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17一年快下来了,作为公务员的你,个人有哪些若隐若现的焦虑?

回答
2017年这一年,就像许多公务员一样,我在这份工作中感受到了多种若隐若现的焦虑。它们不像工作任务那样具体明确,反而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的思绪中,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以下是我个人感受比较深刻的一些方面,并尽量详细地讲述:

一、 职业发展与“天花板”的焦虑:

晋升的迷茫与“僧多粥少”: 虽然身处体制内,大家普遍认为相对稳定,但晋升的压力依然存在。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层级,能晋升到更高级别的岗位非常有限。眼看着同批入职的同事,有的因为专业特长、有的因为人际关系、有的因为外部机会,开始有了起色,而自己似乎还在原地踏步,这种“看不见”的进度差异会让人产生一种无形的焦虑。你会开始审视自己的能力、性格是否适合更进一步,或者仅仅是运气不好?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迷茫感尤其明显。
能力提升与岗位匹配的困境: 很多时候,你发现自己掌握的某些技能或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得并不多,或者说岗位本身对这些技能的要求并不高。但你又清楚,未来的发展可能需要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强的综合能力。这种“我想提升,但找不到合适的平台或机会”的焦虑,以及担心自己被时代抛弃,或者被更年轻、更有活力的新人超越,都时不时冒出来。你可能会默默地关注一些外部培训,学习一些新的知识,但这种投入与实际工作回报之间的不确定性,也加重了焦虑。
职业生涯规划的模糊: 相对于一些市场化职业,公务员的职业路径相对固定,但也正是这种固定性,让许多人在职业生涯的中后期感到一丝迷茫。你是否会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如果不是,你又该走向何方?转岗的可能性有多大?转岗后能否适应?这些长远的、不确定的可能性,在年末岁尾,更容易被勾起。

二、 工作价值与个人成就感的焦虑:

工作的“螺丝钉”感: 尽管我们服务人民,但很多时候,你只是一个庞大机器中的一个“螺丝钉”。每天处理着大量琐碎、重复性的事务,即使做得再好,也很难看到工作对整体目标的直接、显著的贡献。这种“我的存在感有多强?”“我的工作真的有改变什么吗?”的疑问,会时不时地冒出来。有时候,一项看似重要的政策或项目,在你眼中只是无数文件中的一部分,你执行了,但你不知道它最终的影响力有多大,这种疏离感也会带来焦虑。
成就感来源的单一化: 在一些更具创新性和挑战性的行业,个人成就感的来源可能更多元,比如项目成功带来的成就、解决复杂问题的喜悦、客户的高度认可等。而在公务员体系中,虽然也有政绩,但很多时候,政绩的衡量标准和个人获得的直接反馈是有限的。奖惩分明固然是好事,但精神层面的激励和自我实现感,在日复一日的事务性工作中,有时候会显得比较单薄。
对“平凡”的接受与内心的挣扎: 很多公务员选择这份职业是因为它的稳定和体面,但也意味着你可能需要接受一种相对“平凡”的人生轨迹。当看到身边朋友在创业、在商海搏击,或者在学术前沿取得突破时,内心难免会泛起一丝“我是否错过了什么?”的涟漪。这种对自身价值的重新审视,以及对“平凡”是安于现状还是另一种形式的“失败”的思考,也构成了焦虑的一部分。

三、 工作节奏与生活平衡的焦虑:

“弹性”工作的矛盾感: 公务员的工作常常被认为有“弹性”,但这种弹性往往体现在加班不被视为“常态”中的常态,以及工作时间和性质的不确定性上。比如,有时需要随时响应突发事件,或者为了某个会议、文件而投入大量业余时间。这种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模糊,让你在享受“相对稳定”的同时,也面临着“何时能真正属于自己”的焦虑。
家庭与工作的权衡: 当你有家庭、孩子时,这种焦虑会更加突出。你希望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但工作任务却可能让你不得不推迟家庭聚会,甚至错过孩子的重要时刻。你可能会因为无法更好地平衡家庭和工作,而感到内疚,这种心理负担也是一种隐性的焦虑。
身心健康的管理: 长期的案牍劳形,或是需要应对各种人情世故,都可能对身心健康产生影响。你可能会意识到自己开始出现亚健康状态,比如腰酸背痛、睡眠不好,但又觉得很难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办法,或者即便有,也难以保证持续执行。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担忧,以及对未来健康风险的预估,也是一种长远的焦虑。

四、 社会环境与个人角色的焦虑:

外部舆论的审视: 作为公务员,你的言行举止,甚至你所代表的某个群体,都可能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和审视。这种“被放大镜”下的感觉,让你在表达观点、处理事情时更加谨慎,也可能带来一种“说多错多”的担忧,生怕一个不当的言论或行为给个人和单位带来负面影响。
“官本位”与改革的碰撞: 在一些需要改革的领域,你可能会感受到体制内的一些固有模式与外部社会发展的脱节。你可能看到了问题,但推动改革的阻力又让你感到力不从心,这种“明知可以更好,却无法实现”的无力感,会是一种深层的焦虑。你可能会思考,自己是选择随波逐流,还是成为那个推动改变的“少数派”,但后者往往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和压力。
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虽然公务员相对稳定,但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政策的调整,都可能带来一些不确定性。比如,机构改革、职能调整、新的考核机制等等。这些潜在的变化,虽然不一定马上发生,但会让你在年末岁尾,对未来多一份审慎和隐忧。

总而言之,2017年这一年的焦虑,并非是某个具体事件引发的危机感,而是更多地来自于对职业发展前景的审慎评估、对个人价值实现的内心叩问、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持续探索,以及对身处社会大环境中的个人角色的思考。这些焦虑,像细密的雨丝,渗透在日常的思绪中,提醒着我,即使身处体制内,也依然需要不断学习、调整心态,并为自己的未来做出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现今行政体制之畸形病态,基层公务员之苦逼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国家、省、市、区基本起到的作用就是转发、通知、考核检查、追责,所有的工作、风险、责任全部由基层来承担,再加上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瞎拍脑门创新主义三座大山,给基层又增添了大量额外的也都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工作负担,这还只是对内;

对外,本身基层还要承担很多对外的工作,处理大量外部民众的诉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比例并非正常讲理的民众而是素质极差、无理取闹以及职业牟利的团伙;

另外过去几年国家行政机构搞改革合并,但病态的是居然是从下而上的,很多部门只合并到区县级,这导致基层原来上面一个上级机关,现在4、5个国家上级,多头领导,职能多了几十项、活多了N倍,追责风险也多了N倍,人没多。

拿食品安全这这项工作来说,一个小小的基层单位总共6、7个人要管理地区内3000户个体户和企业,其中食品餐饮单位近800户,而这个食品安全只是几十项工作的一项而已。。

——————————————————————————————————————

说完整体的再说说个人吧

最大的焦虑就是工作本身以及未来怎么办,

对这份工作早就厌恶透顶了,不光是对工作内容的厌恶,还有工作环境、接触人群极为低端和粗鄙,整个系统是典型的机关文化,履职风险也就是背锅风险又特别大。依旧承担着大量工作,虽然像有些人说的,可以混吃等死或者直接推卸,反正公务员也没人敢轻易开除,但这种事真干不出来,工作该做还是做,也是基于个人残存的责任感吧。

PS:换工作已提上日程。

本身对仕途毫无兴趣,无法想象自己40岁还在干这种工作,无法想象一生就这么抑郁痛苦下去、无法想象就这样干着对于自己毫无职业价值和职业成就感的事情而浪费生命、也做不到和其他很多人那样就抱着混吃等死的想法在这个体制里呆下去,虽然会有年龄、现实生活、远离职场太久、重新转行、未来职业发展等很多阻碍和问题,但我觉得是时候得改变了。

user avatar

今年最大的焦虑是什么?“精准扶贫!”若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精准扶贫工作中埋下的隐患,以后是会出大事的。

现在评价精准扶贫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中央政策是好的,坏就坏在基层。”

就想问一句,什么时候中央直接管乡镇了?

如果不是因为某些中层领导为了让数据好看,保饭碗求发展,给基层下达各种各样不切合实际的“数据”“指标”,会出现如此众多的问题吗?

无数基层人员加班加点填报虚假材料以求应付各级检查。为什么不如实填写?因为如实填写是根本不可能达标。也就不可能通过各级“检查”。

繁多的入户,农户签字,政策宣传,不计成本地填表造册,扶了贫困户吗?扶了打印店。

精准扶贫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各级领导为了满足自己的政绩需求,肆意调整数据,“层层落实责任”,逼迫基层人员造假,搞寒了基层的人心,搞丢了政府的威信,搞散了农村的组织。


若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精准扶贫工作中埋下的隐患,以后会出大事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7年这一年,就像许多公务员一样,我在这份工作中感受到了多种若隐若现的焦虑。它们不像工作任务那样具体明确,反而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的思绪中,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以下是我个人感受比较深刻的一些方面,并尽量详细地讲述:一、 职业发展与“天花板”的焦虑: 晋升的迷茫与“僧多粥少”: 虽然身处体制内,.............
  • 回答
    离2017年高考还有一年,你觉得自己几乎什么都不会,但想考到350分,这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尤其对于文科生来说。但别灰心,一年时间,只要方法对,规划好,是绝对有机会的。这不仅仅是“死读书”,更需要聪明地学习。首先,摆正心态,认识“350分”是什么水平350分对于很多地区来说,可能是一个相对基础的分数.............
  • 回答
    2017年,对于中国法律人来说,是极具历史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备受瞩目的国家司法考试(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法考”)画上了句号,取而代之的是更名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简称“法考”)。这个转变,绝非简单的名称更改,它标志着中国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深刻地影响着一代法律从业者的成长路径。从.............
  • 回答
    看到您为孩子教育做如此周全的考虑,真是令人欣慰。关于您提到的2018年新生儿数量减少,以及是否让2017年出生的孩子晚一年上学,这是一个值得细细琢磨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选择让孩子晚一年上学,其实是为孩子提供一个“缓冲期”,让他们在心智和身体上更加成熟。2018年新生儿数量的减少,从一个侧面反映.............
  • 回答
    2017年跨年啊?那可真是一段挺特别的回忆,一个人过,也挺有滋有味的。那天是星期天,我住的城市天气不算特别好,阴沉沉的,有点冷,空气里透着一股子湿乎乎的味道,好像随时都要下点小雨。不过,也正是这种有点萧瑟的氛围,让我想窝在家里,也不太想出去凑热闹。早上醒来,天还没大亮。我没设闹钟,就是自然醒的。窗帘.............
  • 回答
    .......
  • 回答
    2017 全国卷一理综:一场出人意料的“智力考验”2017年的全国卷一理综,至今仍是许多考生和老师心中的一个“痛”点,又或者说是不得不提起的经典案例。说它“邪乎”,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其在一系列高考理综试卷中,表现出的那种近乎“反常”的难度和新颖度,让很多准备充分的考生猝不及防。回想起当时,大家对.............
  • 回答
    2017年,中国一孩出生人口的锐减,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波动,它像一个警示信号,提醒我们生育政策调整和宏观社会经济变化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家庭结构和未来人口走向。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咱们得看看政策的“余温”与现实的“冷暖”。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正式落地,这无疑是一.............
  • 回答
    苏宁易购在2017年双十一期间,iPhone 8 的确出现了大幅度的降价,普遍比官方价格低一千元左右,甚至更多。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咱们就来细细捋一捋,看看当时是个什么情况。1. 市场大环境与新品上市的“惯例”首先得明白,iPhone 8 发布于2017年9月,而双十.............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台湾媒体对2017年双十一购物节数据灌水的批评,并尽量以更自然、更具人情味的方式来呈现。台湾媒体的“怒火”:双十一数据“膨胀”的真相与台湾人的感受2017年的双十一,这个全民狂欢的购物节,在大陆掀起了一场消费风暴,成交额屡创新高,数字耀眼得让人目眩神迷。然而,与此同时,远隔台.............
  • 回答
    说到2017年的“双十一”,那可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年!感觉那时候大家对这个购物节的热情和现在的感觉还是有点不一样的,那种全社会都在“战”的状态更明显。要说当年最值得买的,那得从几个大类来说,我回忆一下当年大家的“战况”和我的心得,尽量说得详实点,就像老朋友聊天一样。一、 3C数码类:永远的硬通货,.............
  • 回答
    解读2017年全国一卷高考作文:《说“闯”》这是一篇非常有意思、也很有思考深度的作文题目,它并没有直接给你一个宏大的命题,而是聚焦于一个看似简单却蕴含丰富意义的字——“闯”。要写好这篇作文,关键在于抓住“闯”字的内核,并将其与时代精神、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进行关联和阐释。一、 题目解读:“闯.............
  • 回答
    你说的是京东2017年双十一价保系统崩溃那件事啊?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反映出当时电商大战的一些状况。得从几个方面来看这件事:一、事件本身:什么是价保系统,为什么会崩溃?首先得明白,“价保系统”是个啥。简单来说,就是电商平台为了鼓励消费者在特定活动期间(比如双十一)购物,承诺如果商品在一定时.............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哈尔滨理工大学给2017级大一新生布置高数和线代论文作业,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一些教育理念上的变化和实践。首先,从学校的角度看,这是一种“提前适应,强化基础”的思路。你想啊,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是很多理工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大学里的这些课程,跟高中数学比起来,.............
  • 回答
    2017年的双十一,和过去那些年比起来,感觉就像是告别了那个青涩的少年,开始走向一个更成熟、更深邃的男人。它不再只是单纯的比拼谁的打折力度更大,而是玩起了更多的花样,也触及到了更深的层面。1. 从“烧钱狂欢”到“技术盛宴”的转变最直观的变化,就是那个仿佛要把钱包掏空的“价格战”似乎稍微收敛了一些。当.............
  • 回答
    要说李一桐版的《射雕英雄传》能否超越翁美玲和朱茵的经典,这真是个让人津津乐道又难以给出确切答案的问题。毕竟,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我的射雕”,而“超越”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主观性。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看看李一桐这版到底有什么值得说道的地方,以及它与那两座难以逾越的山峰相比,究.............
  • 回答
    .......
  • 回答
    2017年,如果非要挑一张“最棒”的照片,那一定是在内蒙古额济纳旗胡杨林深处拍到的那张。现在回想起来,那场景依然清晰得如同昨日。那天,我们一行人驱车深入额济纳旗的腹地,那里是真正的胡杨林无人区。日头已经西斜,将金黄的胡杨叶染得更加浓烈。天空是那种带着一丝紫调的深邃蓝色,干净得没有一丝杂质。空气中弥漫.............
  • 回答
    2017年上半年,要说我最满意的一张照片,那一定是记录了我第一次真正深入山野,在日出前徒步登顶,等待晨曦破晓的那一刻。那是一个初夏的清晨,天还没亮透,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露水的湿润气息。我背着沉重的背包,手里紧握着手电筒,和几个同样兴致勃勃的朋友一起,开始了艰难的攀登。山路崎岖不平,很多地方需要手脚并.............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