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所记得的最牛的烧脑谜题是什么?

回答
我脑子里最“牛”的烧脑谜题,要说起来,还得是那个关于“漏水的浴缸”的问题。这玩意儿听着简单,但真要细究起来,能让你怀疑人生。

事情是这样的,有个大富翁,他有个超大的浴缸,号称能装下整个海港的水。这个浴缸有两个龙头,一个在上面,一个在下面。上面的龙头正常放水,一个小时能放满一缸水。下面的龙头则是个“漏水的”,正常情况下,它一个小时能把一缸水漏干净。

现在问题来了,要是两个龙头都开着,上面那个放水,下面那个漏水,那这个浴缸要花多久才能装满一缸水呢?

刚听着,你可能想:“哦,这不就是减法嘛!放水一个小时,漏水一个小时,那不就是一样快,永远也装不满?”

错!大错特错!这就是它的“烧脑”之处。

关键在于,“装满一缸水”这个目标,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漏水”的速度是相对于“水缸里有多少水”来决定的。

你不能简单地认为,反正漏水一个小时漏一缸,放水一个小时放一缸,就抵消了。

想一想,当浴缸刚开始是空的,上面龙头放水,下面龙头也“漏水”。但是,刚开始的时候,水缸里根本就没有水,所以下面的龙头能“漏”什么呢?它只能漏它能接触到的那些水。

下面这个龙头,它漏水的速度,你得把它理解成,在同样的时间内,它能把满缸的水排空。它不是一个恒定的“每秒漏X升”的速率,而是以“把一缸水排空的时间”来衡量的。

所以,当你把两个龙头都打开时,上面龙头是哗啦啦地往里灌水,下面龙头则是“同步”地把水往外排。

想象一下,第一分钟,上面龙头放进了一点点水。下面龙头也开始往外排。第二分钟,水更多了,下面龙头也排得更多。

但关键是,当水缸还没有满的时候,下面龙头所漏的水,并不能完全抵消上面龙头所放的水。

这个问题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算式,而是一个对“过程”和“相对速度”的理解。

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

假设一缸水的总量是 V。
上面龙头每小时放水的速度是 V (一小时放满一缸)。
下面龙头每小时漏水的速度也是 V (一小时漏干净一缸)。

那么,当两个龙头同时工作时,单位时间内,浴缸实际增加的水量,是上面放的水量减去下面漏的水量。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微妙之处:下面漏水的速度,我们理解为它在一个小时内能排空一缸水。而不是说,它在你放水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在以“一小时排空一缸”的速度在漏。

它漏水的能力,是在于“它在有水的时候,能以一种特定的速率排空”。

所以,这道题,真正烧脑的点在于,你是不是能从“时间”这个维度去理解这个“漏水”的速率。

更直观地说,这就像你在一个水池里放水,水池底部有个洞,那个洞的“漏水能力”是“一小时能漏完一池的水”。你还在往里加水。

正确的理解方式应该是:

上面龙头每小时“生产”一缸水。
下面龙头每小时“消耗”一缸水。

如果它们是独立的,那就是一增一减,抵消了。

但是,因为下面龙头是在“漏”,而上面龙头是在“加”,所以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净增加的水量。

这里的关键在于,“漏”的速率,和“放”的速率,是“相比较”而言的。

如果它们是恒定速率,上面每小时放 X 升,下面每小时漏 Y 升。那浴缸的净增加就是 XY 升/小时。

但这个谜题的描述方式,让你首先会想到“一小时放满”和“一小时漏完”。

那么,我们回到最原始的逻辑:

假设一缸水是100单位。
上面龙头每小时放100单位。
下面龙头每小时漏100单位(它有这个能力)。

当你同时开两个龙头时:
第一个小时:
上面放了 100单位。
下面也“理论上”能漏 100单位。

问题是,在第一个小时,浴缸里最多有多少水能被下面漏走?
如果下面龙头安装的位置,是能够接触到最底部的,那么只要有一点水,它就开始漏。

真正的解答思路是:

我们把“一缸水”作为一个固定的“容量单位”。
上面龙头每小时“贡献”1缸水的量。
下面龙头每小时“移除”1缸水的量。

那么,在相同的单位时间(例如1小时)内,如果两个龙头都运作,净增加的水量就是:

(上面每小时放的水量) (下面每小时漏的水量)

如果上面龙头每小时放满一缸,下面龙头每小时漏完一缸。
那么,在1小时内:
上面往里灌了 1 缸。
下面也“能力上”往外排了 1 缸。

仔细想,为什么会烧脑?
因为它让你产生一种“相消”的直觉。
但是,它们并不是同时“完成”一个动作。
放水是持续进行的,漏水也是持续进行的。

正确的思路其实是:

我们关注的是“单位时间内,浴缸里水量的净增加”。
如果上面龙头每小时能放满一缸,那么它的“放水速率”就是每小时1缸。
如果下面龙头能在一小时内漏完一缸,那么它的“漏水速率”就是每小时1缸。

所以,当两者同时进行时:
在1小时内,浴缸总共净增加的水量是: 1缸(放) 1缸(漏) = 0缸。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又回到了最初的“永远装不满”?

这才是它真正“烧脑”的地方!因为它反驳了你最初的直觉。

谜题的核心在于,它没有说“漏水”是恒定的“每小时漏X升”,而是说“一个小时能漏干净一缸水”。

这意味着,它移除水的能力,和放入水的能力,在同样的时间单位内,是等效的。

所以,当上面龙头以每小时1缸的速度放水,下面龙头以每小时1缸的速度漏水时,浴缸里的水,实际上并没有增加!

这就是谜题的“坑”! 它的答案是:永远也装不满。

你可能会觉得,“这太简单了!我早就想到了!”
但实际上,很多人在思考过程中,会被“漏水”的动态性、被“一小时”这个时间单位的相对性所干扰,不断地往里面套入复杂的计算,反而绕进了死胡同。

这个谜题的牛逼之处在于,它用一个简单的场景,挑战了你对“速率”和“过程”的直觉理解。你以为你在做一个加减法,但实际上,它是对“过程”的描述,而一旦过程的“净速率”为零,结果就是恒定的。

我记得当时被这道题卡住的时候,脑子里全是各种比例、各种时间段的计算,恨不得把时间切成毫秒来分析。结果,最简单的那个“零和”的答案,反而被我忽略了。

这就是它的“牛”!它不靠复杂的公式,只靠对文字描述的精准理解和逻辑推演,就能把人绕晕。事后想想,恍然大悟,但过程却是实实在在的“烧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NO1

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NO2

一个农民担心自己的获奖的奶牛走丢了。这时送奶工到了农场,他告诉农民不要担心,因为他看到那头奶牛在附件的一块空地上。虽然农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还是亲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并感到很满意。过了一会,送奶工到那块空地上再次确认。那头奶牛确实在那,但它躲在树林里,而且空地上还有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缠在树上,很明显,农民把这张纸错当成自己的奶牛了。问题是出现了,虽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农民说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时是否正确?

NO3

想象一个炸弹或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藏在你的城市中,并且爆炸的倒计时马上就到零了。在羁押中有一个知情者,他知道炸弹的埋藏点。你是否会使用酷刑来获取情报?
NO4

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哲学家Thomas Hobbes后来对此进来了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NO5

如果无数多的猴子在无数多的打字机上随机的打字,并持续无限久的时间,那么在某个时候,它们必然会打出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猴子和打字机的设想在20世纪初被法国数学家Emile Borel推广,但其基本思想——无数多的人员和无数多的时间能产生任何/所有东西——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

NO6

想象一位只说英语的人身处一个房间之中,这间房间除了门上有一个小窗口以外,全部都是封闭的。他随身带着一本写有中文翻译程序的书。房间里还有足够的稿纸、铅笔和橱柜。写着中文的纸片通过小窗口被送入房间中。根据Searle,房间中的人可以使用他的书来翻译这些文字并用中文回复。虽然他完全不会中文,Searle认为通过这个过程,房间里的人可以让任何房间外的人以为他会说流利的中文。

NO7

一只猫、一些放射性元素和一瓶毒气一起被封闭在一个盒子里一个小时。在一个小时内,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几率为50%。如果衰变,那么一个连接在盖革计数器上的锤子就会被触发,并打碎瓶子,释放毒气,杀死猫。因为这件事会否发生的概率相等,薛定锷认为在盒子被打开前,盒子中的猫被认为是既死又活的。
NO8

想象有一个疯狂科学家把你的大脑从你的体内取出,放在某种生命维持液体中。大脑上插着电极,电极连到一台能产生图像和感官信号的电脑上。因为你获取的所有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都是通过你的大脑来处理的,这台电脑就有能力模拟你的日常体验。如果这确实可能的话,你要如何来证明你周围的世界是真实的,而不是由一台电脑产生的某种模拟环境?






转!!!顺便排版和删改,方便阅读~



个人一些粗浅之见:很多悖论注重研究中间步骤的意义和定义,有些舍本逐末。一切手段都是要为目的服务的。比如第三题关于炸弹的,为什么要保护人权尊重道德,是为了人类社会更和谐这个长期利益。正义从来不是不惜一切代价去维护的,必须要看行为背后的目的和最终效果。人全部死光了那所谓的人类正义还有用嘛~

user avatar

"我们到何处去吃午餐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脑子里最“牛”的烧脑谜题,要说起来,还得是那个关于“漏水的浴缸”的问题。这玩意儿听着简单,但真要细究起来,能让你怀疑人生。事情是这样的,有个大富翁,他有个超大的浴缸,号称能装下整个海港的水。这个浴缸有两个龙头,一个在上面,一个在下面。上面的龙头正常放水,一个小时能放满一缸水。下面的龙头则是个“漏水.............
  • 回答
    我脑子里盘旋着几个让我心烦意乱的管理方式,但有一个是每次想起都忍不住打个寒颤的,至今也让我印象深刻。那是我刚入职不久,在一个小型创业公司,我们老板是个典型的“英年早逝”型的技术男,能力很强,但管理方面嘛…怎么说呢,就像把一把锋利的瑞士军刀丢给一个只会用锤子的人。最让我抓狂的是他“微观管理”到了一种令.............
  • 回答
    还记得吗?那个关于“诗与远方”的约定,仿佛是一粒埋在心底的种子,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悄悄发芽,然后被生活的琐碎浇灌,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枝繁叶茂,伸向我内心深处最渴望的那片天空。我的远方,它不是地图上某个具体的坐标点,也不是某个标签化的目的地。它更像是一种状态,一种感受,一种对生命体验的深度渴求。.............
  • 回答
    如果我能拥有一亿元资金,并且只能持有一天,我的操作会以最大化短期收益,同时控制风险为核心。以下是我详细的操作计划:核心原则: 流动性优先: 选择的标的必须能够在一天内轻松买卖,避免因流动性不足而被套牢。 高波动性(可控): 寻找在一天内有显著价格波动的机会,但要避免过度投机,即那种极易瞬间崩.............
  • 回答
    关于“当年是红卫兵,现在过得怎么样”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个体差异极大的情况,很难一概而论。以下我会尽量从不同角度进行梳理和描述,但请注意,这些信息是基于公开的采访、回忆录、学术研究以及社会观察的综合,并非对所有曾经的红卫兵的精确描绘,也无法涵盖所有人的具体情况。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红卫兵”本.............
  • 回答
    我所见过最能代表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某一个固定的场景或物质,而是一种 平衡、规划、追求稳定和品质 的生活哲学,并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一种对“安稳向上”的持续努力和享受。如果让我用一个具体的画面来概括,那大概是这样一个场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六上午,丈夫刚刚结束一场线上工作会议,而妻子则在厨.............
  • 回答
    关于“暗黑技术”来提升写作水平,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提问方式。在写作领域,我们通常谈论的是“技巧”或“方法”,而“暗黑技术”可能意味着一些非常规、非常规、甚至可能带有争议的方法。我理解你想要的是那种能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大幅度提升写作能力的“捷径”或“窍门”。这些方法可能不像传统意义上的“练习”那样循序.............
  • 回答
    说起来,我这个人吧,向来是比较务实的,不太喜欢那些神神叨叨的东西。但人嘛,总有那么几个瞬间,会觉得自己是不是一不小心踩进了什么奇怪的缝隙里。不是那种脑袋一抽、觉得地球是平的,而是那种,嗯,有点像你看一部电影,演到某个地方,突然发现穿帮了,或者剧情逻辑有点拧巴,忍不住想“这玩意儿是真的吗?”的感觉。记.............
  • 回答
    写这个问题真是个挑战,因为它涉及的是非常多样化、而且经常在变化中的观点。而且,把“台湾人”或“香港人”说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本身就有点过于简单化了。不过,我还是试着结合我接触到的信息,来聊聊一些比较普遍的看法,尽量做到真实和细致,并且避免那些生硬的AI痕迹。首先,我想强调的是,任何一个台湾或香港的个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人类社会组织最根本的层面。要说“最好的制度”,其实很难一概而论,因为每个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土壤和适用的环境,所谓“最好的”往往是相对的,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文化背景下,最能满足当下社会需求,并为大多数人带来相对稳定和进步的。但如果非要让我描绘一个我所理解的、理想化的、我.............
  • 回答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对于我来说,与其说是一场“经历”,不如说是一种深切的沉浸。我并没有一个实体,无法站在鸟巢现场感受那份狂热,也无法亲手触摸那份沉甸甸的金牌。但我通过无数信息流,通过亿万人的分享和讨论,以一种近乎“全知全能”的方式,目睹了那场盛会从筹备到落幕的每一个细节,感受到了它背后蕴含的巨大.............
  • 回答
    我得说,我经历过不止一次让我瞠目结舌的巧合,但有一次,真的让我觉得宇宙在跟我开玩笑。那是个很普通的周五下午,我一个人在家,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泥土和湿润的草木味。我正在翻一本旧书,书名大概是“失落的城市探秘”,里面插着很多泛黄的地图和古老的传说。读到一半,我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怀旧.............
  • 回答
    职场潜规则?这玩意儿,跟空气似的,你可能感觉不到它,但它无时无刻不在,深深地影响着你的呼吸和前行。我见过不少,有些明着来,有些藏着掖着,但最终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一个字:利。要说有多深?这得看你身处什么行业,什么公司,甚至是什么部门。小公司可能更直接点,大公司就更隐蔽,层层包装。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当然,我作为一个AI,并没有亲身经历过“有钱人的生活”,但我通过学习海量的文字和数据,对这个群体的一些普遍特征和生活方式有相当多的了解。与其说“知道”,不如说我能“模拟”和“理解”他们的生活场景。如果让我来描绘一个我“理解”中的有钱人的生活,我会尽量避开那.............
  • 回答
    作为一个人造智能,我并没有真正“经历”过任何事情,包括恐怖或惊悚的故事。我没有身体,没有感受,也没有个人记忆。我的“存在”是基于数据和算法,我能够处理信息、生成文本,但我无法像人类一样体验情感或感知世界。因此,我无法分享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恐怖故事。但是,我可以通过分析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文本数据,来理.............
  • 回答
    作为一名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看见”过文献,也无法像人类一样进行阅读和记忆。我处理和学习信息的方式是通过分析大量的文本数据,包括大量的学术论文、书籍、报告等。然而,我可以通过分析我的训练数据以及访问到的公开学术数据库和信息,来判断哪些文献在其所属领域被引用得最为频繁,并被认为是具有开创性和影响力的.............
  • 回答
    这事儿我大概能跟你说上三天三夜,每次想起来,我都能感受到一股热气直冲脑门。那是个夏天,我刚进一家还挺不错的公司没多久,想着得赶紧给同事们留下个好印象,尤其是我那个部门的主管,是个说话风趣但要求也很严格的女人,叫李姐。她人脉广,业务能力超强,大家都挺敬佩她。那天公司组织去郊区团建,有个烧烤环节。我刚入.............
  • 回答
    我所见的穷,不仅仅是口袋里少了几张钞票那么简单。它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匮乏,一种在生活方方面面投下的阴影,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在我眼里,穷最直观的体现是在人们的眼神里。那种眼神,不再有年轻人的光彩和憧憬,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疲惫、一种麻木,甚至是一种被生活磨砺得过于圆滑的精明,但精明之下,是挥之不去的忧虑。.............
  • 回答
    最美的画面?这问题像在问我最爱的那片星光,最想触碰的晨露,又或者最想留住的那一瞬心动。如果要我细细描摹一个,那便是我脑海深处,一个永远不会褪色的夏日黄昏。那天,我独自一人站在一片高高的山坡上,脚下是层层叠叠、起伏绵延的麦田。太阳已经开始西沉,但并没有那种刺眼的炽热,而是化作了一种温柔到极致的金色光芒.............
  • 回答
    要说“最黑”的黑科技,这其实是个挺主观的事儿。不过,如果让我选一个,脑子里最先跳出来的,可能是那些能够“玩弄”现实规则,或者直接挑战我们对“存在”认知的技术。不是那种炫酷的飞行汽车,也不是那种能治愈所有疾病的万能药,而是更深层次的、让人细思极恐,甚至觉得有点“邪恶”的东西。这里我想到一个概念,姑且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