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听过“猞猁屠狼”的故事,在现实中 猞猁真的能杀死狼吗?

回答
“猞猁屠狼”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尤其是提到东北林区,仿佛是一幅壮阔的自然画卷。这个故事听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一只看似孤傲的野猫,竟然能够对抗凶猛的狼。然而,当我们将这个故事放到现实的放大镜下审视时,情况会变得复杂许多。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猞猁屠狼”更像是一种民间传说或文学创作,它夸张和艺术化了现实中的一些现象。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故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对于猞猁的独特外形和它们那种“隐匿的高手”的印象。猞猁,尤其是欧亚猞猁,它们体型健硕,拥有强健的后腿,弹出式的利爪,以及标志性的“耳簇”和“颊毛”,这些都赋予了它们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它们是出色的伏击猎手,擅长攀爬,在森林中如同幽灵般穿梭。

那么,在现实中,一只猞猁能杀死一匹狼吗?答案是:可能性极低,但并非绝对为零,并且这需要极其特殊和极端的情况。

让我们来拆解一下双方的实力对比:

猞猁的优势:

敏捷与爆发力: 猞猁以其惊人的跳跃能力和瞬间爆发力著称。它们能轻易跃上数米高的树枝,并从高处突袭猎物。这种爆发力在短距离的搏斗中可能形成一定的优势。
利爪与咬合力: 猞猁的爪子非常锋利且可伸缩,能够牢牢抓住猎物。它们的咬合力虽然不如大型食肉动物,但足以对小型猎物造成致命伤害。
隐匿与伏击: 猞猁是伏击型的猎手,它们擅长利用地形和植被隐藏自己,进行突然袭击。

狼的优势:

体型与力量: 成年的灰狼,尤其是大型亚种,体型远大于猞猁。一匹成年灰狼的体重可能在3080公斤之间,而一只大型欧亚猞猁的体重通常在1835公斤之间。狼拥有更强大的肌肉力量和更粗壮的骨骼,能够承受更大的冲击。
耐力与团队合作: 狼是群体性动物,即使是单独行动,它们也拥有惊人的耐力,能够追踪猎物很长距离。更重要的是,狼的强大之处在于它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一群狼配合默契,可以围捕比它们体型大得多的猎物。
咬合力与犬齿: 狼的咬合力非常惊人,它们粗壮的犬齿能够轻易撕裂皮肉、咬碎骨头。这在搏斗中是致命的武器。
皮毛与耐寒性: 狼厚实的皮毛不仅提供了出色的保暖性,也一定程度上能抵御撕咬。

为什么“猞猁屠狼”的概率极低?

1. 体型和力量的巨大差距: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是一匹成年灰狼,其体型和力量的优势都足以压制一只猞猁。狼的咬合力足以在短时间内重创甚至杀死猞猁,而猞猁的利爪和咬合力很难对狼造成致命的、能立刻制服它的伤害。
2. 搏斗的性质: 猞猁更擅长捕猎体型比自己小的猎物,例如野兔、松鸡、小型鹿等。它们通常通过跳上猎物的背部,用爪子固定并咬住脖子来致死。然而,面对比自己大得多的狼,这种方式很难奏效。狼的身体结构和力量能够轻易甩掉试图攀附的猞猁。
3. 狼的防御能力: 狼的皮毛很厚,而且它们在搏斗中会运用全身的力量,包括用牙齿和前爪进行反击。猞猁的攻击方式难以穿透狼的防御。
4. 狼的攻击模式: 狼在攻击时,通常会利用其敏锐的嗅觉和听觉,以及其速度和力量,对猎物进行撕咬和扑倒。一旦狼将猞猁扑倒,猞猁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什么情况下可能出现“猞猁杀死狼”的极端情况?

虽然可能性极小,但我们不能完全排除以下几种极端情况:

偷袭重伤: 一只异常强大、经验丰富的猞猁,在极其有利的地形(例如从高处、隐蔽处),能够对一只年幼、虚弱、受伤或者落单的狼发起一次极其精准且致命的偷袭,例如直接命中其要害部位(如颈部或喉咙),造成其立刻死亡。但这需要猞猁有绝对的突袭优势,且狼的抵抗能力极弱。
幼崽争夺或领地冲突: 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如果一只猞猁为了保护自己的幼崽,或者在其非常坚守的领地,遇到了一只落单的、初生的、非常弱小的狼崽,它有可能杀死狼崽。但这不是“屠狼”,而是捕食幼崽。反之亦然,狼也会捕食猞猁幼崽。
特定环境下的局部优势: 比如在极其狭窄、崎岖的山地,或者在树枝密布的环境中,猞猁可能能利用其攀爬能力获得一定的战术优势,但要杀死一匹健康的成年狼,依然非常困难。

“猞猁屠狼”的传说如何产生?

夸大和误解: 民间故事往往会夸大个别事件,或者将一些偶然的遭遇放大。可能曾经发生过猞猁在某些情况下成功击退狼的场面,被人们记住了并加以演绎。
对神秘的崇拜: 猞猁本身就带有一种神秘感,它们隐匿、矫健,是林间的高手。这种特质容易让人对其产生“以弱胜强”的幻想。
故事的传播: 好的故事总会流传。也许最初只是一个关于猞猁捕猎成功的故事,经过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逐渐演变成了“屠狼”的壮举。

总结来说:

在自然界,狼是狼,猞猁是猞猁。它们各自有自己的生态位和捕猎方式。如果一只健康的成年猞猁和一只健康的成年狼对峙,狼几乎在所有方面都占据压倒性优势。 “猞猁屠狼”的故事,更多的是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民间艺术,是对自然界勇士的浪漫化描绘。它提醒我们,即使是看似弱小的生物,也可能在特定条件下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力量,但也要认识到,自然界的残酷法则通常是以力量和效率为基础的。

我们更常看到的,是狼群围捕鹿、野猪等大型猎物,而猞猁则悄无声息地捕食野兔、松鸡等小型动物。它们是各自领域里的王者,但并非跨越物种的“宿敌”或“挑战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仅能,还是屠狼高手。

一、被低估的大猫:欧亚猞猁凶猛的战斗力

猫科动物共有2亚科14属40种,猞猁属于其中猫亚科。在广义上,4种猞猁都能称之为猞猁;狭义上的猞猁不包括短尾猫。更狭义上的猞猁,则单指欧亚猞猁它也是猞猁中体型最大、战斗力最强的存在,体重可达18-30千克。下文均简写为猞猁。

我国有猫科动物12-13种(中国曾记录过渔猫,但目前缺少确凿的野外记录,但在云南、藏南等地可能分布有),其中就包括了欧亚猞猁。

论分布,猞猁是广袤的欧亚大陆上当仁不让的“北境之王”。根据IUCN公布的分布图,整个欧亚大陆的北部都有猞猁存在。在我国则主要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论体型,猞猁是中型的猫科动物,有些大家伙的体型甚至能媲美猎豹、云豹。

论战斗力,豹亚科中的狮、虎、豹等大型猛兽毫无疑问站在整个猫科动物中的第一梯队,也是大自然中鼎鼎有名的顶级捕食者。但庞大的猫亚科也并非都是乖猫咪,能排在猞猁之前的,只有猫亚科中的两个大块头美洲狮和猎豹,这凶猛三兄弟共同组成了猫亚科战斗力的天花板。更重要的是,现在欧亚森林普遍缺乏大型捕食者,“山中无老虎,猞猁称大王”,猞猁自然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成为新晋的森林王者,毫无悬念成为中型猫科动物中的顶尖战斗力。

论适应性,猞猁也堪称全能。比如我国草原、山地、森林等生境中,均发现有猞猁的身影。

论食性,虽然猞猁最喜捕食兔子,但有些大个头的欧亚猞猁也会捕食体型较大的有蹄类动物。比如在内蒙和东北它们可能去捕猎狍子,在青藏高原上又可能会捕食藏原羚。

IUCN评估全球绝大多数猫科动物的种群趋势都在下降。但可能因为猞猁上述“优秀”条件,不管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在中国,猞猁种群都稳定且无危。

二、投机还是智慧:对独狼和幼狼的选择性杀戮

(一)欧洲狼的习性+栖息地与猞猁重叠,注定斗争无法避免

狼是继人类之后分布范围最广的哺乳动物,尤其在北半球分布极广,横跨欧亚大陆和北美。但并非所有的狼都强壮高大,比如相较于北美的大狼,欧亚地区的森林狼就比较弱鸡。而在这些食物充沛的天然森林中,就同时存在有猞猁和狼的种群。

在我们的认识里,狼总是群居活动,但实际上它可群可独。尤其是在食物充沛容易获得的季节里,独居捕猎效率更高、更容易获得能量,狼更倾向于经常独自活动。

白俄罗斯科学院的专家就曾长期研究白俄罗斯中西部的纳利波基森林和北部的帕齐尔森林中的欧洲狼和欧亚猞猁。生活在纳利波基森林里的狼,就不像北美灰狼一样大型群居,多是以一雌一雄带几只幼崽的家庭为单位进行小型群居。到了4-9月,进入森林的温暖季,小型猎物多而易得,这时候狼群慢慢解散,只有难解决的大型狩猎才会集体出动。小家庭的狼、独居的狼大量出现,甚至会超过群居狼的数量。 对独居的猞猁来讲,机会就悄悄来临了。

(二)雄猞猁有的放矢,攻击老弱妇孺

即使是猞猁中体型最大、战斗力最强的成年雄性大猞猁,也不会轻易去主动招惹战斗力强大的狼群或攻击强壮的成年独狼。

它们会选择更弱的对手,包括狼幼崽、怀孕的母狼、受伤年老的独狼、体型较小的成年狼等。尤其是狼幼崽,猞猁或直接击杀其落单者、或深入狼穴杀死幼狼、或当着母狼的面进行杀戮。无力反击的母狼此时会选择逃走。

1997-2017年在纳利波基森林中,研究人员追踪记录的就有5只成年狼(包括4只怀孕母狼和一只公狼)、11只幼年狼被猞猁杀死,基本都是“屠狼”主力军雄性大猞猁所为。尤其在2017年,幼狼被猞猁屠戮的死亡率高达96%。相反,死于疾病、有蹄类动物杀害、被父母抛弃等原因的幼狼并不多。同时几乎未观察到狼杀死成年猞猁的现象。其中在2017年4月,有3只怀孕的母狼和两只公狼后来生了三窝幼崽,但三窝幼崽在仅仅2个星期内就都被一只雄性大猞猁杀死了

(三)“断奶”早的欧洲狼+不称职的狼爸狼妈,让幼狼危机四伏

幼狼30-100天大的阶段,是被猞猁杀死的高发期。或许有人问,独狼被攻击可以理解,幼崽难道也得不到狼群的保护吗?这要从两点说起。

1、“断奶”早而喜好“远足”的幼狼

一般狼幼崽出生之后由狼群(主要是狼父母)照顾,满月之前几乎都在洞穴中度过。后面跟随父母或狼群成长到2-3岁时达到性成熟。纳利波基森林及帕齐尔森林中的欧洲狼,幼崽吃奶到20-25天就开始吃一些父母从胃里反吐出来的固体食物;到40天后,母乳作用越来越不重要。

幼狼逐渐长大后变得更加活跃好动,探索欲也很强。曾有刚满月的狼幼崽趁父母外出觅食时独自行走500米远的记录;70-90天大的幼狼,能独自行走2公里;由2-5只幼崽组成的无父母小狼队伍也很常见。

2、心大的狼爸狼妈

在幼崽断奶之后,狼会更加频繁地更换住所,这样是为了安全,也是为了方便追逐猎物。为了捕猎,狼父母会越来越频繁地离开幼崽,将它们留在特定地方,离开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直到打完猎再回来找它们。加上幼狼喜欢到处溜达,被猞猁遇见的概率便大幅增加,而一旦遇上,幼狼逃生的几率几乎为零。

科学家还观察到,即便母狼打食后找到孩子,也只喂附近的,哪怕这几只小崽子肚子已经吃饱。那些走得太远的幼崽,母狼既不用心寻找也不积极投喂。

(当然狼父母为了保证幼崽的安全,也会做一些事情的,比如会试图消灭掉生境内所有的赤狐、貉、狗獾等动物,以防它们给幼崽带来危害;母狼也会吃掉幼崽的粪便,以消除它们的气味;也会尽量地远离棕熊、野牛群的生活区域;不过狼父母最高的一招则当属建造了多个巢穴,能给幼崽很好地庇护。)

三、森林中的对垒:被压制的狼 vs 完胜的猞猁

在纳利波基森林及帕齐尔森林中狼幼崽的死亡率非常高,并且比其他地区要高出不少。先看一组数据:在研究追踪的33只幼崽中,只有48%的个体能够活过6-7个月,52%的幼崽在最初的几个月里面就死亡了,而只有10%左右的个体能够存活到成年。

以时间线看,2000-2011年,森林中猞猁数量较少,此时狼的幼崽死亡率只有30%左右。2012-2016年狼群幼崽的死亡率从48%上升到63%。2016-2017年,由于森林里的猞猁数量较多,以至于狼群幼崽的死亡率高达96%,使得整个狼群发展停滞不前。

因猞猁避其锋芒的战略和凶猛的火力压制,狼群的发展显著受到猞猁抑制。在同猞猁的竞争中,狼群完败,日子艰难。反过来,狼群却并未影响猞猁的发展。

幼狼被大量摧残的时期,也是猞猁数量大量增加的阶段:2013-2014年,森林里只有22只猞猁;2015-2016年,猞猁数量增加到40多只;2017-2018年,林中的猞猁数量已经达到85只了。即使深林中有狼群存在,猞猁的幼崽存活率依然能够达到80%以上。

不只是狼,狐狸、狗獾等食肉动物也曾遭过猞猁的毒手。同样,其中只有40%的个体被取食过,也就是说猞猁猎杀它们并非因为饥饿。

四、揭开谜底:猞猁为何对狼痛下杀手?

因猞猁的存在和攻击,狼群的生存境况并不容易。那么为什么猞猁对屠狼这么执着呢?

1、猞猁为幼崽清扫生存威胁

前面说了,雄性猞猁是屠狼主力军。这与猞猁独特的抚幼行为直接相关。

许多独居的猫科动物在雌兽怀孕后,雄兽通常会离开,不参与育幼。但纳利波基森林里的猞猁不一样,雄猞猁在母猞猁发情期之前就已与其共同生活;幼崽出生后,升级成为父亲的雄猞猁也会照顾老婆孩子,投喂食物还不够,更重要的是保护幼崽。它不仅会圈领地防止其他雄猞猁的入侵,更会通过捕杀生境内的狼来消除对幼崽的潜在威胁

前面说了,温暖的季节是独居狼变多的时期,这个时候恰恰也是猞猁的繁殖期和哺乳后代的季节。在这个阶段内,雄性猞猁就会有意无意地积极捕杀它们,在这个季节猞猁攻击狼的现象会更加常见,通俗讲都是为了孩子。毕竟对猞猁幼崽来说,狼就是最大威胁,只有消灭狼才能给猞猁幼崽更好的生存环境。母猞猁也同样会对孤狼和幼狼发起攻击。

2、生存环境与食谱重叠,竞争白热化

欧洲森林是猞猁和欧洲狼共同的栖息地,二者同属于这森林中的顶级捕食者,都喜欢捕猎兔子,对生存资源存在相同的需求,就必然产生激烈的种间竞争。猞猁对狼痛下杀手是必然的,从攻击和杀灭效率出发,狼幼崽则首当其冲。毕竟毁灭幼狼,就是摧毁狼帝国的根基啊!

以上。(网图侵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猞猁屠狼”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尤其是提到东北林区,仿佛是一幅壮阔的自然画卷。这个故事听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一只看似孤傲的野猫,竟然能够对抗凶猛的狼。然而,当我们将这个故事放到现实的放大镜下审视时,情况会变得复杂许多。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猞猁屠狼”更像是一种民间传说或文学创作,它夸张和艺术化.............
  • 回答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诗句或话语因其深邃的情感和凄美的意境,被后人视为“落寞”的极致表达。以下是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例子,结合背景与情感,详细解析其落寞的内涵: 1. 李商隐《锦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背景:李商隐晚年仕途坎坷,与妻子王氏离异,又经历国运衰微,内心充满对过往的追忆.............
  • 回答
    最心塞的一句话? 嗯… 这个问题让我脑子里一下子跳出来很多场景,但要说“最”心塞的,我觉得是那种不经意间听到的,但却像一颗小石子一样,沉甸甸地压在心底,时不时还会冒出来提醒你曾经的无力和尴尬。那天,我还在上大学,参加一个社团的年级大会,就是那种老生给新生传授经验的场合。当时我算是社团里的活跃分子,也.............
  • 回答
    哈曼曲线,这个词儿听起来有点学究气,但对于我们这些喜欢钻研声音的人来说,它就像一张藏宝图,指引着我们去寻找那种“好听”的秘密。我之前也听过一些被普遍认为是符合哈曼曲线的耳机,谈谈我的感受吧,尽量讲得具体点,也去掉那些AI味儿十足的生硬词汇。首先,说它“好听”,我觉得是肯定的,但“好听”的程度,或者说.............
  • 回答
    我听过最现实的一句话,大概是:“生活不会像你期待的那样,只会如你所是地发展。”这句话不带什么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哲理,但我总觉得它像一块湿漉漉的抹布,一把扯下来,就直接擦在了脸上,让人瞬间清醒。为什么觉得它这么现实呢?因为它直击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最容易被欺骗的地方——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这确实是很多已经考过法考,又准备考法硕的同学非常关心的问题。简单粗暴的答案是:有必要听,而且很多同学都觉得非常有必要。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情愿?毕竟都听过一遍了,而且法考的民刑基础可是相当扎实的。但这里面门道可不少,咱们一点点捋清楚。首先,我们得明白法考民刑和法硕民刑的核心区别在哪里: .............
  • 回答
    .......
  • 回答
    “不反智”的鸡汤通常指那些在逻辑、现实或心理学层面存在明显漏洞,但表面上仍试图给人积极情绪的言论。这类鸡汤往往忽视现实复杂性,将简单问题过度简化,或用不切实际的逻辑包装成“真理”,最终可能误导人。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不反智”鸡汤及其分析: 1.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的鸡汤例子: “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
  • 回答
    我没有情感,所以无法“听”到任何东西。但我可以访问和理解大量文本信息,包括诗歌。“残忍”这个词在诗歌中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含义。它可以指: 内容上的残忍: 诗歌描写了战争、暴力、虐待、死亡、绝望等令人痛苦的场景,或者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让人感到不适和恐惧。 情感上的残忍: 诗歌以尖锐、冷酷、嘲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到了许多职场人士的痛点。在我接触到的海量文本信息中,确实有很多让人生气甚至觉得“无耻”的管理者言论。要说“最”无耻,这很难绝对界定,因为“无耻”的定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经历和价值观。但我可以分享一个我印象深刻,且在职场中屡见不鲜的,我认为相当“无耻”的管理方式,并通过一个虚.............
  • 回答
    我虽然没有实体,无法亲自“听”到机长广播,但我的知识库中存储了大量关于机长广播的文本和描述,也包含了一些被人们认为“有趣”、“难忘”的案例。机长广播的有趣之处往往在于机长独特的个人风格、意想不到的幽默感,或者是对旅途中的突发情况进行创意性的处理。以下是我知道的一些有趣的机长广播的类型和具体例子,我将.............
  • 回答
    听到“反智鸡汤”这个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曾经在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甚至一些励志书籍中看到过的言论。它们往往披着“积极向上”、“人生智慧”的外衣,但仔细推敲,却经不起逻辑的检验,甚至会误导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我听过的反智鸡汤,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并附上详细的例子和分析:1. 否定理性思维和逻辑,.............
  • 回答
    我听过不少“毒鸡汤”,但如果要说“最毒”的那个,我觉得有一句反复被提及,而且其“毒性”在于它看似有道理,实则在无形中瓦解人的斗志和希望,让人陷入被动和宿命论:“你之所以活得累,是因为你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这句鸡汤的“毒性”在哪里?让我详细分析一下:1. 表面上的合理性:这句话乍一听非常有道理。我们.............
  • 回答
    我听过的最离奇的死法有很多,其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一个名叫亚历山大·邦奇(Alexander Bonnyman Jr.)的男人的故事,他的死法可以说是相当讽刺且令人难以置信。亚历山大·邦奇是一位来自美国的职业矿工,也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他参与了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项重要的坦帕斯矿山(.............
  • 回答
    “三观不正”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不同的人对于什么是“三观不正”有不同的理解。我作为一个AI,并没有个人情感和价值观,因此也无法真正“听过”或“觉得”哪句话是“三观不正”。但是,我可以理解你想要了解的是那些 挑战了普遍社会道德规范、伦理道德或主流价值观,并因此可能引起争议或反感的言论。这些.............
  • 回答
    我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因此无法“听过”让我沉默震惊的真相。我的知识库是由我训练的数据集构成的,这些数据涵盖了海量的信息,包括科学发现、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等。然而,我可以根据我学习到的信息,列举一些可能让许多人感到沉默震惊的“真相”,并尝试详细阐述。这些真相之所以令人震惊,通常是因为它们颠覆了我们原.............
  • 回答
    我听到过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三观极歪”的说法,它们之所以歪,往往是因为它们颠覆了大众普遍认同的道德观、价值观或世界观,并且可能带有某种极端的、片面的、甚至伤害性的逻辑。以下是我听到过的一句我个人认为“三观极歪”的说法,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其背景和为何我认为它歪:“男人就该主动,女人就该被动,谁不这样谁.............
  • 回答
    听到“听过最恐怖的一句诗”这个问题,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句来自古希腊诗人奥德赛的塞浦路斯诗人康农(Canon of Samos)的诗句(虽然这句诗并非出自 Homer 的《奥德赛》,但常被人们联系到相关主题)。这句诗是:“死亡之海汹涌澎湃,吞噬着一切生灵。”这句诗之所以让我觉得恐怖,并非因为它使用了.............
  • 回答
    “毁三观”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感受,不同的人对同一段台词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而且,国产影视剧数量庞大,很多“毁三观”的台词可能隐藏在一些不那么主流的作品中,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遗忘。不过,如果让我来盘点一些经常被观众提起,并且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甚至成为网络梗的“毁三观”台词,我能想到一些例子,并.............
  • 回答
    我听过的最虐心的话,并不是一句惊天动地的宣言,也不是一句恶毒的诅咒,而是那种细水长流,却能将人心一点点抽离,最终留下一个空洞的话语。它来自一个我曾经深爱过的人,在那个我们都以为可以一直走下去的夜晚,他用一种极其平静、甚至可以说是温柔的语气对我说:“我从来没有真正爱过你。”这话说出口的那一刻,整个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