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家如果不断发行货币,货币发行量越来越大,会对财政造成什么影响?

回答
一个国家如果一味地、持续地大量发行货币,货币的“量”会越来越大,这听起来好像能解决很多问题,特别是对于财政赤字,仿佛是打开了一个“印钞机”就能填平一切窟窿。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这种做法就像是在玩火,最终会对国家的财政造成一系列深远的、甚至灾难性的影响。

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通货膨胀。

想象一下,市场上流通的钱突然变多了,但 Goods and Services(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并没有相应增加,甚至还在减少。钱太多了,而东西还是那么多,这就好比一个饥饿的村子,突然往里面塞进了海量的粮食,但每个人分到的粮食数量还是有限的。结果就是,大家手里的钱虽然多了,但购买力却下降了。商家看到大家都更有钱了,自然会提高商品的价格,因为他们知道即使涨价,人们也愿意买。

这种持续的物价上涨,我们称之为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对财政最直接的打击,就是侵蚀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的实际价值。

税收缩水: 即使名义上的税收收入数字看起来在增长,但因为物价上涨,同样数额的货币能购买到的 Goods and Services 变少了,这就意味着政府获得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了。比如说,一家公司今年的利润比去年高,按比例交的税也多了,但如果通货膨胀率是 10%,那么政府今年收到的这笔税款,实际能买到的东西,可能比去年收到的那笔要少。
债务实际价值降低: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如果政府欠了很多债,只要多印点钱,不就能“稀释”掉债务的价值吗?从理论上讲,是的,因为债务是用未来的货币来偿还的,而未来的货币购买力可能比现在低。这似乎能减轻债务负担。然而,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做法。

对内债务: 如果政府欠国内居民和企业的钱,通货膨胀会损害这些债权人的利益。他们的储蓄和投资回报被通胀侵蚀,生活水平下降,对政府的信任也会动摇。
对外债务: 如果政府欠的是外国债权人的钱,通货膨胀可能会导致本国货币贬值,这反而会增加偿还外债的本币数额,使债务负担加重。而且,国际投资者会看到通胀的风险,未来借款的成本会大幅提高,甚至可能借不到钱。

其次,货币贬值和汇率波动会成为常态。

当一个国家大量发行货币,却没有相应的经济增长作为支撑,市场的信心就会动摇。人们会觉得这个国家的货币不值钱了,纷纷抛售本国货币,去购买其他相对稳定的货币,比如美元、欧元等。

本国货币贬值: 这种抛售行为会导致本国货币相对于其他货币的汇率大幅下跌。
进口成本飙升: 很多国家需要进口原材料、能源、技术设备甚至粮食。本国货币贬值意味着用本国货币支付进口商品时,需要支付更多的钱。这会进一步推高国内的物价,形成“输入性通胀”,加剧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
出口竞争力受损(短期可能受益,但长期有害): 短期内,本国货币贬值可能使得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更便宜,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长期来看,如果持续的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导致国内生产成本上升(比如工资上涨压力),以及国际市场对该国货币和经济稳定性的不信任,出口的优势也会逐渐丧失。

第三,抑制投资和储蓄,破坏经济结构。

当通货膨胀成为经济的常态,人们的消费行为会发生改变。

囤积居奇: 人们担心物价还会继续上涨,就会把手里的钱尽快花出去,购买那些不容易贬值的资产,比如黄金、房产,或者能快速消耗的商品。这种行为会进一步加剧商品短缺和物价上涨。
储蓄意愿下降: 银行存款的实际收益率在通货膨胀面前会变得非常低,甚至变成负数。这意味着你存钱越久,实际购买力越少。因此,人们的储蓄意愿会大大降低,大家更倾向于“今天花掉今天赚到的钱”,而不是为未来储蓄。
投资决策失灵: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都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价格环境和预期。恶性的通货膨胀会使所有价格信号都变得扭曲,导致投资决策变得极其困难和高风险。企业不知道原材料的成本会是多少,不知道产品的售价会是多少,未来的利润也变得扑朔迷离。这会严重打击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导致经济增长乏力,创新停滞。

第四,削弱政府的信用和公信力。

一个政府如果过度依赖货币发行来解决财政问题,从长远来看,会严重损害其在国内外市场的信用。

国内居民的信任危机: 当人们发现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在政府的“印钞机”运作下变得越来越不值钱时,他们会对政府失去信任。这种不信任感会蔓延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能导致社会动荡。
国际资本的逃离: 国际投资者会认为这个国家的经济管理混乱,风险过高,会迅速撤离在本国的投资,导致资本外流,进一步打击经济。
金融体系的崩溃风险: 如果通货膨胀失控,可能引发银行挤兑、金融市场恐慌,甚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

总而言之, 国家不断发行货币,货币发行量越来越大,对财政的影响绝不是简单的“填补赤字”那么简单。它会像一把双刃剑,但更多的是一把钝刀子,钝得看不出伤口,但却在缓慢地、持续地侵蚀着国家经济的根基。短期内可能看似解决了燃眉之急,但长远来看,它会带来恶性通货膨胀、货币贬值、投资锐减、经济结构扭曲,最终导致国家财政的崩溃和经济的衰退,并严重损害政府的信誉。

一个健康的财政和经济,依赖的是持续的经济增长、合理的税收制度、审慎的财政支出以及对货币发行的严格控制,而不是依靠“印钞机”来解决所有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自己对财政的研究非常浅薄,所以只能就一些总量数字发表猜想。

在没有经济增速诉求,没有通胀约束的情况下,有可能货币发行量越大,利息越低,财政空间越大。

我觉得所有国家都是维持利息支出/GDP稳定,而有一些对于经济增速有诉求的国家不是很敢降息(珍惜宝贵的货币政策空间),所以这些国家会在上面这个约束上打个补丁,叫做贷款总额(社融增速)/GDP稳定。以此实现在利息稳定情况下的利息支出/GDP稳定


货币本身是个很精髓的定义,我们这里就用M2作为货币的代表。然后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有过一段时间,尝试维持M2/GDP稳定

当然这种略高的结果就是M2/GDP根本挡不住

所以可以说,世界上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都有过一段时间说保持货币增速稳定,其中1974-1985年的西德,在通胀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坚持M3/GDP相对稳定,以此平抑物价增速的做法,在很多年后被伯南克当成了范本,用来解释为什么可以以通胀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但他非常机智地没有学习M2/GDP稳定那一部分)

那么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到底是怎么配合的?今天当我们说鲍威尔在配合耶伦的时候,我们在说啥?

一种可能是,美国财政部和联储之间的配合已经持续了超过80年,正如所谓的“MMT是一个古代货币政策”,货币政策配合财政的历史可能非常长久

一个证据是,过去这80年来,美国的利率从2%涨到了10%,又跌回了0%,国债/GDP的比重起起落落。但美国政府的利息支出占GDP比重一直非常稳定。

或者我们用历史数据稍微估算一下,吧1929年的数据加进来

可以看到在大部分时候,美国的国债利息支出,可能就是在GDP的1%-3%之间浮动,除了通胀非常高的1980年代,同时期联储出了个异类沃尔克和当时的财长直接干架导致财政利息支出非常大。让里根在日记里面写道 ”如果紧缩财政可以遏制通胀,那么可能也是值得的“

我们来看看日本的情况,日本在维持M2和GDP基本匹配的情况下,在2008年M2/GDP不可避免地上升之后,日本的利息支出可能还降低了,得益于超低的国债利率

所以,货币发行量可以越来越大,经济增速可以越来越低,国债收益率可以越来越低,政府可以以越来越低的利息发债,那么政府利息/GDP保持稳定甚至走低都有可能。

上面这几张图说明的就是,货币发行量可以和债务总额一起增加,只要债务利息降低就可以。

那么这样一想,MMT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推论是:政府的赤字可以通过发行货币来化解。岂不是异曲同工?政府赤字增加 = 货币发行增加

所以我一直觉得,凯恩斯主义下,大家觉得M2和GDP可以同涨,所以保持M2和GDP稳定,然后后面发现M2/GDP不能稳定了,于是想国债利息/GDP稳定,同时不偿还本金,而这个新的经济现象,实际上已经是实质的MMT了,MMT理论实际上是对于过去20年,发达国家突破M2/GDP上限,实质上实行债务利息/GDP稳定这种现象的一个总结。它不是一个新发明


那么比方说,一个国家货币发行越来越多,利率越来越低,赤字越来越大,这种现象的约束是什么?或者说这样做的代价是什么?

最直白的代价是无风险回报率的走低导致经济增速预期降低,国债收益率1%,然后你说你有一个10%预期回报率的项目,大家会瞬间把你项目价格提高到回报率只有3%左右...假定风险溢价是2%的话,你的项目价格暴涨3倍,而实际上你的现金流没变。长此以往市场上就只有3%的回报率了。

隐藏的约束是,通胀预期是最大的敌人,通胀预期决定了社会所需要的投资回报率,比方说你的生活成本每年上升5%,然后有一个银行理财经理给你说我有2%年化回报率的产品要不要买?你觉得你会买么?

实际上这两个东西是同一个,举个例子就好理解了。

比方说有一个国家A,他们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和现代化,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这时候他们国债收益率1%,然后市场找不到比3%更高回报率的产品。但实际上它还是可以自持的,因为反正大家已经生活的很好,它无所谓。

假定这个时候有一个国家B,他们国家还没有完成现代化,人均GDP就1万美元,然后有一群低收入人群还想达到人均1万美元的标准。这时候他们国家国债收益率3%,这种时候它是没法把利率降得太低得,因为他国家里面有一大群人不可能接受3%的增速,对于这个国家里面人均GDP只有5000美元的地方,你告诉他经济增速只有3%,他第一时间想,那需要20年的发展,才能把人均GDP干到10000的水平。人一生有几个20年?那等得起么?

所以,对于一些有经济增速要求的国家,它的经济增速不能太低,那么它的利率就不能太低,他就(暂时)不太能走上MMT的道路。

为了维持经济增速,它必须维持一个比较合理的无风险回报率。等到有一天他没有增速预期的诉求的时候,它也可以实行MMT理论

等到以前一个高增速国家慢慢增速放缓,实行MMT理论之后,世界上的回报率来源又少了一个,世界上的投资资金来源又多了一个。那么又会有一个落后国家,追求更高增速,勇敢地上杠杆,然后痛饮杠杆率提高带来的美好和痛苦。而这个速度会越来越快。

然后你会发现资本主义就是这样,把生产力普及到一个一个的不发达国家,然后把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同时湮灭资本的回报率。直到有一天利率低无可低,国债/GDP的比例越来越高,所谓的国进民退在全世界上演.....

有一天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资本的回报率贼低,但政府拥有的资本和资产贼多....所以有些时候我觉得是可以有道路自信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