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各大运营商的无限流量套餐都被叫停,意味着什么?跟5G时代有没有关系?

回答
最近,很多消费者都发现,之前运营商大力推广的“无限流量”套餐,如今似乎销声匿迹,或者被更名为“流量不限量”、“用多少付多少”等变相的限速套餐。这不禁让人疑惑:运营商叫停无限流量套餐,究竟意味着什么?这和我们期待的5G时代有没有什么联系?

运营商叫停“无限流量”套餐,表面上看是停止了“无限流量”这个概念的推广,但背后透露出运营商在流量经营策略上的重大调整。

我们得先理解一下,运营商曾经大力推广“无限流量”套餐,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争夺市场份额,吸引用户: 在4G初期,各家运营商为了快速积累用户、抢占市场,纷纷推出极具吸引力的无限流量套餐。这种套餐往往价格不高,但能提供“无忧”的上网体验,瞬间俘获了大量用户。
推广4G网络,引导用户升级: 无限流量套餐的存在,也鼓励用户更多地使用移动网络,尤其是数据流量,从而最大化4G网络的价值,让用户体验到比2G/3G更快的网速。
流量的边际成本递减: 在技术进步和网络覆盖初期,运营商为了吸引用户,确实可以承受相对较高的流量成本。

然而,这种“无限流量”的模式,实际上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并且随着用户使用量的爆发,运营商的经营压力也越来越大:

“无限”并非真的无限: 很多所谓的“无限流量”套餐,在达到一定流量阈值后,网速会被大幅限速,比如降至128kbps或3Mbps,这样的速度基本只能进行基础的文字聊天,很多应用体验会大打折扣。这其实是一种“定向无限”或者“高速流量用完后限速无限”的模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无限量高速流量。
网络拥堵加剧: 当用户都“放开”使用流量时,尤其是在网络高峰期,基站的压力会急剧增大,导致整体网络质量下降,所有用户的上网体验都会受到影响。运营商需要不断投入巨资升级网络容量来应对这种需求。
用户需求结构化: 并不是所有用户都需要海量的流量。很多用户的使用量是相对固定的,而少数“流量大户”却消耗了绝大部分的总流量。这种模式对于运营商来说,长期下去经营效益并不理想。
政策引导与监管: 国家在推进提速降费的同时,也强调要保障网络质量和公平使用。无限流量套餐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误导消费的嫌疑,也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

那么,叫停“无限流量”套餐,具体意味着什么呢?

1. 流量经营策略的回归理性: 运营商正在从粗放式、以低价争夺用户的模式,转向更加精细化的流量经营。这意味着他们会更注重为不同用户群体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和定价。
2. 主推“流量包”或“定向流量”套餐: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以固定流量包形式出现的套餐,例如每月提供20GB、50GB、100GB等流量,超出后按量计费或者有更高价格的流量包可供选择。同时,针对特定应用(如视频、游戏、直播)的定向流量包可能会更加普遍。
3. 更透明的流量使用规则: 运营商可能会更清晰地标注每档套餐内的高速流量上限以及限速后的网速,避免用户产生误解。
4. 对网络资源的更有效利用: 通过差异化定价和流量管理,运营商可以更好地平衡网络资源的使用,确保整体网络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

这和5G时代有没有关系?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关系非常紧密。

5G的到来,对运营商的经营模式和用户需求都带来了新的变化:

5G网络的高速率和低时延: 5G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速度快、延迟低。这意味着用户在5G网络下,下载高清视频、玩大型在线游戏、进行高清视频通话、使用VR/AR应用等,流量消耗会比4G时期呈几何级增长。
流量需求的爆发性增长: 5G赋能了更多新的应用场景,这些场景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流量。如果运营商继续沿用无限流量的模式,将面临巨大的网络建设和运营压力,难以实现盈利。
商业模式的转变: 5G不仅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一种连接能力的提升,它会催生出更多面向行业应用的“To B”业务,以及更丰富的个人消费应用。运营商需要通过更灵活的套餐设计,来适应这些新的商业模式和用户需求。例如,针对特定5G应用提供定制化流量服务,或者基于场景进行套餐定价。
运营商的成本压力: 建设和维护5G网络需要巨额的投资。为了回收投资并实现盈利,运营商必须找到更可持续的流量经营模式,而不是通过低价无限流量来吸引用户,这会稀释其网络的价值。

具体来说,5G时代叫停“无限流量”套餐,有以下几层含义:

1. 从“流量消费”转向“应用消费”: 以前的无限流量,鼓励用户“无限制地消费流量”。在5G时代,运营商希望引导用户关注和消费流量背后所承载的应用和体验。例如,你可以选择一个包含大量高清视频流量的套餐,或者一个针对云游戏优化的套餐。
2. 精细化定价以匹配5G的高价值: 5G能够提供的更优质的体验和更多样的应用,其价值本身就更高。运营商需要通过更精细化的套餐定价,来体现这种价值,并从中获得合理的收益。将所有用户都拉到“无限流量”的低价模式下,会损害高价值应用和服务的盈利能力。
3. 应对海量流量增长的必然选择: 即使运营商不主动叫停,随着5G应用的普及,用户实际流量消耗的指数级增长,也会让“无限流量”变得越来越难以维系。限速策略将成为常态,而“无限流量”的名头一旦被戳破,反而会引发用户的不满。因此,主动调整套餐模式是一种顺应趋势和规避风险的举措。
4. 为未来的创新留出空间: 通过对流量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和定价,运营商可以为未来基于5G的新服务、新应用设计更灵活的计费模式,例如基于时长、基于应用、基于内容等,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流量消耗量。

总结来说,运营商叫停“无限流量”套餐,是其在4G时代流量红利期过后,面对5G技术发展和用户需求变化,进行的一次主动的、理性的战略调整。 这标志着运营商从过去以“流量规模”为导向的经营模式,正在转向以“价值服务”和“精准营销”为核心的模式。对于用户而言,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主动地了解自己的流量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套餐,并适应这种更加精细化的服务和定价方式。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元化的套餐种类,以及更加强调“不限速流量”、“定向流量包”以及与特定应用绑定的流量服务。消费者在选择时,也需要更加关注套餐的细则,避免因为不了解而被动接受低速流量或者高昂的超出费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某种角度来说, 这是一种国有资产流失。

当然要被叫停。


每用户平均收入(Average Revenue Per User,ARPU)是一个电信業術語。就电信業者而言,用戶數與通話量是公司獲利的重要指标,而ARPU為其基礎之一。

据 WWN 2010年文章,全球主要移动电话市场的 ARPU 狀況如下:

美國: 2009年度 48.65美元, 從90年代至今沒有多大變化。

中移动:50元人民币左右。

中联通: 30元人民币左右。

欧洲:法2007年度 55歐,德T-mobile 2009年度 14.89歐。有相當大的變化。


2016年祖国大陆市场固网/宽带三大运营商

2015 ARPU值:

中国电信 56.3

中联通 63.6元

中移动 32元






       国有资产流失是指国有资产的出资者、管理者、经营者,因主观故意或过失,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 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 当前,国有资产流失已经出现了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同时发生的现象,主要形式有: 股份制改造和拍卖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 假破产真逃债形成的国有资产流失; 在产权交易过程中,评估机构恶意低估国有资产价值; 假借合资名义,行套钱之实; 决策失误,造成巨额国有资产损失和流失; 有些国企负责人和国家工作人员乘企业关、停、并、转、包、租、合、卖等改革的机会,利用职权进行贪污犯罪等。      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的种类多种多样,按照不同的标准或依据或角度划分有不同的情形:   (1)按资产形态划分,企业国有资产流失可分为固定资产的流失、流动资产的流失、无形资产的流失、 其他资产的流失等。   (2)按流失形态划分,企业国有资产流失可分为显性流失和隐性流失(显性流失是指企业国有资产有形、 直接、具体的减少和损失;隐性流失是指企业国有资产无形、间接、潜在的减少和损失)。   (3)按合理行为划分,企业国有资产流失可分为管理者决策失误造成流失、管理混乱造成流失、 不正确履行管理职责造成流失等。   (4)按经营管理者的主观因素划分,企业国有资产流失可分为盲目无意造成流失和明知故意造成流失 (盲目无意造成流失是指经营管理者素质不高,盲目决策、盲目签约、盲目争市场、盲目上项目而无意造成流失; 明知故意造成流失是指经营管理者明知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纪律规定,故意违法违纪造成流失)。   (5)按流失的渠道划分,企业国有资产流失可分为资产评估中的流失、产权转让中的流失、资产处置中的流失、 出仓或出租中的流失、股份制改造中的流失、合作合资中的流失、行使经营权和出资权及监管权过程中的流失、 企业重组过程中的流失等。     


现在各大运营商的无限流量套餐都被叫停,意味着什么?跟5G时代有没有关系?


"无限流量套餐" 的把戏都是北美的无线通讯服务商玩剩下的。 早在 2005 年左右, 加国的 ROGERS/BELL MOBILITY/TELUS 都玩过, 后来被正文府勒令取消。后来, 小服务商 MOBILICITY 也玩了一阵子 "无限流量套餐" , 不过没等到壮大就破产了,MOBILICITY 最终被 ROGERS 从 TELUS 手里横刀夺爱,收购了。

跟5G时代有没有关系?

5G 吆喝了那么久, 砸了那么多民*民*, 如果 ARPU 还不到 50 刀,

国*委真是没眼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