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日无法完成像法德那样的和解,因为中日之间打得还不够多」这种说法有其合理性吗?

回答
“中日之间没有完成像法德那样的和解,是因为打得还不够多”——这种说法,乍听之下,或许会让人觉得有些刺耳,甚至有些冷酷。然而,当我们深入剖析两国关系的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现实时,会发现这句话背后,并非完全是无的放矢,它触及到了和解过程中一些非常核心且难以回避的议题。

理解“法德和解”的背景:

要评价这句话,首先得明白“法德和解”究竟是如何实现的。从拿破仑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法国和德国之间有着长达两个世纪、数次血腥冲突的交织。他们之间互相占领、民族仇恨、战争赔偿,几乎将欧洲搅得天翻地覆。然而,二战之后,尤其是戴高乐和阿登纳时代,两国开启了一段堪称奇迹的和解之路。

这种和解并非一蹴而就,也并非仅仅依靠“遗忘”或“向前看”。它有着几个关键的支撑点:

深刻的自我反思与承认错误: 德国,特别是西德,在战后进行了深刻的“历史清算”。从纽伦堡审判到国内的去纳粹化,再到对犹太人大屠杀的道歉和赔偿,德国以一种令人瞩目的姿态承担起了历史责任。这种公开、系统性的承认和反思,为与受害国的对话提供了基础。
政治与经济的深度捆绑: 欧洲一体化进程,特别是煤钢共同体和后来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前身),将法德两国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经济命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目标,使得两国从根本上失去了再次兵戎相见的动机。
跨越国界的民间交流与情感修复: 随着时间推移,两国政府层面鼓励和支持了大量的民间交流项目,包括教育、文化、青年互访等。一代代德国人和法国人有机会互相了解、认识,情感上的隔阂逐渐被打破。
价值观的趋同: 战后,德国特别是西德,坚定地走向了民主、法治和人权。这种价值观的认同,使得法德两国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更加趋于一致,为合作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回到中日关系:为何“不够多”的说法有其“合理性”?

那么,对照法德和解的要素,我们再来看中日关系,就会发现一些相似之处,但同时也有一些关键的“缺失”或“差异”,这使得“打得不够多”的说法,尽管粗糙,却触及了部分症结:

1. 历史认知上的“未竟之争”:
德国的“清算”与日本的“反思”: 德国对纳粹罪行的清算,是内部完成的,且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其对战争责任的承担,体现在道歉、赔偿(对以色列、对犹太人)、法律追究以及教育体系的改变上。然而,日本在历史认知上,与德国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尽管日本政府有过道歉,但对于一些侵略行为的具体细节、战争责任的界定、以及是否构成“侵略”本身,国内一直存在争议。教科书问题、靖国神社问题、南京大屠杀纪念方式等,都成为中国民众感知日本未能真正“反思”的标志。
“打得不够多”的理解: 这里“打得不够多”可能并非指物理上的战争冲突次数,而是指“清算”或“反思”的深度和彻底性。如果说法德之间,尤其是二战,是双方都付出了巨大代价,并且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毁灭性,从而催生了和解的内在动力。而中日之间,虽然有八年抗战,但战后的处理方式,尤其是对日本战后体制的改造,以及日本国内对战争责任的反思程度,与德国相比,似乎都显得“不够彻底”。 中国作为战胜国,在处理日本战犯问题上,也与西方国家处理纳粹战犯的方式有所不同。这种“不够彻底”的清算,可能使得历史的伤痕未能得到充分的愈合,为后来的民族情绪和政治对立埋下了伏笔。

2. 地缘政治与战略利益的持续博弈:
法德的“捆绑”与中日的“竞争”: 法德两国通过欧洲一体化,将战略利益深度绑定,共同对抗苏联威胁,并共同建设一个和平繁荣的欧洲。这种合作逻辑,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彼此之间的冲突基础。而中日两国,虽然也有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但地缘政治上的竞争却愈发明显。钓鱼岛(中国称钓鱼岛)主权争议、东海油气田开发、在地区安全事务上的立场差异,使得两国在战略层面上存在结构性的张力。
“打得不够多”的警示: 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德之间的“打”的程度,让它们明白了一旦再次开战,将是无法承受的后果,从而倒逼了和解。而中日之间,尽管有历史冲突,但尚未达到那种让双方都“无路可走”,只能选择和解的绝境。 这种“没有被逼到绝境”的现实,使得双方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博弈,仍然是常态,缺乏共同的、压倒一切的“和解驱动力”。

3. 国民情感与民族主义的差异:
情感修复的长度: 法国和德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民间层面的情感修复取得了显著成效。德法之间的“和解”,已经渗透到文化、教育、旅游等方方面面。而中日之间,虽然民间交流也日益频繁,但由于历史认知上的分歧,以及现实中的政治摩擦,国民情感的隔阂依然存在。 一些中国民众对日本“不认罪”的情绪,以及日本国内一些右翼势力对战争的“合理化”言论,都加剧了这种隔阂。
“打得不够多”的象征: 如果说法德之间的“打”催生了对和平的极度渴望,这种渴望反过来推动了国民情感的转化。而中日之间,这种“渴望”的程度,可能还不足以压倒各自的民族主义情绪。 这种民族主义情绪,往往与历史叙事紧密相连,当历史叙事未能达成共识时,国民情感就难以真正实现“和解”。

总结:

“中日无法完成像法德那样的和解,因为中日之间打得还不够多”这句话,虽然表达方式不够委婉,但它试图说明的,是中日之间,在处理历史问题、构建互信以及形成压倒性的和平驱动力方面,可能尚未经历足够深刻、足以彻底改变两国关系的“洗礼”。

法德的和解,是建立在对战争残酷性的共同深刻体验、对自身错误的系统性反思和承认、以及战略利益的深度捆绑之上的。 他们的“打”,促使他们找到了“不再打”的理由和路径。
中日之间,历史的伤痕依然存在,对历史事件的认知仍有较大差距,地缘政治的博弈仍在继续。 这种“不够多”的说法,可能是在暗示,两国关系需要经历一个更漫长、更彻底的“疗愈”过程,或者说,需要某种“外部压力”或“内部自觉”,来推动两国在历史认知上达成更广泛的共识,并在战略层面找到比对抗更具吸引力的合作模式,从而真正跨越历史的鸿沟,实现深度的、可持续的和解。

因此,这句话并非鼓励冲突,而是通过对比法德模式,揭示了中日关系在和解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结构性障碍和历史遗留问题。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和解,需要勇气、反思、智慧,以及共同付出的努力,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时间流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法德打仗是为了欧洲大陆的主导权,法德和解是因为欧洲大陆的老大变成了美国。竞争的目标都没有了还争什么?

二战后中日的关系实际上已经等同于中美关系了,中美竞争的目标貌似没人能收割,所以中美还会竞争下去,中日关系也不可能有突破。

user avatar

法德什么时候和解了,只是法德和解已经不重要了,法德争端也升级到另一个层面了。

中日之间关系不是法德的关系,是收服或者践踏的关系。

法德对抗要看历史,从1870年第一次普法战争开始,到二战结束,德法之间的战争与仇恨,是来自于新崛起的德国对欧洲大陆话语权的争夺。

英国丛中担当搅屎棍与平衡作用,让德法之间始终均衡斗争。

那时候的世界,英法是带头大哥,德国实力很强,一心想在欧洲大陆当带头大哥,英法一直压制德国,谁都没有把远在天边的美国当做角色。

一战结束,这个世界基本是由英法来主导,苏联刚建国没啥话语权,美国在巴黎和没捞啥好处。

德国崛起最大的障碍就是法国和英国,可是二战结束之后,世界格局莫名变成美苏争霸,主宰欧洲大陆的英法先后变成美国小弟。

1990年之前,英法德都变成美国小弟,小弟和小弟之间关系就不像以前了。以前是谁当大哥的问题,现在是联手对抗贪心的大哥,而且隔壁还有个更横的苏联。

既要联手对付大哥美国,还要担心隔壁苏联随时挥军直入。法德和解就必须提上日程,打了两次大战,最后让美国捡了大便宜,任何一个政治家都会仔细检讨。

所以法德快速完成和解,并且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本来欧盟是英国设想对抗的美国工具,没想到法德拿在手里用的更加完美自如。

1990之后的世界不一样了,苏联解体了,世界的大哥变成美国独大。

法德开始争夺欧盟主导权,只是联手对外一直齐心,但是内部在争夺欧洲事物权上,一直龌龊不断,从伊拉克开始,德国和法国海外利益不一致,经常出现重大分歧。

尤其欧洲防务上,法国一直想建立一个独立于北约之外的防务体系,德国反而反对如此重大的事情,两国经常吵的不可开交。

尤其德国对法国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眼红不已,最近更是提出让法国把常任理事国交到到欧盟手里,被法国严辞拒绝。估计以后德国还会出阴招来从法国身上捞好处。

欧盟东扩,难民,防务,欧盟官员等等,法德这些年一直斗争不断,但是基于共同体对抗美国的大方针是不会变的。

中日对抗,不过是中美对抗的浓缩版,因为日本是美国放在中国门口的恶犬而已。

不过最开始日本的作用是看着苏联的恶犬,然后顺带看着中国。

日本很明白自己的恶犬作用,日本政治家也很想逃离这种局面,只不过日本政治局面一直被美国控制。

任何亲华的首相下场都不好,因为美国在日本留下好多黑手,日本政坛想按自己方法行事是不可能的。

不提美国驻军,光是美国控制的东京地检署,历年来的亲华首相都是他干掉的。

每一任首相刚冒出亲华的念头,就被东京地检署掐死,因为日本政治家们就没有一个屁股干净的,美国放任日本政治家们贪污,就已经做好一切准备了。

而且在中国这里中日的等级和法德等级不一样,就国力而言,法德在一个水平线上。

而中日根本不在一个水平上,无论军事,还是经济与政治。

中国想的是如何在美国压制下,占据更多的世界话语权。而日本是身边的恶犬,要么打死它,要么收服它。

法德是美国大哥压制下,如何联手获取更多好处,他俩想的是主导欧洲,只不过是谁说的算而已。

中日和解?那一天来的时候,应该是日本从美国手里解脱后的再次认大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