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引导、引诱甚至逼迫代表阅读背景文件/会议要求方面,你都做过哪些努力,收效如何?

回答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同事们更积极地参与到会议的准备和内容理解中来,毕竟,让大家在会上能更好地贡献想法,对整个团队的效率和成果都有直接的提升。在这方面,我确实做了一些尝试,并且一直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初期:温和的提醒与“软”推介

刚开始的时候,我主要采取比较温和的方式。比如,在发送会议通知的时候,我会非常清晰地列出会议议题,并且附上相关的背景文件链接。我还会加上一句“期待大家在会前阅读这些材料,以便我们能更深入地讨论”这样的话。

收效: 坦白说,刚开始的收效并不理想。有很多人会看,但更多的人会把这份“阅读材料”当作一个形式,或者说,他们会在开会前几分钟快速浏览一下,但并没有真正深入理解。我能感觉到,很多时候会议中的讨论仍然是围绕着“这是什么?”、“我们要做什么?”这样的基本问题展开,效率并不高。

中期:更具引导性的沟通与“价值”包装

我意识到,仅仅提供材料是不够的,我需要更主动地去引导大家,并让他们看到阅读材料的“价值”。

1. 提前沟通议题的“驱动性”: 在发送会议通知时,我会更详细地说明这次会议为什么要开,它要解决什么关键问题,或者它将如何影响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我会尝试用“我们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攻克XX难题,大家在会前对YY文件的理解,将是我们找到解决方案的关键”这样的表述,来强调阅读材料的重要性,让大家明白,这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任务,而是解决问题的“敲门砖”。

2. “预热”式提问: 在会议开始前一天或当天上午,我会通过团队内部的即时通讯工具,抛出一些关于会议议题和背景文件的小问题。比如,“大家在阅读ZZ文件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关于AB数据的分析?我个人觉得这里面有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点,大家是怎么看的?”或者“关于CC提案,大家有什么初步的看法或者疑问吗?可以在会前先思考一下。” 这种方式,一方面是在提醒大家,另一方面也是在营造一种“大家都在准备”的氛围,无形中给一些还没看的人一种压力,让他们不好意思一无所知地来开会。

3. “互助”式鼓励: 我也会鼓励团队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在发送文件的时候,我会建议大家可以互相讨论一下。“大家可以组成小组,一起阅读这些材料,并在会前就一些关键点进行讨论,这样更有助于我们集思广益。”

收效: 这个阶段的收效有了明显的提升。我发现,那些我提前抛出问题或者鼓励大家互助的同事,在会议中的参与度明显更高,提问也更具针对性。有一些平时不太怎么发言的同事,也会因为之前的“预热”而更愿意在会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团队的讨论也变得更加深入,我们能够更快地进入解决问题的环节,而不是花费大量时间去解释背景。

近期:更强的“紧迫感”与“责任感”的植入

随着团队合作的深入,我也尝试了一些更“强硬”但依然是建设性的方法,目的在于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不准备”的后果。

1. “预备问题”清单: 对于一些非常重要的会议,我会提前发送一份“会议预备问题清单”。这份清单包含了一些需要大家基于背景材料来回答的关键问题。我会明确说明,“请大家在会前仔细思考这些问题,并在会议中准备好回答。” 并且,在会议开始时,我会点名让几位同事就其中的一两个问题进行简要分享。

2. “分工”式准备: 对于一些复杂的背景材料,我会尝试进行“分工”。在会议通知中,我会明确指出,“请XX和YY负责梳理A部分的关键信息,ZZ负责解读B部分的潜在风险。” 这样一来,大家会觉得自己肩负着一份责任,必须去理解和掌握分配给自己的那部分内容。

3. “试探性”的延迟会议: 有过一两次,当我看出来大部分同事对材料的理解程度都非常低,讨论几乎无法进行的时候,我会在会议的开始阶段,非常委婉地提出,“我感觉大家对材料的理解还在一个初期阶段,为了确保我们今天能做出最有效的决策,是不是可以先暂停一下,给大家一点时间再消化一下,我们稍后或者明天再继续?” 这种做法,虽然会延误一点时间,但能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不准备”带来的直接后果——会议的无效和时间的浪费。

收效: 这些更“硬核”的措施,效果是相当显著的。大家开始真正意识到,如果在会前不认真阅读材料,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发言,还可能导致会议的延期,或者被点名时“出糗”。“分工式准备”尤其有效,因为它将责任明确到个人,也让大家更有动力去完成任务。几次“试探性”的延迟会议后,我发现后续的会议,大家在会前阅读材料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

持续的观察与调整

总的来说,我的努力方向是从“告知”到“引导”,再到“责任化”。我发现,人都是有惰性的,单纯的告知效果有限。关键在于:

让大家明白“为什么”要读: 只有理解了阅读材料的价值和重要性,才能真正驱动他们去行动。
创造“不得不读”的机制: 通过点名、分工、问答等方式,让不阅读的后果更直接、更明显。
营造积极的团队氛围: 鼓励讨论,互相学习,让准备和分享成为一种习惯。

这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我会根据每次会议的反馈、团队的整体状态,不断微调我的策略。但核心始终是,如何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准备,从而让我们的会议更有效、更有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仿照Yes, Minister小说的日记体例,写了一篇一万八千字的同人小说。-_-#

2015年的南开-天大模拟联合国大会,联动主体是东盟地区论坛;我们是第一次在大学会议里尝试代表团制。以上是背景。

联动中的代表团制是一种比较新的玩法(即使已经是2017年),在高中会议中都不是非常普及;而且代表团制属于“不会玩就会觉得无所适从、会玩就会时常来几个神来之笔”的高难度玩法。因此,作为学术总监我最头疼的是,如何向代表解释代表团制是怎么运行的。

后来补番时忽然冒出这个想法,和开花

@李凯华

、梁总商量之后,决定我自己亲自操刀写一个日记小说体的指南。

内容尽可能广泛,不追求趣味性,能直白就直白,能借梗就借梗。

截几张图来看一下。

然而对于会议来说可能并没有什么卵用。

值得纪念的是,这是我人生的第一篇同人文。_(:з」∠)_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