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给朋友发一条信息说“你妈死了”,然后表示自己初衷在于呼吁朋友孝顺父母。
同理。
顺带写了篇文章,分析如何避免被网络直播或者短视频带节奏。
感谢你的阅读和支持,喜欢可以关注公众号“三叔看世界”,并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哦
今天在刷知乎热榜,注意到两个性质非常类似的问题:
前一条属于比较宣扬正能量的感觉,反正就是典型的“小混混挑衅主人公,结果惨遭主人公吊打”的套路,我印象中在抖音上刷到过,但没仔细看。
后者则在前些天一度成为全网热议焦点,反正无数网友弄得群情激奋,对当地警察叔叔也施加了巨大压力,可想而知造成的社会后果也更为严重。
看了下对于直播案的评论,大多数人估计是因为自己前几天被带了节奏后感到很尴尬,于是自我安慰地说“不是未成年人我就放心了”。
但如果不能看穿摆拍视频的真相,就意味着今后大家照样还是会被一些“热点”耍得团团转,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和感情。
所以本文就简要分析,如何识别一部视频是否属于摆拍。
【直播性质的视频,基本可以认定为“摆拍”】
这次所谓的“强暴未成年人直播案”,确实从性质上触动了很多人底线,所以引爆了网络。
但该事件从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充满了编造的痕迹,因为它采用的方式是网络直播。
直播的特点在于,直播者如果是“玩真的”,那么随时随地都要面对着很多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这是一个有着正常思维的人都必须考虑的事情。
例如说前阵子还有个案件叫做“出租车司机直播强X女乘客”,后来也被证明为摆拍。而如果这件事真的是主播为了搞个大新闻去作案的话,就意味着他会在直播过程中随时被人举报,然后现场直接被警方抓获,这样的风险系数高得离谱。
玩直播的老哥老姐们,当然不是想要成为新一代的犯罪明星,人家就是为了搞点钱罢了,真把一辈子搭进去的事儿,恐怕也违背了他们的初衷。
更何况,直播的话必然不能只顾着作案,还得时不时跟观众们互动一下,请老铁们刷个火箭或者打个赏啥的,这又要分散掉大量的精力。
哪怕是一些惯犯,在作案时都会特别紧张和小心,甚至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某些主播能够真能一边手脚麻利地“办事”,一边还不忘记随时跟观众们互动的话——
那最适合他的职业不是主播,是CIA,毕竟一般地球人做不到如此心理素质和厚颜无耻。
网络直播这种现象,其实最早的时候在我印象中就充满了浓郁的“GHS”气息,什么女主播性感挑逗啥的多了去了,我甚至都不知道它是从哪年上岸“洗白”的。
但洗白之后的直播内容,除了带货可能会比较有效地盈利之外,正常小姐姐唱唱歌跳跳舞啥的,在当今所谓“万物皆可内卷”的大环境下,显然不太有竞争力。所以主播们也都煞费苦心,想尽办法刺激人类本能的欲望,从而获得关注度。
出租车司机也好,未成年人也罢,都是在这种“赢得市场”的动机之下出现的案例。即便今天警方捣毁了一两个窝点,但只要它能够持续形成盈利效应,未来愿意铤而走险的人一定不在少数,这是我们必须做好的心理准备。
当然了,直播的噱头也未必就得是GHS。什么直播英雄救美啦、直播跟人打架啦、直播搭讪路人啦……只要你发现主播的表现看上去非常自然,完全没有那种可能会遇到突发情况的紧张感时,就可以做出结论:这是摆拍。
那么,你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被这种夸张直播带节奏了。
【短视频的真假,取决于它是否过于有效地“挑动你的情绪”】
除了直播引发的很多话题之外,以看似第三方拍摄的“短视频”形式制造热点,同样是现在很多营销公司喜欢玩的套路。
不过想要识破真伪也并不难,记得一点就好:它是否过于有效地刺激了你的情绪。
通常来说,绝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都平淡无奇,也因此就算遇到了什么突发事件,第一时间也很难想起来马上掏出手机拍视频,再加上大家的手机可能还会比较卡,也许还没等摄像头开始工作,眼前的风波已经结束了。
而如果一段视频却能够非常清晰地捕捉到了事件的主要矛盾点,把那些很容易刺激眼球的要素完整地曝光在短短数分钟的视频当中(比如两性冲突、民族感情、职场矛盾),这个时候你就要怀疑它摆拍的可能性了。
前几天,包括知乎等平台都在热议这样一件事:据说某个穿着和服的女子在拍摄军事用地的照片,然后被一个男人冲过去质疑“你是不是中国人”,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口水。
该视频就是采用了一种所谓的“路人视角”在拍摄,而且极为有效地通过“穿和服”“是不是中国人”“敏感地区”“性别对立”等关键词,让网友们吵作一团、各执一词,甚至媒体还报道说,有警方人员对于这件事的具体行为进行了解释,等等。
尤其是整个视频的风向似乎是给和服女子扣上了个“日本间谍”的帽子,鬼知道她为什么跑到这儿来拍照时还专门穿了个和服,就像是嫌自己不够惹眼似的。
按照常理来说,既然警方都已经表态了,应该还会有下一步的处理结果才对。比如对于拍摄的女子进行一些处罚啦、跑去质疑这个行为的男子露面解释一下为什么自己要去骂人啦……
这才比较符合正常社会新闻的脉络,毕竟好不容易抓到个热点事件,各路媒体又怎么会放过后续报道骗点击的机会呢?——要知道,前几天某个饭店倒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时,媒体都没有放过那个痛失亲人的老寿星,“热心”地跑过去采访人家有何感想呢。
可我在网上查了下,没有看到任何关于和服拍照的后续报道。仿佛这件事如同一阵风,吹完之后除了让人记得“开埠地站”是个值得一去的历史景点之外,其他什么细节都没有。
所以,就让我有理由猜测这是景区请了个短视频剧组,自导自演的作秀活动。
想起来,以前《朱一旦的枯燥生活》里就针对这种视频摆拍造新闻的现象进行过讽刺。如何有效地利用剪辑和春秋笔法,让朱一旦在短视频制作者的镜头下变成了“冷酷的有钱人”。
进而,拍摄者迎合了大量仇富者的关注,从而获得了大量点赞,搭配那首《一百万个可能》,完美地重现了抖音上很多套路化的“情景剧”。
毫不夸张地说,朱一旦这个视频看完之后,未来大家再遇到类似的“正能量/负能量视频”,就会下意识地保持冷静了。
只要能够用理性态度看待直播和这些短视频,我们真的没有那么容易上当受骗,事后只能用“还好是假的”来安慰自己。
毕竟我们作为吃瓜群众,最多也只是花费几分钟去关注、评论或者转发,但当这些摆拍的东西走到风口浪尖之后,无数一线工作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仅仅是文山警方稀里糊涂地挨骂、不得不加班加点去破案,就足见他们的压力有多大了。
如果我们网友能够足够清醒,那些恶意炒作的噱头可以直接被识破戳穿,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互联网信息的繁杂。
今年大家已经很难了,不要再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