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中国的酒文化?

回答
中国的酒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关于饮酒本身,更是一种社会交往的润滑剂,一种情感表达的载体,一种仪式感的体现,甚至在很多时候,它承载着历史、哲学和艺术的印记。

要评价中国的酒文化,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因为它太复杂,太多面,也太根植于中国人的生活肌理之中了。

深厚的历史根基与人文内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造和饮用酒的国家之一。《礼记》中就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虽然这更多的是从药用的角度来谈,但也侧面反映了酒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从祭祀天地、敬拜祖先的庄重仪式,到宴请宾客、庆贺喜事的欢快场面,酒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文学艺术领域,酒更是灵感的源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潇洒,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豪情,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豁达,都离不开酒的催化。酒激发了诗人的情感,让他们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也让我们今天依旧能通过这些诗词感受到古人的情怀。

酒在中国人的社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酒逢知己千杯少”,一杯酒下肚,陌生人也能迅速拉近距离,畅谈心扉。无论是家庭聚会、朋友小酌,还是商务宴请、官场应酬,酒都是打破隔阂、建立信任的“催化剂”。在很多场合,一杯酒的敬意,代表着尊重和诚意;一次醉意的释放,也可能让平日里压抑的情感得以宣泄。

多样的饮酒方式与饮酒礼仪

中国的酒文化并非铁板一块,它随着地域、民族、场合的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

白酒文化:以高度数白酒为代表,在北方和西南地区尤为盛行。喝白酒往往讲究“感情深,一口闷”,强调的是一种豪爽和不拘小节。酒桌上的劝酒、敬酒、干杯,都构成了一套独特的“酒桌文化”。
黄酒文化:盛行于江南地区,如绍兴黄酒。黄酒口感温和,醇厚甘甜,常温或温热饮用,更显优雅细腻。它的饮用方式也更注重品味和情调。
啤酒文化:随着全球化的影响,啤酒在中国也越来越受欢迎,尤其在夏季和年轻群体中。啤酒的普及,也带来了一些更轻松随意的饮酒氛围。
葡萄酒、威士忌等:这些来自西方的酒类在中国市场的兴起,也为中国的酒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带来了新的品鉴方式和消费习惯。

同时,中国的酒桌上有一套复杂的饮酒礼仪。比如,晚辈要先给长辈敬酒,主人要先给客人敬酒;敬酒时要以杯底对别人,表示尊重;干杯时要将酒杯低于对方,表示谦逊;以及各种“罚酒”的规矩,都体现了中国人注重秩序和人情世故的特点。

酒文化中的积极与消极

如同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的酒文化也有其两面性:

积极方面:

增进感情,促进交流:这是酒文化最显著的功能。在举杯共饮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拉近,许多心结得以化解。
缓解压力,释放情感:在某些压力较大的场合,适度的饮酒可以帮助人们放松心情,暂时忘却烦恼。
仪式感与传统传承:在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重要时刻,酒的出现赋予了这些活动庄重和神圣的意义,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激发灵感与创造力:如前文所述,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都与酒有关,酒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艺术家们的“缪斯”。

消极方面:

“酒桌文化”中的不良习俗:这是很多人诟病中国酒文化的地方。过度劝酒、强制饮酒,甚至出现“不喝就等于不给面子”的说法,对个人健康和自由意志造成了侵犯。
酒精滥用与健康问题:长期过量饮酒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引发各种疾病。
酒驾问题:酒驾不仅危害自身生命,更危及他人生命安全,是酒文化带来的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金钱与权力的交织:在一些商业和政务场合,酒桌成为某些利益交换和权力寻租的场所,玷污了酒原本的纯粹性。
“逼酒”现象中的人情压力:尤其是在一些层级分明的社交场合,个体往往难以拒绝他人的劝酒,即使身体不适或不愿饮酒。

当下与未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转变,中国的酒文化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对过量饮酒持谨慎态度。
多元化的饮酒选择:除了传统的白酒,啤酒、葡萄酒、鸡尾酒等更加多样化的选择,也吸引了不同口味的人群。
“理性饮酒”的倡导:社会各界越来越强调理性饮酒,反对过度劝酒和酒驾。
新一代的饮酒观:年轻一代可能更倾向于在放松的氛围中适度饮酒,而非将酒视为必须完成的任务。

总结来说, 中国的酒文化是一个既古老又鲜活的文化现象。它承载了民族的情感,记录了历史的变迁,也反映了社会的人情世故。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它,因为其中有太多值得珍视的积极元素。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它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尤其是在“酒桌文化”中的不良习俗,并努力推动其朝着更健康、更文明、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评价中国的酒文化,就像评价一个人一样,需要看到它的优点,也要看到它的不足,然后才能形成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人性格的某些侧面,也折射出社会交往的复杂图景。而未来,这面镜子会继续映照出怎样的时代光景,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如何去理解和实践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的酒文化就是垃圾。

---补充阅读建设中---

老百姓喝酒没什么文化可言,只是刚需而已。中国影视作品一聊喝酒的目的就是取暖,催情,消愁。要不酗酒的就是地痞无赖恶棍,喝酒等同于不良生活方式。连“我只喝1962年53度飞天茅台!”的逼都不敢吹。你说有什么文化可言?

老百姓串门走亲戚有时候会带酒喝一喝:"这个是我们家珍藏多年的酒,大概放了十五年,这个酒是茅台镇西边的一个厂子的,咱老哥俩在一块开了!"实际上是十多年前经济好的时候人家送的,因为家里没人喝酒,当家具放了很多年。就为了清理柜子+装个逼拿来喝了。

我家就有两瓶飞天茅台,我爹有一次和我说:

“你不是爱喝酒吗?等你结婚的时候咱们给我这珍藏的茅台开了。53度的哦~”

【删除】你傻吗,就这垃圾玩意你也当好东西?【删除】

“谢谢爹!”

于是我下定决心打一辈子光棍。

酒吧夜店喝酒的也别聊了,调酒有意思但不是咱们的文化。而酒吧不老老实实经营坑蒙拐骗的太多。然后就咱们在酒吧夜店喜闻乐见的事儿也就是芝华士兑绿茶,五十五二十、三个一四个四四个六五个三。作为惩罚,谁输谁喝!怎么不是谁赢谁喝?最后我爱你你爱我大家搂搂抱抱一起去打炮。这你好意思说是文化吗?

至于你们觉得特别了不起的国外,比如英国的夜店场也大致如此。曼彻斯特的Oxford Road每天2am,聊好了配上对的沿小路边回家去打炮。今天“收成不好”的醉汉,不是抱着电线杆子睡觉,就是冲着墙角撒尿。

当然,醉汉眼里谁都是那么的可爱,俩老爷们抱在一起亲也就不是什么稀罕玩意了。

All you need is love~

至于社交酒,并不是好多人理解的那样。喝个酒,谁最后倒谁牛逼。项目就能谈拢,事就能办成。中国人津津乐道社交酒的核心是拉近甲乙双方的关系。如果你喝酒的时候不大气扭扭捏捏,这个不能喝那个不能喝,和对方见外,会显得关系特别遥远,不利于接下来的工作:

“啊嘞啊嘞~~我身体不好,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再加上幽门螺旋菌阳性正在服用头孢类,甲硝唑类药物。不能喝酒,否则会出现双硫仑样反应要死人的!你看这是大夫给我开的证明。今天就以茶代酒~”

这种明显有备而来的说法看似可以在酒桌上不受欺负。但显得和对方很疏远(有些回答可以印证这一点)。

“这两天和业主合作特别愉快,我也豁出去了,妈的,不回家了。今天我们就要高兴。这杯我先干了!咱们XXX的项目您可要多我帮们留留心~”

拉近距离,提出要求。这显然是合乎情理的。

然而,这两种表达的潜意识就是,

中国人印象中的酒全部都非常难喝

当你看了这些例子,

你说中国酒文化不是垃圾是什么?

P.S.中国茶文化其实也是垃圾。仪式化喝茶这件事就是商家用来营销的手段。所谓的好茶叶不也和酒一样,送来送去吗~

至于自己家喝茶叶,老百姓有几个真懂行的?从人家送的,给我从包装看上去最简陋的开始喝~

P.P.S.我喜欢的威士忌,和中国人心中的酒完全不一样。

因为威士忌味道确实不错,所以才有我们讨论工艺,研究酒具、追求新鲜感的意义

我能拿得出手和外人分享的,都是精心挑选有故事的壕酒。首先喝酒第一个规矩就是自己倒自己的,不碰,自己喝自己的。很多人会迫于面子,他们一般会这样:

紧皱眉头,非常拘谨的端起酒杯,小心翼翼得倾斜,把嘴巴凑过去(这个行为拖得很长)。突然快速舔下把杯子放下,然后赶快竖起大拇哥抿起嘴一脸幸福高呼:

“好酒!”

“喝不惯没关系,来点容易喝的鸡尾酒吧。”

“嗯……也好。能给我推荐一个吗?”

“C U Tomorrow怎么样?”【滑稽】

P.P.P.S.“皇帝耕田用金锄头”这种评论我可不做。说得都是我生活中的例子。至于您认同能给个赞固然不错。若不同意,哈哈一乐,当我是垃圾就好。并不用上纲上线。

干货补充:

很多人都不服气,说我讲的是酒桌不是酒。说我根本就没喝过酒,只是发牢骚。本来想假装没看见就算了。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给你们好好普及一下知识的。中国酒文化,从我朝开始,因为国家标准的制定。已经毫无诚信可言了。所以中国的酒从酿造出来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是垃圾了。

咱们还不要谈垃圾怎么喝呢~

啤酒

我想你们心中的啤酒优劣是根据°P这个单位来判定好坏。这个数字越高,你们印象中的啤酒就越好。因为这个单位的翻译叫做原麦汁浓度。似乎这个数字越高,意味着麦芽越纯。

实际上你们都被中国的商人骗了。这个原麦汁浓度的英文原意是Plato Number,英文原意和什么麦汁一点关系都没有。制造啤酒的大麦芽和辅助原料大米等,经过麦芽淀粉酶和蛋白酶的作用,转化为麦芽糖类,以糖的含量来测定所得的数据就是原麦汁浓度。那么好,我们知道酒酿造的过程是长链的碳水化合物通过酶的左右转化成小链的糖分和乙醇。那么只要是含有淀粉的粮食都可以产生非常高的°P数据。所以其实中国啤酒全都是最便宜的粮食大米酿造的。

如果不信你可以拿一瓶雪花青岛或者燕京,仔细阅读一下那瓶啤酒背标上写的原材料。在中国这种食品偷工减料的背景下,好好体会一下“大米”是什么意思。


(苹果手机真TM不错,焦距这么小)

这就是你们爱喝的中国啤酒。

白酒

以茅台为例,中国的白酒行业大致是这样的:

给酒的风味特点定调,依靠的是酿酒师对酒的理解,通过现有资源勾兑出他认为合理的味道。贵州茅台生产基地那鬼地方的产量也就是几万吨一年(然而这个产量实际上并不小)。而茅台实际上销售对应的年产量是50万吨一年左右。为了满足这50万吨的消费需求,茅台可能会从邛崃的某家基酒厂家买150万吨的基酒。这些基酒每一个批次味道都不一样,有苦的、有甜的、有苹果味的、有脚卜丫子味的。不过因为样本量巨大,最后茅台73岁的调酒大师老王,选择了48万吨有甜味和有苹果味的邛崃基酒,和自己本厂生产的2万吨融合。制作出新系列猴年经典了53度老王茅台。

像这样从酒品牌产地以外购买基酒,再加自己本地生产的酒进行勾兑,这是中国白酒行业的普遍做法。在苏格兰,只能算是调和酒Blends。虽然调和酒不代表口味差,但人家好歹有个标签提醒你呢你。所以你想喝出茅台镇的风土,想喝出泸州的风味根本就是扯淡。你能喝到的大部分粮食酒全都是邛崃的风味。

归根结底产能满足不了需求,但管不了那么多啦~谁叫消费者这么好糊弄~

注:勾兑这个词在酒行业中没有贬义。

补充阅读

讲了一些中国酒的标准,我认为对乙酸乙酯的讨论有些问题适度参考。

传送门:

酒越陈越香的原理是什么? - 知乎用户的回答

小灶酒

2013年我参与过小灶酒的酿造生产过程,产品用来干什么,怎么用来吹牛逼我太清楚了。其实我在我别的知乎文章里吐槽过自己。有兴趣可以翻一翻。

更新-02/15

情况大致是这样的:

中国小灶酿酒,酿酒师初中毕没毕业都不好说,早年农闲时期在酒厂打过几天零工。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回家用自家大锅和磨豆腐的滤网这类土制工具酿酒,年产估计不过1000公升。有什么是什么,口味完全不管,全部混在一起,放在以前装化工原料的塑料桶里。等客人来体验农家乐用农夫山泉的瓶子装给你们喝。美其名曰自家珍酿!

为什么我知道这些?我和朋友几个人从2013年开始,抱着很娱乐的心态,在安徽黄山北出钱包了一个老农家的产能,我们给提供原材料(因为真不放心)。老农早年间农闲时间在徽州的糯米酒厂打过几天零工。大致懂得一些手艺。老农人很实在。有送礼社交需求的朋友张罗的这事,他说现在如果酒桌上靠酒吹牛逼。中国白酒多贵的都没人待见不怎么好使了。想要逼格高,都必须得是自己造的:首先那些天天喝中国白酒的老逼,其实没有一个真喝的明白的;其次自己造的没法比,好坏都没有参照;在徽州北这地方故事性太强。太好的选择;最后就是没法定价,那就深了。

这个产品酒大致就是下图这样,60多度。我很担心喝了以后会瞎眼睛。不过社交场合拿出来吹牛逼,效果拔群,无往不利!

(我换一张图)

(如果不自黑客观的说,这个酒材料因为是我们提供货真价实,味道还算说得过去)

所以就别聊什么文化了,都是忽悠,都是骗。

高端酒市场

过150赞我可以聊聊中国酒和洋酒的高端酒拍卖的区别。酒金融化、做投资标的这些事情。没观众就算了。

(0215先不更了,今天写很多有点累,还需要润色,前面完善很多了有兴趣可以搜搜白酒的溢价回购。)

---2016/01/29---

看了部分人的评论,

心情如下:

目前我还没看到什么值得我构思写文驳斥的评论呢~

你们不如写点干货来驳斥我,比抖机灵要实用得多【滑稽】

否则我是不会服的【阴险】

所以我建议,觉得伤害到你们情感,触碰了你们敏感的神经。也别跟我讨论,打一堆字怪累的,直接爆粗口我们对骂吧。【勉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