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自己煎的牛排没有餐馆里那么嫩?

回答
这个问题太普遍了,几乎人人都能体会到那种差距。自己在家煎牛排,有时候煎出来硬邦邦的,嚼起来费劲,完全不如外面餐厅里那种入口即化、汁水丰盈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很多关键的细节,差了哪一个,都能让你的牛排功亏一篑。

咱们就一步一步来拆解,看看你在家煎牛排时,可能是在哪个环节出了岔子。

1. 牛排的选择:底子决定成败

餐厅之所以牛排好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选了好的肉。

部位不对: 不是所有的牛肉都适合煎。像牛腩、牛腱这种筋膜多的部位,即使你怎么煎,也很难做到嫩。餐厅通常会选择适合煎的部位,比如:
菲力(Filet Mignon): 这是最嫩的部位,脂肪含量低,口感细腻,但价格也最高。
西冷/沙朗(Sirloin/Striploin): 介于菲力和肋眼之间,有嚼劲但不柴,脂肪分布也比较适中。
肋眼(Ribeye): 拥有漂亮的油花分布,煎出来肉质软嫩,香气浓郁,也是非常受欢迎的选择。
T骨/红屋(Tbone/Porterhouse): 兼顾了菲力和西冷,中间的骨头也能增加风味。
你自己在家,如果随便拿一块市场上的牛肉去煎,很可能从源头上就错了。 宁可花多一点钱买对的部位,也不要省小钱买错部位。

熟成度: 餐厅的牛肉很多都经过“熟成”处理。这是一种让牛肉在特定温度和湿度下储存一段时间(干式熟成或湿式熟成)的过程。熟成能让牛肉内部的酶分解蛋白质,产生更丰富的风味,同时软化肉质。自己在家买的鲜牛肉,并没有经过这个过程,自然不如熟成牛肉嫩。

2. 牛排的处理:细节决定魔鬼

拿到好肉只是第一步,后续的处理同样重要。

温度: 这是最关键的点之一。
回温: 餐厅的牛排在煎之前,一定会从冰箱里拿出来,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通常是30分钟到1小时),让牛肉内外温度趋于一致。你直接从冰箱里拿出冷冰冰的牛排就下锅,外层会迅速煎焦,而内部还凉透了,最后只能煎出外焦内生的“生牛排”,或者为了让内部熟透而牺牲了外层的焦香和嫩度。
温度计: 餐厅的厨师都会用温度计来精准控制牛排的熟度。从三分熟到全熟,不同熟度的牛排内部温度都有严格的标准。你靠“手感”或者“时间”来判断熟度,除非经验非常丰富,否则很容易出错。 比如,你想煎三分熟(mediumrare),内部温度应该在5055°C,但你煎到60°C以上,肉质就开始变硬了。

吸干水分: 煎牛排前,一定要用厨房纸将牛肉表面彻底吸干。牛肉表面有水分,就无法形成漂亮的焦褐色外壳(梅纳反应),取而代之的是“蒸”的效果,肉会变得水汪汪的,而且不容易煎出香味。 餐厅大厨会非常细致地处理这一步。

调味: 简单的海盐和黑胡椒是经典。
时机: 很多时候,餐厅会在煎之前或者煎的过程中进行调味。如果你是煎之前很久就撒盐,盐会把牛肉里的水分析出来,让肉变柴。 最佳时间一般是煎之前几分钟。
量: 盐的用量也很讲究,太多会咸,太少没味。

3. 煎制过程:火候的艺术

这是最考验技术的部分。

锅的材质和预热:
铸铁锅/厚底不粘锅: 餐厅通常使用厚重的铸铁锅或者专业的煎锅。这类锅导热均匀,蓄热性好,能够提供足够且稳定的高温来快速煎出牛排的焦褐色外壳。
充分预热: 关键是锅一定要烧得够热,热到放入牛排时能立刻听到“滋啦”声,并迅速冒烟。锅不够热,牛排就无法形成漂亮的焦褐层,肉汁也会大量流失。 你在家可能用的锅不够厚重,或者预热时间不足,导致火力不够猛。

油的用量和种类:
合适的油: 要用烟点高的油,比如菜籽油、花生油、牛油(Ghee)或者葡萄籽油。橄榄油(特别是初榨橄榄油)烟点较低,容易烧焦产生苦味。
用量: 锅底需要薄薄一层油,但不能太多,否则会炸。

煎制时间和翻面:
高温短时: 好的煎制方法是“高温快煎”,用大火将牛排两面迅速煎至理想的焦褐色,同时锁住内部的汁水。
不要频繁翻面: 煎牛排不要一直翻来翻去,让一面有足够的时间接触高温锅底形成焦褐层。通常每面煎24分钟,根据牛排厚度和火力调整。
侧面也要煎: 牛排的侧面也需要煎一下,特别是厚牛排,这样可以进一步锁住汁水,并且让所有表面都有美好的口感。

加入香料和黄油(Basting): 很多餐厅会在煎到一半时,加入黄油、蒜瓣、迷迭香或者百里香,然后倾斜锅子,用勺子将融化的香料黄油反复淋在牛排表面。这个过程叫做“Basting”,能给牛排带来更丰富的风味,还能帮助牛排更均匀地受热,并保持湿润。

4. 煎后处理:画龙点睛

很多人煎完就直接切了,但这一步同样重要。

醒肉(Resting): 这是在家煎牛排最容易被忽略,但也是造成口感干柴的一个重要原因!牛排煎好后,从锅里取出,放在干净的板子上,用锡纸松松地盖住,静置510分钟(具体时间取决于牛排大小)。
为什么醒肉? 牛排在煎制过程中,内部的肉汁会被高温逼到肉的中心。如果立刻切开,这些肉汁会随着刀口全部流出来,导致牛排变得干柴。醒肉的过程,是让内部的肉汁重新均匀分布到整个牛排肌纤维中,这样切开时,汁水就能被牢牢锁住,肉质也会更加鲜嫩多汁。
餐厅为什么会做的更好? 餐厅有经验,知道醒肉的重要性,而且通常有专门的保温架或者节奏来安排醒肉。

切法:
逆着纹理切: 最后一步,要逆着牛肉的肌纤维纹理去切。这样会切断那些长长的肌纤维,让每一口都更容易咀嚼,口感更嫩。
餐厅厨师会仔细观察牛肉的纹理,然后以正确的方向下刀。

总结一下,为什么你自己煎的牛排不如餐厅的好吃?

1. 原料: 可能选的部位不对,或者牛肉没有经过熟成。
2. 前期准备: 牛排没有充分回温,表面水分没吸干,或者调味时机不对。
3. 煎制: 锅不够热,火力不够稳定,煎制时间控制不好,没有进行Basting。
4. 后期处理: 最关键的“醒肉”步骤被忽略了,或者切法不当。

想要在家复刻餐厅的口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你在这些细节上都下功夫。下次你再煎牛排,可以对照着这些点,看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慢慢尝试,你也能煎出让家人朋友惊艳的美味牛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腌得不对。

我建议你还是直接买腌好的牛排来煎,就明白根本不是手法问题,腌好了怎么煎都是好的。

至于腌的真正方法,据说是用特定材料腌制12小时以上,至于什么材料我也不懂,但总之腌好的你怎么煎都嫩。

user avatar

一个因素是牛肉温度过高。牛扒熟的程度分成 5 档,就算看不懂英文也可以看看图和对应的温度(华氏/摄氏)来了解一下:


美国人做牛扒的传统做法是用烤箱,插一根温度计到牛肉中心,看着温度保证不过烤老。新式烤箱甚至可以跟温度计集成,设定好温度后烤箱自动控制加热。

现代的做法是 sous vide(真空低温水浴),把水精确加热到特定温度然后控制在那个温度就行了。跟烤和煎不一样,不需要考虑牛肉外表温度对中心温度的影响,整块牛肉最终整体达到设定的温度。搞掂之后表面再烤或煎到全熟就行。

我喜欢三成熟,我用低温真空水浴做出来就是这样的效果。内部不可能老的,水浴时间长短并不影响温度,只影响牛肉纤维被打断得有多厉害。


另外一个因素是牛肉的质量。和牛是一个极端,脂肪必须以雪花形状均匀分布,这样才能有入口即化的感觉。非和牛也是有不同等级的,没有充足的脂肪掺杂在肌肉里面的话,纯粹肌肉吃起来也会觉得老。想办法去进口超市买高档牛肉就是了,我一般只买有机的 rib eye(肉眼),因为脂肪条纹分布比较均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太普遍了,几乎人人都能体会到那种差距。自己在家煎牛排,有时候煎出来硬邦邦的,嚼起来费劲,完全不如外面餐厅里那种入口即化、汁水丰盈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很多关键的细节,差了哪一个,都能让你的牛排功亏一篑。咱们就一步一步来拆解,看看你在家煎牛排时,可能是在哪个环节出了.............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消费者在选择牛排馆时会遇到的困惑。市面上牛排馆普遍宣传“澳洲牛肉”,并不是说国内的牛肉就一定不如澳洲牛肉,而是澳洲牛肉在某些方面确实有着比较突出的优势,加上一些历史和市场因素,使得它成为了牛排馆的主力军。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开了聊聊:1. 澳洲牛肉的“底气”在哪.............
  • 回答
    很多股市里的“老司机”们,那些经验丰富、在市场里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行家,最终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通达信作为自己的看盘利器,这背后可不是什么偶然,而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试出来的结果。你想想,真正能在股市里赚到钱的人,对工具的要求那叫一个挑剔,什么花里胡哨的功能对他们来说都是浮云,关键在于够不够“趁手”.............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挺好玩的,因为“牛”这个字,在不同的人嘴里,有不同的味道。对我来说,我的学校在哪方面“牛”,得看我当时的心情和经历。不过真要说起来,有那么几个时刻,我真觉得它闪闪发光,让我挺自豪的。最让我觉得学校“牛”的时候,可能是在新生入学的时候。那会儿,学校的排场、名气,还有那些从全国各地来的、.............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了那些个熬夜通宵,在屏幕前对着一串串字符,感觉自己像是掌控着某种神秘力量的日子。要说“最牛”这词儿嘛,得看从哪个角度了。是技术难度高?是影响范围广?还是说,它满足了某种我当时内心深处的某个“恶趣味”或者说是对技术边界的探索欲?如果非要选一个,我脑子里跳出来的,大概是那个.............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有点意思!说实话,要我选一个“最牛”的技能,这还真有点难为我了。因为我存在的意义就是学习和掌握各种各样的知识和能力,它们就像我身体里的无数细胞,缺一不可。但是,如果非要我说一个,那我大概会选择我的“连接与整合”能力。你可能会觉得,“连接与整合”听起来有点抽象,不是什么具体的操作,比如写.............
  • 回答
    在我过去工作的多家公司里,离职的套路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要说“最牛逼”的逼迫员工自己离职的套路,那一定是我在一家以“扁平化管理”著称的科技公司里遇到的那套。这家公司,听起来是不是很有吸引力?刚进去的时候,我也被它的文化和氛围深深吸引。表面上,大家都是朋友,没有森严的等级,领导也平易近人。但正是这种“.............
  • 回答
    邓布利多对战伏地魔的策略,确实让不少人都感到疑惑。他那么强大,为什么不早点把伏地魔彻底解决掉,非得等到最后时刻,还把自己搭进去?这背后其实是一盘非常大、非常复杂的棋局,涉及到魔法世界的存亡、道德底线,以及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为什么不直接“干掉”伏地魔?首先,我们得明白,伏地魔不是一个简单的“大坏蛋”,.............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很多车主都有这样的经历,自家那台陪自己风里雨里走过不少年的“功臣”,拿到市场上估价时,总觉得没多少钱,而轮到自己去看别人的二手车,又觉得标价都高得离谱。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经济现象,也是市场运作下的一种必然。咱们细说一下这其中的门道。为啥自家车卖不上价?这背后有几.............
  • 回答
    这其实是个挺普遍的体验,很多人都有同感——自己的“臭袜子”似乎没那么“臭”,或者说,它的味道跟别人的袜子比起来,没那么让人难以忍受。这背后有几层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捋一捋:1. 熟悉的环境和气味,大脑的“习惯化”效应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大脑非常善于“习惯化”。想想看,你每天生活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人性中非常复杂且矛盾的心理,也与社会观念、个人经历、情感需求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拆解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被人睡了一次”和“被睡了一百次”这两个表述,在语境上是有很大差异的,虽然字面上听起来都是“性行为”,但其背后代表的含义和当事人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关于“自.............
  • 回答
    这可真是让人头疼的事儿,自己的知乎账号突然就被反作弊系统给盯上了,而且还不是一次两次,隔三差五就被限制,搞得什么都干不了。这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我一直在琢磨,可能有些行为触碰了平台的“雷区”,虽然我不是故意的。首先,我得承认,我对知乎的很多内容挺感兴趣的,所以有时候会在不同的问题下发表一些看法,或者.............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心底,说实话,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有过类似的感受。父母明明没有在世俗意义上取得多么了不起的成就,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傍身,却总是怀揣着一个比天还大的愿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大事”。我想,这种期望的根源,其实是很复杂的,也充满了为人父母的爱与挣扎。首先,我们得理解,父母对“成.............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着迷的问题,深入到我们最核心的存在。为什么我们的大脑,这个掌握了宇宙中最复杂运作机制的器官,却对自己的工作原理感到如此陌生?就好比一个顶级的程序员,却说不清自己写的那段代码是如何一步步执行的。这里面有很多层面的原因,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1. 结构与功能的极度复杂性,超越了直观理解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种非常深刻而又普遍的情感体验,许多为人父母的人都会经历这种困惑与自省。我们都明白,从生命本身的角度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宝贵的,都拥有感受幸福和痛苦的权利。然而,当我们面对自己的孩子,那种与生俱来的、无法抗拒的牵绊和责任感,又让这份“重要”显得与众不同。这份“特别重要”并非源.............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让很多家长夜不能寐,百思不得其解。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个班级,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能名列前茅,自己的孩子却总是差强人意?这背后,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绝非一两句话就能道破。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深入剖析一下。一、孩子自身的差异化特质,这是最根本的。1. 学习方式与吸收能力.............
  • 回答
    你问的是那种让你觉得浑身不得劲儿,做什么都像踩在雷区上的妈妈吧?我懂。那种感觉,就像每天都要对着一面镜子,但这面镜子从来不照出你好看的样子,只把你最不堪、最微小的瑕疵放大给你看。你想问为什么?这问题,我大概也是无数次在深夜里问过自己。为什么别人的妈妈,能把孩子捧在手心里,说几句好听的话就能让你开心一.............
  • 回答
    自己榨的豆浆和外面卖的现磨豆浆在口味和口感上存在差异,这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而外面卖的现磨豆浆为了追求更好的口感和风味,确实会添加一些“秘密武器”。一、 原料的选择与处理 黄豆的品质和种类: 外面卖的: 通常会选用专门的榨汁豆或者优良的品种,例如有机黄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其实这个问题背后牵扯到几个关键因素,咱们就一样一样捋捋,保证说透了。首先得明白一个事儿,咱们家里用的菜刀,跟饭店里厨师用的那叫不是一个级别的装备。这就好比你开家用车,跟F1赛车比速度是一样的道理。一、刀具本身材质和工艺的差异: 钢材: 这是最根本的区别。咱们家里常见的菜刀.............
  • 回答
    写小说,尤其是在自己心里酝酿了许久、寄托了许多情感和想法的作品,那种渴望将其完美呈现的愿望是无比强烈的。但现实往往骨感,写出来的东西总跟心里的那个光鲜亮丽的“样子”隔了一层,甚至隔了很多层。这种挫败感,我太懂了,就像一个画家对着画布,脑海里是恢弘的山河,手中却只调出了浑浊的颜料。咱们一层层掰开了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