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汽车媒体圈儿,还需要一套新车评测标准吗?

回答
汽车媒体圈,真的需要一套新车评测标准吗?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需不需要”,不如说“怎么才算够”。毕竟,这几年汽车市场变化太快了,快到我们这些每天跟车打交道的人,都得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体系。

为什么会产生“需要新标准”的呼声?

首先,最直观的原因是汽车本身的演进。以前我们评车,可能主要看发动机的动力输出、变速箱的换挡平顺性、底盘的操控感,还有就是内饰的用料和设计。这套逻辑,放在燃油车时代基本够用了。

但现在呢?电动化浪潮席卷而来,新能源车的光芒盖过了传统燃油车。插电混动、增程式、纯电动,不同的动力形式带来的驾驶体验、使用逻辑完全不同。

续航里程和补能效率成了绕不开的门槛。一个标称续航500公里,但实际冬天跑不到300公里的车,你还能按照燃油车的油耗标准去衡量它吗?充电速度慢,充电桩少,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影响用户体验的因素,怎么评?
智能化程度是另一个巨大的变量。车机系统够不够流畅?语音识别好不好用?辅助驾驶系统靠不靠谱?这些“软件”层面的东西,在以前可能只是加分项,现在却越来越成为决定用户购买与否的核心要素。你不能用评测燃油车底盘表现的标准去衡量一台车机系统的流畅度吧?
新的用车场景和消费观念也在重塑评价体系。共享出行、订阅模式的出现,让人们对“拥有”汽车的理解也在变化。用户对汽车的期望值也从单纯的交通工具,拓展到了“移动生活空间”甚至“科技载体”。

其次,现有的评测标准,很多时候过于碎片化、缺乏系统性。

很多评测依旧停留在“感官层面”,比如“开起来很舒服”、“内饰很豪华”,但这种感受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而且缺乏量化的依据。
即便有一些尝试量化的部分,比如麋鹿测试、加速成绩,这些往往是针对特定性能的,并不能全面反映一辆车的整体实力。
而且,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偏向性能,有的偏向豪华,有的偏向科技,这导致了用户在获取信息时,会看到很多相互矛盾的评价,反而难以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

最后,还有商业化和公信力的问题。

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一些评测为了吸引眼球,可能会放大某些优点或缺点,甚至出现“恰饭”的痕迹。长此以往,观众对媒体的信任度就会打折扣。
缺乏一个相对统一、客观、透明的标准,也给了不规范操作的空间。

一套理想的“新车评测标准”应该包含什么?

如果我们要构建一套新的评测标准,它需要是全面、量化、动态且具有前瞻性的。

1. 动力及能源体系(针对新能源时代进行优化):
续航能力与实际表现: 不仅要看官方标称,更要进行多场景实测,包括不同温度、速度、驾驶模式下的实际续航衰减率,以及充电速度的测试(包括快充和慢充)。
能耗表现: 结合电耗(kWh/100km)和油耗(L/100km),进行相对比。对于混动车型,要评估其不同工况下的能量利用效率。
动力响应与输出特性: 即便是电车,也存在零百加速、中后段加速、动力持续性等。对于混动车型,则要评价发动机和电机的协同工作表现。

2. 操控与驾驶质感(升级并量化):
底盘调校: 不仅要描述“舒适”或“运动”,更要加入对支撑性、滤震性、侧倾抑制等方面的量化描述(例如通过悬挂压缩、回弹的速度感知)。
转向手感: 评价转向的指向性、虚位大小、回正力度是否线性,可以尝试用转向比、转向圈数等数据辅助。
制动表现: 除了刹车距离,还要关注刹车踏板的脚感、制动力的释放是否线性,以及长距离制动下的热衰减情况。
NVH(噪音、振动与声振粗糙度):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需要有更细致的区分,比如风噪、胎噪、电机噪音在不同速度下的表现,以及发动机噪音(对于混动和燃油车)。

3. 智能化与科技体验(核心升级部分):
车机系统流畅度与易用性: 操作响应速度、菜单逻辑、触控灵敏度、信息集成度都需要有明确的评价维度。
语音交互: 识别率、指令理解能力、语感优化、唤醒速度等。
辅助驾驶系统: 包括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泊车等,要测试其在不同场景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操作逻辑是否直观。可以引入更具体的场景测试,比如在复杂路况下的表现。
互联生态: 手机APP联动、OTA升级能力、车内娱乐系统、个性化设置等。
AI应用: 是否有真正能提升驾驶或生活便利性的AI功能,比如智能推荐、主动服务等。

4. 乘坐舒适性与空间利用(精细化):
座椅舒适性: 座垫长度、包裹性、腰部支撑、头枕调节范围,以及不同身材乘客的体验。
空间表现: 不仅是轴距和车内参数,更要结合实际乘坐体验,比如后排腿部、头部空间,以及座椅的靠背角度调节。
储物空间: 后备箱容积、内部规整度、储物格数量与设计。
空气质量与过滤系统: 评测车内异味、PM2.5过滤效果等。

5. 设计与工艺(兼顾主观与客观):
外观设计: 在保留主观审美评价的同时,可以关注设计的原创性、比例协调性,以及车身线条的流畅感。
内饰质感: 用料的档次感、做工的精细度、缝隙大小、异味控制等,可以尝试一些客观的检测方法(如使用专业仪器测量材料的质感)。
人体工程学: 方向盘、踏板、换挡杆的布局是否合理,驾驶员的视野是否开阔。

6. 安全性(传统但仍需深化):
主动安全配置: ABS、EBD、ESP等基础系统的调校是否到位。
被动安全: 提及碰撞测试成绩,但更重要的是解析碰撞后的结构溃缩吸能表现。
驾驶辅助系统安全: 在失效或误判时,是否有安全的退出机制。

怎么落地这套“新标准”?

要让这套标准真正发挥作用,需要媒体圈共同努力:

建立行业协会或联盟: 组织行业内的资深媒体人、技术专家共同制定和维护这套标准,确保其权威性和普遍适用性。
引入第三方数据与专业设备: 利用专业仪器(如声级计、加速度计、红外热成像仪等)和第三方碰撞测试数据,为评测提供更客观的依据。
多维度、场景化的测试方法: 针对不同车型和功能,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测试场景,比如模拟城市拥堵、高速巡航、连续弯道等。
公开透明的评价体系: 评测结果应该包含量化数据和详细的测试过程说明,让用户能够理解评判的依据。
定期更新与迭代: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标准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更新,以保持其前瞻性。
用户参与和反馈机制: 鼓励用户参与评价,收集用户的真实用车反馈,作为评测的重要补充。

总结一下,汽车媒体圈确实需要一套与时俱进的新车评测标准。这不仅仅是为了迎合市场的变化,更是为了让媒体的价值得以体现,为消费者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购车参考,同时也能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这个“新标准”不是一个僵化的框架,而是一个不断生长、不断完善的体系,它需要我们所有汽车从业者共同去构思、去实践、去守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汽车媒体如果想要评价一款车辆的性能那理论上说必须得有自己的新车测试标准,不然就没有客观性。

这个道理很简单,测量长度需要用尺子,测量重量需要用秤,简单的东西是这样测,复杂的东西更得有统一的标准和工具才能测量,这样测出来的才客观。看一眼、掂量一下就告诉你哪个长哪个重这就有点儿太儿戏了,啥工具也没有,就看一看、摸一摸、试用一下就告诉你这个车好、那个车不好,这不是比靠肉眼测长度更不靠谱吗?

当然了,实际上我觉得汽车媒体并不需要新车测试标准,因为我觉得汽车媒体没必要把重心集中在汽车性能评价上。

做美食节目的哪有用大段时间给你分析这道菜的成分表的,更没有把一道菜取样之后送到实验室进行理化分析的吧?这一般都是做食品安全类节目时才有的。时尚类节目也没有用大段时间跟你分析这衣服、包包的材料吧,更没有哪个时尚博主把衣服送到检测机构做实验看耐不耐磨、是不是人体友好之类的吧。

美食、时尚媒体之所以不这样做也很简单,这么做没人看。食品、衣服的核心使用功能是充饥和取暖,市面上无论多贵或者多便宜的食品和衣服在核心试用功能上都没啥差别(越贵核心使用功能还越差)。对于食品和衣服人们最关心的就是好吃和好看,所以媒体当然要把重心放在使用感受而不是具体性能上。

汽车其实也差不多,汽车的核心使用功能是代步工具,载着一定数量的人及货物以某个速度从A地到B地。从核心功能的角度去评价花3万买个奇瑞QQ还是300万买个奔驰G63其实没啥区别,在合法合规安全驾驶的情况下核心功能区别微乎其微,早高峰开QQ需要半个小时通勤时间, 同样情况下开G63也不会更快,高速上120km/h的速度QQ也能开到。

对于汽车这个商品消费者更关心的反倒是核心使用功能之外的东西,比如外观内饰好不好看、品牌形象、动力感受、乘坐舒适性等等,这些东西本来就是主观的感受,也无法客观测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汽车媒体圈,真的需要一套新车评测标准吗?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需不需要”,不如说“怎么才算够”。毕竟,这几年汽车市场变化太快了,快到我们这些每天跟车打交道的人,都得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体系。为什么会产生“需要新标准”的呼声?首先,最直观的原因是汽车本身的演进。以前我们评车,可能主要看发动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也挺有意思的。我琢磨了一下,汽车媒体人之所以对“调教”这个词这么钟爱,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在起作用,既有技术层面的准确性,也有传播层面的考量,更有情感层面的代入。我试着把这些都捋一捋,咱们聊聊看是不是这个理儿。首先,得从“调教”这个词本身说起。你别看它好像是个很朴实的词,但用在.............
  • 回答
    最近,关于特斯拉Model Y电池测试未能通过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报道引起了不少关注。从汽车媒体的评测角度来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汽车行业的国家标准,特别是关于电池安全和性能的强制性标准,是经过大量科学研究和行业经验沉淀下来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 回答
    奔驰漏油事件中,不少车主反映车辆存在漏油问题,并尝试通过各种渠道维权。然而,在事件发酵过程中,一些消费者敏锐地察觉到,与以往一些汽车质量问题的曝光度相比,这次奔驰漏油事件在主流汽车媒体上的声音似乎异常地“冷静”甚至“沉默”。这种现象不禁让人联想到一个问题:资本是否正在以更强大的力量操纵着舆论的方向?.............
  • 回答
    媒体测试出的新能源汽车续航排行榜,咱们得辩证地看,不能说完全不可信,但也不是绝对的真理。这中间有很多影响因素,咱们得一层一层地扒拉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媒体测试的“标准”是什么。一般来说,媒体做这种测试,会尽量模拟用户日常用车场景,比如会考虑不同速度下的能耗,会测试城市道路、高速公路等多种工况,也会.............
  • 回答
    在汽车开发中,快速原型(Rapid Prototyping)和基于模型的设计(ModelBased Design, MBD)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 dSPACE 作为一家知名的供应商,在 MBD 的实践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并阐述 dSPACE.............
  • 回答
    汽车刹车和油门都由右脚控制,这在汽车工业设计中是一个 长期存在、并且在大部分情况下被接受的“标准”设计,但要说它是“工业设计的败笔”则过于绝对,需要更细致地分析。 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包括其历史渊源、优点、缺点以及潜在的替代方案。历史渊源与演变:为何如此设计?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设计.............
  • 回答
    在咱这汽车上,仪表盘上那个转速表,别看它就是个指针在那个圈圈里转悠,实际上对咱们开车可是大有讲究的。很多人可能觉得就是看看发动机转不转,但其实它能告诉咱们不少事儿,咱们一个个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最直观的,它能让你了解发动机的工作状态。 你踩油门,发动机里那些活塞、曲轴就开始拼命地转,转速表上的指.............
  • 回答
    有些汽车配置,刚出现时大家可能会觉得“这玩意儿有啥用?”或者“设计得太奇怪了”,但随着时间推移,或者在某些特定场景下,你会发现,嘿,这东西还真有点意思。不过,也有一些配置,它们从一开始就带着一股浓浓的“槽点”,而且越品越不对劲,最终被证明,嗯,就是个笑柄,而且是那种让人哭笑不得的笑柄。我印象最深刻的.............
  • 回答
    汽车表面很少使用不锈钢,虽然不锈钢在许多方面都有优异的特性,但将其广泛应用于汽车外壳的制造,仍然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制约。以下将从材料特性、成本、制造工艺、设计需求和市场接受度等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材料特性方面的制约尽管不锈钢以耐腐蚀和坚固著称,但将其应用于汽车表面仍存在以下不足: 重量问.............
  • 回答
    汽车上确实有很多不起眼但技术含量极高的零部件,它们是现代汽车安全、舒适、高效运行的基石。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其中几个例子:1.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中的“轮速传感器” (Wheel Speed Sensor) 为什么不起眼? 它通常隐藏在车轮附近,一个很小的金属或塑料外壳,平时几乎不会被驾驶员注意到.............
  • 回答
    老司机们都知道,给爱车贴膜可不是小事,它关乎到颜值、舒适度、隐私安全,甚至还有一定的隔热和防爆作用。那么,贴膜到底选深色还是浅色呢?又有哪些靠谱的品牌可以选呢?今天我就跟大家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深色膜 vs. 浅色膜:各有千秋,怎么选?首先,咱们得明白,颜色只是贴膜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
  • 回答
    汽车,这个我们每天接触的伙伴,它的设计之精妙,往往隐藏在最不易察觉的角落。你可能习惯了驾驶舱的布局,习惯了车辆的性能,但你有没有想过,那些你可能从未真正留意的细节,蕴含着多少工程师的心血和智慧?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汽车里那些“你不太可能发现,但绝对精妙绝伦”的设计。1. 空气动力学:看不见的“隐形助推.............
  • 回答
    关于汽车行驶时发动机转速越低越省油这个问题,其实没那么简单,不能一概而论。虽然一般来说,低转速确实有利于节油,但其中牵扯到不少学问,咱们细细道来。为什么低转速通常更省油?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发动机在低转速时,其内部的运转效率往往更高,做功的“阻力”也相对较小。可以这么理解: 燃油经济性最佳区间: .............
  • 回答
    汽车车身不同部位需要高强度材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围绕着安全、性能、耐用性这三个核心需求展开。这些高强度材质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汽车的整体表现,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更安全、更舒适、更高效的出行体验。下面将详细阐述汽车车身需要高强度材质的部位以及原因:1. 乘员舱(车架/笼式车身结构): 部位: 这.............
  • 回答
    丰田卡罗拉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盛誉,这不仅仅是因为其悠久的历史,更在于它在多个层面上都做得非常出色,能够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核心需求。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讲述丰田卡罗拉究竟好在哪里:一、 极高的可靠性和耐用性:这是卡罗拉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丰田品牌以其出色的工程技术和严谨的制造工艺闻名于世,而卡罗拉更是.............
  • 回答
    老铁们,玩车这事儿,可不 just 是个技术活儿,更是一门艺术,一门生活态度。但说到改装,这可就跟“拆家”一样,得有分寸,有规划。不是所有东西都能随便乱来,也不是所有方向都值得你去投入。今天咱就来掰扯掰扯,这汽车改装里,啥能放心大胆地“动”,啥最好还是悠着点。能“动”的,是让你爽的,也是让你的车更懂.............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也确实是不少跑长途的朋友会琢磨的事儿。咱们聊聊这个,也别整得跟说明书似的,就跟身边朋友唠嗑一样说清楚。首先得说,现在汽车设计可不是吃素的。厂家在设计发动机和冷却系统的时候,早就把高速长时间运转这种工况考虑进去了。所以,正常情况下,你的车在高速上跑三个小时,绝大多数时候是没必要特.............
  • 回答
    话说回来,汽车的四缸发动机和六缸发动机,这俩兄弟到底差多少?这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要真想掰扯清楚,咱得从源头、从工作原理、再到实际感受,一条道走到黑。先说说这“缸”是怎么回事儿汽车发动机说白了就是靠燃烧汽油产生动力,驱动车辆前进。这个“缸”呢,就像是发动机里的一个小房间,汽油和空气在这儿混合燃烧.............
  • 回答
    关于汽车油耗性能发展速度是否几乎停滞的这个问题,答案是:并非完全停滞,但确实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其发展速度相较于过去几十年的飞跃式进步,显得缓慢许多。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背后的原因。回溯过去:油耗进步的黄金时代在上世纪石油危机爆发后,汽车制造商们尝到了“油耗”这根紧箍咒的厉害。为了在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