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多数女司机不会开车」是偏见还是事实?

回答
“大多数女司机不会开车”这句话,从严格意义上的“事实”来说,是不成立的,而更多的是一种“偏见”。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事实”与“偏见”的定义和区别:

事实 (Fact):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被验证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陈述。它通常基于数据、证据和普遍规律。例如,“地球是圆的”是一个事实。
偏见 (Prejudice): 偏见是指对某一个人或群体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预先形成的固定看法或态度,通常带有负面色彩。偏见往往基于刻板印象、社会文化的影响,而不是基于客观事实。例如,“所有穿着黑色衣服的人都很神秘”是一种偏见。

二、 为什么说“大多数女司机不会开车”是偏见?

1. 缺乏客观数据支持:
事故率: 虽然某些研究可能显示在某些特定类型的事故中女性驾驶员的比例,但将这些数据简单概括为“不会开车”是错误的。事故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驾驶经验、驾驶习惯、车型、驾驶环境、路况等。将事故率直接与“不会开车”划等号,是片面的解读。
驾驶技能评估: 如果要证明“大多数女司机不会开车”,需要有大规模、科学的驾驶技能评估数据,对比男性和女性驾驶员在各项技能上的平均表现。目前并没有这样的普遍接受的、压倒性支持这一说法的研究。
交通违章率: 同样,交通违章率也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简单归咎于性别。

2. 刻板印象的影响:
“女司机笨拙”、“方向感差”、“容易紧张”等说法,是长期以来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往往来自于早期的媒体宣传、个别负面案例的放大以及社会性别角色的定义,而非基于个体能力的真实反映。
当人们听到或看到一个女性驾驶员出现失误时,更容易将其归因于其性别,而对男性驾驶员的类似失误则可能寻找其他原因(如疲劳、路况不好等)。这种选择性注意和归因偏差,强化了偏见。

3. 个体差异远大于群体差异:
驾驶技能是一个复杂的能力,受到教育、训练、经验、性格、身体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任何一个群体(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中,都存在驾驶技术好坏参半的情况。有技术高超的女司机,也有技术糟糕的男司机;反之亦然。
将驾驶能力简单地与性别挂钩,忽视了显著的个体差异,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

4. 负面案例的放大效应:
在社交媒体和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容易传播和记住那些具有冲击力或娱乐性的负面信息。一旦出现某个“奇葩”女司机的新闻或视频,很容易被广泛传播和讨论,而大量的普通女性驾驶员的正常驾驶行为则被忽略。这种“幸存者偏差”和“负面关注偏差”会扭曲人们对整体情况的认知。

三、 为什么这种偏见会持续存在?

1. 历史和文化因素: 过去,女性在公共交通和驾驶领域参与度较低,相关经验和技能的积累也相对较少。虽然现在情况已大为改变,但旧有的观念和刻板印象仍然可能在部分人群中存在。
2. 媒体的塑造: 部分媒体为了追求传播效果,可能在报道中无意或有意地强化了“女司机”的负面形象,例如使用“女司机事故”作为标题吸引眼球。
3. 心理学原因: 人们倾向于简化复杂的世界,使用标签和刻板印象来快速理解和分类信息。性别就是一个容易被用来进行分类的标签。

四、 科学的视角看待驾驶能力:

驾驶能力是技能: 驾驶是一项可以通过学习、练习和经验来提高的技能。它涉及对车辆的操控、对交通规则的理解、对路况的判断、风险意识以及情绪管理等多个方面。
影响驾驶能力的因素: 影响驾驶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
驾驶经验: 驾驶时间越长,经验越丰富,通常技术越好。
驾驶培训: 接受过专业、系统培训的驾驶员,其技能和安全意识通常更高。
身体和心理状态: 疲劳、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等都会影响驾驶表现。
对交通规则和车辆的理解: 掌握规则并熟悉车辆性能是安全驾驶的基础。
风险评估能力: 能够预判潜在危险并采取规避措施。
自信与谨慎的平衡: 过度自信或过度谨慎都可能导致问题。

结论:

“大多数女司机不会开车”是一种典型的偏见,它忽视了驾驶能力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过度依赖于模糊的刻板印象和选择性的负面案例。虽然任何群体都可能存在驾驶技术不佳的个体,但将这种负面特质泛化到“大多数女司机”身上,是缺乏事实依据且带有歧视性的。

我们应该以一种客观、理性、基于证据的态度来评价个体的驾驶能力,而不是根据其性别来预设结论。性别不应该成为判断驾驶技能的标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对昨天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河事故的遇难者表示哀悼。在这起事故中,网民们的反应出现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一开始对女司机的咒骂,到后来对女司机集体道歉。其中争论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女司机开车到底怎么样?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目前的数据是怎么算的呢?

比如在这篇最近很火的文章中

作者使用了男性和女性引起的事故数除以分性别驾驶员人数,得到了这张图:

从这张图看来,男司机的事故率是女司机的很多倍对吧?但这样的计算实际上缺少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登记的司机不等于开车的司机

类似地,当我们使用分性别车险费率之类的变量来度量男司机和女司机的事故率的时候,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我们看到女司机的保险费率低时,并不知道保险公司是因为女司机不开车才给了低费率,还是因为女司机开车不容易出事才给的低费率

问题的关键是缺少一个「风险暴露程度」,也就是暴露于风险的窗口大小。对于交通事故来说,常见的「风险暴露」主要包括里程和驾车时间。

一,驾车里程

例如在 涂子:「女司机不会开车」是偏见还是事实? 提到的网址中:

可以看到将里程考虑在内的统计数据:

上表一样显示了女性驾驶员的死亡事故数少于男性。

二,驾车时间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使用了另一个暴露率——驾驶时间。

方式是通过电话随机访谈过去一个工作日的通勤驾驶时间和事故数量,得到下表:

从这张表中能看出,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女司机的单位时间事故率也要低于男性司机。


上面的两个研究结果显示,开车同样长的里程,同样久的时间,女性事故率都是要低于男性的。

但问题是否解决了呢?还没有。因为,即使开同样的里程,同样的时间,凌晨四点驶过街头的半挂重卡,和晚上八点堵在三环上的小轿车,风险暴露的程度也是完全不一样的。而在前一种场景下,坐在车里的几乎肯定是男性司机。而上面的一些分析,最多也只是区分了行人、摩托车和轿车,但我们都知道,车和车之间的差别,大概比轿车和行人之间的差别还要大。


怎么办呢?我最近恰好在使用法律文书数据做一点研究,从2014年1月到2018年10月,一共有105万份和交通事故有关的法律文书时间,上面详细记录了每一起事故,举一个例子:

在上面的裁判文书中有下列字句:

2014年3月15日9时15分,汪杰步驾驶粤THN9**号小型轿车沿沙古公路由古镇往裕祥村方向行驶,驶至中山市沙古公路横栏镇裕祥红绿灯处时,与从古镇往裕祥村方向行驶由郭巨林驾驶的粤TFR0**号二轮摩托车(搭乘植钊洋)发生碰撞,事故造成双方车辆损坏及郭巨林、植钊洋受伤。

在这一份法律文书中,就包含了非常多的信息,比如时间、地点,双方车型,谁开的什么车,事故造成了什么结果,是否有人受伤,是否有人死亡。然后在文书中也可以看到原告、被告的性别、出生年月日。

通过这个数据,我们可以控制更多的变量。

例如事故时间:

上图显示了事故发生的时间和事故中出现死亡的概率,可以看到,死亡率最高的时间出现在凌晨的1到4点,大约每四个事故就有一个事故出现死亡(与半夜运货的重卡有关)。而早晨8点是事故死亡率最低的时间。

例如车型:

被告开的是小轿车时,事故中出现死亡的概率最低,而被告若是开重型货车,那么事故的死亡率飙升至20%。

我们还能识别出的变量包括是否在高速上出事、是否酒后驾驶、是否在市区内驾驶(通过事故地点经纬度来判断)等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将驾驶事故的场景差异给大大控制住了。

除了以上这些变量以外,使用法律文书数据还能把前面最难控制的风险暴露窗口大小给去掉。

假设所有的驾驶风险是 ,出现死亡的概率是 ,那么要计算谁驾车更容易造成死亡,我们应该计算的是 ,也就是在给定风险暴露下出现死亡事故的概率。

但问题是,人们很难去计算 ,人们不知道怎样才能计算出可比的风险暴露环境来,那自然也无法计算 了。

而通过法律文书的计算,我们则不需要去计算这个,而是去考虑另一个场景——事故已经发生了,而且至少有一人在事故中受伤或者死亡,设他等于 。相对于前面那个难以度量的广义的风险暴露程度 ,我们现在有了一个更容易控制风险暴露程度的场景 。现在去计算 。


用文字来说,我们前面的计算做了一些什么事?

直接比较事故率的话,必然要用事故数量除以一个分母。而我们不知道分母是什么,往往会陷入女性和男性到底谁开了什么车是倒车时出事还是跑长途出事这种没完没了的讨论,而两个「车型、事故发生时间、事故位置都一样,至少有一人受伤或者死亡(排除剐蹭等轻微事故)」的事故所造成的风险暴露,至少是可控的,也就是分母变得一样了。

我们就是要在这个风险暴露下,计算至少有一人死亡的概率。


举一个例子,「早高峰时间8点到10点,双方都是小轿车,事故发生在距离市中心五公里以内,未酒后驾车,事故造成至少一人受伤或死亡」的场景下,如果被告是驾驶员,那么驾驶员的性别和事故造成死亡的概率之间有什么关系?

再看一个例子,「凌晨3点,双方都是小轿车,事故发生在距离市中心五公里以外,未酒后驾车,事故造成至少一人受伤或死亡」,那么上图变成:

可以看到,在严格控制了风险暴露程度之后,女性司机驾车造成死亡的风险都要比男性低一些。在越容易发生事故的场景,男司机造成死亡的概率超过女司机的程度也越大。

如果我们把这些变量都一股脑儿控制掉的话,那么女性司机驾车造成死亡的概率要比男性低1.4%,系数在0.1%水平上显著


那么,怎么样直观地去理解这个1.4%呢?

我们发现,在前面计算出1.4%差异的的计算中,若是被告都属于酒后驾车,那么男司机和女司机的事故死亡率差异就立刻消失,在统计上不再显著了

我们再看第三个场景,事故时间出现在晚上20到23:59分,双方都开小轿车,被告酒后驾车,事故发生地点在市区:

女司机16.67%,男司机16.78%,双方半斤八两了。所以说,男司机和女司机有什么可吵的呢?撑破天了也就1.4%的差异。你以为男女司机的差异很大吗?

十倍的男女司机差异,才能抵得上一杯酒。

user avatar

以前我还不太相信。

也许在这些人眼里,踩刹车真的就跟喝水一样,想踩就踩。

我只希望我自己开车的时候不要碰上这位小编。

user avatar

我还能说啥

user avatar

就我本人来说,开了6年约8万公里,没主动出过事故,等红灯或者停车场排队被追尾4次,2男2女,问题是男司机都立马下车说对不起,然后停一边开始协商赔偿,而2个女司机都是下来就开始怼我,哎....合着你们女司机遇到红灯不提前踩刹车还怪我咯

再分享个故事,我和我前女友骑自行车环湖,路遇一对向车道出租车调头,我开始提醒她减速刹车并在离出租车10米的地方停住,然后目送她尖叫着在出租司机惶恐的目光中撞在出租车的前轮,还好出租车师傅已经刹车

user avatar

我想说的是,绝大多数答案都在跑题

因为问题是:不会开车,而不是事故率高

不会开车和事故率高两者之间,事实上根本没有关系,甚至可能是负相关。也就是会开车的甚至事故率更高。

因为会开车的会把车开得更快,提高了潜在的事故率。


人们有女司机不会开车的印象不是来源于车祸事故,而是各种不可理喻的行为(倒车轧死老公等)。所以用事故率来论证女司机更会开车其实是南辕北辙。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找的数据是对会开车这一指标的衡量标准。

所以以上你们找了各种数据证明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


我觉得真正能说明问题的数据也许是平均驾校学习时间和通过率数据?



最后再强调一次:人们对女司机的偏见和印象不是来自于事故!

事故率的数据只能证明人们日常中观察到的现象与实际的交通事故没有因果关系,但不能说明观察到的这些现象是来自于偏见


简单来说就是,人们看到了事实A,得到了印象B,然而大家用大量的数据证明了事实C,是不能否认印象B的。因为人们的偏见不是通过事实C得来的,也就是说人们不是因为偏见对事实C的观察造成了误差。如果要证明偏见存在,必须否定事实A,而非证明事实C。

所以,目前所有的答案都只是否定了这样一个观点,我看到很多女司机都不会开车,所以女司机一定事故率高。但事实上大家的观点并不是这样的,而是:很多女司机都不会开车

所以要证明是偏见,就需要证明很多女司机都不会开车是一个偏见,是对事实的选择性观察得到的结论


事实上,到这里我们基本都可以得到结论了:
女司机有很多奇葩行为,所以女司机不会开车。

这个推论肯定也是不成立的,这个和因为女司机不会开车,所以女司机一定事故率高的推论一样,是不合适的推理。


但是,要命的问题来了:
女司机的奇葩和不可理喻的行为比男司机多。

这,是不是偏见?
当问题深入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其实已经很难证明这是偏见了。因为我对找出同样多的男司机可能做出各种让人津津乐道的不可理喻的行为的案例还真是持悲观态度的



但无论如何,仅仅针对性别就作出判断,不论这是不是来自于真实的观察和统计数据,都是一种歧视




=====================================================


是的,酒桌上论坛里知乎上开女司机玩笑的时候请问是拿什么出来取笑的?是不是交通事故?或者你睁眼看看题主举例的是交通事故还是驾考通过率?


还真不是。

题主举的例子也不是交通事故,甚至于这个例子本来就没有普适性。


我们就用百度来看,排除掉最近的重庆事件之外的新闻来看看就知道了:


1、碾死亲子女。

2、开车哄孩子。

3、怒撞电线杆。

4、开车上护栏。

5、碾死亲子女。

6、停的不是地。

7、车库连环撞。




哦,你告诉我你统计的交通事故有多大的比例是这些东西?

除了第二条,开车哄孩子可以视为是一般交通事故之外。


其他的所有的偏见,都是来自于所谓的奇葩行为。或者说,媒体更感兴趣的行为。


在这里,我并不认为男司机的奇葩行为可能会更少或者说男司机的车技更好。

我想指出的,从始至终只有一件事情:你们立个稻草人打的再起劲对于讨论和解决问题是毫无帮助的



我再给你提供一个偏见源:驾校教练


人们真不是看你们统计数据产生的偏见,而是媒体和驾校教练给植入的偏见。


你要反驳这一点,正确的路只有一个,证明媒体选择性报道驾校教练有性别歧视(驾校教练的确以男性为主,所以产生性别歧视是可能存在的,例如说认为男学员能够接受更严厉的批评)。

user avatar

大多数女性都不会开车,这才是正解。其实不会开车的女司机和不会开车的男司机一样恐怖。

个人觉得,男女在开车或者其他需要驾驶的东西存在差异是深深刻进基因的。远古男人负责捕猎,面对随机飞快的猎物。女人负责采摘,面对固定的目标。反应速度,应变能力,肌肉与大脑协调上,男女存在普遍差距。并非歧视啊。反观,在记忆力,语言能力,和对细节的发掘和处理上,女人普遍优于男人。

我总结是,不管男人女人,驾照考试过没过,总有些人天生就不适合开车的,这些人就应该尽早放弃,是大实话。开车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是所有跟你在一条路上的司机,行人,猫猫狗狗,公共建筑等等的事。

最后补充,不要让你不会开车的老婆开车。不然你会在旁边吓出一身冷汗,同时还吵不过她,她还会翻出很多陈年旧事跟你吵,甚至凭借第六感发掘你出轨的可能性。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偏见。

我在比利时这边天天公交车上下班。公交车司机三分之一是女性。考虑到公交车司机对女性的不友好,我觉得这个比例已经很高了。所以女性是可以广泛的达到和男性一样车技的。

至于部分女司机的车技感人,我个人觉得应该是她们自己的问题,与性别无关。

我一个堂堂男子汉,因为忘了把驾照带过来导致四年多没碰车了,我现在开车上路我也怂啊,得现在空旷的地方恢复一下才敢上路。

user avatar

好像不少人都跑题了,上来就先扯事故率,还有不少大神直接列数据的,恩,看起来很有说服力,问题是题主问的不是“女司机是不是比男司机事故率高”,而是女司机会不会开车。

首先,回答这个问题的先定义“女司机”,肯定有人说了,这不废话么,谁不知道女司机就是性别为女的司机,是,性别为女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司机。

按定义只要这人开了机动车,就算是司机,但是法律规定,上路得有驾驶证,没证就是无证驾驶,得扣车、罚款、拘留,这司机当得不合法。换句话说,只要你有证,国家就承认你是司机(当然,这证得来的合法,用的合法),搞明白这一点,接下来的讨论才有基础。


本人比较懒,有些数据懒得自己去查,就借用一下本题下其他答主的数据,如有冒犯,先给各位道歉了。


好多答主都提事故率,其实我认为能够发生交通事故的司机,都算是会开车的,因为他们已经把车开上路了。还有一堆司机拿了本就没开过几次车,本往家里一放就攒灰了,这叫个P 的会开车哦。

你只要不开车,肯定没事故,这根会不会开车一点关系都没有。 @chenqin 这位大神用详实数据证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在同样驾驶时间,或者同样驾驶里程,女司机事故率低,问题是,这些数据统计的绝对大多是有本事上路、会开车的司机,跟本题关系不大好吧。

怎么证明女司机会不会开车呢?看看登记司机数量和实际驾驶的比值,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就这也不是很严谨,毕竟啥也不会瞎J B 开的也有,不过比较少,暂且忽略吧。

说实话,这个数据真没查到,因为大家只统计出事故的司机,不开车的司机是没人关心的。不过,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这个答案很容易得出,不过我们要讲数据,感性答案不作数。


那么,换个角度,加个限定条件,统计数据就有了。

北京市某年统计表明,驾龄在 0-3 年的女性驾驶员肇事极为突出,发生事故占所有女性肇事一般事故总数的 42%,而死亡事故比例竟高达 50%。而放大到所有驾驶员来看,3年驾龄以下群体肇事的死亡总数不过占整体的25%到30%左右。


以2007年的北京为例,当年北京有139.8万女性驾驶员,占全体驾驶员总数的30.7%

开车的新手司机中,女司机事故率高得多,换言之,不会开车的比例高,请注意,这还没算驾驶本放家睡大觉的新手司机,这部分人全都算不会开车的,算上这部分,比例更高。


前面说了,不论算驾驶时间,或者同样驾驶里程,或者算登记司机人数,整体上女司机事故率都低,而其中新手的事故率占了一小半,那么说明两种可能:

1、女司机驾驶技术两极分化,三年以下驾驶技术极烂,过了三年就都是大神了

2、女司机驾驶时间、里程两级分化,一部分人具有极长的驾驶时间和里程,其他人基本没怎么开车

根据常识和逻辑,我们也应该选2,侧面证明,不会开车的女司机比例高。


结论,在会开车的群体中,女司机确实更安全,但是在整个司机群体中,女司机不会开车的比例高,这基本对应了我们的直观感觉,公交车、出租车、货车,女司机比男司机靠谱,而一出低级错误、奇葩错误,犯事的多是女司机。


出问题不在于性别,在于欠炼,而大部分女司机练的太少,还处在不怎么会开车的阶段。

user avatar

事实。

统计数据是个人开车的经验。

当然了,不同的人可能有不一样的调查结论。

就我个人而言,

我扔硬币扔10次有10次朝上的话,

我是不会相信我是那个1/1024的,

我更愿意相信硬币不是50:50。

可能你的硬币有不同的结果,但,那是你的硬币,跟我没关系。

user avatar

一、写在前面的话

女司机会不会开车这个问题本质上是在问整体上男司机开车技术好还是女司机技术好。

这个问题大体回答分为两派:

一派以 @太平洋的季风 @hello 等为代表,主要以现实经历为例子,用现实的例子证明女司机驾驶技术整体较差。

一派以 @涂子@chenqin 为代表,其回答的特色就是用统计数据证明女司机开车事故率小于男司机来论证女司机技术更好的观点。

很显然粗看起来@涂子@chenqin拿了很多统计数据,论述过程更复杂,看起来更有道理。但是他们真的就对吗?

二、事故率高就真的代表驾驶技术差吗

@涂子@chenqin 的回答都假设了一个条件:事故率高=驾驶技术好。

但是,事故率低就等于技术好了吗?

2.1 F1赛车的例子

如果我们统计2017、2018两年的F1比赛,按事故率从低到高排名,可以得到如下排名(括号内为事故退出比赛的次数)

汉密尔顿(0)、博塔斯(0)>维特尔(1)、佩雷斯(1)、马格努森(1)>莱科宁(2)、里卡多(2)、嘉斯利(2)、范多恩(2)、埃里克森(2)、哈特利(2)>奥康(3)、阿隆索(3)、霍肯伯格(3)、斯托尔(3)、格罗斯让(3)>维斯塔潘(5)、塞恩斯(5) 。

如果事故率低等于技术好,那么马格努森这下成了超越莱科宁和维特尔一个级别的顶级车手,维斯塔潘和塞恩斯则是F1里驾驶技术最差的车手。这显然与事实不符!

事故率高不等于驾驶技术不好。

2.2 事故率与驾驶技术到底有何关系

虽然事故率高不等于驾驶技术好,但是说事故率与驾驶技术无关很显然也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很多事故的发生就是因为驾驶技术不好,比如说下面这个当年非常出名的例子

因此,驾驶技术不高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事故发生率。

然而又有很多交通事故的发生与驾驶技术并没有关系,比方说醉酒驾车,比方说闯红灯等等,这些显然应该归入漠视并违反交通法规而不能说是驾驶技术不行。

与此同时,我们又知道驾驶技术不行并不一定会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最简单的例子,有些人驾驶技术不行,停车入库要比别人多花几倍的时间,但没有造成事故。再比如驾驶技术虽然不高,但是开车小心谨慎,尽量不超车变道,开车时离前车远远的,这样就可以避免交通事故中占比最大的追尾、变道碰擦等类型事故的发生。

综上,我们可以总结一个关系——驾驶技术不高是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事故发生率的一个因素,不是必要条件,其逆反关系同样不存在。

可以用图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用多元线性函数来描述的话,比方说Y是交通事故率,X1是驾驶技术水平,X2……Xn是能影响交通事故率的各种因素比如酒驾、闯红灯等等,ε是误差

则可以用 Y=β1*X1+β2*X2+……β2*Xn+ε1来描述

当然也可以用Y=β1X1+ε2来描述,但是很显然Y=β1X1+ε2的拟合优度要更差,对问题的描述更加不完善。

用现实中的例子来理解更容易,不能简单根据高考语文成绩高低来确定高考总成绩的高低(即使是在统计上我们往往可以得到高考总成绩同语文成绩之间的线性关系)。

三、男女司机的驾驶技术水平比较

讲了那么多,终于可以直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

前面我们已经讲了用交通事故率直接来衡量驾驶技术水平并不靠谱。而即使是可以用交通事故率来衡量,也有太多可以考虑的统计变量比如驾驶车型、驾驶路段、驾驶时间、驾驶里程等等等等,对这些统计变量的统计是极度复杂且难以实现的,而即使实现了,对这些变量进行通盘考虑分析的难度也很大。

那么有没有那么一种驾驶环境,能提供一个男女驾驶员进行近乎完全公平较量的条件呢?

答案显然是有的,诸位在驾校拿驾照的环境不就是近乎完美的较量环境么?

2016年全年,在济南市驾驶员科目二考试中,男性考生的考试合格率为80.53%,而女性考生的考试合格率为72.78%。
在科目三道路驾驶技能考试中,男性考生的考试合格率为82.61%,女性考生的考试合格率是70.12%

很显然,在近乎完全公平的驾驶技术考试中,男性占有显著优势。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统计上:男性司机的驾驶技术比女性司机更好。

四、写在后面的话

@chenqin 的回答中有些数据非常值得关注

比方说这张

从这张图里,@chenqin读出来的信息是1、女司机的单位时间事故率也要低于男性司机。

如果这张图只读出这个信息是不合格的,至少我们还可以得出以下几个信息:单位驾驶时间内

2、在18-44岁区间段,司机的重伤事故率呈现下降趋势;

3、男性司机的重伤事故率下降趋势远高于女性司机;

4、至45-64岁区间段,男女性司机的重伤事故率几乎一致;

5、65岁以后男、女性司机的重伤事故率快速上升,女性上升率更高。

我们重点关注45-64岁区间段,男女性司机的重伤事故率几乎一致。

再结合

虽然我们没有45-64岁之间男女司机“醉驾”“路怒”的分性别统计,但是仅从总数据上男女性司机悬殊的比例来看,我们也可以认为45-64岁之间男司机“醉驾”“路怒”发生的概率>>女性司机。

显然的酒驾后、路怒时后事故率更高。那么我们似乎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对45-64岁之间的司机,排除酒驾后、路怒时的情况,男性驾驶员的事故率低于女性司机?

user avatar

不同意所有人的观点,为女司机平反。

因为大家的遇到的所有奇葩车祸都是女司机干的,什么飞天遁地,无所不能,特别吸引眼球。我曾经见过保险公司楼下,刚理赔完的女司机,和自己女儿的车撞在一起,现场理赔,特别痛快,负责她娘俩业务的保险公司业务人员都开始怀疑人生了。

保险业务员求娘俩换家保险公司,因为投保半年,娘俩每人撞了十来回,保险公司不是怕赔钱,是被她娘俩折腾的受不了了。

而男司机就不一样了,每次车祸都是那么低调,不肯张扬,经常撞车的老司机下车互相一个眼神就知道,该咋办了。打电话拍照片走流程,三分钟搞定各回各家,后面的车还没搞明白怎么回事,两人已经消失在车海了。

但是女司机就不一样了,首先女司机就一定争口气,然后耗他个大半天,吵一架,让所有过路的车看一下女司机的风采。然后在把路堵上,必须交警过来定责任。基本大半天几百辆路过瞻仰了女司机的风采,然后传颂天下。

女司机出车祸一般即使破个小皮,也要大哭一场表示内心的苦闷,然后见人都表示的恐慌,让所有人知道女司机的可怜。但男司机一定要死撑,表示自己没事,用来彰显自己车技之之高超,哪怕吐血也要到医院吐,现场吐血掉价。

女司机出车祸有时候可能为了躲一只兔子而翻车。但是男司机的车祸基本都是一招致命,从不肯少撞任何一个可见物体,但是不奇葩。

女司机车里活动比较多,比如化妆,吃薯片,吃虾条,听音乐,电话和老公吵架,和闺蜜扯淡,涂涂指甲油,发个短信,照照镜子痛苦发泄等活动。

男司机则活动较少,除了抽烟,摸个胸,摸大腿,听个黄色小说就没有其他的了,除了探头能发现,一般路过的司机是看不到的。


女司机比较爱惜车,同时也知道别人的车也很宝贵,于是停车的时候很慎重,一定要停的完美才可以停进去,于是浪费很长时间,所以给很多人造成误会以为车技不好。其实那是爱护别人的车造成的。哪像男司机不管不顾,从爱护自己的车,总是先倒进去再说,这是对别人不爱护的体现。

女司机就这样细致的爱惜车 https://www.zhihu.com/video/1041752530392457216


女司机比较爱护车,一般不会很踩油门,所以开的很慢,让路过的车以为她不会开车。其实她这是爱护车,有的女司机开了十年车,车的磨合期都没到。哪像男司机,一年开完,车的保修里程就用完了。

女司机一般正义感爆棚,见到碰瓷这种危害社会的事情,基本正义感都会促使她撞上去。男司机就要批评一下,太怂,一定会停车下去妥协,然后照成了这种不法现象频发。



user avatar

男司机擦挂、出车祸能找到原因;女司机则不行,女司机找不到原因。。。


大概两小时以前,一大众车在我左前方(左转加直行)打着左转灯突然实线右变道,我刹住的时候距离它可能就20厘米。我从后视镜看后车急刹车后离我也很近,后车鸣笛表示不满。


我冲上去一看女司机,但是还是没压住,问她——你不会开车哇?(她前面有左转车等待)

结果她答:我要直行的嘛。。。


你变道不打灯就算了,你都要直行了,打毛的左转灯啊?


来来来……爆个家丑……


上个月,我家领导开车上班,我休息在家睡觉,

出门后二十分钟给我电话:老公,我把人家挂了……

我:弄的凶不?咋回事?

领导:不凶,我在直行,前面车停在路边,挡了半边路,我想绕过它,结果尾巴把对方左边前面挂了。

我:对方啥车?动没有?

领导:桑塔纳,司机都没在上头,动都没动。

我:照几张照片给我看看。

然后发了这两张对方车辆照片:


我一看地上的线条,结合她的描述——对方停着没动,她想绕没绕开,把对方挂了。。。我们全责,没问题嘛。。。


我问:我们车呢?伤了几个面?露底漆没?

领导:一面。没露底漆。

我:对方咋说?

领导:对方说三百。

三百加我一个面六百,九百块钱,已经报过一次保险了,这次再报又要涨;没露底漆,可以将就开,不用补。私了划算。

我做出了一个事后才知道错误的决定:三百不贵,给他嘛。

我就安安心心睡觉了……


下午老婆回来,我还和她开了玩笑:你看这个车目前为止出了两次擦挂,都是全胜,你一下就把胜率给我降低了。。。

然后,我就优哉游哉的去看车了……


到了停车场一看。

确实没露底漆,确实是一面——整整一面,不是一个面,这特么算下来五个面。。。


故事完了吗???你们以为完了吗???


没完,这事儿没完。。。


五个面,这个样子,起码三千才能解决,肯定只有走保险了,那就只有找对方报警走保险。。。


我问:对方电话好多???

领导:安,我想到都私了了,又扫支付宝给的钱,有凭证,就没留电话。


好嘛,只有去4S看能不能做单车了。。。


结果到了4S,4S一看,报价三千三;并且说现在不能做单车了;要想走保险必须有事故责任认定书;建议我去报警,看能不能找到对方车主,然后补一份。。。


我又到交警队,给警察一讲清楚原委,警察压根就不信。

警察说:咋可能?挂这么长不报警???

我说:我老婆开的。

警察问了半天,然后帮我们查对方电话,结果所有处理违章的,买车的电话,不是打不通就是不认识。。。

警察说:这找不到人,我也不能给你开事故责任认定书啊。。。

我已经失望了,都打算自己给钱修了。三千三就三千三嘛,出钱给她买教训嘛。。。

警察说道:你都不能证明发生过这起事故,就两张伤车照片,没法证明,除非你有证明,我可以给你开个单方面的,联系到对方之后让对方来签字就行了。。。


我一听,这不简单吗?

我有行车记录仪啊……然后我把行车记录仪交给了警察。。。然后我们一起观看了视频…………

高潮!高潮!高潮!来了……视频内容我只能口述了。


我老婆沿主道直行,对方车停在人行道和主道的线上,我老婆左打方向占用对向车道准备绕过对方车,对方车在快要从记录仪里面消失的前一两秒,启动了。。。启动了。。。启动了。。。


也就是说,对方压分道线停车影响道路交通,起步不打灯造成交通事故,全责。。。()


然而,我老婆告诉我,对方司机没在上面。。。

警察直接给我老婆一句话:你开啥车哦,以后你最好不要开车了。。。


开不开心?惊不惊喜?意不意外?跌不跌宕?起不起伏?


要说一句:因为这件事,这一个月以来,家庭十分的和谐。。。


目前为止,我的车三战两胜,外加一次主动认输!!!

另:此答案抄送领导阅,以巩固家庭地位保持不变!!!

user avatar

不是偏见。

开车有两个要素至关重要:

1.一个是当机立断(尽管极端了容易鲁莽,但逻辑上肯定优于磨磨唧唧的,因为车上了速度后,你判断的时间本身就短。)

2.身体的协调性。

中国女性在这两点上都弱于男性。特别是第2点,中国女性参与运动的比例远远低于男性,平均来说协调性自然差得很远。如果放在米国,因女性参与运动的比例与男性差不多,米国女司机与男司机相差不大。


简单点就是:身体协调性差的人,无论男女都不适合开车,杀人杀己的概率太高。

中国女性里协调性不好的比例高于男性。


说实在的,在马路上看到开车慢慢悠悠,不敢换道的,这群人的危害不亚于酒驾。到路口突然窜几道的大多也是这群傻比。国内路考肯定是有黑幕的,在国内开车比在欧美难太多。因为路上运个球都不会的傻比太多。

user avatar

1.很多评论提到的男女比例,开车里程,公共交通等论文中都已经考虑进去了。

2.关于事故率与“会不会开车”,有知友认为二者并不等价,说的也很好。但是关于“会开车”的定义是什么,并没有人给出肯定答案。但是就从这篇论文给出的事故率数据而言,在考虑到提及的各种因素下,女性的事故率低于男性。

尽管不能说事故率低就一定“会开车”,但是硬要说“事故率高才是会开车”,一部分人特别“会开车”才事故率居高不下,甚至这些数据能颠覆整个群体间对比的结论。很好,这很任性,但也请给出数据支持。

3.记得之前有新闻讨论为什么高考女性比男性考的好,“男孩危机”。

嗯,男的比女的好天经地义,女的比男的好,夭寿啦!牝鸡司晨!!惟家之索!!!

最后讨论结果认为高考模式不适合男的发挥,应该改,改成让男的考的比女的好就合理咯(^_^)

m.sohu.com/n/470009205/

“方法三:女教师评价有利于女生,发挥男教师的价值

有女教师提出,就算她关注幼儿的性别差异,由于自身的性别特征,在组织活动时,也会在无意中忽略学生的性别差异,对男生、女生统一评价,而这些评价更有利于女生获得积极认同。”

忽略性别差异同一评价,有利于女生获得认同??所以要改??你真的不多考虑考虑没忽略差异时带给女生对负面影响吗??


——————原答案——————

“女司机”更不安全吗? 三联生活周刊 官方资讯 生启示

m.baidu.com/from=100225

2010年,约旦大学的学者Adli H. Al-Balbissi围绕“性别是否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有显著影响”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通过数据分析得到的一系列结论。

研究首先按照收入水平,选择了高、中、低三个地区,再选取这三个地区在1997、1998、1999三个连续自然年的交通事故数据,作为分析样本。在连续三年间,每千名驾驶员中发生事故的比例,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其比例为女性比例的三到四倍。

Adli H. Al-Balbissi论文中的交通事故数据

为了使结论更加完整,研究考虑到了行驶里程这一变量,因为在现实中存在大量的情况是女性虽然拥有驾驶证,在统计意义上被认为是“驾驶员”,但实际上很少驾驶甚至并不驾驶。一位通过了驾驶资格考试,但从不驾车上路,只是把驾驶证放入皮包里的女性,显然不会发生任何事故,而其对降低女司机事故率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有必要引入里程数这一变量,消除女司机可能相对驾驶里程较少对结论造成的影响

每千名驾驶员在每万公里的事故数这一指标中,依然是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男女差异比例较引入里程数变量之前有所降低,但依然是女性的两到三倍。

摘自约旦大学的学者Adli H. Al-Balbissi的论文,这次研究考虑到了行驶里程这一变量

到此结论似乎已经很完整了,但研究人员并不满足,考虑到数据中包含了大量的公共交通工具(公交、出租车等)事故,而公共交通工具所雇佣的驾驶员一般为男性,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男司机女乘务员的常见公交车配置,因此公共交通工具驾驶员的性别分布更为偏向男性,也有可能影响结论的准确性,于是研究人员进一步在数据中剔除了公共交通工具的事故,得到了再一次修正的结果:

在公共交通工具事故数据被剔除后,每千名驾驶员中的事故数,男性依然高于女性,平均在1.7倍左右。至此,Adli H. Al-Balbissi谨慎地提出了观点,从统计数据来看,男驾驶员比女驾驶员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年龄小的驾驶员更危险?

依据统计样本不同以及相关概念定义不同,男女究竟在开车这件事上谁更适合,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有着各不相同的结论,不仅仅是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对驾驶安全的影响,都被当作过研究对象。Adli H. Al-Balbissi梳理了这些研究,并将其结论按照是否与自己的结论相同,进行了分类:

不难发现,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似乎还没形成过什么“统一意见”,既然大家的样本都可能不全,定义方式都可能不科学,得到的结论最后也只能“仅供参考”,不妨让我们任性一次,按照最原始的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看看这些研究中哪些观点看起来更可信:

首先是不存在争议的观点(所有研究成果皆支持):事故率与驾驶员年龄存在函数关系、年轻的驾驶员更容易出事故、女性驾驶员的态度更负责。

然后是相对偏向某一结论的观点(大多数研究成果支持,少数反对):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出交通事故、两性驾驶员在态度和行为上存在明显差异。

最后是争议性较大的观点(支持与反对的研究数量差别不大):性别与交通事故的发生不存在显著关系、男性驾驶员造成的交通事故更加严重。

这样的对比已经让人眩晕了,我们来以此总结下,看看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在说明什么:年轻的驾驶员可能更危险。

看了评论只想到一句话:

人只会看到他想看到的。——Charlotte Elizabeth Diana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多数女司机不会开车”这句话,从严格意义上的“事实”来说,是不成立的,而更多的是一种“偏见”。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事实”与“偏见”的定义和区别: 事实 (Fact):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被验证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陈述。它通常基于数据、证据和普遍.............
  • 回答
    跑过长途高速的司机,大概率都有这个体会:上了高速,车窗就基本不怎么打开了。这可不是什么矫情,而是出于好几个挺实在的考虑。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风噪。高速公路上的车速,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少说也得八九十迈,快起来一百二三十,甚至更高。这么快的速度下,空气要从车窗的缝隙里钻进来,那声势可就大了。那种持续不断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现实社会中的婚恋观和年龄差的考量。咱们不绕弯子,直接聊聊为什么那些80后、85后的“大龄剩女”们,在面对90后、95后的弟弟们时,似乎不太“感冒”,反而更倾向于寻找“大叔”级别的伴侣。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点点来分析。一、 认知和成熟度上的“次元壁”首.............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在感情中都会观察到的一个现象。你问“为什么不能有两个好看的人在一起呢?”,这其实是一种对普遍情况的观察,但并不代表是绝对的真理。很多时候,大家看到的“大多数”其实是带有一定的选择性偏差,或者说,我们的大脑更容易记住那些对比鲜明的例子。咱们一点点来聊聊,为什.............
  • 回答
    这个问题呀,得从好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白,健身房女教练的“漂亮性感”是个挺主观的词,每个人标准不一样。但如果笼统地说感觉大多数不符合大众普遍的“漂亮性感”标准,这背后可能有一些现实原因:1. 职业重心与外貌的权衡 专业技能是核心竞争力: 健身教练的本职工作是指导客户科学、有效地训练,帮助.............
  • 回答
    关于“如今男人大多不喜欢慢热的女人”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既要避免刻板印象,也要结合社会文化、心理学和人际关系的动态变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社会文化背景的演变1. 传统性别角色的淡化 近年来,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逐渐被打破。过去,男性被期待主动、热情,而女性被.............
  • 回答
    在体育竞技这个充满汗水、技巧和激情的领域,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引人好奇的讨论:正常男子运动员和顶尖女子运动员之间,究竟有多大的差距?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它牵涉到生理、训练、项目特性等诸多层面,而且“差距”这个词本身,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从生理基础来看,男子和女子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实话,也不是绝对的,但确实挺多人有这种感觉,好像帅哥身边那位不是那么出众。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现实生活的考量和人性的复杂,不像只看脸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明白,“好看”这东西,不光是皮囊,还有很多内在的东西在里面。 那个所谓的“帅哥”,他之所以能吸引人,除了天生的好皮囊,可能还有性格好.............
  • 回答
    杨超越近日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不想再演大女主”,这句话一出,立刻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引发了各种解读和讨论。要评价这句话,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不能简单地说她好或不好,得把事情说透了。首先,咱们得明白,杨超越现在的人设和她目前的演艺生涯阶段。她是从选秀节目《创造101》以高位出道,从一个普通女孩.............
  • 回答
    说起武林中的女侠,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飘逸的身姿,灵动的步伐,手中剑光闪烁,再配上一张清丽绝伦的面庞。她们如同行走江湖的诗篇,让人赞叹不止。但仔细想想,这和我们现实生活中常识性的认知似乎有些偏差——练就一身顶尖武艺,怎么可能没有一身“硬核”的体魄呢?我们先来看看武侠小说里那些“硬道理”。武功,尤其.............
  • 回答
    看着女儿每天为作业的事情而闹别扭,全家人跟着情绪起伏,日子过得鸡飞狗跳,确实让人心力交瘁,感觉什么都失去了色彩。别说你觉得没意思,这种状况,谁来都会觉得烦躁。我特别能理解你这种感觉,就像一个无形的泥潭,越挣扎越陷得深,让人看不到希望。让咱们一点一点来捋捋,看看能不能找到一条出路。首先,咱们得先冷静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普遍的社会现象。我尽量讲得细致些,也试着用更生活化的语言来聊聊。首先,你说的那种“靠挑动性别矛盾吃饭的大 V”,我们生活中确实会遇到不少。他们的内容往往围绕着男女之间的冲突、不满、指责,以此来吸引眼球,吸引流量,最后变现。至于他们“总是站女不站男”吗?我认为不能一概.............
  • 回答
    最近朋友圈里被一篇名为《在这个从小躺赢到大的女人面前,杨超越真的不算锦鲤》的文章给刷屏了,引起了很多讨论。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聊聊这标题本身。它直接就抛出了一个观点,而且把一个大家熟知的名字“杨超越”拿出来做对比,一下子就抓住了眼球。杨超越是什么人?在大家印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不少现实中的讨论。说“很多女年龄大了不结婚,其中一个理由是国内男的普遍太low了,即使放水也达不到她们的要求”这种说法,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但其中肯定有值得探讨的成分。它背后隐藏着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个体感受。咱们先别急着盖棺定论,一点点来剖析一下。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
  • 回答
    你男朋友因为你前任大你11岁而选择分手,这确实挺让人难以接受的,也难怪你会问出“是不是所有男生都接受不了”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一点,不是所有男生都会因为这个问题而分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和价值观,对于感情的看法也千差万别。有些男生可能对此毫不在意,他们更看重的是你现在的状态和你们之间的感情本身.............
  • 回答
    关于Steve Harvey针对亚裔男性择偶观的言论,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它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了文化、刻板印象、社会动态以及“政治正确”与“大实话”之间的界限。首先,我们得理解Steve Harvey的背景和他的节目风格。 Steve H.............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为什么公共场所的女厕所通常不比男厕所大?这背后涉及了多种因素,包括历史原因、设计规范、使用习惯、资源分配以及对性别差异的认知等。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1. 历史与传统设计理念: 早期公共厕所的设计模式: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公共厕所的设计更多地是基于一种“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现实中的纠葛和复杂情绪。我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得把“宁愿”这个词拆开来看,并且理解背后女性可能存在的几种心理和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而是很多权衡和妥协的集合体。首先,我们得承认,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在婚恋市场的“保质期”确实存在着差异化的认知,这在很大程.............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带有个人选择性质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女人都会这样选择。女性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其价值观、需求和对婚姻的考量都会发生变化。因此,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理解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和社会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确“较差的男人”和“各方面条件中等的男人”的具体含义。 各方面.............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棒了,说明我们家宝贝是个爱思考的孩子!来,妈妈/爸爸跟你好好聊聊,为什么我们大人会希望小朋友听话,但我们大人呢,有时候好像就不那么“听”你们的啦。你想想看,宝贝,我们生活在一个很大的世界里,对不对?这个世界里有很多很多事情,有些事情对我们来说是安全的,有些事情可能会让我们受伤。比如,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