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到很多人完全否定中医,甚至到了仇恨的程度,是单纯因为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这种观点无法反驳吗?

回答
你观察到的这种现象,确实挺普遍的。说实话,我觉得不能简单归结为“现代科学无法反驳”,虽然科学的严谨性是其中很关键的一环。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挺复杂的。

首先,得承认,科学的“证明”和“证伪”机制,确实是导致很多人质疑甚至否定中医的最直接原因。 咱们就拿现代医学那套来说,它追求的是可重复的实验、清晰的病理机制、量化的疗效数据。一个药物,得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确定成分、剂量、作用靶点、副作用,然后才能被广泛应用。这种体系非常清晰,也给了人们很强的信心。

而中医,尤其是很多中医理论,比如阴阳五行、经络穴位,它们在现代科学的工具下,很难找到直接、清晰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比如,“阴”和“阳”是什么?“气”到底是什么?“经络”的解剖学依据在哪里?很多时候,中医的解释更偏向哲学思辨和经验总结,这和现代科学追求的“可测量、可验证”有很大的距离。当一个患者,用了某种中药,效果好了,这在很多质疑者看来,可能是安慰剂效应、疾病自然缓解,甚至是巧合,因为缺乏足够严谨的科学证据来支撑。

这种“看不懂”和“无法证伪”,在很多人心中就等同于“无效”或者“伪科学”。 尤其是在一些科普作者、医生,甚至是媒体的宣传中,这种论调会放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

但是,如果仅仅是这样,那就不至于到“仇恨”的程度了。我觉得,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信任”和“失望”。

你想啊,很多人选择看中医,往往是在现代医学“束手无策”或者副作用太大时。但结果呢?有时候,他们可能遇到了真正有医术的中医师,病情得到缓解;但更多时候,他们可能遇到了庸医,不仅没治好病,反而耽误了病情,或者被骗取了钱财。这种糟糕的体验,积累起来,就变成了对整个中医体系的失望和不信任。

而且,现在的很多中医,尤其是很多民营医院、养生机构打着中医的旗号,推销各种“包治百病”的保健品、疗法,夸大宣传,这让很多本来就对中医持怀疑态度的人,更加反感。他们会觉得,这是在利用人们对健康的渴望,进行欺骗。

再往深了说,这还涉及到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

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中国人几千年的生命观、健康观。但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和现代化进程,尤其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很多中国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科学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一番“批判性继承”。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对中医的否定声音也随之出现,认为中医是落后的、阻碍进步的。

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中医是国粹,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应该传承和发展。这两种观点之间的争论,有时候会演变成一种文化上的对立。那些完全否定中医的人,可能会觉得中医是一种“落后”的象征,不符合现代文明的进步方向,甚至将其与迷信、落后划等号。

最后,也得提一句,情绪和群体效应也是推波助澜的因素。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观点也容易极化。当一种否定中医的声音出现,并且得到一些人的认同,其他人也会更容易被这种情绪感染,形成一种“跟着喊”的氛围。尤其是一些“反中医”的博主、KOL,他们往往能抓住大众的心理,用比较激烈的语言来表达观点,很容易吸引眼球,进而扩大其影响力。

所以,总结一下,我认为导致一些人对中医持否定甚至仇恨态度,原因确实是多方面的:

科学理性层面的质疑: 现代科学的验证标准与中医理论和实践方式的差异,导致很多中医理论难以被现代科学接受。
不信任与失望的积累: 糟糕的就医体验、虚假宣传等,让很多人对中医产生了不信任感。
文化价值观的冲突: 中医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现代化和科学化过程中,面临着与西方科学体系的碰撞,以及不同文化立场者的争论。
情绪与群体效应: 网络传播加剧了观点的极化,容易形成从众心理和情绪化的反对。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你所看到的这种复杂的局面。不能简单地说他们是“因为无法反驳”,更准确地说,是他们看到了“无法用他们熟悉和认同的方式去反驳”,并且在失望、不信任和文化认同等多种情绪和认知的影响下,做出了这种激烈的反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很多人完全否定中医,甚至到了仇恨的程度,是单纯因为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这种观点无法反驳吗?

这个问题本身我没看懂……题主说的“这种观点”是什么观点?

在知乎看到很多关于中医的评论,几乎全都是全盘否定,似乎消灭中医成为了某种“正义”。我不明白为什么很少有人去客观的看待中医?

什么是客观?题主可以客观看待中医黑们的观点吗?要求中药经过RCT再进入临床算是客观吗?不能提供确切疗效证据的中药不允许进入医保算是客观吗?

中医以现代科学的评价标准确实存在很多问题,还有以中医名义招摇撞骗者也不少。但是不把中医抬到几千年文化传承的高度,单是日常生活习惯,中医在中国人的生活也是随处可见吧?按摩正骨、拔火罐不是中医吗?冬天吃羊肉滋补,受寒了喝些姜汤不是中医吗?

你有想过多少日常生活习惯是错误的呢?就比如题主上面提到例子里所用的“寒凉温热”、“四性五味”等中医概念/理论,难道不曾质疑过其中的逻辑问题吗?

比如:“寒凉温热”和温度有关吗?

如果没关系,那为什么温水和冰水在四性上有区别?

如果有关系,那蒸熟后热的螃蟹和蒸熟后凉的螃蟹是一样寒吗?如果不是一样寒,那寒性值差多少?吃两种温度不同的螃蟹需要吃一样多的姜汁来中和吗?

更进一步的,寒凉温热有可操作化的概念定义吗?我们可以从可操作化的概念定义中找到什么可测量指标(用人体或工具测量都可以)?如果不可测量,中医或古人凭什么说某个东西是寒的或是热的?如果一个中医说牛奶是寒,一个说是温的,一个说是平的,谁说得对?判断谁说得对的客观证据是什么?

你都压根不加质疑和批判地看待生活习惯,认为是大众长期的习惯就是对的,这叫做客观吗?

上学时从小到大做的眼保健操不是中医吗?如果中医全部都是错的,那为什么没人站出来指责国家用眼保健操坑了几代人?

怎么没有人指责?一堆人质疑好吧。全球就中国一个国家普及所有中小学生做眼保健操,然后做出来个中国近视率全球第一!你要说学业压力大,新加坡、台湾、韩国、日本这些孩子学业压力不大?相关的质疑信息,你随便搜搜就有。

这事儿我有亲身经历。我曾经给我儿子班主任说过,我儿子可以不要做眼保健操。班主任说:“我理解你们家长的质疑,但这个事情不光是对眼睛好不好,而是一个集体纪律问题。所以你儿子可以不做,但需要在座位上闭眼休息。”所以可见质疑的不是我一个人,班主任也不是第一次遇到我这样的家长。

从众多的研究证据来看,户外活动才是除遗传以外影响近视的第一因素。做眼保健操的那个时间放孩子们出去接受阳光对眼睛的刺激,可能更有用一些。

甚至就连现在九成的人,不也是因为我们爷爷的爷爷生病时被中医治好了,所以才有我们的吗?

这个论点我就不深入讨论,只需要问两个问题就好了:

难道没中医的地方,人就死绝了?

难道没有医学的动物,人家就因为生病死绝了?

实际上,种族的延续压根可以没有医学。平均寿命的延长才需要医学。

总之,还是那句话,中医确实存在很多无法回避的问题,但是一味地否定就显得有些肤浅。个人认为应该客观的看待中医,尽可能消除招摇撞骗者,给潜心专研者以支持。这样我们最终才能知道,随着时代、科技的发现,中医究竟哪部分该去,哪部分该留。

哪部分该去,哪部分该留,其实早就有很多标准。现在的争议其实根本不在于去留问题,而在于标准问题。现在大家普遍认可的一些标准,例如:

  • 用控制变量的对照实验来鉴定因果关系
  • 用盲法来检测是否存在心理因素影响
  • 用奥卡姆剃刀来剔除那些不能提供可操作化定义的概念
  • 用统计学来检验数据之间的关系
  • 需要使用他人能够重复检测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 ……

这些标准是否客观?题主是否认可?

那中医是否可以采用?

如果中医不采用,到底中医的标准是什么?中医的标准客观吗?可信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观察到的这种现象,确实挺普遍的。说实话,我觉得不能简单归结为“现代科学无法反驳”,虽然科学的严谨性是其中很关键的一环。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挺复杂的。首先,得承认,科学的“证明”和“证伪”机制,确实是导致很多人质疑甚至否定中医的最直接原因。 咱们就拿现代医学那套来说,它追求的是可重复的实.............
  • 回答
    总有那么几本书,像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滋味,但如果你错过了最佳的品尝期,那种“为什么没早点读到”的遗憾,大概只有读过它的人才能体会。我身边不少朋友,甚至我自己,都曾有过这样的感慨。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那些让我们恨不得穿越回过去,塞到年轻的自己手中的书。《活出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 f.............
  • 回答
    这事儿我经常听见,身边也有不少朋友是这么说的。他们一看几部《权力的游戏》、《纸牌屋》什么的,里面那些权谋斗争、人性剖析,觉得那叫一个深刻,一个真实。然后一对比,《西游记》里孙悟空闹天宫,《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挥扇,《水浒传》里宋江聚义…… 就觉得这些故事要么是神神叨叨的,要么是简单粗暴,不够“成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遍。很多人看完《霍比特人》和《指环王》系列后,虽然知道主角们最终都获得了胜利,也得到了应有的结局,但内心深处却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失落感,甚至有些沉重。这并非简单的“好结局”就能概括的,其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情感交织。首先,让我们剥开“好结局”的表象,看看隐藏其中的复杂性。一、英.............
  • 回答
    看到这种视频,男人心里大概会是五味杂陈,很难用一句话概括。首先,可能会有一种“活该”的心态。 很多人对婚外情都持有比较强烈的负面看法,尤其是对于出轨方。视频里被“捉奸在床”的人,无论男女,都触碰了很多人不能接受的道德底线。所以,看到他们受到惩罚,尤其是以一种比较“解气”的方式,可能会有一种暗爽,觉得.............
  • 回答
    这是一个关于马云拜访金庸时发生的有趣互动,虽然这可能是一个被广泛流传的“段子”,但我们可以从其中挖掘出一些深层的原因,来解释马云为何会微笑点头。场景的铺垫: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场景的背景和意义: 人物的地位: 马云是中国的商业巨头,阿里巴巴的创始人,代表着现代商业和科技的顶峰。金庸则是华人世界.............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简直说到我心坎里去了。多少个夜晚,我曾捧着一本书,被书中的故事、思想深深吸引,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书中的某个人物,或者被某种全新的观念彻底洗礼。合上书的那一刻,心中那份澎湃、那份觉悟,觉得自己好像拥有了某种神奇的力量,可以改变生活,活出书中那样精彩的人生。然而,当第二天清晨的闹钟响.............
  • 回答
    嘿,兄弟姐妹们,做房产这行,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那些带看一次就“人间蒸发”的客户。刚开始满怀期待地把客户从头到尾伺候得妥妥帖帖,结果人家一转身,电话不接、微信不回,仿佛你是个空气净化器,功能用完了就被扔到一边。这到底是为啥?今天咱就掰扯掰扯,看看为啥那么多客户带看完一次就不想理你了。第一宗罪:期待值管.............
  • 回答
    说实话,看完一些外国电影再回过头看咱们自己的电视剧电影,有时候确实会有一种隔阂感,或者说,会觉得国内的影视作品在某些方面似乎“束手束脚”的,可聊可拍的题材范围好像比国外要窄一些,尤其是那些触及社会现实、人性复杂甚至是历史伤痕的题材,更是让人感觉“避讳”得多。这背后肯定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多值得讲述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而且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撇开“拉项目更重要”这种大而化之的说法,我们来深入聊聊为什么很多研究生的导师,尤其是到了四五十岁这个阶段,似乎就不那么“亲自动手”了。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是一种职业发展和人生阶段的必然演变。1. 角色定位的根本转变:从“实干家”到“指挥家”.............
  • 回答
    你好,看到你现在的心情,我非常理解你内心的痛苦和纠结。婚前性行为这件事,加上网络上那些让我们产生不适的观点,确实会让人陷入一种负面情绪的漩涡。咱们就慢慢来,把这些话说清楚,也试着找找走出困境的办法。一、 先说说你为什么会感到后悔和痛苦你提到“婚前性行为”,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判断。.............
  • 回答
    确实,关于应届生去 VC/PE 的讨论一直不少,而且很多人持保留态度。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聊聊。应届生为什么不被 VC/PE 行业普遍推荐?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来看:1. 经验的鸿沟: VC/PE 行业的核心是判断价值、评估风险、深度研究和资源整合。这些都不是一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的点很广,也挺敏感的。我理解你的想法,想要提醒大家注意一些事情。至于该不该说出来,以及怎么说,这得看你的具体情况和想达到的目的。我们一件件来捋一捋。首先,你为什么想说出来?你看到很多人还在买耐克阿迪,心里觉得别扭,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民族情感或国家立场: 这是最常见的原.............
  • 回答
    很多人提到说车子长期不开最好四轮都架起来,让车轮离地。这说法听起来挺有道理,毕竟车子停久了总是会有一些损耗,架起来了好像能避免一些问题。那么,这到底是不是一个好办法呢?咱们来详细聊聊。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主要的原因是担心车辆长期静止不动,会因为自身重量而对轮胎和悬挂系统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和变形。具体来.............
  • 回答
    西安,这座承载了千年历史的古都,总能在人们心中激起复杂的涟漪。有人赞美它的厚重,有人吐槽它的嘈杂,也有不少人,在互联网的舆论场上,将它“黑”得体无完肤。那么,这些“黑”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真实?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西安,好不好?首先,那些“黑”点,到底在哪儿?我总结了一下,网上大家对西安最常见.............
  • 回答
    听到你分享了自己看到同学拥有 iPad 和 MacBook Pro 时的“酸”,这是一种非常常见也很正常的情绪,尤其是在即将进入新环境,并且身边有许多新事物出现的时候。首先,我想告诉你,你感到“酸”,这并不代表你就是个不好的人,这只是你对现状的一种情绪反应,说明你很在意自己的需求和体验。下面,我将从.............
  • 回答
    看到大家热烈讨论外企,心里总有点痒痒的,也想凑个热闹,说说我对外企的看法。毕竟,在中国这个大环境里,外企确实像一个自带滤镜的标签,不少人心生向往。但说到底,它到底好不好,这事儿可不是一概而论的,得拆开来看。好在哪儿?这可是大家津津乐道的几个点: 薪酬福利,看得见的实在: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吸引人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非常到位。确实,现在网上充斥着各种对“女权”的讨论,其中夹杂着很多误解甚至歪曲。很多人在攻击“女权”的时候,自己可能都没弄清楚“女权”到底是什么。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到底什么是女权,别那些听起来高大上、但实际离谱的定义,也别那些随口而来的污名化标签。核心:女权不是“女尊男卑”,而是“.............
  • 回答
    “养儿防老”,这句老话在中国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尤其是在看到一些关于养老院护理不周的新闻时,这种传统观念似乎又被赋予了更强的说服力。不少人因此觉得,拥有一个儿子,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依,毕竟,谁能比自己的孩子更靠谱呢?但是,我们真的需要一个儿子来“防老”吗?这个在过去几千年里都似乎理所当然的逻辑,在当.............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