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维特根斯坦会成为神秘主义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维特根斯坦成为神秘主义者,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论断,但并非空穴来风。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他思想的演变,特别是从早期《逻辑哲学论》到后期《哲学研究》的转变,以及他一生中对某些“不可言说”的执着。

首先,我们得承认,维特根斯坦本人从未自认为是神秘主义者。他一直坚持哲学应当解决清晰的问题,避免模糊和不确定的语言游戏。然而,正是他最终所抵达的对语言局限性的深刻认识,以及他对某些经验的独特表述,使得后世的许多思想家,包括一些信奉神秘主义的学者,在他身上看到了共鸣。

维特根斯坦早期的《逻辑哲学论》以其严格的逻辑分析著称,他试图划定思想的界限,认为“一切可能说出的都能清晰地说出,而对于一切不能说的,则应当保持沉默。” 但“沉默”本身就蕴含了巨大的张力。他明确指出,有“一些东西”是不能被语言捕捉到的,比如伦理、美学,以及他所说的“神秘的”。他将这些视为“不可言说”的,并且认为它们“表明了自身”。这种“表明了自身”的说法,非常接近神秘主义中对“超越性”或“本体”的描述。尽管他认为哲学的作用是划清语言的界限,从而揭示那些不可言说的东西是如何“显现”的,但这恰恰为后人解读出一种对语言之外维度的肯定埋下了伏笔。

更进一步说,《逻辑哲学论》的“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这一论断,也暗示了事实之外还有某种东西。如果世界仅仅是事实,那么逻辑、伦理、美学这些“价值”又从何而来?维特根斯坦的回应是,它们是“世界的意义”的体现,而意义本身超越了事实的范畴。这种超越性,在追求超越经验的神秘主义者看来,是再熟悉不过的语言了。

然而,真正让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更具“神秘主义”色彩的,是他思想的后期转变。在《哲学研究》中,他放弃了早期《逻辑哲学论》那种宏大而系统的图景,转而关注语言的日常用法、生活形式以及“语言游戏”。他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其在特定“生活形式”中的使用,而很多哲学上的困惑源于误解了语言的游戏规则。

在这里,为什么会有人将他看作神秘主义者呢?关键在于他对某些经验的“看待方式”的强调。他曾经说过,“理解一个命题就是知道它是真的,而理解一种语言就是学会一种技能。” 但是,有些时候,语言的技能似乎并不能完全解释我们所体验到的一些东西。比如,他对“看见一只鸟”和“看见一只鸟是在嘲弄我”之间的区别的分析,他认为后一种“看见”是一种内在的“感受”,一种“精神状态”,而这种状态难以完全用语言来捕捉和描述。

更直接地,他对于“规则”的理解也值得玩味。他认为,遵循规则并不是机械地执行,而是一种“直觉”或者“领悟”。这种领悟本身,往往是难以用言语来清晰阐释的,它更像是一种经验性的“知道”,而不是逻辑上的“证明”。他对于“规则”的这种理解,也与神秘主义中强调的“直觉”、“洞见”等概念有相似之处。许多神秘主义者认为,对终极真理的认识,并非通过理性推理,而是通过某种内在的直接体验和领悟。

此外,维特根斯坦一生中对某些“深刻时刻”的记述,也常常被引用来佐证他的神秘主义倾向。他曾描述过在特定时刻,一种“永恒的和谐”包围着他,让他觉得世界“既非不合逻辑,也非没有意义”。这种体验,他用“宁静”来形容,并且认为它是“神秘的”。他认为这样的体验,语言显得苍白无力,只能通过“它自身”来体现。他对这种体验的珍视,以及他承认语言在描述这些体验时的局限性,都与许多神秘主义者的视角不谋而合。

再者,他对于“哲学”本身的定位也与一些神秘主义思想相近。他认为哲学不是教授知识,而是“使语言能够获得解放”,从而“揭示出事物的本来面目”。这种“揭示”,并非提供新的信息,而是一种“观看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常常伴随着一种对日常经验的重新审视,一种对“显而易见”事物的惊讶和好奇。这与某些神秘主义流派试图通过打破常规思维模式来获得更高层次的认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维特根斯坦之所以被解读出神秘主义的色彩,很大程度上是他对语言局限性的深刻反思所导致的。他并非宣扬某种超自然的实体或宗教教条,而是坦诚地承认,在我们的经验和思想中,确实存在着语言难以触及的部分。他所说的“沉默”,与其说是对神秘事物的肯定,不如说是对语言边界的精准描绘。

所以,维特根斯坦“成为”神秘主义者,与其说是他主动选择了一条神秘主义的道路,不如说是他严谨的哲学探究,最终抵达了一个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深刻洞察,而这个洞察与许多神秘主义的思想触点产生了共鸣。他用他特有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语言的迷人之处,以及它最终无法企及的疆域。这种对疆域的承认,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哲学体验,而这种体验,确实可以被一些人解读为通往神秘的桥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他会相信有那种神秘的东西存在?相信他存在的依据是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维特根斯坦成为神秘主义者,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论断,但并非空穴来风。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他思想的演变,特别是从早期《逻辑哲学论》到后期《哲学研究》的转变,以及他一生中对某些“不可言说”的执着。首先,我们得承认,维特根斯坦本人从未自认为是神秘主义者。他一直坚持哲学应当解决清晰的问题,避免模糊和不确.............
  • 回答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的开篇就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论断:“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不是事物的总和。” 这个表述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他早期哲学思想的基石,并且与我们日常理解世界的方式有着显著的不同。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他当时的哲学背景、思考路径以及他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
  • 回答
    要比较维特根斯坦和金日成的主体思想,首先得承认它们处于完全不同的领域,探讨的是全然不同的问题。一个深耕语言哲学、逻辑和人类认知的基础,另一个则是关于政治、国家和社会构建的实践蓝图。因此,直接将二者对等,或者寻找字面上的“异同点”可能会有些牵强。但我们可以尝试从更深层的概念结构和关注点上,去梳理一下两.............
  • 回答
    维特根斯坦对因果关系的“迷信”论调,绝非否定我们日常经验中观察到的“如果A发生,B也接着发生”的现象。相反,他的批判矛头直指我们对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形而上的“必然连接”或“推动力”的执念。他认为,我们赋予因果关系的那种神秘、不可见的力量,以及基于此而产生的形而上学的推测,才构成了真正的迷信。要理解.............
  • 回答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著作犹如一座迷宫,其深邃和晦涩常常让人在字里行间迷失。我曾阅读过不少关于他的评论和解读,但其中最令我感到震惊,乃至重新审视自己对语言和意义理解的,莫过于一句对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核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虽然这句话本身并非出自维特根斯坦本人,但它精准地捕捉到了其思想的颠覆性。这句话是:“语言.............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维特根斯坦,这位有点怪 but 蛮有意思的哲学家。别被他那些绕来绕去的词儿吓到,其实他想说的,很多时候就是我们生活中天天遇到的事儿,只是他把它们琢磨得特别透。你想啊,咱们平时说话,是不是总有这么一种感觉:有时候你说的话,别人能懂,有时却怎么也说不清楚?维特根斯坦就特别关心这个“懂”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不同领域思想的深度和“深刻”的定义。要比较哲学与数学/计算机科学家的思想深度,我们首先需要理解这两个领域在本质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各自追求的“深刻”是什么样的。什么是“深刻”?在哲学领域,“深刻”往往意味着: 对基本概念的颠覆和重塑: 能够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