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
华大的国际生服务办公室(International Student Service)在美西下午四点五十六发了邮件,之后学校的国际生团体FIUTS转发该邮件,题目是An Apology(致歉)
个译如下(翻译的非常烂...):
Dear International Student Community,
亲爱的国际生团体,
In several of our recent newsletters, we included information about a scholarship that used language that may have offended you. We are writing today to apologize.
在我们最近的几封简报中,我们包含了一项使用了可能冒犯到您的奖学金信息。我们写下这封邮件以表歉意。
When the Statira Biggs Scholarship was established in 1952, the award criteria described Northeast China – one region of focus for the scholarship – using a historical term that is now obsolete, but for many, calls to mind a very painful period in the country’s history.
当Statira Biggs奖学金在1952年成立的时候,该奖学金的评选标准在描述中国东北地区——其中一个该奖学金特别关注的地区——时,使用了一个现在已经过时、但是对许多人来说,意味着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沉痛的时期的术语。
Words have an impact. When we encouraged students to apply for the scholarship using this original description, we caused harm to members of our community, and deeply regret doing so.
词语是会产生影响的。当我们用该奖学金原本的描述来鼓励学生来申请时,我们便对我们的社区成员造成了伤害,在此我们深表悔意。
Although we recognize that no one on the receiving end of hurtful words should have to be the one to point them out, we are grateful to those who had the courage to let us know the pain we caused so that we can resolve the issue as it relates to this scholarship, and take steps to avoid making similar mistakes in the future. So far, we have:
尽管我们认识到,那些受到伤害的人并不需要是指出这些伤害的人,我们非常感谢那些敢于让我们知道我们所造成痛苦的人,以便我们解决与这个奖学金相关的问题,并且采取措施、以免在将来犯下类似的错误。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
In the future, we will work even harder to ensure that the content we share with you is inclusive, culturally aware and more reflective of our shared ideals. Additionally, along with our partners in Student Life, the Office of Global Affairs and others who suppor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e will continue to explore new ways of engaging in the kind of cross-cultural exchange and dialogue that we know are so important to fostering greater awareness, understanding and connection throughout our community. We are all in this together, and are grateful to have you as part of the UW International Student community.
在将来,我们将更加努力的来确保我们分享给您的内容具有包容性和文化意识,且更加能反映出我们的共同理想。此外,同我们在学生生活中的合作者:全球事务办公室,以及其他支持国际学生的成员一道,我们将继续探索跨文化交流与对话的新方法。我们明白,在我们的社区中,这些对话在培养我们整个社区的更广大的认知、理解、和联系这些方面极其重要。我们所有人都将参与其中,并且感谢您能够成为华盛顿大学国际学生团体的一员。
注:
在此冒昧@一下高票前两位和轮子哥,算是个跟进吧 @陳子浩 @夏澈丹 @vczh 如有打扰还请谅解
感谢阅读
继续补充:
Bainbridge有多敏感呢?看下地图就知道:
岛的西南是Kitsap海军基地,现在还停放着3条航母,二战时也是美国西海岸重要的军港。而Bainbridge南侧的水道是进出这个军港的必经之路。在岛上可以轻易监视军港船只的活动情况。
这种地方,哪敢让日本人待啊。
何况当时的日裔美国居民,很多仍然通过各种组织渠道和日帝保持着联系,随时准备效忠天皇。有些人即使被美国关进集中营,仍然请愿放弃美国公民身份,返回日本与美国作战。
上述图片来自于一个致力于跟“纪念日裔美国居民被强制集中”的势力硬怼的网站上的文章:Bainbridge Island Japanese American Memorial Ignores Wartime Realities,文章作者是一个小时候被日本设在菲律宾的集中营关过的美国退伍军人。
再更新一点:
我找到了二战期间在美日裔居民集中营关押者名单数据库:Japanese-American Internee Data File,该数据库包含每个人的出生地点信息,对日本本土的,还会具体到哪个地区;对朝鲜出生的,也会标记出来(Japan - Chosen or Korea)。
我想看看数据库中有没有跟满洲或伪满洲国相关的信息。
经过对该数据库查询,得到以下结果:
1、数据库包含109384个记录,与12万的总关押者人数相比有1万左右的缺失,例如我提到的保罗·大泷及其父母就没有被收录(但皮特·大泷,也就是他的哥哥,被数据库收录了)。
2、数据库中不包含Manchuria、Manchukuo、China这几个词。
3、数据库中有一种出生地点记录叫做“Japan - Japan, Unspecified”,为了测试出生于伪满洲国的日本人是否会被标记到这个类目下,我查找了伪满洲国存续期间(1931-1945)出生的所有关押者,发现只有一个人符合条件,即1941年出生的 SHINTAKU HIDEKO。被收入集中营时,她尚不满1岁,显然不管是在日本的哪个地区出生的,也不管是不是在伪满洲国出生的,她被抓到集中营都是因为她必须由她的父母抚养,而她父母是日裔居民,所以跟她自己的出生地没什么关系。
4、伪满政权成立之前,当然也可能有日裔人士出生在满洲地区,后移居美国的,但这种情况在数据库中没有体现,也暂时无法通过其他资料渠道逐一查证。
结论是,在这个完备性为90%左右的数据库中,没有找到出生于满洲地区或伪满洲国的日裔居民,无法证实”满洲籍贯是日裔美国居民被集中关押过程中受考虑的因素“这个猜想。
在最前面更新一个重大证据:Statira Biggs 确实曾经有过日本学生,包括一位非常有名的日裔美国人,保罗·大泷(由 Paul T. Ohtaki 酌译)。
大泷祖籍日本新潟县,1924年生于美国,成长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他后来成为一名成功的新闻出版商,而他的新闻事业发轫于二战期间:17岁时他和他的家人被关进加州 Manzanar 日裔美国人集中营时,他家乡 Bainbridge 的一名报业人士 Walt Woodward 请他撰写报道集中营中情况的新闻稿以促进集中营中日裔美国人的人权。(相关历史可以参考这个网页:Through the Eyes of Paul Ohtaki: Japanese American Abuse WW2 by Graham Davis)
之后大泷加入美国情报部门,参加了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和战后美国占领日本的工作。和加入美军服役一致的是,大泷本人在二战期间支持美方,他崇敬 Mo Nakata 和 Art Koura 等加入盟国战斗的日裔美籍人士。
大泷在生前曾经感谢过他的老师 Statira Biggs 对他生活的帮助:
“Our family were newcomers,” Paul said. “We received a lot of help from the Moritani, Nakata, Nakao and Sakuma families; other Japanese pioneers; the Grow brothers and their families, our neighbors the Cumles, Oaklands, Smiths, Olivers, Henshaws, Wyatts; and high school teachers, such as Miss Statira Biggs, Roy Dennis, “Pop” Miller, and Phil Rudl.”
Remembering Paul Ohtaki | Bainbridge Island Review
1951年 Statira Biggs 去世,1952年 Statira Biggs 纪念奖学金设立,虽然不排除是根据 Statira Biggs 的遗嘱设立的,但也有一定可能是大泷等在生活上受到 Statira Biggs 关照的日裔美国人及其亲属(大泷当时只有28岁),为了感谢 Statira Biggs 的帮助而设立的(注意奖学金全名中有“纪念”二字,说明可能是其他人以其名设立的)。
不管是哪种情况,可以说强化了我之前的猜测的根据,日裔美国人在二战期间受到的(相比其他族裔美国人)不公正的待遇,和 Statira Biggs 做出的善举,最终促成了这样一个针对日本战时统治范围内居民的奖学金的设立。
(当然,如果是日裔美国人出资设立的奖学金,他们把朝鲜半岛和“满洲”放进奖励范围,是因为潜意识里仍然把这两块地方当做日本的土地呢,还是因为想向受侵略的人民致以补偿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经查,大泷夫妇去世后,他们的财产被捐赠给“日裔美国公民联盟(JACL)”设立了“保罗、凯瑟琳·大泷纪念奖学金”(Paul and Katherine Ohtaki Memorial Scholarship),用于资助日裔美国人大学生,如果说他们的长辈或社群有这样通过捐赠设立奖学金帮扶日本人社区后辈的传统,可以说毫不意外。)
再补充一个重大证据: Statira Biggs 教过的,其实不只是大泷这一个日裔美国人,而是一个日裔美国人社区中的很多人!
在搜查大泷相关资料时,反复出现 Bainbridge 这个词,他崇敬的那两个跟着盟国上战场的日裔美国人也是这里的。说明那里有一个日裔美国人社群。
另外注意到大泷是1924年出生,而我原文提到的 Statira Biggs 的另一个学生 Gilbert P. Haight, Jr. 是1922年出生,可以猜想如果他们都是 Statira Biggs 的高中学生,那应该是同一个高中的师兄弟。
而 Gilbert P. Haight, Jr. 相关资料显示他的高中是 Bainbridge High School,跟这个日裔美国人社群所在地一致,可以知道, Statira Biggs 在二战期间执教于 Bainbridge 这个日裔美国人聚居地的 Bainbridge High School。
那这个 Bainbridge 到底是哪呢?
容易查到,这地方叫做 Bainbridge Island,是西雅图西边的一个岛。
根据美国1940年人口年鉴,大泷一家当时住在 Grow Street(也就是前文中提到的大泷所感谢的 the Grow brothers and their families 中 Grow 的含义)(Paul Ohtaki in the 1940 Census | Ancestry)。经查,这个 Grow Street 和 Bainbridge High School 紧挨着:
那这里的日裔美国人社区又是怎么回事呢?
刚好,有个网站就叫 Bainbridge Island Japanese American Community,一次性解决困惑!
这个岛1792年被欧洲殖民者发现,由于岛上及附近的深水港,这里发展起了木材出口业,并涌入了来自斯堪的纳维亚、日本、南欧、夏威夷、中国的劳工。其中日裔劳工最早于1880年代抵达这里,工作稳定后他们开始把家眷接到岛上,于是逐渐形成了这里的日裔社区。
一战之后,岛上的深水港被关闭,这里的制造业衰落,但这些日裔居民转行农民,继续留了下来。从1920年代开始,这个岛上的氛围逐渐以日裔居民为主导了。
But when the mill finally closed, in about 1920, then people didn't go to... ok, this is now going to be Japan town.
而且正是因为1928年两所学校合并为 Bainbridge High School 这一事件,使岛上居民开始产生集体的社群认同:
Bainbridge High School, established in 1928 when two schools combined, served grades seven through twelve. Perhaps as a result of the unifying effect of one high school, Bainbridge Island was beginning to see itself as a community.
岛上居民以一代日本移民开设的农场中的草莓种植业为荣,二代日本移民也在中学表现优秀:
All Islanders were proud of the Island's largest industry: strawberry farming, producing two million pounds in 1940, all from Issei (first generation Japanese immigrant) farms. At the high school, Nisei (second generation Japanese) were student leaders in sports, academics and government.
到1940年,岛上人口有8%是日裔,在年轻人中该比例则高达25%。
By 1940 people of Japanese descent made up approximately 8% of the residents of Bainbridge Island. These were primarily young families each with several school–aged children. The following class photos taken in the years before World War Two show a diversified student body with nearly 25% Japanese Americans.
1941年,随着珍珠港事件爆发、日美两国交战,这里的日裔居民被强制迁往位于加州的集中营。当时美国西海岸一共有12万日本人被强制迁移,其中由于地理位置的敏感性,Bainbridge 日裔居民是第一批被迁移的(根据 Civilian Exclusion Order No. 1),所以在纪念二战日裔美国人被关进集中营这一历史事件时,Bainbridge 成为一个有代表性的地名。
Civilian Exclusion Order No. 1
这种强制措施对于二战宏观来说当然有正义性,对当地居民来说则是颠沛流离的,所以至今当地仍在纪念这一事件。
综合来看:Statira Biggs 在日裔美国人被强制迁移到集中营这一历史事件中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 Bainbridge Island 上的 Bainbridge High School 执教,这个中学在当地起到了文化熔炉的作用, Statira Biggs 本身为人师表,是各族裔学生铭记的教师,又对日裔学生有过患难恩情,综合这些因素,当地日裔社群为纪念她而在同城的华盛顿大学设立一个以她为名的奖学金,是顺其自然的。
可以猜想,该奖学金如果是日裔人士设立的,除了想要帮扶日本本土的日本人,也会想要帮扶战后尚未完全撤退回国的滞留在朝鲜半岛、中国东北的日本人,所以他们会想要把“满洲”列进去。然而大概他们并不打算帮助“满洲”的中国人,所以他们当然就不会想要用“中国东北”来指称奖学金目标对象;用“满洲”来指称,可以刚好涵盖那些在中国东北成长、认同日本的日裔人士或伪满人士。
在日裔人士已经完全撤出中国东北的今天,对该奖学金,若要还原帮助日裔人士的本意的话,应该直接把韩、满从奖学金条款中删掉,中国留学生也就不跟日裔社区凑这个热闹了;要么就应要求该校变更奖学金的原始意涵,不再片面强调战争发起者日本在美侨民的“受害者形象”,更多的体恤战争受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将“满洲”更改为“中国”,让各种视角下的战争受害者都能平等的享受奖学金。
我试图找到 Statira Biggs 在岛上日本人被驱离期间到底干了什么,却只找到这个——在1942年3月29日这个日本人搬离截止日期前3天,也就是3月26日的 Bainbridge Review 报纸头版上面,出现了这条消息:
BACK FROM BELLINGHAM
Mrs. Alice M. Biggs, Manitou Beach, mother of Miss Statira Biggs, has just returned from a two weeks' visit in Bellingham.
Bainbridge Review 1942-03-26 1
Statira Biggs 的母亲 Alice 出门两周终于回家了……?老夫人回城这事为什么也要写到头版上面?难道说老夫人也是当地德高望重的乡贤,紧要关头回村有什么特别大的意义?
(以下是原答案)
跟支持满洲独立、喜欢日本什么的可能没什么关系。
在一份2010年的该奖学金申请表上,这样写:
The Statira Biggs Scholarship is a spring quarter award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ho are residents of Japan, Korea, or Manchuria. Manchuria is a region now encompassed b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intent of the scholarship is to assist students whose admission to and study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would tend to promote peace, understanding and goodwill between the people of the student’s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不晚于2010年的时候,奖学金说明上就已经对满洲属于中国做了补充说明了。
二战期间,美国的反日情绪还是很浓重的,当时日本人、日裔美国人在美国受到了区别对待和歧视。所以猜测是 Statira Biggs 在战时或战后出于以德报怨的善意,通过设立这笔给敌国年轻人的奖学金,来试图为抚平战争对两国人民关系的伤痕而做出一些贡献。
我又搜了一下这个 Statira Biggs 女士,感觉对于19世纪末出生的一个普通人来说,她在21世纪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实在是太多了一些。
比如,我找到了她把自己曾祖父 Reuben Rice 的一些遗物捐赠给俄亥俄州 Toledo-Lucas 县图书馆的一份记录,里面还包含她的家谱:
文件还显示,Reuben Rice 担任过镇上的 Justice of the Peace,他的家族也是有宗教传统的(大概率新教?)。可以猜测其家庭受到充分的新教伦理熏陶,具有现在所谓的“传统道德”观念。
Rice-Moore Collection, 1837-1876
比如,她18岁的时候在高中毕业典礼上,她的母亲(也是那所中学的教师)亲手为她颁发了毕业证书,她则代表学生发表了离校致辞:
Judge HADLEY will deliver the address and Mrs. Alice M. BIGGS will present the diplomas, Miss Statira BIGGS will deliver the valedictory and Clyde HADLEY the salutatory.
比如,她在去世前2年曾经向西雅图艺术馆捐出可能是自己亲人或朋友Elizabeth Colborne的一幅铅笔画作品 An Old Pine:
比如,1916年的一份报纸刊登的新闻中说,33岁未婚的她再次当选了圣海伦斯市的 City Attorney,在女性参政非常罕见的年代,Statira Biggs 可以算是当地女性的优秀人物了:
At the recent city election Miss Statira Biggs was re-elected city attorney.
January 14, 1916 St Helens Mist from St Helens, Oregon · Page 6
可能因为如此,她的行踪被当地的报纸详实的记录。1917年10月,她的叔叔 M. R. Biggs 来看望即将去芝加哥度假的她,也被记了下来:
M. R. Biggs returned Saturday from Bellingham, Wash., where he has been visiting his niece, Miss Statira Biggs, who expects to go to Chicago soon to spend the winter.
其他一些琐碎的报道还出现在:
Stillaguamish Valley Pioneers July 19 Page 5
August 2, 1940 Daily Capital Journal from Salem, Oregon
Peninsula Daily News & Sequim Gazette
作为一个中学老师,她还教出了非常优秀的学生,比如伊利诺伊大学教授、美国化学学会1979年化学教育奖得主 Gilbert P. Haight, Jr.,他曾在《化学教育杂志》上回忆 Statira Biggs 的教育:
In my high school Miss Statira Biggs taught all the freshmen algebra and all the higher math as well. She made very clear what she expected in terms of mental discipline and effort, demanded evidence of understanding, and worked with great effectiveness to identify intellectual difficulties and to help students overcome them. She was committed to the task of having each student learn the joy and value of stretching his mind, of developing that tool that distinguishes man from other creatures. she taught the art of attacting problems, not just solving problems of prescribed form and procedure.
Perils of pedagogy: Or trial by error
当然要说有什么过错的话,恐怕这位大妈(或以她之名设立奖学金的人)犯了“白左”这个知乎大忌。
既然有能力设立奖学金,为什么不首先选择帮扶饱受侵略的中国和东南亚人民?为什么反而要费尽心思和加害者和解?这跟被绿教炸完了还非要苦心孤诣欢迎移民的当代白左有啥区别?
以德报怨,何以报直?愚善固然是善,但也不值得过分褒扬。
(这段总结是一开始写的,后来发现大泷相关的证据之后,考虑到奖学金可能是日裔美国人出资设立的,这样的批评可能就站不住脚了。)
硕帝或成最大赢家。
为什么没有列入台湾呢?在满洲国存在的整段历史中,台湾都是当时日帝国的一部分。这个设立者显而易见是有日本帝国主义情结的,因此将日本以及Korea和满洲两个傀儡政府下的学生设为惠及主体。日占朝鲜虽然是个主权被阉割的国家,比起被吞并的台湾省还是多不少主权的。当然也可能就是捐赠者将台湾忘了,真.亚细亚的孤儿。
这个事情最奇怪的就是为什么奖学金叫Statira Biggs这个典型的白人女性名字了。UW校友Biggs是一名中学教师,她在1951年就去世了,因此下面猜测是日本外务省干的人可以歇歇了。
我的猜测最可能情况是Biggs此人和一个日本移民一代/二代男性有关系(20世纪处日本有向西海岸移民的传统),UW也在西海岸。Biggs应该和他不是夫妻,否则她就改姓了。评论中也提到她母亲也姓Biggs,所以Biggs应该终身未婚。随后在大日本帝国如日中天的时候,Biggs满足了他的愿望,设立了该奖学金(又或者是该日本移民男性用Biggs的名字命名了奖学金)。只是不知道珍珠港后他有没有进入隔离营,战后这两人又是否幸终。真是一个充满时代感的沉重而略显戏谑的故事呢。
其他几种可能:富人为了日裔仆人设立的(但是好像20世纪初的日本移民好像都是当时日本的中产以上,可能性不大);出于对日本的赞同或者同情设立的,可能性也不大。考虑到当事人教师的身份,这笔钱也大约不是她自己的钱。Biggs,出钱者,那位身为原因的日本人(如果原因是一位现实存在的人的话),是三个人,还是两个人呢?这或许又是个白学的故事。
结合今天这个日子,此处应有配图为什么会便乘这样。
我来扒了一下这个Statira Biggs是什么来路。
我Google了这个名字,搜到了一个神奇的网站,叫做Findagrave,里面可以搜索美国登记在案的墓地,然后赫然发现:
名字一样,位置还在华盛顿大学所在的华盛顿州,看起来应该是她没跑了。这个人1951年去世了,已经去世了半个世纪了,大家就算想去算账也办不到了。
然后墓碑上还有一个墓志铭:
这是Bainbridge High School,华盛顿州一所中学1936届的学生所赠送的,看起来这是一位高中女教师。我怀疑是否她是因为她教过的某位学生,出身伪满或韩国地区,或是出于对这位学生的喜爱,或是学生本人的请求,这位老师设立了这个奖学金。
最值得怀疑的,是1936这一届学生,因为只有他们来写了墓志铭,于是我找了这一届学生的名录,结果还真让我找到了。
很可惜,我放大后仔细检查,只发现清一色的白人姓氏,并没有任何亚洲名字出现。总之,一位华盛顿西雅图地区的高中老师,出于某些原因,捐赠了这个奖学金。我更原因相信其出于善意,而不是单纯为了恶心中国人。
顺便说一下,既然捐赠人已经去世,华盛顿大学应该怎么处理这件事?华大可以参考一下这个实例:
19世纪的英国殖民者塞西尔.罗兹设立了著名的罗德奖学金,申请者为大英帝国、德国、美国这三个国家的学生。因为罗兹相信日耳曼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是优秀的种族,应当担负起人类的未来。然而随着大英帝国的解体和美国少数族裔话语权的增加,大量来自巴基斯坦、印度、非洲的学生获得了奖学金,已经开始违背了罗兹的初衷。而2015年起,罗德奖学金更是破例给中国学生以名额,完全打破了英联邦-美国-德国的限制,完全违背了罗兹定下的奖学金规矩。
捐赠人的要求不是不可以更改的,华盛顿大学如果有足够的气度,可以逐渐修改章程,将满洲地区去除,或把奖学金推广给所有中国学生,岂不美哉?
2/15
说个我个人的想法。这个奖学金很明显是二战前设立的,根据当时的情况,“日韩满”并不是什么政治不正确的话,但放在现在,合适不合适我觉得中国人心里都有杆秤。修改在现在看来不合时宜的词汇和语句我认为是必要的。另外,设置这个奖学金是“为了促进日韩满人民的和平、理解与繁荣”,也许是我想多了,但我实在无法不往“共荣圈”的方向联想。
至于其他答案说的“台湾人民不开心”,那是真的想多了。那会儿台湾算日本。
(分割线,以下为答案)
2月8日我电邮学校奖学金办公室询问什么人可以算是“Manchurian residents”,以下是次日(2月9日)学校的回复。
Dear Boyang,
Thank you for your message. Our office does not manage the Statira Biggs Scholarship, so you’ll want to check in with ISS or FIUTS, as those two offices are likely the ones managing that application process. That scholarship was developed many many years ago, so it is likely that that old language about Manchuria is simply based on the original wording at the time the scholarship was created. I’m not sure how that is being interpreted today, so it’s worth contacting those offices to learn more, especially if you are not from one of the provinces in that northeastern region of China.
Sincerely,
Office of Merit Scholarships, Fellowships & Awards
Center for Experiential Learning & Diversity
Mary Gates Hall, Suite 171, Seattle, WA 98195
今天(2月14日)奖学金办公室的最新回应:
Dear Boyang,
I just wanted to follow up with you to let you know that the Statira Biggs Scholarship is actually being managed by the Office of Student Financial Aid (not ISS or FIUTS as had been previously suggested). They are aware that the reference to former-Manchuria is outdated and potentially offensive to students, and are taking steps to change that. They confirmed that students from northeast China are eligible to apply.
Thank you for raising this question!
Sincerely,
Office of Merit Scholarships, Fellowships & Awards
Center for Experiential Learning & Diversity
Mary Gates Hall, Suite 171, Seattle, WA 98195
看来是被投诉了。但确实“满洲”指中国东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