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加强组织化和农业社会服务可以解决“未来谁种田”的问题吗?

回答
“未来谁种田”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层面的问题,它不仅仅是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更关乎农业的现代化、可持续性、经济效益以及农村社区的活力。 加强组织化和农业社会服务,无疑是解决“未来谁种田”问题的关键且有效的途径,但它们并非是万能的灵丹妙药,需要与其他改革措施协同作用。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加强组织化和农业社会服务如何帮助解决“未来谁种田”的问题,以及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 加强组织化如何解决“未来谁种田”的问题?

这里的“组织化”可以理解为 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效率、规模效应和专业化水平,以及构建更加紧密的农业利益共同体。其具体体现和解决路径包括:

1. 规模化经营与合作社模式:

解决小农户分散经营的低效问题: 传统小农户往往面临生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技术应用难、市场议价能力低等问题。通过组织化,可以将分散的小农户联合起来,形成合作社、家庭农场联合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
规模经济: 集中土地和劳动力,实现规模化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可以降低单位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例如统一购买化肥、农药、种子,共享大型农机设备,降低运营成本。
专业化分工: 在规模化经营中,可以引入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现生产环节的专业化分工,提升整体生产水平。
技术推广与应用: 规模化主体更容易接受和应用新的农业技术,如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吸引和留住年轻劳动力: 相较于传统家庭式的小农经济,规模化经营的农业企业或合作社通常能提供更稳定、更有吸引力的就业岗位,包括技术操作、管理、销售等。这些岗位可能提供更好的薪资福利和培训机会,吸引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投身农业。
提升议价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可以集中销售农产品,与下游经销商或消费者建立更直接、更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提升农业的经济吸引力。

2. 完善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的组织:

打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 组织化不仅体现在生产端,还应延伸至农资供应、技术服务、金融保险、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品牌营销等各个环节。
农资供应保障: 确保高质量、低成本的农资(种子、肥料、农药、农机)稳定供应,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
技术服务体系: 构建集技术培训、咨询、推广于一体的专业化技术服务体系,解决农民“不会种”的问题。
金融保险支持: 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和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民融资难、抗风险能力弱的风险。
农产品深加工与品牌建设: 通过组织化,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吸引资本和人才: 完善的产业链组织,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和专业人才进入农业领域,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动力。

3. 促进农村社区的组织重塑:

赋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其成为连接政府、市场和农户的桥梁,负责组织土地流转、提供社会化服务、发展集体产业等。
建立农民互助网络: 通过基层组织,构建农民之间的互助合作网络,分享信息、技术和资源,共同应对生产经营中的困难。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强大的基层组织是推动农村发展、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有助于更好地组织农民参与农业发展,维护农民权益。



二、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如何解决“未来谁种田”的问题?

这里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指 将农业生产经营中的某些环节或全部环节,通过市场化或公益化的方式,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或个人来提供服务。其具体解决路径包括:

1. 专业化托管服务:

解决劳动力短缺和技能不足: 对于大量非农化转移的农村人口,或者身体不便的老年人,农业生产的繁重体力劳动和技术门槛是主要的障碍。社会化服务可以将这些环节外包给专业的服务主体。
农资配送与代购: 提供高质量农资的集中采购、配送上门服务。
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服务: 提供专业化的农机作业服务,从耕地、播种、田间管理(施肥、打药、灌溉)到收割,全程由专业团队和设备完成。这大大降低了对农民体力劳动的依赖,也提升了作业效率和质量。
病虫害防治服务: 由植保专业人员提供精准、高效的病虫害监测和防治服务。
农产品烘干、仓储、初加工服务: 将农产品在收获后进行统一处理,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性和效率: 专业服务提供者往往拥有先进的农机设备、成熟的技术和经验,能够更高效、更科学地完成各项生产任务,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吸引新型职业农民: 这些社会化服务主体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本身就是一种新型的农业从业者,他们通常具备一定的技术、管理和市场营销能力,为“谁种田”提供了新的答案。

2. 科技与信息服务:

弥合技术鸿沟: 推广和应用农业高新技术(如无人机植保、遥感监测、智能灌溉、大数据分析等)需要专业知识和设备。提供集成的技术服务,能够帮助农民跨越技术门槛。
提供市场信息与咨询: 帮助农民了解市场需求、价格趋势、品种选择等,指导他们进行科学决策,避免盲目生产。
远程诊断与指导: 利用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远程作物诊断和管理指导。

3. 金融、保险与政策服务:

降低融资成本与风险: 农业社会服务机构可以整合农民的融资需求,与金融机构对接,提供更便捷、低成本的信贷服务。同时,提供农业保险咨询和代办服务,降低农民的经营风险。
协助申请农业补贴与政策: 专业的服务机构可以帮助农民理解和申请各类农业补贴、项目支持等,提高政策效益。

4. 培训与人才培养: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等群体的农业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是未来农业的主力军。
提升现有农民技能: 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帮助现有农民掌握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管理方法。



三、 综合协同与政策支持是关键

仅仅加强组织化和农业社会服务是不足以彻底解决“未来谁种田”的问题的,还需要 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和协同作用:

1. 土地制度改革: 推进土地流转的规范化和便利化,鼓励土地向规模化经营主体集中,为组织化和规模化经营提供基础。
2. 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 政府应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鼓励其发展壮大。
3. 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 出台政策吸引大学生、科研人员、企业管理人才等投身现代农业,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
4.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农村的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保障。
5. 市场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6. 品牌建设与价值提升: 支持发展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业的市场吸引力。



四、 挑战与注意事项

在推进组织化和农业社会服务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潜在的挑战和问题:

利益分配问题: 如何确保在规模化、组织化过程中,小农户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避免出现“大户吃小户”的情况。
服务质量与监管: 确保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建立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防止垄断和不公平竞争。
农民的参与度和选择权: 在推进组织化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保障其参与决策和选择服务的权利。
区域差异: 不同地区农业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结构存在差异,需要因地制宜地推广组织化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
技术过剩与农民接受度: 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需要循序渐进,并关注农民的接受能力和培训需求。



总结来说,加强组织化和农业社会服务,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吸引和培养新型农业人才、减轻农民劳动强度等方式,为解决“未来谁种田”的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解决方案。它们能够将农业生产从繁重的体力劳动转变为更具吸引力的技术密集型和管理密集型产业,吸引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参与其中,从而为农业的持续发展和乡村的振兴注入新的活力。然而,这些措施的成功实施,离不开政府的有力引导、改革的配套支持以及对潜在风险的有效管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认为,农业组织化和农业社会服务是解决“未来谁种田”问题的有效实践路径。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加速发展,农业的新组织、新主体不断成长,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的经营比例扩大。社会担心的未来谁种田的问题,已经有了好的回答。目前,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重要的就是,以新型主体为引领,大力推进社会化服务功能的发挥;同时要以集体经济组织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原则上以村组起步,由村干部或党员牵头建立服务组织,其功能一是通过服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二是通过服务的手段,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以服务为抓手,认真解决当前“抛荒田”、“一季田”、“半拉子田”等问题,逐步走出一条新型主体引领农业组织化,服务社会化和村组集体服务组织托底服务相结合的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一些地方已有了比较成功做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