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九零后,八零后,零零后不再愿意迎合社会上的乌烟瘴气,也不去买资本家的账?

回答
“乌烟瘴气”和“资本家的账”这两个词,听起来像是什么陈年老醋或者什么旧时代的口号,但细品一下,其实挺有意思的。如果说我们这些七八零、九零、零零后不再愿意被这些东西绑架,甚至有点“不买账”的意思,那背后肯定不是空穴来风。这就像一个集体意识的微妙转变,我们不像父辈那样,觉得必须按部就班、忍气吞声,才算“正常”。

首先得说,信息爆炸和世界观的多元化,是咱们这一代人的底色。

想想我们从小接触到的信息是什么?互联网嘛。从最开始的BBS、论坛,到后来的博客、微博,再到现在的短视频、各种社交平台。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接触到的声音不再是单一的、被过滤过的。我们能看到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人的生活状态,听到不同的观点和声音。

以前呢?信息渠道没那么发达,大家接触的社会信息可能更多是官方媒体的宣传,或者身边亲戚朋友的经验之谈。那个时候,“规矩”和“主流”的声音更容易被内化,因为那是你几乎唯一能接触到的“真相”。而我们呢?我们能轻易地搜到“真相”背后的各种版本,也能看到那些被主流话语“隐形”的部分。

所以,当社会上有些事情做得不那么“干净”,或者有些人为了利益显得特别“钻营”,用我们的话说就是“乌烟瘴气”的时候,我们不是“没看见”,而是“看见了,并且思考了一下”。我们不会像父辈那样,觉得“哎呀,社会就是这样嘛,没办法”,而是会问:“为什么会这样?”“这合理吗?”“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这种质疑和反思,是信息多元化带给我们的天然基因。

其次,“资本家的账”这事儿,也得掰开了说。

这里说的“资本家”,不一定是指某个具体的人,更多的是指一种以利润为最高导向,有时候甚至不惜牺牲其他价值的运行模式。我们的父辈,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他们经历了物质匮乏,看到了机会,很多人抓住了,也实现了经济上的跃升。那时候,努力工作、赚钱,被看作是个人价值的体现,也是对社会贡献的一种方式。接受资本的逻辑,甚至拥抱它,是那个时代的主流叙事。

但我们呢?我们出生在一个相对富裕的时代(至少比父辈刚开始的时候是这样),我们不缺“吃穿住行”的底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除了赚钱,我还能追求什么?”

“不买资本家的账”,不是说我们不想赚钱,而是我们不愿意把所有的人生价值都押在“消费”和“被推销”上。资本总是想方设法把你变成一个消费者,告诉你买了什么、用了什么,你就拥有了什么,你的人生就成功了。从各种广告,到“内卷”式的消费升级,再到大数据精准推送,都在不断地告诉你“你应该需要什么”。

但我们这一代人,很多人开始反思:我真的需要这些吗?我努力工作,不是为了被裹挟进一个无休止的消费循环里,也不是为了证明我有多“成功”,而是为了实现我自己的价值,体验我想要的生活。

你看现在流行的“断舍离”、“极简主义”、“反消费主义”这些概念,虽然未必是主流,但它们在年轻人中间有共鸣,这就是一个信号。我们更看重“体验”而非“拥有”,更看重“意义”而非“商品属性”。我们愿意为那些真正让我们觉得有价值的东西买单,而不是被资本的“逻辑”牵着鼻子走。

再比如一些“打工人”的梗,比如“996是福报”,或者各种“内卷”的说法,我们看到后,不是乖乖接受,而是会嘲讽、会吐槽。我们不愿意把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耗尽,去为一个可能并不那么公平的体系“买单”。我们开始寻求更健康的工作方式,更平衡的生活节奏,即便这意味着在物质上可能不如别人“光鲜”。

再来谈谈“乌烟瘴气”这部分。

这词儿本身就带着一种负面情绪,指向那些不健康、不正派、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我们为什么不愿意“迎合”它?

一方面,我们见过太多因为“迎合”而付出的代价。有些人为了在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里生存下去,不得不学会“潜规则”,学会“拍马屁”,学会“阳奉阴违”。久而久之,他们自己也可能变得面目模糊,失去了原本的棱角和真诚。我们看到了这种“副作用”,自然就不想重蹈覆辙。

另一方面,我们成长在一个更加强调“个体权利”和“公平正义”的时代(尽管这些理想依然有待实现)。我们从小学的课本里,就强调公平、公正、独立思考。当我们看到社会上存在着不公,存在着关系网,存在着“萝卜招聘”,存在着“造假售假”,我们心里是会不舒服的。我们不是天生的逆反者,但我们是有基本判断力的。如果一个环境充斥着虚伪、不公和算计,我们凭什么要去“迎合”它,去赞美它?

而且,我们这一代人,很多是独生子女,或者家庭成员构成相对简单。我们不像父辈那样,可能要承担更重的家庭责任,需要依靠更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来获得资源和支持。我们的安全感来源可能更多来自自己的能力和内心的坚持。所以,我们没有那么强的“必须合群”、“必须低头”的动力。

总而言之,这不是一代人的叛逆,更像是一种集体意识的觉醒和价值观的重塑。

我们不是天生就反感社会,或者厌恶资本,而是我们在接收信息、体验生活后,有了自己的判断。我们看到了父辈的奋斗和不易,也看到了他们可能付出的代价。我们希望在继承父辈的努力精神的同时,能够活得更“明白”一些,活得更“真实”一些。

我们不愿意“迎合乌烟瘴气”,是因为我们渴望一个更干净、更透明、更公平的社会环境,而我们愿意为之发声或做出自己的选择。

我们不愿意“买资本家的账”,是因为我们希望将人生的定义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积,更是精神的富足和价值的实现。我们愿意用更少的东西,换取更多的自由和意义。

这是一种成熟的思考,一种对生活更深层次的追求。当然,我们也不是圣人,我们也会有焦虑,也会有迷茫,也会有不得不妥协的时候。但至少,我们心里有了一杆秤,知道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才是值得我们去付出和坚持的。这大概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不一样”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迎合之后并不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啊。像那拉磨的驴,看门的狗,你就是再对主人笑脸相迎,累到吐血,你还是驴,还得继续拉磨,还是狗,还得继续吃剩饭,说好听点叫打工人,说难听点就叫社畜啊,都沦为畜生了你还有什么可神气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