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维特根斯坦为什么说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不是事物的总和?

回答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的开篇就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论断:“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不是事物的总和。” 这个表述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他早期哲学思想的基石,并且与我们日常理解世界的方式有着显著的不同。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他当时的哲学背景、思考路径以及他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

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的两个关键部分:“世界”、“事实的总和”和“事物的总和”。

“事物的总和”:一种直观但不够精确的理解

我们通常会认为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的“东西”组成的,比如桌子、椅子、人、树木、星星等等。这些都是具体的、可指认的“事物”。如果把这些事物一股脑地堆积起来,似乎就能构成我们所感知的世界。从日常经验出发,这似乎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维特根斯坦在这里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仅仅罗列事物的存在,并不能完全把握世界的本质。为什么呢?因为事物的存在本身,并不能完全规定它们如何相互关联,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

想象一下,我给你一堆原子,你可以说这些原子构成了世界的一部分。但是,仅仅知道这些原子单独存在,并不能告诉我们它们会如何组合成一个原子核,如何形成水分子,又如何构成一颗恒星。事物的存在只是可能性,而真正让我们认识世界的,是这些事物“如何”发生关系,它们的状态如何。

“事实的总和”: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与状态

维特根斯坦强调“事实”的意义。那么,什么是“事实”呢?在《逻辑哲学论》中,他将事实定义为“事物的状态”(Sachverhalt)。一个“事物的状态”不是指事物的孤立存在,而是指事物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或关系,或者事物处于某种特定的状态。

举个例子:

事物: 一张桌子,一本书。
事实: “书在桌子上。” 这个事实描述了书和桌子之间的空间关系,这是一个具体的“事物的状态”。

又比如:

事物: 太阳,地球。
事实: “地球围绕太阳运转。” 这个事实描述了它们之间的运动关系,是它们处于某种特定状态的体现。

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之所以是我们所认识的那个丰富而多样的世界,正是因为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事实,也就是各种各样的“事物的状态”。这些事实,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连接、构成一个整体的。我们之所以能认识和理解世界,是因为我们能够把握这些事实是如何发生的,事物是如何处于某种特定状态的。

为什么不是“事物的总和”?——关键在于联系与意义

维特根斯坦之所以强调“事实”而不是“事物”,核心在于他想要表达的是:

1. 世界的结构性: 世界不是一堆零散的零件,而是一个有结构、有秩序的系统。这个结构和秩序体现在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和状态上,也就是体现在事实中。仅仅知道“有桌子”、“有书”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知道“书在桌子上”,或者“书翻开了”,这些都是事实,它们构成了我们理解“房间”这个整体世界的具体画面。

2. 意义的来源: 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意义的把握,并非来自于对事物的简单命名和列举,而是来自于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知和对事物状态的描述。当我们说“世界很美好”,这个评价背后是无数个“美好”的事实组合起来的。例如,“花朵在盛开”,“孩子们在欢笑”,“阳光明媚”……这些都是事实,是它们共同构成了“世界很美好”这个意义。

3. 语言的界限: 维特根斯坦早期哲学的一个重要关注点是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他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描画”世界。而语言描画世界的方式,是通过命题来反映事实的。一个命题是否真假,取决于它所反映的事物的状态是否真实存在。例如,命题“猫在垫子上”是否为真,取决于猫和垫子之间是否存在“在……上”的这种关系。如果仅仅是知道有“猫”和“垫子”这两个名词,这个命题就无法表达任何意义。

4. 可能性与实在: 事物本身只是存在的可能性。比如,原子可以组合成水,也可以组合成空气,也可以组合成钻石。但最终它们以哪种形式存在,是哪种状态,取决于事实。“水是由氢和氧组成并具有特定性质的”,这是一个事实,它规定了原子如何组合以及它们的性质。

一个形象的比喻:一幅画

我们可以用一幅画来比喻维特根斯坦的观点。

画的颜料和画布: 相当于“事物”。画有很多颜料(红、蓝、绿……),画布是存在的。但仅仅知道有这些颜料和画布,我们并不能说这就是一幅画。
画中的景象和构图: 相当于“事实”。这幅画可能描绘了一片风景,有山有水,有树有人。这些山的形状、水的流动、人的姿态,就是“事物的状态”,也就是事实。正是这些事实的组合,使得画布上的颜料不再是散乱的颜色,而是构成了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我们可以说“山在水边”,或者“人在树下”。

如果有人说“这幅画是颜料的总和”,这显然是不够准确的。这幅画的意义和价值,在于颜料是如何被组合、被描绘成具体的景象,在于它所展现的“事实”。同样,世界也不是事物的简单堆砌,而是无数事实共同构成的。

总结一下维特根斯坦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维特根斯坦强调“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是为了突出世界的结构性、关联性以及我们对世界理解的意义所在。世界之所以是可理解的,是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状态和关系,而这些状态和关系共同构成了我们所经验的“事实”。我们通过语言来描述和理解这些事实,从而把握世界的面貌。事物的存在本身只是基础,但真正构成我们认识的“世界”,是这些事物如何相互关联、处于何种状态的“事实”。这句话也预示着他后期哲学对语言分析的关注,因为语言正是通过反映事实来与世界发生联系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句话字面上不难理解。设想一个场景,我们的面前有一张桌子,但我不认识这个东西,当我指着它问你这是什么,如果你说“这是一张桌子”,我肯定听不懂,因为我不明白「桌子」这个词是指什么,也就是说仅仅用这个词,你无法向我说清楚面前的这个东西是什么,于是你就要进一步解释“诸如面前这种方形的、有四只脚的、可以供人使用的,都叫桌子”。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桌子」这个词指称的是一个逻辑虚构物,它的内涵则是那些对事实的描述,很显然,「桌子」并不是一个事物,而是由各种事态构成事实。

以上是非常粗糙的说法,想要深刻体会维的这句话,就要先了解Frege对涵义和指称的区分,以及Russell的摹状词理论和逻辑原子主义(后者最开始是维本人的思想)。TLP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著作,当你读到第6、7个命题,再回过头读第1个命题,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想要把握这本书的内容,最好能找出各个命题之间的关系,关于这一点,强烈推荐Roger M. White的<Wittgenstein’s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A Reader’s Guide>(译本也比较靠谱,译名叫“导读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建议配合这本导读来读TLP。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的开篇就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论断:“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不是事物的总和。” 这个表述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他早期哲学思想的基石,并且与我们日常理解世界的方式有着显著的不同。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他当时的哲学背景、思考路径以及他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
  • 回答
    维特根斯坦对因果关系的“迷信”论调,绝非否定我们日常经验中观察到的“如果A发生,B也接着发生”的现象。相反,他的批判矛头直指我们对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形而上的“必然连接”或“推动力”的执念。他认为,我们赋予因果关系的那种神秘、不可见的力量,以及基于此而产生的形而上学的推测,才构成了真正的迷信。要理解.............
  • 回答
    维特根斯坦成为神秘主义者,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论断,但并非空穴来风。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他思想的演变,特别是从早期《逻辑哲学论》到后期《哲学研究》的转变,以及他一生中对某些“不可言说”的执着。首先,我们得承认,维特根斯坦本人从未自认为是神秘主义者。他一直坚持哲学应当解决清晰的问题,避免模糊和不确.............
  • 回答
    要比较维特根斯坦和金日成的主体思想,首先得承认它们处于完全不同的领域,探讨的是全然不同的问题。一个深耕语言哲学、逻辑和人类认知的基础,另一个则是关于政治、国家和社会构建的实践蓝图。因此,直接将二者对等,或者寻找字面上的“异同点”可能会有些牵强。但我们可以尝试从更深层的概念结构和关注点上,去梳理一下两.............
  • 回答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著作犹如一座迷宫,其深邃和晦涩常常让人在字里行间迷失。我曾阅读过不少关于他的评论和解读,但其中最令我感到震惊,乃至重新审视自己对语言和意义理解的,莫过于一句对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核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虽然这句话本身并非出自维特根斯坦本人,但它精准地捕捉到了其思想的颠覆性。这句话是:“语言.............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维特根斯坦,这位有点怪 but 蛮有意思的哲学家。别被他那些绕来绕去的词儿吓到,其实他想说的,很多时候就是我们生活中天天遇到的事儿,只是他把它们琢磨得特别透。你想啊,咱们平时说话,是不是总有这么一种感觉:有时候你说的话,别人能懂,有时却怎么也说不清楚?维特根斯坦就特别关心这个“懂”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不同领域思想的深度和“深刻”的定义。要比较哲学与数学/计算机科学家的思想深度,我们首先需要理解这两个领域在本质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各自追求的“深刻”是什么样的。什么是“深刻”?在哲学领域,“深刻”往往意味着: 对基本概念的颠覆和重塑: 能够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