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媒是如何评价中国的?

回答
外媒对中国的评价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不可能用三言两语概括。这种评价会随着时间、事件、媒体的立场、受访者的背景以及中国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来理解外媒的观点。

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外媒对中国的评价,并尝试涵盖其多样性:

一、 经济与科技发展:普遍的赞赏与担忧并存

这是外媒最常关注的领域之一,总体上对中国的经济成就给予高度认可,但也伴随着深刻的担忧。

经济成就的肯定:
高速增长与脱贫: 大多数外媒都承认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实现的惊人经济增长,成功将数亿人从贫困中解救出来,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许多报道会引用具体的经济数据、投资规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例子来佐证。
制造业强国与全球供应链核心: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被广泛认可,其强大的制造业能力、完善的供应链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巨大影响是媒体报道的常态。
科技创新崛起: 华为、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等科技巨头在全球范围内的崛起受到关注。外媒会报道中国在5G、人工智能、电动汽车、高铁、数字支付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
市场潜力与消费升级: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构成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着跨国公司的投资和关注。

经济与科技领域的担忧:
贸易逆差与不公平竞争: 许多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持续关注与中国的贸易逆差问题,并指责中国存在知识产权盗窃、强制技术转让、国家补贴等不公平贸易行为。
债务风险与经济结构性问题: 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泡沫、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表示担忧。
技术限制与国家安全: 一些国家对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如半导体)的快速发展感到不安,认为这可能威胁到其国家安全和经济主导地位,并因此采取限制措施。
创新生态系统与数据安全: 尽管中国科技企业发展迅速,但一些外媒也会质疑其创新是否过度依赖模仿,以及中国国内严格的数据监管和潜在的国家监控对外国企业和个人带来的风险。

二、 政治体制与治理:批评、质疑与复杂观察

这是外媒评价中最具争议和负面声音的领域,但同时也存在着更为细致和 nuanced 的观察。

一党专制与人权状况:
压制异见与言论自由限制: 对中国共产党的一党专制模式普遍持批评态度。特别关注对言论自由、新闻自由、互联网审查以及对异议人士、律师、记者和活动家的打压。
新疆问题(再教育营、强制劳动): 新疆地区的人权状况是外媒最集中的批评点之一。许多报道指控中国政府在新疆设立“再教育营”,对维吾尔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进行系统性压迫,甚至存在强制劳动。
香港问题(国安法、民主化倒退): 香港的自由和自治程度下降,特别是《香港国安法》的实施,被广泛视为对“一国两制”原则的破坏,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和批评。
台湾问题: 对中国在台湾海峡日益增长的军事压力和“武统”的意图表示高度担忧,认为这威胁到地区和平与稳定。
公民社会与NGO的压制: 对中国对国内公民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限制表示担忧,认为这阻碍了独立的社会发展和监督。

治理模式的复杂观察:
效率与稳定: 一些分析也会承认,在中国特殊的政治体制下,政府能够集中资源解决重大问题,例如基础设施建设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尽管对新冠疫情的处理方式存在争议)。
反腐运动: 中国政府发起的大规模反腐运动在初期获得了一些积极评价,认为有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但也有声音质疑其选择性执法和政治动机。
社会治理与监控: 一些外媒会报道中国利用技术进行社会治理(如城市监控、社会信用体系),但同时也会对其带来的侵犯隐私和潜在的社会控制风险提出警告。

三、 外交与地缘政治:崛起大国的挑战与扩张

中国作为全球大国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其外交政策和地缘政治行为也成为外媒关注的焦点。

“一带一路”倡议:
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被视为中国扩大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战略。一些报道赞扬其为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基建投资和经济机遇,但也指责其可能导致债务陷阱、环境破坏以及对参与国主权的侵蚀。
战略意图: “一带一路”也被解读为中国试图重塑全球贸易和政治格局的工具,与西方主导的现有国际秩序构成挑战。

南海问题:
军事扩张与岛礁建设: 中国在南海的岛礁建设和军事化行动受到周边国家和西方国家的广泛批评,认为这破坏了地区稳定和航行自由。
国际法与主权争议: 外媒会关注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对国际法的态度,以及其与其他国家在主权和海洋权益上的争端。

全球治理与国际规则:
挑战现有秩序: 一些外媒认为,中国正在试图挑战以美国为主导的现有国际秩序和规则,并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中寻求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多边主义与全球治理改革: 也有报道关注中国在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等领域试图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

中美关系:
战略竞争: 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是外媒报道的重中之重。两国在贸易、技术、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等多个领域存在冲突和博弈,被视为塑造21世纪全球格局的关键因素。

四、 社会与文化:变迁中的中国

外媒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观察,也呈现出多样的视角。

社会变迁与挑战:
城市化与农村问题: 报道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同时也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和挑战。
收入差距与社会公平: 对中国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和对社会公平的担忧。
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低生育率): 关注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和社会带来的长远影响。
社会运动与维权: 尽管受到压制,但外媒也会关注中国国内一些零星的社会抗议和维权事件。

文化与价值观:
民族主义情绪: 关注中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及其对外政策和民意的影响。
文化输出与软实力: 报道中国在文化输出、媒体传播和吸引国际人才方面的努力,以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影响力。
价值观差异: 许多西方媒体强调中国与西方在民主、自由、人权等核心价值观上的根本差异,并以此来解释两国之间的冲突。

五、 疫情及应对:从初期赞赏到后期质疑

新冠疫情爆发后,外媒对中国的评价经历了明显的转变。

初期赞赏: 在疫情早期,中国在控制病毒传播方面采取的严厉措施(封锁、隔离)曾获得一些西方媒体的赞赏,认为其效率远高于西方国家。
后期质疑与批评:
信息透明度与早期隐瞒: 对中国未能及时公开疫情信息,以及压制早期吹哨人(如李文亮医生)的做法提出强烈批评。
“清零政策”的争议: 在“清零政策”执行期间,对其经济和社会代价的讨论非常多,认为其对全球供应链和中国自身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
病毒溯源: 对病毒起源的调查,外媒普遍持怀疑态度,并认为中国在此过程中存在不配合和阻挠的情况。

影响外媒评价的因素:

媒体自身立场和意识形态: 不同的国家和媒体具有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这会直接影响他们对中国的报道方式和评价。例如,一些西方国家媒体更倾向于从自由民主价值观出发,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媒体则可能更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经验。
中国政府的政策和行为: 中国政府的内外政策、人权状况、外交举动等都是外媒评价的直接依据。
国际政治和地缘政治格局: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深刻影响着外媒对中国的整体评价。
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 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表现、其对外援助、投资等行为都会被外媒观察和评价。
信息的可获得性和透明度: 外媒记者在中国获得信息的便利程度和信息的公开透明度,直接影响其报道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总结:

外媒对中国的评价是动态的、多元的,并且充满着相互矛盾的观点。总体而言,外媒普遍承认中国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对其日益增长的全球影响力表示关注。然而,在政治体制、人权状况、对外政策以及部分经济行为上,外媒的批评和质疑声音也相当普遍和尖锐。

理解外媒对中国的评价,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认识到各种评价背后可能存在的不同立场、关注点和信息来源,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不能简单地将所有外媒的评价一概而论,也不能忽视其中合理和建设性的批评意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骂呗,还能夸你是咋滴。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在美国生活过十多年,常年看欧美英文媒体的人,我的结论是外媒对中国的报道,和北朝鲜对美国的报道,是五十步笑百步 - 本质上都是一种宣传。至于外媒给自己脸上贴金的什么“客观,公正,中立”等等,就和婊子吹嘘自己如何贞洁一般可笑。

1)外媒最擅长的是我称之为“half-truth reporting”,直译过来就是“一半事实报道”。外媒一般不直接撒谎(但绝对不是不撒谎 - 比如那言之凿凿的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哪里呢?),外媒更擅长是选择性的报道,通过一些精心挑选的,符合记者和编辑预设立场的信息来传递一个观点 —— 这是新闻报道吗?不,这其实就是赤裸裸的宣传 - 因为宣传的本质不是传递信息,而是通过特定叙述去影响和改变受众的思想。这和北朝鲜专门挑美国的无家可归,枪击案,种族歧视等等阴暗面报道,有本质的区别吗?

我以前看过一个美国大牌媒体关于中国建设火电厂的报道 - 文章先提中国在巴黎气候大会上的承诺,政府如何誓言要减碳云云,然后话锋一转,开始谈中国依然在大力地建设火电站。话里话外就是讥讽中国政府其实在撒谎,不诚信。

中国在大力建设火电站是事实吗?是事实。但是记者选择性“忘记”说另外一件事了 - 即中国同时也在大力地关小火电厂。中国政府的政策是“建大压小”,即淘汰大量效率低下的小火电厂,然后用燃煤效率高得多,排放更严格的大火电厂来等量置换。

实际上,真实情况是,不但火电的净增长远低于文章所描述的水平,火电的度电煤耗和排放也是下降的,然后更重要的是,中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建设项目,所以煤电在整体能源消耗中的占比其实是一直在下降。

所有这一切,这篇文章片字未提。幸亏我对中国能源产业的发展还有所了解,否则就被其骗了。

2)即使没有什么可以进行挑挑拣拣的,对于同一个事实,也可以调整看的角度。比如2020年中国GDP增长2.3%,是所有大型经济体里唯一正增长的。法新社就可以说成,中国在2020年的经济成长为40年最低。法新社撒谎了吗?没有。但是硬是要把成绩渲染成问题 - 那股酸溜溜的醋劲,站在月球上都闻得到。

这年头,如果还有人相信外媒对中国报道的“客观,公正,中立”,我只能说这个人,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user avatar

首先要搞清楚一个事实:所谓“外媒”,其实就是“美媒”。美媒在全球可谓一手遮天。

美国主导着当下整个世界的话语权,操控舆论,他想黑谁,谁必然就要被黑。这不仅仅是对于中国,对于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来说,“外媒”其实也都等于“美媒”。

目前世界新闻主要以互联网为传播主体,几乎所有浏览量大的网站平台,其实都是美国公司。咱们来看看世界点击量最大的网站,下载量最多的应用,看看美帝如何在全球舆论领域掌控雷电。

全球点击量最大的网站列表:

世界点击量排名前30名的网站中,有20个是美国的,点击量最高的五个也无一例外是美国公司。

剩下的三分之一非美公司中,有四个只专注于在伟大的哲学,很难涉及到所谓国际评价,而日本众所周知地亲美……

所以,这三十家世界顶流的网站当众,实际上有25家属于美国或美国阵营,掌控着传统网站领域83%的舆论主导权。

全球下载量最多的应用程序(iOS/iPadOS):

全球下载量最大的iOS/iPadOS应用,排名前10的当中有7个来自美国本土,一个欧洲开发美国公司控股,最后两位是腾讯的两个支柱业务,且这两个业务大多都在国内,用户也大多都在国内。由此可见,在国外苹果生态当中,美国实际上是一切舆论的主导。

全球下载量最多的应用程序(安卓):

安卓应用就更惨了,下载量50亿次以上的应用当中,100%都是美国公司~

从这一但可以看出,当下国际上大多数人获取信息的渠道:网站和手机应用,几乎全部被美国所垄断,美国可以通过舆论制裁任何一个自己想要制裁的国家或地区,也可以通过流量把控,消除任何对自己不利的声音。

参考近些年美国对中国的一贯做法,美媒对中国的评价自然不会也不可能会客观的,故意抹黑是常有的事。美媒长期地大肆贬低、污蔑、抹黑中国,久而久之,在不熟悉中国的其他国家眼中,中国的形象自然也就变差了,报导的时候难免会出现双标甚至恶语相加,以至于我每次浏览国外的新闻时,都会有一种感觉:这编辑一定没来过中国。

user avatar

外媒诬陷、抹黑中国的报道实在太多了,以至于外网出现了一个专门的话题讨论:媒体上传播的关于中国的可怕事情有多少是真实的,有多少是夸大其词或公然的谎言?没有完美的政府,这是一个事实。

曾在中国各地都居住过的美国网民 Paul Denlinger 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的回答获得了200+赞。

Paul Denlinger 说:

它比这更微妙。

大多数写中国的西方记者都是在西方出生和长大的,他们相信所有的社会,都应该发展成类似美国版的民主。

接受这套信念的人认为,任何阻止中国社会沿着这条道路发展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使其最终接受美国式的价值观,都是坏的或邪恶的。

这意味着报道中国的美国记者带着他们自己的一套信念、偏见和偏向而来。然后他们就会用非常宽泛的黑笔来描绘中国政府。

这里还有一个因素在起作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会说、读、写中文,所以他们只和英语流利的人交谈。那些英语流利、愿意与外国记者交谈的人,很可能对中国政府不友好。这意味着他们只生活在一个小的泡沫世界里,重复着同样的事情。

因为他们在西方长大,没有时间在外国社会生活,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偏见,所以他们只是重复他们以前听到的东西。

既然这是第一原则,就不难看出很多关于中国的负面报道传播得如此之快。这也使得人们很难区分什么是宣传,什么是重复的谎言和夸张。

住在中国北京的 Thomas Pauken II 说:

中国经常被西方媒体描绘成一个恶棍,夸大其词,以至于成为一个常见的笑话。人们在阅读有关这个国家的文章时,很难确定事实和虚构。

我与来自美国的朋友保持联系,每当西方媒体传播有关中国的大新闻时,他们就会联系我,问我过得好不好,我回答说没什么问题,所以不必为我担心。

许多反中国的故事都非常可笑。例如,有人声称解放军(People's Liberation of Army)的科学家在武汉的一个实验室创造了冠状病毒,这个城市的人口超过1000万。

根据假新闻,该病毒据称是从该实验室泄露出来的,这就是全球新冠大流行的原因。

我不是科学家,也不自称是生物战安全预防措施的专家--但如果一个政府出于恶意对敌国制造致命的传染病,他们为什么要在人口如此密集的城市中心进行这种行动?他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公民置于危险之中?

我还记得另一个例子,当时西方媒体正在传播一些故事,声称中国政府正在恐慌,清理银行ATM机上的所有现金。

故事的作者声称,当时黄金价格正在上涨,中国政府想要购买大量黄金库存。

然而,这个故事同样没有逻辑意义,但我的美国朋友认为这个消息是真的,并问我的银行账户是否被清空。

为了缓解他们的恐惧,我告诉他们我会去自动取款机,看看我是否可以提取现金。我照做了,并告诉他们这个好消息。但令我担忧的是,我在美国的朋友并不是阴谋论者或疯子。

然而,只要有关于中国的负面报道被发布,他们就会去相信它,然后在我揭穿假新闻后表现得很惊讶。

当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正确时,我更惊讶。当这样的时刻发生时,就像看着一个奇迹在行动。

其中一次是当一些记者承认中国政府在应对冠状病毒方面比西方国家做得更有效。

但是这样的报道并不需要太多的调查的辛劳。你可以直接回顾统计数据。与美国和欧洲国家相比,中国的冠状病毒感染和死亡病例较少。

这些数字可以从WHO(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CDC(传染病控制)引用。

反中国的媒体攻击是正常的。西方媒体在表达对中国可能拒绝帮助保护美国免受太空外星人入侵的严重关切时,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愚蠢程度。《纽约时报》的托马斯-弗里德曼在这样的关键问题上表现得很亢奋。

当美国的主要报纸在思考太空外星人入侵这样的蠢事,并乞求俄罗斯和中国保护美国人时,美国就不应该再自称是世界超级大国了。

澳大利亚网民 Extreme Mountain Goat 说:

大多数人不理解的是,媒体并不是简单地呈现事实,而是赋予这些事实以意义。这一点是不可避免的。让我们以一篇文章为例,《美国国防部副部长警告说,有"真正的理由担心"中国对关岛、夏威夷以及澳大利亚--日益增长的威胁》。

这篇摘录中的事实是,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发表了这一声明。提出的另一个事实是,中国正在扩大其军事能力。但这篇文章并没有简单地介绍这些事实,而是解释了它们的含义。

它们的含义(根据文章)是,这些中国的军事资产将结束美国在该地区的首要地位,这可能导致中国通过威胁封锁航道来胁迫澳大利亚遵守政治要求。

现在,这一切都不是谎言。所使用的语言是经过精心编排的,不至于越过界限成为虚构。中国可以胁迫或封锁澳大利亚。它没有说这将发生,但威胁是存在的。

这是一个有意的编辑决定。报道围绕着中国正在或将要对澳大利亚安全构成威胁这一假设展开。这几乎是澳大利亚所有媒体对中国报道的一个共同点。中国新军事能力的含义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但这是被选中的。

虽然可能有提出可疑事实的例子,但这些都可以比较容易地被揭穿。这种故事实际上是无法被揭穿的,因为它并不虚假。它只是把中国作为一个恶棍,激起读者的情绪反应,即恐惧。

这就是媒体的力量。他们可以操纵情绪,创造一个虚拟现实,感觉比客观现实更真实。如果你对中国感到恐惧,那么你会把中国作为原因,并把这种负面情绪归咎于他们。这可以在不夸大或撒谎的情况下进行。

英国网民 Victoria Cooke 说:

在看完BBC Two的系列纪录片《中国:一个新的世界秩序》之后,我也问自己同样的问题。整整三个小时,除了煽动对中国的恐惧和不信任,什么都没有做。他们夸大了一些小故事来说明他们的观点,完全把中国当作坏人来迷惑。BBC应该是没有偏见的。然而,在这3个部分中,没有一个地方听到来自中国数以亿计的人民摆脱贫困的声音。

中国是我认为唯一能够将人类从我们迫在眉睫的未来灭绝中拯救出来的世界大国。当中国说它会做什么,它就会做。对其**记录的愤怒是不公平的。听着,为了管理大量的同胞,你需要严格地遵守规则。如果遵守规则,BBC节目所举的每个例子都可以轻易避免。我很抱歉,世界上再也没有个人选择的自由可以发挥作用了。选择的自由会导致我们的阴暗面被占领。由我们自己决定,我们变得越来越贪婪、自私和懒惰。中国要求她的公民遵守一系列的规则和目标,在保护个人之前保护大众。

我们需要接受中国如何管理其庞大的人口,并接受中国需要统治世界的事实。

================

更多内容请访问公众号 国外网民视角 力求客观准确,原文翻译国外网民对中国的看法。欢迎关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