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媒称「G20峰会面对多重挑战」,最为严峻的挑战是什么?本次峰会会对国际局势带来哪些影响?

回答
G20峰会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治理平台之一,正如外媒所言,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重严峻挑战。这些挑战相互交织,使得本届峰会的成果和对国际局势的影响充满了不确定性。

最为严峻的挑战分析:

虽然G20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如果非要选出“最为严峻”的,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并认为它们是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最核心的困境:

1. 地缘政治分裂与大国竞争的加剧(可能是最根本的挑战):
具体表现: 以俄乌冲突为代表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以及中美战略竞争的深化,导致G20成员国之间的裂痕明显加深。一些国家将政治议题与经济议题捆绑,使得在经济合作和共同决策上难以达成一致。
严峻性分析:
侵蚀G20的共识基础: G20的有效性建立在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和对共同挑战的认知上。当前的地缘政治分裂直接削弱了这种共识基础,使得各国更倾向于以国家利益为重,而非全球共同利益。
阻碍具体经济议题的进展: 许多经济议题,如全球经济增长、债务问题、能源转型等,都与地缘政治息息相关。例如,能源价格的波动、供应链的重塑都受到地缘政治冲突的直接影响。各国在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上的立场分歧,往往源于其地缘政治立场。
可能导致“小圈子”或碎片化: 如果大国间的对立无法弥合,G20可能沦为各国表达立场和互相指责的平台,甚至可能促使形成新的、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经济合作集团,进一步碎片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为什么比其他挑战更严峻: 虽然经济衰退、气候变化等也是重大挑战,但它们都可以通过有效的全球合作来应对。而地缘政治分裂是直接瓦解合作机制本身,使其难以形成应对其他挑战的合力。如果连“坐下来谈”的基础都动摇了,那么其他议题的讨论也将寸步难行。

2.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与高通胀的僵持:
具体表现: 全球经济增长普遍面临下行压力,许多国家仍饱受高通胀的困扰,但央行收紧货币政策的力度和时机又存在分歧,担心过度紧缩会导致经济硬着陆。
严峻性分析:
影响民生与社会稳定: 高通胀和经济衰退直接影响民众生活水平,可能引发社会不满和不稳定,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构成挑战。
加剧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 随着利率上升,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进一步加重,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债务危机,对全球金融稳定构成威胁。
政策协调的难度: 各国经济发展阶段和面临的具体问题不同,在如何平衡抗通胀和稳增长方面存在较大分歧。这使得G20难以就协调一致的宏观经济政策达成共识。

3. 发展中国家债务困境与金融脆弱性:
具体表现: 一些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因疫情、地缘政治冲突、全球加息等因素,面临严重的债务压力,甚至出现债务违约风险。
严峻性分析:
系统性风险: 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可能蔓延,对全球金融体系构成系统性风险,影响跨境资本流动和全球经济的整体健康。
阻碍全球发展目标: 债务负担严重的国家难以投入资源用于发展、减贫和应对气候变化,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背道而驰。
G20内部的责任分担争议: 如何公平有效地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涉及到债权国(包括部分G20成员)与债务国之间的责任分担,以及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存在较大争议。

4. 能源转型与气候变化应对的矛盾:
具体表现: 尽管应对气候变化是G20的重要议程,但受能源危机和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一些国家可能重新依赖化石能源,或在能源转型路径上存在分歧。
严峻性分析:
错失减缓气候变化的宝贵窗口期: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紧急和协调一致的行动。任何在此关键时期出现的倒退都将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
公平性与责任问题: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能源转型中承担的责任和付出的代价不同,如何平衡公平性是关键,但也容易因地缘政治或经济利益而产生冲突。

总结最为严峻挑战的关联性:

这四大挑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强化、相互关联的。
地缘政治分裂是许多经济和发展问题的根源或放大器。它导致大国在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时缺乏信任和协作,使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债务危机等问题更难解决。
经济放缓和高通胀加剧了各国国内的脆弱性,使得各国政府更难在国际舞台上做出妥协或承担额外的负担。
债务危机是经济脆弱性的集中体现,尤其威胁到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国家在气候变化和全球经济治理中也需要被纳入考量。
能源转型的挑战,本身就受到地缘政治和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可能成为加剧分歧的新领域。

因此,地缘政治分裂是当前G20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因为它直接削弱了G20作为一个合作平台的有效性,并阻碍了其他关键议题的解决。

本次G20峰会对国际局势可能带来的影响:

本次G20峰会的成果(或未能取得成果)将对国际局势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重塑或弱化:
积极影响(如果达成共识): 如果峰会能就共同应对经济下行、化解债务危机、推动公平的能源转型等问题达成重要共识,并推出具体行动计划,将有助于巩固和强化现有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提振市场信心,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动力。
消极影响(如果分歧严重): 如果峰会未能弥合分歧,甚至因为地缘政治冲突而导致“零和”对抗,将进一步削弱G20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碎片化,各国转向区域性或小范围的合作机制,从而使全球经济协调更加困难。这可能导致“两个世界”或多极化的经济秩序加速形成,增加贸易和投资的不确定性。

2. 大国关系走向的风向标:
峰会期间各国领导人之间的互动,特别是主要大国领导人的会晤,将成为观察其关系走向的重要窗口。
如果能够进行建设性的对话和会晤,即使不能完全解决所有问题,也能为缓和紧张局势、建立沟通渠道提供机会,对国际政治稳定产生积极影响。
反之,如果沟通不畅,甚至出现公开的指责和对抗,将加剧大国间的猜忌和不信任,进一步恶化国际关系。

3.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与话语权:
发展中国家在此次峰会上往往会更积极地提出其诉求,尤其是在债务问题、气候资金、公平贸易等方面。
如果G20能够有效回应发展中国家的关切,体现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将有助于提升G20的包容性和代表性,也可能促使国际秩序朝着更公平的方向发展。
如果峰会未能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紧迫问题,可能导致这些国家对现有全球治理体系产生更大的离心力,寻求新的合作平台或采取更独立的外交政策。

4. 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议题的未来走向:
峰会对于能源转型和气候行动的承诺水平,将直接影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
如果在能源安全和转型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并有具体的合作承诺,将有助于推动绿色发展。
如果各国因为短期能源压力而放松气候承诺,将是全球气候治理的重大挫折,并可能导致地缘政治和经济的长期不稳定。

5. 全球信任赤字的加剧或缓解:
信任是合作的基础。在当前地缘政治高度紧张的背景下,G20的成功将有助于重建一些信任。
如果峰会能在关键问题上展现出合作意愿和能力,即使不完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球信任赤字,为未来的合作奠定基础。
若峰会成为分歧和对抗的舞台,将进一步加剧全球信任赤字,使各国在面对未来挑战时更加孤立无援。

结论:

当前G20峰会面临的挑战是系统性的,最严峻的挑战在于地缘政治分裂如何影响其作为全球经济合作平台的有效性。本次峰会的结果,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将深刻影响全球经济治理的走向、大国关系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能否在重重挑战中找到共识,展现出合作的力量,将是衡量本次峰会成败的关键,并将为塑造一个稳定、繁荣的全球未来定下基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谈最严峻的挑战之前,你首先要知道,在2009年,G20也明确过自己眼前最严峻的挑战。但经过12年之后,他们基本上被他们认为的严峻挑战干趴下了。所以如果你发现他们真的要解决什么问题,你就真的要小心那个问题了

有时候你不免会想:如果人类中最牛逼的20国家,站在一起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解决了12年都没辙。甚至南辕北辙,那....

小时候读诸子百家,看冯友兰的批注,说儒家本质上是保守主义,因为传统的农业社会,缺乏变革,而法家敏锐地意识到了世界要前进,你难免更喜欢韩非,而不喜欢仲尼。然而多年后才突然发现,知天命到底是知道了什么呢?保守主义者里面固然有一些愚夫,但难道所有保守主义者一开始都是保守的么?

举个例子:如果你意识到,一个事物的变化需要500年,而你的生命只有60年,你是赌一个60/500的概率做一个改革派,还是赌一个440/500的概率做一个保守派度过一个安稳的一生呢?实际上,如果你想过这个问题,你也许会发现乐观和悲观并不是看法的区别,而是性格的区别,欲望真的是天赐之福。

说远了,我们从一个小点切入,看看G20在面对经济问题上,是多么无能为力。而且要知道,和文化,政治其他领域比起来,经济的全球化让经济问题已经算是好解决的了。


强劲,可持续,均衡的发展和负责任的宏观政策

在这次G20的发言稿里面,中方的看法之一,是要实行负责任的宏观政策。这个诉求,这个词,其实就是一个过去这么多年G20失败的代表。


我们先把时间倒回到2009年,经济深陷泥潭的时候,G20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看名字就知道非常牛逼

Strong,Sustainable and Balance Growth

强劲,可持续,均衡的发展。

事后想起来就觉得好笑,这三个词基本上就是三口毒奶,2009-2021年的全球经济发展,是百年以来最不强劲(从增速角度看),最不可持续(杠杆率上升最快,央行扩表最快),最不均衡(从贫富差距角度)的12年

这里我很想多说一句,如果你从经济角度去看政治,你会发现,当年苏联的那群人,真的是改变千年历史的人。如果说拿破仑给欧洲革命带去的火种是一个火柴,列宁和斯大林燃烧起来的只怕是一个加油站。

毫无疑问,2009年G20那个愿景基本上是失败了,那么错在哪?

是计划错了,还是执行错了?

当时在2009年的路线图里面,他们提出了以下四点需要注意的事项

  • 要进行不仅仅在国内范围可持续的发展政策,还要注意外部的平衡,避免不可持续的债务增长路径
  • 避免进行刺激通胀,刺激资产不当配置导致其他国家金融失衡的政策,对于数量大且不可持续的信贷增长提出质疑
  • 不当的贸易保护,以及汇率操纵导致长期资源配置失衡
  • 金融领域的保护主义,通过限制国际投资来鼓励金融机构给自己融资

然后第一点,和第二点,QE1结束后就来了第二次。

第三点和第四点在2016年之后来了两次。

现在你去看QE1,QE2,QE3你觉得逻辑很顺,但其实,在那个时候引起的争议是很大的。大家一个很经典的反驳是

如果QE是为了危机应对而做出的举措,那么为什么因为经济复苏不达预期就要继续宽松?

综上所述,在2009年,大家并不知道全球经济将第一次miss自己的趋势线,制订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当时一群人说由于这次危机应对强力,所以全球经济可能会高于趋势线,欧元区有过很多声音说要不要把通胀目标上调。

然后2010年,2011年QE2,QE3之后,2013年QE结束开始Taper,开始就莫名其妙,结束又造成了波动。然后在俄罗斯的G20上,中国第一次提出了“负责任的宏观政策

简单来说,这个词的意思是,发达国家不能自己觉得经济不好的时候就宽松不管货币政策外溢效应,然后自己经济好的时候就收紧,不管货币政策的抽水效应。

很多网友都把这个东西形容成收割,其实这是高估了发达国家货币当局的智商和能力,大部分时候这样的货币政策是损人不利己的,如果损人利己那才是收割,但由于跨境资金流动实在是太小了(真正要美元回流,加税可能比加息好用,大规模海外美元的回流是特朗普上台之后威逼利诱,而不是加息之后)。对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几乎没有贡献,但由于汇率造成的波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经常深受通胀之苦。

  • 2009年制订雄心勃勃的计划
  • 2010年被打脸后开始加码刺激,虽然没有逻辑
  • 2011年再被打脸,再加码刺激,有前车之鉴但没逻辑也没用
  • 2013年发现经济根本回不到过去,新兴市场开始抗议宽松政策,也抗议宽松政策的反复无常

抗议有用么?答案是没有,

2013年圣彼得堡峰会提出这个词,2014年强调说要建设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然后2015年,耶伦说要加息的时候依然我行我素,所以2015年第二次峰会再一次提出

各方应该特别注意加强彼此政策的沟通和协调,防止负面外溢效应。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大国,则更需要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充分考虑对他国的影响,提高透明度。

看看这次2021年的呼吁

我们应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主要经济体应该采取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防止自身举措导致通胀攀升、汇率波动、债务高企,避免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外溢影响,维护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是否又是熟悉的感觉,所以2015年的呼吁有用么?答案是没有,如果不是811汇改我估计耶伦依然是美国优先。

经过2016年一年的斗争之后,2017在汉堡,终于有底气说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二十国集团在加强宏观政策协调、改革国际金融机构、完善国际金融监管、打击避税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果,

其实就是这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从2013年提出,到2015年硬碰硬,到2016年谈判,到2017年取得积极成果,过了一整个4年周期。

然后更搞笑的是,就这么一个来之不易的成果,因为特朗普的上台,在2017年之后又没了,到了2021年兜兜转转回到原点,大家又要重新开始谈。2021年我们又看到了这个“负责任的宏观政策呼吁”,8年时间里多少心血被浪费?


由于经济周期的错位,很多时候新兴市场在周期底部的时候,发达市场还在周期中段(2015就是一个例子),这时候新兴市场希望发达国家可以配合一下,实行一些稍微负责的政策都不可得。要知道,货币政策已经算是非常精英政治的东西了,央行行长们在一起开会就可以解决。实际上2016年大家就是通过开会解决这个问题的。

在了解了这之后,这次G20在经济问题领域,想要解决的是

We will continue to sustain the recovery, avoiding any premature withdrawal of support measures, while preserving financial stability and long-term fiscal sustainability and safeguarding against downside risks and negative spill-overs

这次没有把强劲丢进去,算是加深了对自己的认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避免风险(要注意,大家的重点从避免债务扩张变成了防风险)。

Central banks are monitoring current price dynamics closely. They will act as needed to meet their mandates, including price stability
We remain vigilant to the global challenges that are impacting on our economies, such as disruptions in supply chains

央行会保持对于价格的监控,增加价格的稳定性。对于供应链干扰保持警惕

从2009年的12年毒奶,从2013-2015年呼吁两年都没用,我觉得任何需要国际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解决起来往往都不会一帆风顺。

所以不是说将来一定就有严重的供应链问题或者通胀,但我不太相信靠G20这种松散,没有约束的组织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

与其说G20是个解决严峻挑战的地方,不让说他是一个分辨严峻挑战的地方。有些事情归根到底不是在谈判中解决的,而是事情发展到一定阶段自己解决的。

2013年当德拉吉作为欧央行行长,看到中国提出要求说,负责任的宏观政策,他会不会想过自己8年后作为意大利总理,竟然还要再看到这8个字一次?

这次峰会的主要挑战应该是会后首脑宣言里面的第一条,应对健康和经济危机,一起应对健康危机我是相信的,因为科学。应对经济危机就需要多想一想了。因为如果G20真的那么有效,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应该拥有强劲,可持续,均衡的经济发展,同时各个国家实行负责任的经济政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