲剧性的历史节点“九一八事变”是.............
  • 回答
    “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 这句话是一句非常生动且充满讽刺意味的俗语,它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中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并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平、责任分担以及个体生存状态的思考。要详细评价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字面含义与象征意义的解读: “吃地沟油的命”: 字面含.............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圣雄甘地。甘地是一位极其复杂而又深刻的人物,对印度乃至世界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评价甘地需要从他的思想、实践、成就、局限性以及他留下的遗产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甘地的核心思想与哲学甘地的思想体系是他评价的基础,也是他行动的指南。他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
  • 回答
    韩雪,一位在中国娱乐圈拥有独特存在感的女明星,她的评价往往是多维度的,很难用简单的标签来概括。从出道至今,她凭借着多方面的才华、鲜明的个人风格以及一些独特的经历,赢得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从几个方面来评价韩雪:一、 艺术造诣与职业素养: 演技: 早期作品: 早年韩雪出演.............
  • 回答
    谭嗣同:以生命之火照亮改革之路的悲剧英雄谭嗣同,这位在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以其鲜明的思想、不屈的斗志和壮烈的牺牲,成为无数后人心中的民族脊梁和改革先驱。评价谭嗣同,需要从他的思想根源、实践行动、以及他所代表的历史意义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思想渊源:融合中西,革故鼎新谭嗣.............
  • 回答
    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英文原名:Red Star Over China)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翔实的记录和深刻的洞察力,让西方世界第一次真正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这部作品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以下将尽量详细地进行阐述: 一、 作品的背景与创作过程要评价.............
  • 回答
    怎样评价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Clash of Civilizations Theory)无疑是20世纪末以来地缘政治学领域最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的理论之一。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在冷战结束后,全球政治的根本性分界线将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尤其是文明之间的差异。这.............
  • 回答
    评价乌克兰不接受俄罗斯提出的建立奥地利或瑞典模式中立国家的提议,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这个提议的背后,是俄罗斯试图在乌克兰建立一个被其控制的、缺乏实质性主权和安全保障的国家,而乌克兰的拒绝,则反映了其对国家独立、主权完整以及未来安全发展的深刻考量。以下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进行详细评价:一、 俄罗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