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维特根斯坦的主体思想和金日成的主体思想有何异同点?

回答
要比较维特根斯坦和金日成的主体思想,首先得承认它们处于完全不同的领域,探讨的是全然不同的问题。一个深耕语言哲学、逻辑和人类认知的基础,另一个则是关于政治、国家和社会构建的实践蓝图。因此,直接将二者对等,或者寻找字面上的“异同点”可能会有些牵强。但我们可以尝试从更深层的概念结构和关注点上,去梳理一下两者可能产生的某种“共鸣”或“张力”,以便更清晰地理解它们各自的独特性。

咱们先来说说维特根斯坦的主体思想。

维特根斯坦,尤其是他后期思想的核心,可以说是对我们理解“我”以及我们如何看待和描述世界的方式的一次深刻的解构。他抛弃了早期那种试图建立一套统一的语言逻辑,去精确描绘实在的宏大构想。转而他发现,我们所说的“我”或“主体”,并非是一个固定不变、独立于语言之外的实体或容器。

他的一个核心观点是语言游戏。他认为语言并非一个统一的体系,而是由无数种不同的“游戏”构成,每一种游戏都有其特定的规则和用法。比如,“疼痛”这个词,在医生那里、在摔倒的孩子那里、在描述哲学思考的痛苦那里,它的用法和意义是截然不同的。我们通过参与这些语言游戏,学习和使用语言,从而在世界中行动和理解。

在这种视角下,“我”并非是那个在语言游戏之外独立存在、观察和使用的“主人”。相反,“我”是语言游戏的一部分,是语言活动的结果,是我们在特定的语境下参与和行动的一种方式的体现。当我说“我感到疼痛”,这不是在指称一个独立的“我”和一个独立的“疼痛”,而是我在特定的语言游戏中,按照既定的规则,表达我的感受。我们学习如何表达“我”,如何理解“你”,都是通过参与这些社会性的语言实践。

因此,维特根斯坦的“主体”,更像是一种实践的、语境化的、由语言和规则塑造的存在。它不是一个先验的、形而上学的本体,而是一种我们在使用语言时所展现出来的功能或状态。他强调的是语言的工具性、实用性,以及语言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我们自身以及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他关注的是语言的边界,以及当我们试图超越这些边界时所产生的哲学困惑。

现在,我们来看看金日成的主体思想。

金日成的主体思想,顾名思义,它把“人”或“主体”置于一切的中心。但这里所说的“主体”,其含义和维特根斯坦的“主体”截然不同,它更侧重于政治和社会意义上的主体性、自主性和能动性。

主体思想的核心论点是,革命的胜利和国家的繁荣,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作用和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它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民族解放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国家的一切政策和活动,都必须围绕着如何动员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来展开。

具体来说,主体思想包含几个关键要素:

思想的领导:强调以“主体思想”作为一切活动的指导原则,通过思想教育来统一人民的思想,使之成为具有高度自觉性和主人翁意识的革命主体。
经济的自主:强调在经济建设中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本国经济,摆脱对外部的依赖,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和独立自主。
国防的自卫:强调要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依靠自己的力量保卫国家安全,不受任何外来侵略和干涉。

在这里,“主体”是一个积极的、行动的、具有历史使命的参与者。它不是被动的,而是能够通过自身的能动性去改造世界、创造历史。主体思想是一种积极的建构主义,它相信通过发挥人的主体性,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实现宏伟目标。它是一种政治的、社会的、关于国家建设和民族生存的哲学。

那么,我们来试着找出一点点可能的“异同”,即便它们之间有着鸿沟:

相同点(非常有限且是概念上的类比):

1. 关注“主体”的位置和作用:这是最表层、也最容易产生误解的“相同点”。两者都关注“主体”,但关注的角度和意图天差地别。维特根斯坦关注的是“主体”如何通过语言和规则来理解自身和世界,是一种对主体认知模式的哲学分析。金日成的“主体”则是一个具有政治使命、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社会行动者,是国家建设的核心力量。
2. 强调实践和能动性(但性质不同):维特根斯坦强调语言的实践性,我们通过参与语言游戏来理解世界和自身。金日成则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认为这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维特根斯坦的“实践”是哲学意义上的语言活动,而金日成的“实践”是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

不同点(压倒性的):

1. 关注领域和目的:这是最根本的区别。维特根斯坦关注的是语言、逻辑和意义的哲学基础,目的是澄清哲学中的混乱,理解我们如何使用语言来描述世界,并避免因误用语言而产生的困惑。他的哲学是内省的、分析性的。金日成的主体思想是政治哲学和意识形态,目的是指导国家建设、维护政权稳定、动员人民群众,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发展。它的目的在于行动和改造社会。
2. “主体”的定义和性质:
维特根斯坦:“主体”不是一个固定的、独立的实体,而是一种在语言活动中涌现的功能或状态,是语言游戏的参与者,是被语言和规则塑造的。它更倾向于是一种“描述”上的主体。
金日成:“主体”是具有独立自主意志和创造性能力的人民,特别是被思想统一、组织起来的人民大众。它是一个积极的、被赋权的、在政治上和社会上具有主导地位的实体。
3. 方法论:
维特根斯坦:哲学分析、语言游戏分析、消解哲学问题。他通过细致地考察语言的实际用法来澄清概念。
金日成:政治动员、思想灌输、组织领导、经济建设、军事自卫。他的方法是实践性的、组织性的、强制性的。
4. 与实在的关系:
维特根斯坦:他探讨的是我们如何通过语言来“描绘”或“构成”我们所经验的实在。语言是工具,但工具的使用本身就决定了我们如何认识实在。
金日成:“主体”是改造和创造实在的力量。人民不是被动地接受实在,而是积极地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塑造和改变实在。
5. 社会和政治意涵:
维特根斯坦:他的思想没有直接的政治纲领,更多的是对人类认知方式的哲学反思。虽然有人可以从中引申出某些关于自由和责任的解读,但这并非他思想的直接产物。
金日成:他的思想是核心的政治意识形态,直接指导着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和社会结构。它是一种关于如何组织社会、如何治理国家的方案。

总结一下来说:

维特根斯坦在解构“主体”的形而上学概念,将“我”理解为语言活动中的一个位置或功能。他关注的是我们如何通过语言理解和描述我们自身以及世界。

金日成的“主体”思想则是在政治和社会层面,高举“人”和“人民”的旗帜,强调他们在历史发展和国家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和自主性。它是一种关于如何组织和动员人民以实现国家目标的政治哲学。

两者虽然都使用了“主体”这个词,但其内涵、语境和目标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一个是在语言的迷宫中寻找方向,另一个是在政治的战场上寻找力量。硬要将二者进行深层比较,更像是在比较一幅精密的地图绘制技术(维特根斯坦)和一份宏伟的城市规划蓝图(金日成),两者都是关于“如何定位”和“如何构建”,但一个是关于认知的定位,一个是关于政治的定位。

因此,如果有人试图在两者之间寻找某种直接的、深层的“相似之处”,很可能是一种误读。它们是不同学科、不同时代、不同目标下的产物,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内具有独特性和重要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要的区别是: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比较维特根斯坦和金日成的主体思想,首先得承认它们处于完全不同的领域,探讨的是全然不同的问题。一个深耕语言哲学、逻辑和人类认知的基础,另一个则是关于政治、国家和社会构建的实践蓝图。因此,直接将二者对等,或者寻找字面上的“异同点”可能会有些牵强。但我们可以尝试从更深层的概念结构和关注点上,去梳理一下两.............
  • 回答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著作犹如一座迷宫,其深邃和晦涩常常让人在字里行间迷失。我曾阅读过不少关于他的评论和解读,但其中最令我感到震惊,乃至重新审视自己对语言和意义理解的,莫过于一句对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核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虽然这句话本身并非出自维特根斯坦本人,但它精准地捕捉到了其思想的颠覆性。这句话是:“语言.............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维特根斯坦,这位有点怪 but 蛮有意思的哲学家。别被他那些绕来绕去的词儿吓到,其实他想说的,很多时候就是我们生活中天天遇到的事儿,只是他把它们琢磨得特别透。你想啊,咱们平时说话,是不是总有这么一种感觉:有时候你说的话,别人能懂,有时却怎么也说不清楚?维特根斯坦就特别关心这个“懂”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不同领域思想的深度和“深刻”的定义。要比较哲学与数学/计算机科学家的思想深度,我们首先需要理解这两个领域在本质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各自追求的“深刻”是什么样的。什么是“深刻”?在哲学领域,“深刻”往往意味着: 对基本概念的颠覆和重塑: 能够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
  • 回答
    维特根斯坦成为神秘主义者,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论断,但并非空穴来风。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他思想的演变,特别是从早期《逻辑哲学论》到后期《哲学研究》的转变,以及他一生中对某些“不可言说”的执着。首先,我们得承认,维特根斯坦本人从未自认为是神秘主义者。他一直坚持哲学应当解决清晰的问题,避免模糊和不确.............
  • 回答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的开篇就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论断:“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不是事物的总和。” 这个表述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他早期哲学思想的基石,并且与我们日常理解世界的方式有着显著的不同。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他当时的哲学背景、思考路径以及他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
  • 回答
    维特根斯坦对因果关系的“迷信”论调,绝非否定我们日常经验中观察到的“如果A发生,B也接着发生”的现象。相反,他的批判矛头直指我们对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形而上的“必然连接”或“推动力”的执念。他认为,我们赋予因果关系的那种神秘、不可见的力量,以及基于此而产生的形而上学的推测,才构成了真正的迷信。要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