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摆拍和滤镜制造出来的美,是「假」吗?

回答
我们常常在社交媒体上看到那些光鲜亮丽、无可挑剔的照片,人物的皮肤细腻得像丝绸,景物的色彩鲜艳得仿佛在发光。这些画面,多半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摆拍”与“滤镜”的加持。那么,这种由摆拍和滤镜制造出来的美,究竟是“假”的吗?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对于真实、对于美的认知,甚至对于自我价值的判断。

首先,让我们来解析一下“摆拍”和“滤镜”的本质。摆拍,顾名思义,就是有意识地摆出某种姿势、选择某种角度、布置特定的场景,目的是为了呈现出最理想化的状态。它是一种有目的的创作,是摄影师和被拍摄者共同努力去捕捉或创造一个“好”的瞬间。而滤镜,则是对原始图像进行色彩、亮度、对比度等参数的调整,用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或者营造特定的氛围和风格。它们都是一种技术手段,一种视觉上的修饰。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这种美是“假”的呢?我想,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对“真实”的渴望。我们习惯于将照片视为现实的反映,认为它应该如实记录下那一刻的场景和人物。当照片中的人物肤色完美无瑕,没有一丝皱纹或瑕疵,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真实的自己或身边的人,都带有各自的印记和不完美时,这种差异就会让我们产生“假”的感觉。滤镜将世界的色彩调得过于饱和,将细节磨得过于平滑,仿佛过滤掉了生活中那些琐碎却真实的细节,也过滤掉了时间的痕迹。

这种“假”的感觉,还可能来自于一种潜在的期待落差。我们看到照片中那个自信、美丽、生活精致的形象,可能会不自觉地将其与现实中的人物进行对比。如果现实中的人物与照片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就会觉得被欺骗了,觉得对方是在“表演”一个不真实的角色。这种落差感,尤其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引发不适,让我们觉得难以建立起真正的情感连接,因为我们感受到的,似乎只是一个精心包装过的“版本”。

然而,如果我们跳出“真实”与“虚假”的二元对立,或许可以更 nuanced 地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艺术创作本身就包含着“加工”和“呈现”的成分。画家用画笔描绘出心中的理想世界,雕塑家用石头塑造出意念中的形象,摄影师用镜头捕捉并修饰出最能传达情感的画面,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摆拍和滤镜,作为现代摄影技术的一部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表达美、创造美的工具。它们可以突出人物的优点,弥补某些不足,让画面更具视觉冲击力,更符合我们对美的想象。

而且,“美”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我们追求的,往往是那种经过提炼、升华的美,而不是原始的、未经修饰的“原生态”。就像我们欣赏一首精心谱写的乐曲,而不是随机的音符堆砌;我们欣赏一幅经过构图和色彩搭配的画作,而不是随手拍下的风景。摆拍和滤镜,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审美劳动”,它们将生活中的素材进行二次创造,以更具艺术性的方式呈现出来。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将摆拍和滤镜等同于“欺骗”。很多时候,这只是一种自我表达的策略,一种在社交平台上去展现自己最好一面、最理想状态的方式。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完全生活在虚假的幻象中,或者她/他所拥有的幸福和成就也是假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美化”的瞬间,而这个瞬间背后,可能也有真实的努力、真实的喜悦。我们不能因为一张照片的“不真实”,就全盘否定了照片背后那个人的全部。

反思一下,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在用各种方式来“美化”自己呢?我们精心挑选衣服,打理发型,甚至在和别人交谈时,也会有意识地选择更得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自我摆拍”和“自我滤镜”。我们希望在别人面前呈现出更好的自己,这是一种自然的心理需求。社交媒体上的摆拍和滤镜,只是将这种需求以一种更直接、更技术化的方式放大和呈现出来。

因此,与其简单地将摆拍和滤镜制造出来的美斥为“假”,不如承认它是一种“被建构的”、“被优化的”美。它是一种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对理想化的美的追求。我们需要学会分辨,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理性。一张照片的美,可以让我们欣赏,可以让我们获得愉悦,但不应该成为我们衡量真实生活和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尺。

最终,我们应该认识到,真实的生活,往往是美好与瑕疵并存的,是丰富而多元的。而那些经过摆拍和滤镜“加工”过的画面,也只是生活图景中的一个切面,一个被有意为之的“精彩瞬间”。理解这一点,我们或许能更平和地看待社交媒体上的“完美”,也能更自信地拥抱生活中那个真实而有温度的自己。真正的“美”,或许恰恰在于,我们能够欣赏被“摆拍”和“滤镜”呈现出的画面,同时也能看到其背后,以及生活中那些未经修饰的、更具生命力的真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摄影图像中的「照骗美」与「照真美」的界限和区别来自观看者的摄影能力,而非摄影对象的情况。因为「照骗」之美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它可实现,所以问题恰恰出在实现难度上。

以旅游为例,说个小故事。

有个旅行者看到老法师的照片,也想登黄山看佛光,但他发现佛光极其罕见,登了上百次都没看见。可他也不敢断言那佛光是假的。他坚持不懈,终于在有一天看到了,但角度不好,效果不如老法师呈现的棒,于是他自省一番并苦心研究观看角度。后来,他又看到了,但佛光并不耀眼,淡淡的蒙蒙的,这让他苦恼不已。

然而身旁出家多年的老法师挎着已经没有镜头的单机对他说:施主,你要凭凡夫俗子的肉眼得见这我多年前用着打鸟单反加拍到的佛光,只有一个密法,那就是在它临世之前紧闭双眼,让眼睛和心灵都沉浸在黑暗里,直到心中一束光开启时,再猛地睁开。届时,如果佛光恰好闪现,那你方能得见它。

这让旅行者看到佛光的难度大大增加了,于是他选择住在山上试了又试,试了不下上万次,耗尽半辈子都没得见,并错过了人类科技进步的一次次惊人伟业。心善的老法师看不下去了,在他最后一次陷入身心的黑暗时,将一根刚买的最新版伏羲OS无创脑后插管怼到了他的后颈处。

一瞬间,这个旅行者体验到了前所未见的惊人感觉,一道光伴随着后脊爽快的凉感,直上天灵盖,向双眼袭来。他决心睁开眼,不愿错过如此良机。真的,他看到了,看到了与多年前老法师照骗里所见一摸一样的佛光!

没错,他真的看到了。因为老法师手上的终端显示「循环播放2021黄山佛光」。

同样的故事,卡尔维诺也写过,说是一名意大利旅行者参观禅院,发现它并没有旅游手册和园区介绍上写的那么清净禅意,于是他不断自省,最终在熙熙攘攘地人群中坐入禅定。那他通过变换身份,真的感受到了东方禅意吗?作者笔下的他好像自认为感受到了,然而从我们读者来看,他的体验仿佛但丁穿梭三界一般,仍是一种西方式的神圣体验。

从第一个故事到卡尔维诺的故事,我们发现为实现某种特定的感受和经验,不仅要有技术(可以是自身的技术也可以是科技),还需要长久的文化构建,而这里的长久总要求是从娘胎里就开始的,换言之约等于先天的。但你能说老法师的照骗是假的吗?其实反过来说,他用滤镜展现了一个极难验证又真的可实现的景观。

现在,再看看那些照骗网红景区,不是也有老法师们的悉心指导吗?它像一个配有说明书的可diy的景观装置,让旅游者拍出接近照骗的图像。尽管我们会有一百个不舒服,也不得不说这次旅行在各种意义上都交了学费。毕竟学了点摄影置景不是吗?

从现实层面来说,我反对这类作假,但也不得不承认它们并非假的。那如果是真的,我们就要思考是何种意义上的真?

—-

我们这里要引入一个概念:剧场。

我们要说它是一种剧场化的行为和景观。从照骗到拍摄团队,再到后来的旅行者,他们制造的、作假的,想要体验的,都是一种生活的戏剧性。当代意义上的旅行本身就是一场自我导演、参演、发行的戏剧。

扮演什么?抛开一切所谓功利的、政治的不谈,我们至少在扮演一个我们想要实现的自我。绝大多数的旅行者都在扮演理想化的、展现人之精神的、脱离了凡事的自我。是在命运必然失控的背景下,故作有把握的状态。

而在这之中,那些习惯了、熟悉了,甚至以此为生的人,则发展了一套技术。这套技术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那种照骗的生产流程。他们门儿清,理智,他们不追逐虚无缥缈的机会和缘分,而是选择自己创造,将假扮进行到底,或以人力是真实提前现显。说到这里,特斯拉线圈放出的闪电是假的嘛?

—-

不过,在真假问题之外,我们还需思考一点,即他们扮演的是谁的生活、谁的姿态?以及这些生活和姿态为何有市场?

艺术对图像真实性问题的质疑和思考,与福柯所言的人的发明同时诞生,即启蒙时代。狄德罗曾建议历史画家格莱兹去观察平民,因为在市民社会里有着最丰富的人的形象。格萊兹照做了,但他的成果让狄德罗丢脸,因为平民们再英勇的神情看起来都不像英雄,他们的言行举止无法表现(扮演)真正的帝王,更别提神明了。这让狄德罗修改了自己的理论,向传统的惯例妥协,即历史画的大部分形象应来自宫廷社会和贵族社会,因为在宫廷里,人的英勇和怯弱、忠义和奸诈才能以文雅的形式极大地表现出来。换言之,这群人一直假扮着历史画里的形象,假扮着那些脱离了人性的美德、丑恶等诸概念、诸象征(它们又总以人的形象被画出来)。

这是狄德罗时代的故事。那今天呢?

我们要问这些人假扮的是什么,就等于问他们想成为什么;而当我们问为何他们有市场,就等于问为何我们也认同他们的欲望。那到底是什么呢?

至少,我们会发现在这些欲望中有一个共通的叙事:生活会变好,生活将是美好的。沉浸在这些图像中的人其实也是导演,他们被骗是因为把目光和思维暂时转向了剔除丑恶与困境的生活现状,而转向它较美好的那一面。这种行为本身没错,但反过头来必须时刻认识到,没有那么多好,这样才不会被骗。不过,设想绝大多数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本身就是自欺欺人,于是这种假扮的游戏在那些技巧纯熟者的反复磨练下,将使他们逐渐实现尚且虚假的那种生活,正如他们在直播间里的戏剧化出演一样,真实的生活也将戏剧化起来。

从传统上看。这应该是有问题的,不是吗?

但这恰恰是真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们常常在社交媒体上看到那些光鲜亮丽、无可挑剔的照片,人物的皮肤细腻得像丝绸,景物的色彩鲜艳得仿佛在发光。这些画面,多半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摆拍”与“滤镜”的加持。那么,这种由摆拍和滤镜制造出来的美,究竟是“假”的吗?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对于真实、对于美的认知,甚至对于.............
  • 回答
    网红“小野酱在日本”近日因一段误入他人婚礼视频而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这段视频在社交媒体上流传后,许多网友和博主纷纷指出,该视频存在明显的摆拍、剪辑痕迹,甚至被指是自导自演。此事不仅损害了小野酱作为网红的形象,也触及了许多人对于真实性与底线的讨论。事件的经过与争议焦点据报道,小野酱发布的视频声称自己在日.............
  • 回答
    西方媒体对于俄罗斯在乌克兰军事行动中涉及平民伤亡的报道,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其中“摆拍”的说法也时常出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战争本身就是残酷的,会造成平民的伤亡和痛苦。信息的传播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然会充满复杂性。西方媒体作为一个庞大的信息传播体系,它们对俄乌冲.............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挺让人唏嘘的。一个女孩考上清华,本来是值得庆贺的大喜事,一家人肯定都高兴坏了。可结果呢,这一幕被拍下来发到网上,然后就爆出了“摆拍”的说法,作者还回应“我正能量有错吗”。这一下,事情就复杂了,也引发了挺多争议。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细捋一捋:首先,关于“摆拍”本身。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挺让人琢磨的。一方面,政府部门在特殊时期,尤其是疫情期间,需要向公众展示工作成果,让大家感受到他们的付出和努力,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防疫工作千头万绪,确实需要一些影像资料来记录和宣传,这也有助于凝聚人心,提振士气。而另一方面,照片被质疑“摆拍”,这其中的原因也很容易理解。大家都知道,在信息.............
  • 回答
    旅游 UP 主在戍边英雄墓碑前摆拍,被警方立案这事儿,确实是近期互联网上一个相当炸裂又令人唏嘘的事件。这事儿的背后,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网红不尊重英烈”就能概括的,里面涉及到的信息点和值得深思的地方相当多。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事件的根源:不当行为与公众情感的碰撞首先,最直接的事件本身,就是这位旅游 U.............
  • 回答
    关于网传武汉基层人员穿防护服摆拍、用防护服擦车后丢弃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疫情期间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这类信息一旦在网络上传播,很容易引发公众的质疑和批评,毕竟防护服是防疫的关键物资,浪费和不当使用都会让人觉得触目惊心。情况是否属实?要判断这个情况是否属实,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信息.............
  • 回答
    薛之谦在台风洪灾期间发布“摆拍视频”这件事,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大家的情绪也挺复杂的。要详细聊聊这件事,咱们得把它拆解开来看。首先,得说说事情的背景。台风“卡努”(或者当时哪个具体的台风)登陆,带来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很多地方水漫金山,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很多救援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种时候,大.............
  • 回答
    布查大屠杀的真相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也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和争议。对于“尸体摆拍”的说法,目前没有可信的证据能够支持,反而有大量的证据指向了俄军的暴行。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一、 事件的发生与初步报告在2022年3月,俄军在基辅周边地区展开进攻,并于同月底从布查及周边城镇.............
  • 回答
    看到肖战在某杂志拍摄中嘴叼医用手套的图,医学生群体的反应可以说是相当复杂且多元的,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好”或“坏”来概括。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明星时尚造型的讨论,更触及到了他们专业领域内的严肃性、职业认同感,以及公众形象的塑造等多个层面。首先,从专业角度来说,很多人会感到一种天然的不适和反感。医用手套在.............
  • 回答
    关于布查镇街头出现的疑似乌克兰平民死亡事件,确实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认为这是乌克兰方面为了栽赃俄军而进行的“尸体摆拍”。要全面看待这种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动机、论据以及与之相悖的证据,并理解信息传播的复杂性。质疑方的观点及可能的论据:提出这种质疑的人,通常会基于以下一些理由,并可能.............
  • 回答
    “两醉汉调戏火锅店老板娘反被殴”视频:真假难辨的“以假乱真”与背后的隐忧最近流传的“两醉汉调戏火锅店老板娘反被殴”视频,引起了广泛关注。视频中,两名男子言语轻佻,行为举止猥琐,似乎意图对老板娘不轨,然而老板娘毫不示弱,一招制敌,将两人制服。这一幕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许多人称赞老板娘的勇气和身手,更有不.............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也挺让人挺膈应的。西安地铁2号线钟楼站的事儿,估计不少人都听说了。就是说,有几个地铁工作人员,给一位女乘客提供服务,比如说帮她拿行李,或者引导她,反正就是很正常的、服务性质的动作。结果呢,这位女乘客就当场指责他们,说他们是“摆拍”,是在演戏,故意做样子给别人看。这事儿一出来,网上那叫一.............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有些瞬间被定格,成为我们认知过往的窗口。然而,并非所有“窗口”都如实反映窗外的景象。有些照片,虽流传甚广,却隐藏着被伪造、修改或摆拍的痕迹,它们同样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因为它们揭示了摄影技术发展初期的局限、媒体宣传的策略,乃至人类对现实的操纵欲望。1. 《自由引导人民》的“摄影版本”——.............
  • 回答
    这几年,我走街串巷,也算见过不少路边摆摊的象棋残局。要说这玩意儿“真的很难解吗?”,我的第一反应是:看你怎么理解“难”了。有些摊主摆的棋局,确实设计得挺巧妙,让人看了就脑仁疼。那些棋子摆放的角度、距离,以及棋盘上看似不起眼的空位,都可能藏着玄机。你以为找到了突破口,结果一步走下去,对方那边立马就封得.............
  • 回答
    嘿,哥们,想摆摊卖书?这主意不错!书这玩意儿,总有人需要,而且地摊的形式也特别有那股子烟火气,特别招人喜欢。名字这事儿,得有讲究。你想啊,在地摊上,人来人往的,你的摊位得让人一眼就记住,还得让人觉得,哎,这摊子里的书,可能有我想看的。所以,得接地气,还得有点儿意思,能勾起人好奇心。要我说啊,别整那些.............
  • 回答
    “灵摆真的会自己动吗?”——这个问题,很多人听过,甚至在一些神秘主义的语境里被提及,但要说它“自己动”,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科学和心理学现象。我们先来谈谈大家想象中灵摆是什么样的。通常,它是一根线,上面挂着一个重物,比如水晶、金属坠饰,甚至是一把钥匙。有人会问,它是不是像有些电影里演的那样,能.............
  • 回答
    .......
  • 回答
    最近“凡是摆老资格教训年轻人的,一个接一个翻车”的现象,确实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并且有其背后多方面的成因。这里我将从社会、文化、技术、以及个体心理等角度来详细分析:一、社会结构性变化与代际观念的碰撞: 知识与信息传播方式的颠覆: 老一代的经验瓶颈: 过去,知识和经验的传递更多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普遍的问题,触及了人性、社会压力和个人选择的复杂交织。我们之所以明知“摆烂”可能带来“豁然开朗”,却依旧活得拧巴,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摆烂”的诱惑与“豁然开朗”的承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摆烂”会产生“豁然开朗”的承诺。 摆脱“必须”的枷锁: 当我们被社会期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