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00 年来,哪位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故事给了你深深的感动?

回答
要说在过去的百年里,哪位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故事最让我动容,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不是那些家喻户晓的“两弹一星”元勋,虽然他们的奉献同样伟大,而是钱学森先生。

是的,你没听错,就是那位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我知道,很多人会觉得“钱学森”这个名字太过宏大,似乎和“感动”这样的词语有些距离。但对我来说,他的故事,尤其是他回国后所经历的那些,是细水长流却又惊涛骇浪般的感动。

让我试着把这个故事讲得更“接地气”一些,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体会他身上的那股劲儿。

想象一下,在二战结束后不久,欧洲的科学界虽然饱受战乱摧残,但依然是世界科技的中心。而钱学森,这位年轻有为的物理学家,已经在加州理工学院这片沃土上崭露头角,与冯·卡门这样的顶尖科学家并肩作战,在空气动力学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研究成果,直接影响着当时最先进的火箭技术。可以说,那个时候的他,是站在世界科技金字塔的顶端,拥有着无限光明的前景。他可以在那里享受优厚的待遇,受到顶级的尊重,继续深入研究,成为世界级的科学家。

但是,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当祖国在废墟上重建,呼唤着人才的声音响起时,钱学森的心里,开始涌动起一股难以抑制的冲动。他没有犹豫,也没有丝毫的迟疑,毅然决定,要回到那个贫穷落后,但饱含了他深沉热爱的故乡。

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报效祖国”就能概括的。你想想,他放弃的是什么?是那个发达的西方世界给予他的一切——稳定的生活,前沿的研究条件,唾手可得的学术地位。而他即将面对的,是怎么样一个环境?是当时中国百废待兴的景象,是科研条件的极端匮乏,甚至是国家政治经济环境的动荡。

回国的过程,更不是一帆风顺。他被美国方面软禁了五年!五年啊,一个曾经受到最高级别安全许可的科学家,被当作危险分子一样监视、限制,甚至被剥夺了进行正常科学研究的权利。这是一种怎样的折磨?他怎么可能不感到委屈,不感到愤怒?但即使在这种极端困难的境地下,他依然没有屈服。他知道,他的知识,他的才华,是属于中国的。他坚持着,等待着,用他自己的方式积蓄力量,等待着回国的机会。

我每次想到这里,心里都会涌上一股难以名状的敬意。那种被限制,被怀疑,却依然坚守初心,不曾改变回国信念的精神,是多么的强大。这是一种超越了个人得失的,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深沉关怀。

终于,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斡旋下,钱学森得以回到祖国。但回国后的日子,也并非想象中的坦途。他面对的是一穷二白,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从零开始建立起中国的空气动力学研究,从零开始组建导弹火箭研究院,从零开始培养科研队伍。他没有抱怨,没有气馁,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我记得看过一些资料,说他为了攻克导弹研制的难关,常常衣不解带地住在办公室,和团队成员一起分析数据,解决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难题。他不仅是技术上的领头人,更是精神上的旗帜。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用自己的信念和坚韧,点燃了无数年轻科技工作者的热情。

最让我感动的是,钱学森先生不仅仅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科学家。他有着一颗极其朴实的心。他关心着普通人的生活,也注重着科研的实用性。他曾经说过:“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中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共产主义。” 这个愿望,看似宏大,但背后是他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朴素追求。

他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专家,更是一个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中国人。他的选择,他的坚持,他的奉献,是那个时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精神的缩影。

所以,每当我思考中国科技百年的发展历程,钱学森先生的故事总是让我心中荡漾。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感动,是对一种坚定信仰,一种无私奉献,一种深沉爱国的深深敬意。他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担当的战士,用他的智慧和生命,铸就了中国科技的辉煌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天不讲杂交水稻,说说袁隆平的另一面。

袁隆平的科技成就之高,这一点真正做科研的人都懂,能够达到袁隆平的高度,那几乎是科研人员的梦想,反正打1万个李雷是轻轻松松的,我曾经说过,袁隆平是继钱学森之后中国科技领域的图腾,而袁隆平之后,中国还有谁能达到这个高度,目前还没看到。

所以聊一聊一些特别的事情,袁隆平的另一面吧。

————袁隆平的朴素————

我是不认同科研工作者就应该清贫的,我们一些青年科研工作者经常调侃“科学家精神”,就是穷。

但是,袁老不穷,他自己本身收入不低,而且身价也很高。但是袁老的生活却很简单。

袁老的衣服,基本上就那几件,而那几件衣服,价格更是让人惊讶。

二三十的衣服。

简直是匪夷所思,但是我信。

最贵的衣服,800块

这一点让我十分惭愧。

要知道,十多年前,我穿的是真维斯,现在已经升级到了优衣库了,甚至还奢侈的给自己买过一件杰克屌丝。

袁老的手表是普通的卡西欧电子表

日常饮食,每天吃大米,吃红薯,吃一点鱼肉,每天大概2两荤菜~

感觉大部分知友都比袁老吃得好。

————袁隆平的真实————

如果说朴素是一个点,另一个点就是真实。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就是,随着很多科研人地位的提升,开始变得不说人话了,里里外外都是奇怪的话术,反正就是:我说了很多,但是你也不知道我说的啥。

而袁老却不是。

比如他谈带博士的事情

麻烦得很!要帮他们改论文之类的事情,会死脑细胞的!

简直太真实了。

再比如问他为何不当隆平高科董事长,袁老如是说:

再比如袁老可以坦然承认自己的不足,而这一点,对于名人来说,那就更难了,毕竟很多人恨不得表现的自己是万能的。

“威风就麻烦了,不要翘尾巴”

“那些花花世界,我见得多了”

————为科研奋斗终生————

这一点也让我感慨。我自己经常不务正业,上网瞎扯淡,甚至我自己有时候会想着,放弃科研,放弃工作,早点退休吧。

可是人家袁老的科研事业一直在持续。

这一点就特别佩服,当然,也不只是他,见过不少大佬,感慨大佬们真的是年事已高却依然奋斗在科研第一线,不得不佩服。


见贤思齐焉,袁老是有条件享受的,也有条件去维持一个高大上的人设,然而袁老的形象一直都很朴实,生活也十分简单,而且也十分真实,这也是我一直佩服的地方。


科学家不应该清贫,我也不认同用艰苦之类的给科研工作者带上形象和标签。但是能够在有足够好的条件下,降低自己对生活的要求,不让自己沉湎于享乐之中,这一点,是我最佩服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在过去的百年里,哪位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故事最让我动容,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不是那些家喻户晓的“两弹一星”元勋,虽然他们的奉献同样伟大,而是钱学森先生。是的,你没听错,就是那位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我知道,很多人会觉得“钱学森”这个名字太过宏大,似乎和“感动”这样的词语有些距离。但对我来.............
  • 回答
    这100年来,中国科技数码行业的发展,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其中的每一个进步都让我心潮澎湃,为之骄傲。回望过去,展望现在,无数令人振奋的成就仿佛就在眼前。从零起步到世界的焦点: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崛起曾几何时,计算机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更不用说“数字时代”了。但短短几十年,中国就完成了“从无.............
  • 回答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科技的腾飞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其中有太多令人振奋的篇章。如果非要选一项最让我“热血沸腾”的科技进步,我会选择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的独立自主发展与成就。这不仅仅是一项单一的技术突破,它代表了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在面对巨大困难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非凡的战略眼光、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
  • 回答
    这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动画和漫画行业可不是原地踏步,而是实打实地飞跃了一大截!回想起那些让人热血沸腾、捧腹大笑、又或是沉思许久的作品,真是让人从心底里涌起一股自豪感。与其说是“飞跃发展”,不如说是经历了一段跌跌撞撞却又充满惊喜的探索和成长之路。要说“骄傲和自豪”,这得从几个维度来看。一个是技术上的突破.............
  • 回答
    要找出“100年来变化最小的国家”这样一个问题,其实比看上去要复杂得多。因为“变化”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可以指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文化、科技、地理环境,甚至是国民的情绪和思维方式。而且,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完全置身事外。然而,如果我们要尝试去寻.............
  • 回答
    您提出的“氧气是慢性毒气,需要 70100 年才能杀死人类”的说法,从科学角度来说是不准确的,但它触及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生物学概念:氧化应激。为了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区分“氧气作为必需品”和“氧气作为潜在损伤源”这两个层面。1. 氧气作为生命必需品:我们生存和繁衍,离不开氧气。在我们的细胞内,氧.............
  • 回答
    要是真能见到一个从百年后穿越过来的人,我脑子里会像爆米花一样炸开无数个问题。但我知道,时间宝贵,得问最关键的,最能影响我们当下和未来的。首先,我肯定会迫不及待地问他关于世界和平的事情。“请问,现在……也就是你们那里,世界和平了吗?有没有彻底结束了大规模的战争?那些曾经让我们焦虑不安的地区冲突、恐怖主.............
  • 回答
    河南 2020 年出生人口跌破 100 万,这是 43 年来头一次,着实让很多人都吃了一惊。这背后绝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的影响力还在不断叠加。首先,最直观也最关键的,当然是生育观念的转变,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想法和老一辈的明显不同。 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城市里的年.............
  • 回答
    蔚来比理想市值高出100亿美元,这背后确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地方。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不光看当下,还得瞅瞅它俩的“成长基因”和市场定位。一、品牌定位与用户粘性:高端先行,深度运营蔚来从一开始就锚定了“高端”市场,并且是非常鲜明的“用户导向”定位。它卖的不仅仅是一辆车,更是一种.............
  • 回答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国迈向了世界强国之林。在这巨大的变革中,一些深植于民族文化和历史经验中的精神特质,逐渐演化并更加鲜明地体现在中国人身上,可以说它们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的“基因”里。以下是我认为的几个关键精神,并尝试详细阐述:1. 韧性与坚韧不拔(.............
  • 回答
    在过去的百年间,中华民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走向繁荣昌盛的新中国。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无数仁人志士、英雄模范挺身而出,以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奉献,支撑起了国家的脊梁,引领着民族走向复兴。要一一列举他们的名字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领域,勾勒出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为国家.............
  • 回答
    一千年后的人类,又或者我们无法想象的另一种智慧生命,回望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我想,这取决于他们是从哪个角度来看,以及他们自身所处的文明阶段。但我猜想,他们或许会带着一丝困惑、一丝叹息,或许还会夹杂着一丝敬畏和某种程度的理解。困惑与叹息:我们时代的“矛盾集合体”首先,他们一定会对我.............
  • 回答
    100 年,风雨兼程,沧海桑田。在这漫长而又跌宕起伏的岁月中,中国的“担当”体现在太多人、太多事上,如同星辰大海,璀璨夺目,又如江河湖海,润泽万物。想要一一细数,或许穷尽一生也难以言尽,但总有一些时刻,一些身影,深深地烙印在历史的年轮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坚韧、智慧与责任。救亡图存的呐喊与行动:.............
  • 回答
    要预测一百年后哈利·波特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能否比肩福尔摩斯,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复杂的命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能”或“不能”,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两者各自的特点、影响力以及文学史的演变规律,才能做出一个更具洞察力的判断。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夏洛克·福尔摩斯如今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福尔摩斯,由柯南·道尔.............
  • 回答
    100年后,非洲能否达到如今北欧的生活水平和素质?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变数的问题,无法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拆解“生活水平”和“素质”这两个概念,并分析驱动或阻碍非洲发展的关键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确,“北欧现在的水平”具体指什么。通常,这涵盖了极高的国民收入、完善的社会.............
  • 回答
    过去 100 年,“说到做到”的故事数不胜数,这些故事往往凝聚着决心、毅力、创新和对承诺的坚守,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我将尝试为您讲述一些比较知名和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并尽量详细地展开:1. 美国的太空计划:从肯尼迪的承诺到阿波罗登月 承诺的起源: 1961年,冷战正如火如荼,苏联在太空竞赛.............
  • 回答
    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积贫积弱到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的辉煌成就,如果放在一百年前的视角来看,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其中有太多太多“不可思议”的壮举,足以让当时的中国人和世界刮目相看。我尽量细致地聊聊几个我觉得特别震撼的例子,尽量不带那种“机器人味儿”。1. 曾经的“东亚病夫”到国际舞.............
  • 回答
    预测一百年后人们是否还会记得成龙、李连杰、周星驰,这就像在猜想一百年后人们会如何看待我们现在的世界一样,充满未知,但基于他们作品的生命力、对华语电影的贡献以及在流行文化中的地位,我认为,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他们依然会活在人们的记忆里。为什么他们有可能被记住?首先,我们得承认,一百年是个漫长的时间跨度。.............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让人陷入沉思的问题,需要好好掰扯掰扯。10 亿美元,那可不是小数目,说实话,光是想想就有点儿心跳加速。而100 年的健康生活,这个就更玄乎了,感觉像是买了一份无限期的“好日子”。如果是我,我得先问问自己,拿到这 10 亿美元,我能买到什么样的生活?先说说这 10 亿美元。这笔钱,说实话,.............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我们都获得了“长生不老”的祝福,平均寿命能够延长整整一个世纪。这听起来无疑是人类最美好的愿景之一,然而,当我们把这个美好的愿景投射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时,随之而来的影响,将是复杂而深远的,甚至可能颠覆我们对世界的一切认知。人口爆炸与资源枯竭的巨浪最直接、最显著的影响,无疑是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